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恶性肿瘤患者的甲襞微循环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田牛等制定的方法检测了50例健康人及161例恶性肿瘤患者的甲襞微循环状态。结果:恶性肿瘤患者甲襞微循环检测的各项指标阳性率随病情的加重增高,部分检测指标与病情级别呈正相关关系。结论:甲襞微循环检测对恶性肿瘤的诊断、病情判断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70例早期、术后无复发的恶性肿瘤病人及晚期恶性肿瘤病人进行甲襞微循环观察,结果:二组病人微循环病变发生率相近。但各分项积分值、总积分值及综合分析,晚期组病人异形管袢、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聚集、袢周出血等病变发生率及积分值均明显高于早术组病人。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说明恶性肿瘤病人无论早期还是晚期均可出现不同程度微循环障碍,随着病情的发展,微循环障碍也越明显。提示恶性肿瘤的分期与微循环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观察了126例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的血小板变化,发现42.8%的患者合并血小板增多。恶性肿瘤组血小板数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血小板电泳时间及用ADP(1.25μm)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盐酸肾上腺素5μm、2.5μm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比正常组有明显下降(P<0.01)。同时比较了已转移组(27例)与未转移组(99例)的血小板变化,已转移组与未转移组的血小板数均明显高于正常组(R<0.01)。未转移组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已转移组(P<0.05),血小板数及血小板电泳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4.
观察151例恶性肿瘤(MT)患者甲襞微循环(NFM)16项指标中,12项异常率及四项积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胃食道癌的NFM形态学及襻周状态改变最显著,流态学改变突出是肺癌和肝癌的特征。转移者流态异常比无转移者增高显著(P<0.01)。患者NFM改变的机理与其血液流变性异常有关。微循环障碍可促进MT的生长及转移。认为NFM的检测对了解病情及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微循环的改善,有助于延缓肿瘤生长及转移的预防。  相似文献   

5.
<正> 为探讨肿瘤疾病与甲襞微循环变化的关系,本文按照田牛提出的甲襞微循环综合定量评价方法,对200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甲襞微循环观测分析。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41例恶性肿瘤患者与98例健康老年人及98例老年常见病患者的甲襞微循环观察分析,表明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着明显的甲襞微循环障碍,这种障碍较之增龄及老年常见病所致的甲襞微循环改变更为突出,提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微循环功能状态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甲襞微循环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方法,检测43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甲襞微循环指标的动态变化,并设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甲襞微循环形态积分、流态积分、管周状态积分和总积分值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或P<0.01)。经过4个疗程化疗后,患者甲襞微循环的流态积分和总积分值明显增加,与化疗前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存在甲襞微循环障碍,化疗后可使患者这种微循环障碍加重。甲襞微循环检查可以作为肿瘤血瘀证诊断和疗效观察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检测118例治疗前,87例治疗后恶性肿瘤患者及60例健康人甲襞微循环。结果显示: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普遍存在微循环障碍,治疗一月以后而且已达完全缓解者甲襞微循环明显改善。三组比较,通过F及x^2检验p〈0.0001。针对肿瘤患者高粘、高凝、高聚血症的病理生理改变,在抗癌治疗的同时加用降粘、抗凝、解聚等改善微循环药物,对提高肿瘤的疗效可有有协同作用。甲襞微循环对指导治疗,估计预后与其他检查配合具有互为  相似文献   

9.
检测118例治疗前,87例治疗后恶性肿瘤患者及60例健康人甲襞微循环。结果显示: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普遍存在微循环障碍,治疗一月以后而且已达完全缓解者甲襞微循环明显改善。三组比较,通过F及X2检验p<0.0001。针对肿瘤患者高粘、高凝、高聚血症的病理生理改变,在抗癌治疗的同时加用降粘、抗凝、解聚等改善微循环药物,对提高肿瘤的疗效可能有协同作用。甲襞微循环对指导治疗,估计预后与其他检查配合具有互为补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50例健康人、100例恶性肿瘤病人及100例心脑血管病病人进行了甲襞微循环检测,结果表明:恶性肿瘤病人及心脑血管病病人甲襞微循环均有明显异常,而恶性肿瘤病人甲襞微循环异常的程度比心脑血管病病人严重,二组病人甲襞微循环异常的指标既有相同部分,也有不同部分。  相似文献   

11.
妇科恶性肿瘤病人小组心理干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小组心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干预组患者在临床治疗的同时,进行小组心理干预,应用QLQ-C30、SAS、SDS量表进行干预前后指标的测量.结果 干预组患者较对照组生活质量量表分有显著不同,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情感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整体健康状况等分值与控制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减少(P<0.05).结论 小组心理干预能有效的改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不良情绪,纠正病人的不良认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在进行躯体治疗的同时,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临床影像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影像学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 82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本组患者发病部位乳头区 5 3例、降段 18例 .临床表现依次为上腹疼痛 5 7例、黄疸 5 3例、消化道出血 4 1例 .乳头区肿瘤多表现为腹痛、黄疸 ,乳头区以外肿瘤常则多表现为腹痛、黑便及腹部包块 .病理学类型以腺癌多见 (72例 ) ,平滑肌肉瘤 (5例 )、恶性淋巴瘤 (3例 )次之 .结论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以上腹痛、黄疸、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 ,但缺乏特征性 .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 ,好发于十二指肠乳头区及降段 .CT、B超和内镜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 .手术切除是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早期诊断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血小板超微结构、球结膜微循环与脑梗塞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进一步探讨血小板在脑梗塞发病中的动态改变及球结膜微循环的变化。结果显示:正常血小板呈园盘形或椭园形,中间为密度很高约2-3个致密体,并有多个溶酶体颗粒,以及较小的密度很高的许多糖元颗粒等。而患者组血小板形态、线粒体、致密斑颗粒、糖元颗粒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变化或减少(P<0.001)。球结膜微循环的改变亦更明显,微血管血流慢、血管迂曲、形态不规则、局部扩张、细胞聚集等(P<0.01)。脑梗塞患者组血小板超微结构及球结膜微循环的改变与疾病程度成同步变化倾向。故脑梗塞患者除治疗缺血外,还应解除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患者血小板聚集性及血小板活化指标P选择素、膜GPⅡb/Ⅲa的变化.探讨活化血小板在ACS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健康体检者52名为正常对照组,ACS患者89例,按其病情分为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组43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组46例.检测两组对象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表面表达的P选择素、膜GPⅡb/Ⅲa表达率等活化指标.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UA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P选择素、膜GPⅡb/Ⅲa表达率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ACS患者中,AMI组与UA组比较,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P选择素、膜GPⅡb/Ⅲa表达率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随着ACS患者病情加重,血小板活化水平明显升高,聚集功能明显增强,血小板功能异常改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病情轻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以50例脑梗塞为观察组,45例健康人为对照组,观察噻氯匹定对脑梗塞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1)治疗前,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PAR)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2)治疗后,观察组PAR非常显著地低干治疗前(P<0.01),与对照组比较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3)观察组各亚组治疗后PAR大多非常显著地低于治疗前(P<0.01)。(4)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无显著性变化(P>0.05),(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15.8±0.98;治疗后8.2±5.4,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6.
脑梗塞病人的血小板聚集与自由基释放李承晏*张兆辉*李宗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中,血小板聚集起重要作用。以往研究发现脑卒中病人血小板的聚集性与梗塞灶的大小呈正相关[1]。在脑缺血的急性期,自由基反应及其脂质过氧化作用是引起脑细胞损伤的一个重要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模型兔软脑膜微血管口径、白色微小血栓(白微栓)数量和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及其相关分析。方法采用L-蛋氨酸皮下注射法建立HHcy家兔模型,应用“颅骨窗口法”和微循环闭路检测系统观察其软脑膜微血管中自微栓数量及微血管口径变化;采用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ey)浓度;平行观测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浆内皮素-1(ET-1,用ELISA)、血清-氧化氮(NO,用化学比色法)水平;并对HHcy所致ET-1、NO血液浓度变化和微血管口径变化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Hcy模型兔软脑膜微血管中白微栓数量增加(23.00±6.00个/min VS4.00±1.00个/min,P〈0.01),伴微血管口径缩小(80.80±6.30/μmVS110.20±7.20μm,P〈0.01),ET-1明显增加(168.40±13.20ng/Lvs93.25±13.20ng/L,P〈0.01),NO明显降低(22.83±3.53μmol/Lvs38.31±3.20μmol/L,P〈0.01);vWF有所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127.10±32.33%VS119.55±43.56%,P〉0.05)。相关分析显示,模型兔Hcy水平升高与ET-1血浆浓度成正相关(r=0.727,P〈0.01);与NO血清浓度成负相关(r=-0.48,P〈0.05)。模型组ET-1含量升高时,微血管收缩明显,两者呈明显负相关(r=-0.56,P〈0.05);而NO与ET-1的变化相反,微血管收缩时,NO含量降低,微血管扩张时,NO含量升高,两者呈良好正相关关系(r=0.613,P〈0.05)。结论HHcy兔软脑膜微血管口径变化及白微栓增多与HHcy引起的微血管内皮功能紊乱、ET-1/NO等活性物质的合成与分泌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在急性胰腺炎 (acutepancreatitis ,AP)病情发展过程中吞噬刺激素 (Tuftsin ,Ts)及其抑制物对胰腺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分为 4组 ,每组 18只 ,分别为对照组、AP组、AP +Ts组、AP+Ts抑制物组。胰胆管逆行注射 4%牛磺胆酸钠建立AP模型 ,Ts及其抑制物组自制模 2 0min后从股静脉注入Ts或其抑制物 75ug/kg。按随机原则在制模后 3、6、12h分批处死 ,留取胰腺 (体部 )组织甲醛固定 ,HE染色光镜观察胰腺病理改变程度 ,纤维素染色观察微血栓情况 ,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 5 0个视野 ,计数微血栓数量。结果 :制模后各组在不同时间段微血栓数量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 ;AP组、AP +Ts组、AP +Ts抑制物组在 3、6、12h各组各时间段之间比较微血栓数量逐渐增加 ,差别均有显著性 ;AP +Ts组在制模后各时间段均较AP组微血栓数量明显增加 ;AP +Ts抑制物组在制模后 6、12h微血栓数量明显减少 ,与单纯AP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制模后 3h微血栓数量无明显变化。结论 :在急性胰腺炎进展过程中Ts使胰腺微血栓数量增加 ,胰腺微循环障碍加重 ;应用Ts抑制物可使胰腺微循环状态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