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用低剂量全身照射消灭癌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过去的研究表明,大剂量辐射使患者免疫力明显降低.坂本教授的研究小组于8年前开始研究低水平辐射对免疫的影响.小鼠经0.1Gy(10rad)左右全身照射,具有提高免疫力、缩小癌、预防转移的效果,并于1986年应用于临床.临床应用包括病情进展相当快的恶性淋巴瘤患者约60人,治疗剂量为0.1~0.15Gy(10~15rad),每周3次,经5周的全身照射,淋巴瘤局部或大块状的情况下还并用大剂量直接照射,其结果:80%患者癌消失,20%局部消失.  相似文献   

2.
作者应用6MV或10MV直线加速器对75例睾丸精原细胞瘤作术后放射治疗。28Gy~30Gy照射组中No48例及N_14例局部得到控制,但N_2病例30Gy照射7例中1例于照射后11个月发现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另外N_34例中2例以38Gy及48Gy照射,  相似文献   

3.
脑干肿瘤占儿童原发性颅内胶质瘤的10—15%,关于本病的自然病史及治疗已有报导,但对治疗后复发的类型未予研究,因此,照射范围未予肯定。本文报告了1967.1—1984.6 DuKe 大学医学中心收治的38例18岁以下脑干肿瘤患者,平均年龄8.9±3.9岁,男:女=1:1。全部病人经放射治疗,平均剂量52.6±5Gy,每次1.7—2.0Gy。23例局部照射,平均96cm~2,14例全脑照射后局部追加照射,平水278cm~2。25例可评价的复发病人中,22例(88%)在照射野内,2例在照射野内及照射野外,1例在全脑照射野内追加照射野外。全组5年存活率39%。结果表明:脑干肿瘤病人治疗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59例脑转移瘤的治疗效果作了研究,计来自肺癌42例(71.2%),乳癌4例(6.8%),胃癌、结肠癌各3例(5.7%)。肺癌的组织分型:腺癌16例(38%),小细胞癌12例(28.6%),鳞状上皮癌8例(19%)。男39例,女20例。年龄1个月~78岁。使用线性加速器10MeV X线左右对穿双侧全脑照射50Gy(2Gy/日,5日/周),剂量在40Gy以下时,局部再照射20Gy。结果见到,神经症状及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78%,50%。CT图象上肿瘤完全消失者(CR)16例(32%),缩小50%以上者(PR)16例(32%),CR与PR有效率为64%。缩小不足50%者(NC)17例(34%),进展者(PD)1例(2.0%)。50%病例生存期限为5个月,16%病例生存1年。原发灶乳癌比肺癌  相似文献   

5.
作者报道了1983年~1987年治疗的41例原发于CNS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的前瞻性Ⅱ期临床研究的结果。年龄≥18岁,病理证实只侵及脑实质,脊髓造影及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证实无脊髓受侵,无远处受侵证据,无AIDS或AIDS相关症状,以往无恶性肿瘤病史及放、化疗史。41例中行手术活检17例,切除23例,开颅探查1例;病灶单发33例,多发8例;KPS评分70~100分21例,40~60分20例;年龄<60岁者14例,≥60岁27例。放疗用4~10MV或~(60)Co先以双侧对穿野照射全脑与全脑膜,下界于第2颈椎下缘,剂量40Gy/1.8Gy/次。  相似文献   

6.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71例脑恶性胶质瘤术后、放疗后、化疗前的CT征象,以期对恶性胶质瘤放疗反应的时间进行评价。均经活检证实,位于幕上的恶性胶质瘤患者,术后3周行放疗,44Gy/22次/4.5周全脑照射后局部追加14Gy/8次/1.5周,放疗后8周行BCNU或diaziquone(AZQ)化疗。术后、放疗后、化疗前后各行一次CT扫描。71例中男性45例,女性26例,年龄18~74岁。48例胶质母细胞瘤,23例间变胶质瘤,位于左侧31例,右侧36  相似文献   

7.
恶性淋巴瘤由于其病变的广泛性可以累及多部位淋巴结及其有关器官 ,采用大面积高剂量的放化疗结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常能取得较好疗效[1 ] ,但因移植时全身放疗常能引起严重的骨髓抑制和间质性肺炎而导致死亡率增加。有实验表明恶性淋巴瘤在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时应用全淋巴区照射 ,肿瘤控制满意 ,疗效较好而又避免了严重的并发症[2 ] 。本院 1982年 10月~ 2 0 0 0年 10月对部分恶性淋巴瘤患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时采用全淋巴区照射治疗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 一般资料 :恶性淋巴瘤患者共 30例 ,男 2 1例 ,女 9例 ,年龄 16~ 6 5…  相似文献   

8.
1975~1993年末,Johns Hopkins肿瘤中心对收治的224例恶性神经胶质瘤病人,给予短程方案放疗,即:先予全脑野放疗10次,3Gy/次;休息2周,再局部小野放疗7次,3Gy/次(小野应尽量避开视交叉和脑干)。共照射17次,总量51Gy。为评价短程方案的价值,按照RTOG发布的预后分组标准,回顾性地将病人分到6个预后分组中(5例因资料不全  相似文献   

9.
自1971年1月到1981年1月西德慕尼黑大学放射肿瘤科收治术后经病理组织学诊断的睾丸精原细胞瘤113例,其中111例为典型的精原细胞瘤,2例为混合型精原细胞瘤。pT_1NoMo期中32/49例腰椎部淋巴结,17/49例腰椎部及同侧髂窝淋巴结各放疗25~30Gy。有1例治疗后5个月出现左肺尖转移,即行双侧全肺放疗18Gy及左肺尖12Gy放疗后无复发。此期10年存活率为100%。pT_(2-4-x)NoMo期39例患者,T_2和T_3期照射腰椎部及同侧髂窝淋巴结;T_4期照射阴囊区,腹股沟区,双侧髂窝区及腰椎部淋巴结各25~35Gy。2例局部复发者,经同样方法再次放疗,仅1例因再发脑转移死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22例食管癌放疗并用化疗的一次性效果作了分析。单纯外照射者15例,其中10例照射剂量为60Gy以上,外照射十腔内照射7例。一般外照射剂量为10MV X线,2.0~2.5Gy/次,4次/周。并用腔内照射者给予50~55Gy照射后再追加10~20Gy腔内照射。化疗应用Cisplatin(CDDP),Methotrexate(MTX)及Replomycin(PEP),于放疗前、40Gy前后及放疗后分别给药。只服药1次者13例,2次者8例,3次者1例。治疗结束时  相似文献   

11.
从1968~1986年对32例后颅窝成神经管细胞瘤作了脑脊柱轴照射。全脑用光子线平行对穿野照射,包括其脑膜并向下延伸到C_(6、7)水平。脊柱野用10~35MeV电子线照射,患者俯卧,胸前垫高5~10cm,以保持皮肤表面尽可能平行。照射野上接光子野下缘,下至S_(2-3),SSD一般为110 cm±3cm,野长10cm,宽5~8 cm,用移动野技术。全脑放射剂量30~37.5Gy,20次/5周,脊髓剂量3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三维小容积照射技术治疗局部残留或复发的鼻咽癌 ,以提高局部控制率 ,减轻副作用。方法 :1992年 7月至 1998年 3月放射治疗鼻咽癌中的18例 (残余 12例 ,复发 6例 )采用三维小容积照射进行残余病灶补量或复发病灶再照射。 18例中 T2 期 5例 ,T3期 3例 ,T4期 10例。常规照射剂量 :临床受累区域 6 .5~ 7.5周内 2 6~ 30次照射 ,总剂量为 6 5~ 6 6 Gy,全颈预防照射 16~ 2 3次 ,总剂量为 40~ 5 0 .6 Gy,局部复发照射方案为 2 0 Gy/4 f(次 )~6 4Gy/32 f。残余病灶总剂量平均为 78.4Gy(74.8~ 91.0 Gy) ,复发病灶总剂量为 10 5 …  相似文献   

13.
作者收治了29例髓母细胞瘤术后放疗病人。年龄2~53岁。男女之比为1.4:1。27例病理为髓母细胞瘤,2例为结缔组织性(desmoplastic)髓母细胞瘤(蛛网膜内瘤)。放疗一般在术后3~4周开始。全颅照射采用~(60)钴γ线治疗。椎管照射大多亦采用60钴治疗,个别幼儿采用电子感应加速器19MeV的电子束照射。开始8例只照射后颅凹,剂量为40~50Gy,以现在观点来看治疗是不适当的。21例采用全脑照射,其中9/21后颅凹照射45~49Gy,12/21为50~55Gy。椎管照射量为20~36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以相对半定量的全小肠嗜银染色计数嗜银细胞的方法对60Coγ线不同剂量及不同时间全身一次性照射后小鼠全小肠嗜银细胞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发现1~7Gy照射后72小时,嗜银细胞数量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逐渐增多,7Gy达峰值,8 Gy后则随剂量的增加呈指数减少,至160Gy仅为对照的11%.变化最显著的区域在10~30Gy.照射后不同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8.10Gy照后1天嗜银细胞减少60%,2天开始回升,4~7天出现超常,2周时恢复正常.15、20Gy照后1天减少显著,2天略见回升,8~5天又复减少.30Gy照后嗜银细胞呈进行性减少直至动物死亡.这一实验结果提示小肠嗜银细胞与电离辐射的量效关系有独特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以相对半定量的全小肠嗜银染色计数嗜银细胞的方法对60Coγ线不同剂量及不同时间全身一次性照射后小鼠全小肠嗜银细胞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发现1~7Gy照射后72小时,嗜银细胞数量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逐渐增多,7Gy达峰值,8 Gy后则随剂量的增加呈指数减少,至160Gy仅为对照的11%.变化最显著的区域在10~30Gy.照射后不同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8.10Gy照后1天嗜银细胞减少60%,2天开始回升,4~7天出现超常,2周时恢复正常.15、20Gy照后1夭减少显著,2天略见回升,8~5天又复减少.30Gy照后嗜银细胞呈进行性减少直至动物死亡.这一实验结果提示小肠嗜银细胞与电离辐射的量效关系有独特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全脑常规照射对大鼠血脑屏障(BBB)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60Coγ射线对SD大鼠进行不同剂量的全脑常规外照射,照射后16 h,静脉给予甲氨蝶呤(MTX)后监测血液及脑脊液(CSF)中的MTX浓度;同时镧示踪法电镜观察大鼠新鲜脑组织标本。结果 1 CSF中MTX浓度在10 Gy组与对照组、30与40 Gy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镧颗粒仅局限分布在血管腔内;10 Gy组紧密连接处见镧颗粒沉积;20 Gy组镧颗粒弥漫性地分布于神经细胞间隙;30 Gy组镧颗粒进入神经细胞内,并分布于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的表面;40 Gy组镧颗粒弥漫分布于脑组织细胞间和细胞内,可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神经细胞失去正常形态,结构破坏。结论 放射线具有增加BBB通透性的作用;照射30 Gy后BBB通透性达最高,提示全脑常规照射30 Gy后可能为最佳化疗时机;40 Gy后不宜继续进行全脑照射,否则会导致不可逆性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对临床治疗可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血细胞生长因子(HGFs)和干细胞移植已用于对抗大剂量化疗后的骨髓毒性作用,同样的方法建议用于放疗,尤其是包括大量活跃骨髓的放疗,如全脑全脊髓(CSA)照射。但病人的选择显得非常重要。为此,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965~1994年间Royal Marsden医院收治的210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人都接受了兆伏X线CSA照射。全脑照射30~40Gy,原发灶平均剂量55Gy,脊髓剂量是30Gy,转移灶再加量5~10Gy。平均治疗时间为8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免疫正常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特征,以帮助临床合理的诊断、治疗及对预后的判断。方法近9年经病理证实的31例PCNSL,其中27例为原发性脑淋巴瘤(PBL),4例为原发性眼淋巴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效果。在活检或手术后,患者主要以放、化疗综合治疗为主。化疗以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或甲氨喋呤+阿糖胞苷方案为主;全脑放疗40~44Gy,局部肿瘤缩野放疗加量11~25.4Gy。对眼部淋巴瘤放疗25.2~30Gy。结果 PCNSL患病率明显上升(增加了2.6倍)。全组患者均为免疫正常者。发病中位年龄57岁(14~83岁),PBL≥60岁占48.2%。脑多发病变者22例(81.5%)。脑立体定向活检确诊20例(1次性成功率90%),手术确诊11例。B细胞淋巴瘤占93.6%,T细胞淋巴瘤占6.4%。有4例患者在外院曾误诊65d至7个月。全组PBL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8.2%、52.3%和35.0%。全组中位生存时间37个月。结论 PCNSL常发生在中老年人,B细胞来源为主。PBL临床和影像学很难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相区别,易误诊。对PBL疑似患者,脑立体定向活检可提高诊断效率。化、放疗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60岁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CT、MRI资料(其中4例同时进行CT、MRI扫描,1例仅有CT资料,6例仅有MRI资料),并与病理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1例中10例为单发,1例多发,共有12个病灶,其中位于脑室旁深部白质的病灶4个,占33.3%,位于脑表面及灰白质交界区有7个,占58.3%,位于小脑部1个,占8.4%。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形态多为类圆形肿块或结节,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较轻。5例病变CT平扫表现为等或略高于脑组织密度影,无出血和钙化,注射对比剂后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均匀性强化;10例MR平扫中,T1WI上9个病灶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其余2个病灶呈低信号;在T2WI上,8个病灶呈等信号,3个呈略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均匀性明显强化。病理上肿瘤细胞均呈弥漫密集分布,瘤细胞大小较一致,胞质及水分少,核大,可见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样浸润,未见明显的出血及坏死,亦未见钙化,网状纤维染色显示纤维结构较丰富,此种病理组织学特点决定了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结论 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学基础决定其CT、MRI表现特征,结合其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资料多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淋巴瘤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脑淋巴瘤患者17例单发,3例多发,共有24个病灶。其中,CT及MRI图像有以下特点:a)瘤灶多为单发,幕上多见,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b)CT平扫多呈等或略高密度,无钙化,MR T1WI呈略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相对较轻;c)CT及MRI增强扫描病灶多呈均匀明显强化,亦可不均匀呈环形或花瓣样强化。结论脑原发性淋巴瘤影像表现缺少特征性,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