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了解水平肌斜视术后眼球屈光状态的变化及不同术式对屈光的影响,旨在掌握斜视术后屈光状态改变的一般规律.方法 用散瞳验光和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检查,对56例81眼水平斜视患者手术前1天、手术后1周、4周、8周的屈光状态进行动态分析.结果 各组的角膜曲率及散光值手术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Ⅰ组柱镜屈光度术后差异有显著性;Ⅱ组球镜、柱镜屈光度术后差异均有显著性;不向年龄组比较术后散光值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水平斜视手术对眼球屈光状态的改变主要是对角膜的影响,手术早期可导致角膜屈光度增加,散光加大,这种改变可恢复,不会对视功能造成远期影响.不同术式、不同年龄对屈光状态的影响不同,所需恢复时间也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垂直斜视矫正术后角膜散光状态的变化以及其与时间的关系.方法 对垂直斜视36例(58眼)采用术前术后阿托品散瞳验光及角膜地形图检查,术后不同时期的散光度进行比较分析,寻找规律.结果 Ⅰ组(上直肌后徙加下斜肌减弱)和Ⅱ组(上直肌后徙加下直肌缩短合并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角膜散光度改变,Ⅱ组较Ⅰ组明显,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手术方式术后角膜散光度的恢复时间不同,垂直肌后徙加缩短恢复较慢,甚至术后8周有部分患儿仍不能完全恢复,因此配镜矫正时间应根据角膜散光的恢复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3.
谢小华  李武靓  吕露  陈茜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2):2190-2192
目的:临床观察涉及不同眼外肌数的斜视矫正术前后术眼屈光状态的短期变化。

方法:选取接受斜视矫正术的患者41例64眼,按手术涉及的眼外肌数目分三组:单纯一条水平直肌后徙组(Ⅰ组,25眼),一条水平直肌后徙联合其拮抗肌缩短组(Ⅱ组,32眼),一条水平直肌后徙联合其拮抗肌缩短组及斜肌切断组(Ⅲ组,7眼)。观察斜视患者术前1d,术后1wk,1mo各项屈光状态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斜视矫正术后1wk患者的等效球镜屈光度及散光值较术前有所增高(P=0.011、0.013),球镜屈光度、柱镜屈光度、水平与垂直子午线角膜曲率,散光轴位及角膜中央3mm半径光学区内曲率较术前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术后1mo,所有观测值均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比较斜视矫正术所涉不同眼外肌数目对术眼屈光参数的影响,术后1wk,Ⅰ组患者各项屈光参数值均无统计学差异,Ⅱ组患者散光值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35),Ⅲ组患者柱镜屈光度、等效球镜屈光度及散光值较术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2、0.048、0.014)。而术后1mo,三组患者各项屈光参数较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斜视矫正术后1wk可引起术眼屈光状态变化,术后1mo恢复至术前屈光状态; 实施斜视矫正术的眼外肌数目不同,对屈光状态的影响亦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水平斜视及垂直斜视术后屈光状态变化及不同术式对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通过睫状肌麻痹验光和角膜地形图检查,对40例水平斜视及42例垂直斜视患者术前、术后1、4、8周的屈光状态动态分析.结果 下斜肌转位组术后球镜及柱镜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单眼一条直肌后徙组睫状肌麻痹后柱镜变化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眼一退一截组睫状肌麻痹后球镜变化在1周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柱镜变化及角膜地形图dk值变化术后1、4周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地形图曲率变化:后徙侧角膜3 mm、5 mm区角膜曲率增大,而截除侧变小,术后1、4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术式对眼球屈光状态影响持续时间不同,但均可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内直肌超常量后徙与继发性外斜视的关系.方法 对2003~2009年住院的43例内斜术后继发外斜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观察常规量内直肌后徙(内直肌附着点距角膜缘的距离≤11.5mm)和超常量内直肌后徙(内直肌附着点距角膜缘的距离>11.5mm)与眼球运动和继发性外斜视的关系.结果 13例眼球内转受限,其中发现内直肌常规量后徙33例中只有3例眼球内转受限,超常量内直肌后徙的10例患者均有眼球运动受限,经x2检验,P<0.05;对10例内直肌超常量后徙的患者6例行内直肌前徙,术后眼球运动无受限,眼位正位;而经同等手术量内直肌缩短的4例患者中只有1例术后眼球内转轻度受限,但术后眼位正位.另外3例患者术后眼球运动仍明显受限,残留外斜视.39例术中内直肌附着点距角膜缘的距离≤11.5mm,35例(89.7%)术后正位,4例内直肌附着点距角膜缘的距离>11.5mm,术后只有1例(25%)正位.结论 (1)内直肌超常量后徙可造成术后眼球运动受限,从而导致继发性外斜视.(2)单纯内直肌缩短术后斜视度不稳定,外直肌后徙联合后徙的内直肌前徙是治疗继发性外斜视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人显微眼外肌术后角膜曲率及屈光的变化。方法:选择2016-12/2017-05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行显微眼外肌术患者62例85眼,年龄18~43岁,按手术方式分为水平直肌组:Ⅰ组(单纯后徙组)32眼、Ⅱ组(单眼一条直肌后徙联合其拮抗肌截除组)34眼;斜肌组:Ⅲ组(单眼下斜肌断腱组)10眼、Ⅳ组(下斜肌转位组)9眼。分别于术前与术后1d,1wk,1、3、6mo行主观验光获得屈光度及角膜地形图采集角膜前表面(0~3、5、7mm)曲率值,比较各组内不同时间点患者屈光状态及角膜形态动态变化。结果:水平直肌术后短期可导致水平角膜曲率改变,此仅限于角膜中央5mm区内,基本在术后1mo恢复至术前水平。斜肌术后对角膜曲率无明显影响。水平直肌术后早期散光值增加,并出现近视移位,在术后1mo恢复至术前水平。斜肌术后球镜度、散光值无明显变化。结论:成人眼外肌手术后短期会出现角膜曲率及屈光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角度外斜视安全、有效、简便的手术方法,观察手术效果。方法39例外斜视病例按照斜视度大小分为A、B、C三组,采用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外直肌常量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以及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三种术式,术后1月测量原在位斜视度。结果A组中三种术式正位率无显著性差异,B组中三种术式正位率有显著性差异,C组选用的二种术式正位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传统的外直肌常量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在眼位正位率上更具有稳定性。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对于一定度数内的大角度外斜视有效。随着外斜视度数的增大,可采用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合并内直肌缩短术。  相似文献   

8.
背景 临床上矫正超过50Δ的大角度外斜视时往往需对3条或4条水平直肌进行手术,以避免因外直肌超长量后徙(>7 mm)引起的眼球外转受限.但研究表明,超长量外直肌后徙可有效矫正大角度外斜视,且术后并不出现眼球明显外转受限.这个结果仍有待临床上进行验证. 目的 观察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或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对大角度外斜视的矫正效果. 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法对2013年5月至2014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或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的间歇性或恒定性大角度外斜视患者51例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其中29例为间歇性外斜视,22例为恒定性外斜视.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前及术后眼前节、眼底、眼球运动和双眼视功能检查,采用三棱镜加遮盖法测量斜视角大小.依据病史、眼球运动、知觉状态和斜视角度数对患者行个体化手术治疗,术中结合可调整缝线技术,行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或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术后随访时间均超过6个月,比较术眼术前和术后眼位变化、眼球运动情况以及双眼知觉功能.结果 行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者33例,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者18例.术前患者视远(5 m)斜视度为-52Δ~-120Δ,平均(-70.57±16.46)Δ;视近(33 cm)斜视度为-55Δ~-130Δ,平均(-75.65±16.14)Δ.左眼外直肌后徙8~15 mm,平均(11.17±1.67)mm,右眼外直肌后徙9~15 mm,平均(11.28±1.62) rnm,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3~6 mm.末次随访时患者视远斜视度为+4Δ ~-14Δ,平均(-3.45±4.20)Δ;视近斜视度为+4Δ~-14Δ,平均(-5.49±3.96)Δ,其中41例术后眼球正位,占80.4%,10例欠矫,未发现过矫者.32例患者术后立体视较术前改善,其中术前无立体视的27例中18例术后获得不同程度的立体视.无一例患者出现眼球运动障碍.结论 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或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可有效治疗大角度外斜视,可减少需要手术的眼外肌数目,术后未发现眼球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斜视手术术后矫正视力、屈光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13年12月16日至2014年8月13日于北京同仁医院行斜视矫正术的患者133例(194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4组:1 组为一条直肌后退术(63例102 眼);2 组为一条直肌后退联合一条直肌截除术(19例27眼);3 组为一条直肌后退联合一条直肌改良线状折叠术(40例50 眼);4 组为一条直肌后退联合一条斜肌后退术(11例15 眼)。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各组术前,术后1、3、6个月术眼的矫正视力和屈光状态进行比较。术前与术后1、3、6个月散光类型的比较采用χ²检验。结果术前1、2、3、4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SE)、散光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组患者矫正视力、SE比较显示组间、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组患者散光度比较显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50,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4组散光度术后1、3个月均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6个月散光度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相比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1、3、6个月散光眼比例分别为57%、73%、76%、62%,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和3个月散光眼比例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0.29、19.80,P<0.001),其中以顺规散光增加为主,术后6个月散光眼比例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斜视手术对术眼的矫正视力无影响,对散光度存在一定影响,但在6个月内多可恢复到术前水平。不同术式对术后矫正视力和屈光状态变化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后继发斜视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斜视手术方案,探讨影响斜视度的常见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后继发斜视并行手术矫正者25例,随访5~41个月.术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通过术中探察及术前、术后斜视度和眼球运动等情况来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视网膜脱离手术次数、术后矫正视力及直肌悬吊后徙术对斜视度的影响.结果 斜视术前所有患者均有眼球运动受限,复视者8例,术中发现受累眼外肌均有瘢痕粘连.手术方式单纯行眼外肌减弱术者7例,直肌减弱联合加强术者18例,其中共10例行悬吊后徙术.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正位眼者分别为21例和15例,欠矫者分别为4例和9例,眼球运动明显受限者分别为5例和7例,复视者分别为2例和1例.视网膜脱离手术次数多于1次较1次者术中可见更严重的瘢痕粘连,且术前及术后1周斜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0.00).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0.5与≥0.5者术后随访期末斜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直肌悬吊后徙术使用与否对术后l周及末次随访时斜视度均无影响(P=0.26、0.63).结论 视网膜脱离手术后斜视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为眼球运动受限、复视和眼外肌瘢痕粘连.视网膜脱离手术次数、术后矫正视力可影响患者斜视度,悬吊后徙术为安全有效的斜视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水平斜视手术对儿童屈光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12.
Corneal Topographical Changes Following Strabismus Surger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urpose: To study corneal topographical changes after strabismus surgery. Methods: Computer-aided corneal topography was used in 43 strabismus patients (45 eyes) one or two days prior to and six or seven days after strabismus surgery. The spherical and cylindrical equivalents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simulated keratome-try.Results: After the surgery, only the changes at 3mm in the inferior quadrant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changes at 3mm in the rest quadrants and the changes at 7mm were not significant. Significant changes in spherical equivalent were found post-operatively. Neither the horizontal nor the vertical meridional equivalent showed significant changes after surgery.Conclusions: The results of corneal topographical changes following strabismus surgery in our preliminary study indicated the little effect of strabismus surgery on corneal curvature and corneal astigmatism. Eye Science 1999; 15: 174 - 178.  相似文献   

13.
To determine whether strabismus surgery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corneal curvature, corneal topography was measured in 68 patients before and both one day and three months after strabismus surgery. With few exceptions, early corneal topographic changes were moderate, statistically not significant and nearly disappeared after 3 months. Long term absolute astigmatism increased not significantly by 0.16 D.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strabismus surgery can induce transitory but usually no long term changes of corneal topography. Patients should be informed, however, that in rare cases an induced astigmatism may persist.  相似文献   

14.
水平性斜视手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水平性斜视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的动态变化。方法:利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对32例48眼内外直肌退缩术眼行术前1d,术后1d、15d、30d、180d的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术后第1天在退缩肌子午线上角膜散光明显变化,从中央到外周逐渐增加,随着时间变化散光减少。术后30d和180d,残余散光≥1D的患者分别占6%和4%,83%患者的残余散光变化≤0.5D。结论:水平斜视术后第1天水平经线角膜地形图改变明显,主要局限在退缩肌子午线和角膜光学区,局部的角膜变平,术后1个月逐渐恢复,术后6个月时接近术前水平,不会对视功能造成远期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翼状胬肉不同手术方式对角膜屈光的影响。方法:单侧原发性翼状胬肉43例43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21例21眼;B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22例22眼。两组均行术前及术后2wk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的检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术后2wk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相比,术后2wk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手术可使角膜屈光改变,两种手术均可以提高视力,降低散光。  相似文献   

16.
角膜散光晶体散光与总合散光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梁丹  关征实 《眼科学报》1995,11(2):70-72
探讨角膜散光、晶体散光及总合散光三者之间的关系;了解三者随年龄的变化规律。门诊屈光不正患者,散瞳检影验光及Topcon角膜曲率计检查。共194例382眼;角膜散光67.9%循规性,晶体散光68.1%反规性,总合散光60.7%循规性;88.5%角膜散光与总合散光相同性质,46%的眼总合散光为角膜与晶体散光之和,41.3%的眼为角膜散光循规性,晶体散光反规性,发挥中和与抵消部分膜散光的作用。随年龄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水平斜视矫正术对眼屈光的影响及产生影响的可能因素。方法对63例水平斜视进行术前视力、角膜曲率、眼轴及眼的屈光度测量,进行术后1月、3月的视力、角膜曲率、眼轴及眼的屈光度测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矫正视力,垂直角膜曲率、眼轴等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眼屈光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水平斜视矫正术对眼的屈光有影响,对角膜的影响是可以恢复的。大角度斜视眼单眼同时行两条直肌手术会导致近视度数加深。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白内障术中矫正角膜散光对人工晶状体度数预测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性白内障患者35例35眼,行上方切口超声乳化联合PMMA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减少,测量术前和术后3mo的角膜曲率及屈光状态。比较SRKⅡ,SRK/T,HolladayⅠ公式在使用术前和术后角膜曲率值计算的绝对预测误差。结果:手术前后平均角膜曲率增加0.30±0.81D,角膜散光度数减少0.70±0.71D,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的相关性为(r=-0.554,P<0.01)。SRKⅡ,SRK/T,HolladayⅠ使用术前角膜曲率计算的绝对预测误差中位数分别为0.85D,0.73D,0.78D,公式间无统计学差异(χ2=4.474,P>0.05);使用术后角膜曲率计算则分别为0.72D,0.54D,0.46D,有统计学差异(χ2=7.758,P<0.05);3代公式在两种计算方法下结果有有统计学差异(Z=-2.208,-2.273,P<0.05)。结论:矫正角膜散光会引起角膜屈光度变化,导致人工晶状体度数的预测误差增大,计算公式尤其是3代公式的准确性下降,有必要对公式进行相应调整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