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焦经体表循环线的生物物理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隐性循环感传、低阻抗和高振动声三种方法,采取体表厘定标准点、标准线,对30例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受试者手少阳三焦经体表循环进行精确定位。结果表明,三种方法所测三种实验经脉线相互重合,其宽度在1毫米以内,其主线与古典经脉线相吻合。在手臂部循主线内外各1厘米左右处,测出两条在手背部从主线分出至肩部又并入主线的支线。支线的出现与古典论述及经络图谱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手三阴经皮部经脉线的生物物理学全息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测定手三阴经皮部经脉线的生物物理学全息特征。方法应用隐性循经感传、低阻抗和高振动声三种生物物理学方法,对手臂阴面,即手三阴经皮部范围进行全息测定。结果20例受试者均能测出与经典手三阴经相符合的实验经脉线。三种方法所测三种实验经脉线相互重合,其宽度1毫米。结论实验表明,手三阴经均有支线分出。支线出现情况与手三阴经各条经脉测试时结果一致,从而进一步表明在手三阴经皮部范围内,手臂部共有7条实验经脉线存在,其中心包经3条,肺经和心经各2条  相似文献   

3.
经脉线的全程均可用隐性感传(LPSC),低阻抗(LIP)和高振动声(PAP)三种生物物理学方法严格定位,而且三种方法所测定的经脉线完全重合在一起,其宽度仅为1毫米,其位置终生相对不变,并和古典经络图基本互相吻合。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经脉线的三种生物物理特性分别与不同层次的四种组织形态结构相关。经络线角质层变成可能与经络的低阻抗特性有关;人体和大鼠循经低阻线下在表皮层和真皮层、皮下结缔组织小,神经末稍、神经束、血管以及肥大细胞相对集中可能与循经敏感现象有关;在经脉线下的深肌层内,特殊结构的结缔组织复合体,可能与循经高振动声的发生有关。由此可见,经脉线实乃一多层次、多形态、多功能的立体结构。经脉线的多种生物物理特性都有相应的形态学结构进一步证明早在2000年前中国《黄帝内经》和960年前宋代铜人所载的十四条经脉是真实的,科学的。  相似文献   

4.
以低频声波测足太阳膀胱经体表循行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4年,孙平生教授首创了低频声检测经络体表循行线的实验方法。十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低频声波具有循经传导的特性。目前,已经成功地检测出了大肠经、小肠经、胃经和胆经的体表循行线路,证实了经络的客观存在。为进一步验证此方法对人体背面经线检测的适用性,笔者对40例健康成年人足太阳膀胱经的体表循行线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低频声波有显著的循膀胱经传导的特性,其传导轨迹与古典医籍所描述的循行路线基本吻合。再次证明,运用低频声波检测经络体表循行线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医学中真气、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实质四个重要问题。方法根据《内经》记载的和太极拳修炼者真气在体表运动时的生理现象,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运用生物电原理,分析真气、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的实质。结果人体中的Ca~(2+)运动和α1肾上腺素的分泌,与真气、经络、经脉和循经感传实质密切相关。结论真气是人体中的Ca~(2+)运动;经络是Ca~(2+)在体表传递的感觉路线;经脉是由血管、淋巴管、神经管三个组织共同组成;循经感传的源动力,是来源于细胞中的Ca~(2+)运动。  相似文献   

6.
<正> 经络生物物理学的近代研究表明经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功能系统。在经脉线上就有声、光、热、电和同位素循经扩散等多种信息的传导。本实验室在80年代初期发现:当以一个适当力量振动经脉线时,经脉即发出一种特异的音调,与振动非经脉线的体表有显著的差别,称为高叩诊音,或简称为经络音,经络音的发生有连续性和循经性,甚至当肢体被截下以后仍然存在,这就为探讨经脉发出这一特异音调的物质结构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耳鸣患者压敏穴在体表的分布规律,为针灸临床诊治耳鸣提供辨证选穴、局部远端配穴治疗依据。方法:运用经络循诊法,在63例耳鸣患者头顶及颈项部、侧头及耳周部、背腰部和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体表经脉进行循经按压,记录出现压敏穴位,对出现频次在10次以上的穴位采用Excel 2010进行排序。结果:63例耳鸣患者体表经脉出现压敏穴共131穴,其中频次在10次以上41穴的分布规律如下:⑴出现压敏穴较多的经脉排名前三依次为: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太阴脾经;⑵出现压敏穴较多的区域依次为:膝关节以下、侧头及耳周部、肘关节以下、背腰部;⑶压敏穴数排名前十的穴位依次为:完骨、翳风、外关、曲池、三阴交、阳陵泉、风池、太冲、手三里、足临泣。结论:耳鸣患者压敏穴分布最多的经脉是足少阳胆经,分布最多的区域在膝关节以下,最敏感的穴位是完骨、翳风,客观反应了古典经络理论中与耳相关经脉、穴位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针刺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针刺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方法 :观察对象为 53名健康成年志愿者。针刺穴位取心包经的内关、胆经的光明以及督脉的大椎穴 ,用 6T67红外热像仪进行记录。结果 :①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变化一般出现在针刺后 1 0min左右。②在基础温度较高的情况下 ,针刺可使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上的皮温降低 ,部分受试者的皮温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③在基础温度较低的情况下 ,针刺可使得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上的皮温升高。④针刺对一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皮温影响不大 ,但可使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加连续、规整。⑤在一部分没有显示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受试者 ,针刺也可激发出沿该经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结论 :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是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正常生命现象 ,针刺对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有明显的影响 ,既可诱发出所属经脉红外辐射轨迹 ,也可使既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连续、规整。提示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与人体的机能调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九五”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俊岭  陈振荣 《针刺研究》2002,27(3):230-237
本文从①循经感传现象的外周和中枢机理 ;②经脉 脏腑相对特异性联系的生理学与形态学基础 ;③经脉循行线上理化特性的观察和机制分析 ;④古代经络文献研究与现代经络研究史等四个方面概述了“九五”期间经络研究的最新进展。这些研究结果揭示 :循经感传与外周神经、骨骼肌链、脊髓运动神经元柱和大脑皮层等结构和有规律性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 ;针刺经脉穴位对相应脏腑功能活动的相对特异性作用有其相关的神经生物学物质基础 ;经脉循行线上出现的各种生物物理现象包括红外辐射轨迹、液晶等与机体生物信息的特殊传递活动密不可分 ;经络是指人体体表与体表、体表与内脏远隔部位特定联系的规律 ;目前我国对于经络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有关经络研究的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0.
内脏病变(心包炎)体表循经温度反应的红外热像图显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九五"期间本实验室应用胆囊炎病理模型的方法,首次报道了在该动物模型上记录到的躯干上循胆经走行的高温线现象[1].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其他内脏病变诱发相应经脉上循经高温线的特征和规律,寻找和发现在心脏病变时相关的经脉、穴位上的温度变化,本文对实验性心包炎动物模型的体表温度进行了红外热像方法的观察和显示,结果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11.
循经高温线下深部温度的测定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了解循经高温线下深部组织温度,探讨循经高温线形成的机理.方法应用红外热像技术和插入式测温方法,对家兔体表在艾灸后产生的循经高温线下(皮下、表皮下5、10mm)的组织温度进行测定.结果,(1)艾灸前经线上的平均温度为32.7℃±0.53℃,经外的体表温度为32.5±0.55℃,两者无统计学差异;(2)艾灸后经脉上的表面温度升高0.7℃,经脉外升高0.2℃,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深度的增加,经线内外两组的温差逐渐减小,皮下的温差值为0.4℃,表皮下5mm为0.2℃,表皮下10mm为0.1℃,并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灸后形成的循经高温线的升温似只出现在体表和皮肤层.  相似文献   

12.
循经感传是沿经脉分布的感觉神经敏感性接力提高的结果。十四古典经脉是经络网实现神经活动同步化的连接方式。沿经脉线组织通道的形成与经络神经息息相关,经络神经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是调控细胞外基质胶原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客观检测家兔“心包、三焦经”体表经脉循行线。方法:应用皮肤导电量测定及声测经络技术,将导电量较大、声波波幅值较高点相互印证,确定为经穴点及经脉线非穴点。结果:家兔体表具有低电阻、高导声状态点的连线。结论:家兔有类似人体“心包、三焦经”体表经脉循行线。  相似文献   

14.
循经感传是最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系指使用针刺、艾灸或其它方法刺激穴位时产生的“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中医古典经脉路线传导的现象,循经感传的出现与经络实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进一步了解经脉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分布是否具有共同的规律,为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组织温度测试仪”,对25名健康受试者心包经前臂段经线上郄门穴、郄门穴上2寸、郄门穴上4寸三点及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皮下1cm处深部组织温度进行检测,并进一步观察激光照射内关穴对它的影响。结果:心包经前臂段经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多数高于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但也有低于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者,有循经的表现;激光照射内关穴时经脉线上的温度上升较非经线快,停止照射后还可持续一段时间。结论:经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与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部位显著不同,有循经分布的特点;激光照射穴位,温度反应有沿经传导的趋势,说明经脉组织可能具有较好的导热性。本实验结果为阐明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提供一方面的实验根据。  相似文献   

16.
经脉线与非经脉线相关组织导热性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与经脉线和非经脉线相关组织的导热性有无不同.方法:应用红外热像仪系统,对4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观察.结果:在经脉线上的穴位或非穴位处加热,皮温反应可沿经双向扩展,长者几乎可以通达该经脉的全程;而在非经对照部位加热,皮温的反应仅限于局部,没有明显的扩散,更没有确定的方向.对前臂内侧经脉线和非经脉线的皮肤同时加热,皮温的反应沿经扩展的速度明显快于非经部位,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逐渐形成了三条与古典手三阴经路线基本一致的红外辐射轨迹.结论:经脉线上相关组织的导热性较非经对照部位好,而且有明确的方向性,两者的物理学特性确有不同.  相似文献   

17.
咨询信箱     
问:经脉的起止,有以体表支或内脏支两种分法,哪一种恰当?(广州部队军医学校甘树炯) 答:经脉的循行起止,通常分为体内循环(分布深,无俞穴)和体表循行(分布浅,有俞穴)两部分,或者分为直行线(主干部分)与旁支线(支脉)两部分。所谓体表支或内脏支,仅是指体表、体内循行的支脉而言。张景岳认为:“支者,如木之有枝,此以正经之外而复有旁通之络也”(《类经·经络类》第200页)。  相似文献   

18.
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热源及其形成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 :应用红外辐射成像技术显示人体体表循经分布的红外辐射轨迹 (IRRTM ) ,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观察对象为 3 0 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 ,以红外辐射示踪仪显示人体体表的IRRTM ,并对与其相关组织的温度、氧分压和微循环状态进行了检测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结果 :①IRRTM是在人群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正常生命现象 ,可见之于十四经的每一条经脉 ;②IRRTM的皮肤微循环的灌注量高于其两侧对照区 ,它的形成与皮肤微循环状态密切相关 ;③冷负荷实验的结果提示 ,IRRTM的热源位于皮下一定深度的组织之中 ;④经脉线下深部组织的温度高于其两侧对照区 ;⑤经脉线下深部组织的氧分压也明显高于其两侧对照区 ;⑥针刺时经脉线上的能量代谢进一步增强 ,这种效应还可被压迫经脉线所阻断。结论 :①IRRTM的形成与皮肤微循环密切相关 ,但其主要热源位于皮下一定深度的组织之中 ,该处能量代谢活跃 ,组织温度较高 ;②经脉线下的相关组织可能是一条具有多元结构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和传递的通道 ,这一通道的实体包括了多种已知的组织 ,可能还有一些未知的因素参与 ,它的热学特性与其周围的组织有明显的不同 ;③上述实验结果为进一步弄清与经脉循行路线相关的物质基础、阐明经络的实质提供了一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分析敦煌石窟《灸经图》背部腧穴取二寸三分的特色及临床意义,背部腧穴取2.3寸所揭示的膀胱经内外还有经,脏腑之腧内外还有脏腑之腧的经穴现象与其他古典经络理论共同揭示了横向经脉概念。探讨夹脊穴、腧募穴、带脉、循经感传、人体躯干横向皮节过敏带与横向经脉的关系。这些横向循行经脉与传统上下循行的经脉共同组成一个统一整体的网状结构经络系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客观检测家兔“心包、三焦经”体表经脉循行线。方法 :应用皮肤导电量测定及声测经络技术 ,将导电量较大、声波波幅值较高点相互印证 ,确定为经穴点及经脉线非穴点。结果 :家兔体表具有低电阻、高导声状态点的连线。结论 :家兔有类似人体“心包、三焦经”体表经脉循行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