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血压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其治疗近年来虽无突破性进展,但对血肿扩大、脑水肿等方面的研究较多。现就脑出血后脑组织的损伤机制、血肿扩大原因及其毒性作用以及出血半暗带、局部脑血流改变、炎症反应等在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等方面对脑出血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的脑实质内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ICH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和残疾率高。通过对ICH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依据和方法。1 ICH后病理生理机制持续时间既往研究认为,活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ickkopf-1(DKK-1)在脑出血大鼠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成对照组(n=13)、假手术组(n=13)及脑出血组(n=14)。通过颅内注射自体外周血制作脑出血模型。采用平衡木行走实验和肌力测验进行脑出血模型评估,并利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脑组织中Bcl-2、Bax、p-Akt、Akt及DKK-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分离培养原代大鼠皮质神经元,分为对照组、空载体组、DKK-1过表达组、BTBD10(Akt磷酸化激活剂)过表达组,检测细胞中DKK-1表达水平和Akt磷酸化水平,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结果脑出血组大鼠平衡木行走得分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而肌力测验评分低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大鼠脑出血部位脑组织Bcl-2表达降低(P0.05),而Bax表达则升高(P0.05),p-Akt表达水平下降(P0.05),DKK-1表达水平上升(P0.05)。DKK-1过表达组神经元凋亡率及p-Akt表达水平均高于空载体组和对照组(均P0.05)。Akt磷酸化激活剂BTBD10过表达组p-Akt水平、Bcl-2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和空载体组,而Bax蛋白表达则低于对照组和空载体组。BTBD10过表达组神经元存活率高于对照组和空载体组(均P0.05),且BTBD10和DKK-1共转染组大鼠神经元存活率高于DKK-1转染组(P0.05)。结论 DKK-1可能通过抑制Akt的磷酸化促进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元的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Gly14]-humanin(HNG)对脑出血(ICH)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方法 将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NG治疗组(10只)、模型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立体定向注射自体血制作ICH模型,假手术组仪插入针,HNG治疗组大鼠在造模后侧脑室注射HNG,72 h后观察血肿周围胶质细胞和凋亡细胞的变化. 结果 术后72 h,HNG治疗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形态与模型组比较胞体小,突起短、细;HNG治疗组血肿周围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OX42阳性细胞数以及凋亡细胞数量005.3±10.19,173.2±21.72.26.1±5.97)较模型组(141.8±9.77,212.2±15.38,48.6±10.94)明显减少,但仍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HNG在大鼠IC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具有抗炎症性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脑出血后再出血,又称血肿扩大,临床表现为患者意识,语言和运动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目前认为,颅脑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是HE发生的首要原因。白细胞介素(如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和白细胞介素-10等)通过介导炎症级联反应,产生神经毒性物质,改变血流动力学,破坏血管结构,诱发脑出血后再出血,但其神生物学机制尚未明确。故本综述在此探讨白细胞介素在脑出血后再出血过程中的病理生理机制,以期为进一步实验研究奠定基础,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提高治疗效果,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新发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0,37(3)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较高,但目前尚缺乏能明显改善预后的治疗措施。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机制较复杂,其中血肿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在继发性脑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炎症细胞的渗出及浸润、细胞因子的上调、基质金属蛋白酶的释放以及活性氧的过度产生等多种因素均参与血肿周围组织炎症反应。进一步深入研究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及其可调节性,对指导临床脑出血病人的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脑出血后再出血,又称血肿扩大,临床表现为患者意识,语言和运动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目前认为,颅脑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是HE发生的首要原因。白细胞介素(如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和白细胞介素-10等)通过介导炎症级联反应,产生神经毒性物质,改变血流动力学,破坏血管结构,诱发脑出血后再出血,但其神生物学机制尚未明确。故本综述在此探讨白细胞介素在脑出血后再出血过程中的病理生理机制,以期为进一步实验研究奠定基础,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提高治疗效果,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正脑出血是第二大卒中类型,病死率和致残率高~([1])。目前,脑出血仍然没有统一规范的确切治疗方法。脑出血引起脑损伤的机制仍然不清楚,许多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调控炎症反应有助于减轻继发性脑损伤、脑水肿,改善神经功能障碍~([2,3])。本文就炎症反应在脑 相似文献
9.
脑出血病理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系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其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ICH后引起机体和脑组织局部一系列病理性反应,其中包括脑内血肿的扩大、血肿分解产物和脑组织直接损伤释放出的血管活性物质所致的脑水肿、局部脑血流量的减少、凝血纤溶系统的改变等变化。研究ICH的病理损伤机制,有助于指导病人的治疗,进而改善ICH病人的预后。因此,对ICH的病理损伤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中的表达厦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将自体未抗凝血注入大鼠基底节区以制备脑出血模型;将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厦干预组,分别在不同时间断头取脑以制作标本,连续切片分别作IGF-1阳性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及TUNEL染色。结果脑出血后2h血肿周围脑组织表达IGF-1,24h达表达高峰,7d时恢复正常;TUNEL染色阳性细胞于脑出血后8h开始出现,3d时达高峰,7d时仍有表达;给予外源性IGF-1后,凋亡细胞显著减少,与同时点实验组相比,差别有显著性。结论脑出血后IGF-1可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从而减轻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组织蛋白酶(cathepsin G,Cat G)在脑出血(ICH)大鼠脑组织内的表达变化情况及其病理意义。方法 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通过向右侧基底核注射自体股动脉血建立大鼠ICH模型。本实验分为四组,分别是假手术组(Sham)、Sham加CatG抑制剂处理组(Sham+EGLINS),ICH组、ICH加Cat G抑制剂处理组(ICH+EGLINS),其中Sham组注射生理盐水。术后分别在第0.5天,1天,2天,3天,5天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蛋白印迹法检测Cat G,炎症因子IL-6,IL-1β,紧密连接蛋白(ZO-1)含量,干湿重法检测脑含水量。结果 Cat G在ICH大鼠脑组织中显著上调,Cat G抑制剂EGLINS处理能显著抑制Cat G表达,并能抑制炎症因子表达,缓解因ICH诱导的局部脑水肿和血-脑脊液屏障(BCFB)破坏,改善大鼠的神经损伤。结论 ICH损伤使大鼠脑组织中Cat G蛋白表达升高,而抑制Cat G表达能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神经损伤,提示Cat G可能通过影响炎症反应参与了大鼠ICH诱导的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氯化锂预处理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及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5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和氯化锂预处理脑出血组,每组各18只.氯化锂预处理脑出血组手术前7 d起每天腹腔注射氯化锂(1mmol/kg).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将Ⅳ型胶原酶用微量进样器精确注入大鼠内囊诱导成脑出血模型.跟据术后处死动物的时间不同,各组再分别分为1、3、7 d三个亚组.分别采用TUNEL法、苏木素-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及NF-κB表达的情况.结果 在脑出血后1、3、7 d,与脑出血组(TUNEL阳性细胞数:18.32±3.75,33.24±6.37,20.49±4.87;NF-κB阳性细胞数:55.34±5.83,30.63±3.27,9.53±2.37)比较,氯化锂预处理脑出血组血肿周围区TUNEL阳性细胞数(15.84±3.12,10.88±4.75,5.83±4.39)明显减少,NF-κB阳性细胞数(29.27±3.37,16.36±3.64,7.64±2.31)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反应也明显减轻.结论 氯化锂预处理可能通过降低NF-κB的表达来减轻脑出血后的炎症反应,减少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凋亡,其对脑出血后脑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药物.小胶质细胞是一种特异性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细胞,脑出血急性期小胶质细胞迅速激活并在M1型与M2型之间动态转变,提示小胶质细胞在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炎症反应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中具有复杂的作用机制,成为探究脑出血治疗药物的重要靶点.本文对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表面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摘要
背景:目前公认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其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目的:探讨实验性脑出血后Hcy的损伤作用机制,并为预防及治疗脑出血提供实验理论基础。
设计、时间及地点:开放性实验。实验于2007-04/2008-04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分子生物实验室完成。
材料:健康雄性SD大鼠75只,体重在280~320g,鼠龄5~7月,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提供(动物质量合格证号:SCXK(京)2007-2008);原位凋亡检测试剂盒由美国Roche公司提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试剂盒、丙二醛(MDA)测试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同型半胱氨酸(Hcy)由美国Sigma公司提供、1%戊巴比妥钠由泸州医学院药理教研室提供粉剂并于实验前配制。
方法: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将自体不凝血注入大鼠壳尾核制备脑出血模型,SD大鼠(n=75)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5)、ICH组(n=25)、Hcy组(n=25),Hcy组于术后30min分别予血肿同侧颅内直接注射Hcy,按断头取脑时间各分为6h、12h、24h、72h、1w 5个亚组,每亚组5只动物,采用Bederson标准测定神经功能障碍,干湿重法检测脑含水量,TUNEL原位染色法标记细胞凋亡,显微镜下计数阳性细胞,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含量,数据用SPSS13.0统计分析。
主要的观察指标: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对脑出血模型大鼠神经功能障碍、脑含水量、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凋亡、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表达、丙二醛(MDA) 含量的变化等表达的影响。
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较,Hcy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SOD活性均明显下降(P<0.05),脑含水量、MDA含量明显增高(P<0.05);与ICH组比较,Hcy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脑含水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D活性、MDA含量12h、24h、72h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假手术组偶可见TUNEL细胞表达,ICH组和Hcy组6h在血肿周边可见少量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出现,24h增高明显,72h达到高峰,在1w时仍可看到较多表达,各观察时间点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组升高更为明显,与ICH组比较,12h、24h、72h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CH组和Hcy组各观察时间点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与相应时点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呈明显负相关(r=-0.714,P=0.000<0.05;r=-0.681,P=0.000<0.05);与SOD活性呈明显正相关(r=0.704,P=0.000<0.05;r=0.641,P=0.001<0.05);与MDA含量呈明显负相关(r=-0.696,P=0.000<0.05;r=-0.655,P=0.000<0.05)。ICH组和Hcy组术后各观察时间点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与相应时点血肿周围脑组织SOD活力呈明显负相关(r=-0.448,P=0.025<0.05;r=-0.612,P=0.001<0.05),与MDA含量呈明显正相关(r=0.542,P=0.005<0.05;r=0.684,P=0.000<0.05)。
结论:自体血注入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方法较为简单,成功率较高。无论脑出血大鼠是否应用Hcy干预,均出现出血后3天脑水肿最明显,SOD活性明显降低,MDA含量明显升高,细胞凋亡达到峰值。脑出血大鼠应用Hcy干预后发现Hcy并未明显引起脑出血后脑水肿加剧和神经功能缺损,考虑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可能与Hcy只能作用于其中部分因素或者存在后期累加效应有关。脑出血大鼠应用Hcy干预后发现Hcy可以促进氧自由基产生,同时加重神经元的损伤,促进脑出血后的细胞凋亡,进一步证实Hcy为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为预防及治疗脑出血提供了实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凝血酶在对脑出血后脑组织的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介绍凝血酶的化学结构及其受体的分布,从脑水肿,炎症反应,脑缺血损伤,神经元损伤四个方面,对凝血酶在脑出血后脑损伤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最后对小剂量凝血酶 预处理在脑组织中的保护作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抑肽酶对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的变化规律,及抑肽酶的作用。方法:尾状核注射胶原酶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用TUNEL染色法观察血肿周围细胞凋亡的发生,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半胱氨酰天冬氨酸蛋白酶一3 (caspase-3)的蛋白表达,以及抑肽酶的作用。结果:脑出血后可见血肿周围带有较多的caspase-3免疫阳性细胞和凋亡细胞,前者的表达高峰在造模后48h,后者的表达高峰在造模后72h,两者的表达规律类似;抑肽酶干预组的阳性细胞效显著减少,染色变浅。结论:抑肽酶能够明显减轻脑出血后的细胞凋亡,可能与抑制caspase-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其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相当复杂。近年来研究发现,补体在实验性大鼠脑出血继发脑水肿中有重要作用。本从脑出血时补体的来源,补体激活的机制,补体介导脑损伤机制,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及补体抑制剂的应用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03—2014-08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患者65例和60例健康体检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β、IL-2、IL-6和TNF-α水平。同时对6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症状。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IL-1β、IL-2、IL-6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Ⅰ型患者血清IL-1β、IL-2、IL-6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Ⅱ型患者;男性患者IL-6水平明显高于女性患者(P0.05);IL-1β、TNF-α水平比较,男女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精神病理之间有关联,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望通过抑制其细胞IL-6水平和TNF-α等细胞因子得以治疗。 相似文献
20.
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是导致继发性神经损害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有关脑出血后脑水肿产生机制的研究表明,凝血时释放的凝血酶可能是引起脑出血后脑水肿的重要物质之一,凝血酶在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炎症反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凝血酶在自发性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