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升麻是临床上的一味常用药物,对其功效的认识存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从秦汉到唐宋以"非升"立论,对升麻功效的认识以清热解毒立论;金元以降,突出其能升举阳气;而到清代,温病医家畏惧升麻的升提发散之性,认为升麻会加重热势的扩散,会造成阴液的耗伤,故慎用之。通过对升麻功效历史演变的讨论,也给方药现代研究以启示,现代研究应澄清存在对立面的问题,同时现代研究所取得的经验也是对中医药传统经验的补充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的病症.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是由于膈肌悬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韧带功能减退而松弛,腹内压下降及腹肌松弛等因素,或因体形或体质原因,使胃肌张力极度低下,所见胃呈鱼构状的无张力型胃,形成胃下垂.  相似文献   

4.
云南吴氏扶阳流派学术重要继承人吴荣祖教授在广用仲景四逆汤的基础上,以吴萸四逆汤合苓桂术甘汤为主方,创新性的提出升举足厥阴肝、足太阴脾、足少阴肾之阳气的"升举三阴法",辨治临床三阴寒化证诸多病种,获效良多。文章首先系统阐述了"升举三阴法",吴荣祖教授认为人体气机圆运动运行的关键有三,一是动力源泉在命门火,即足少阴肾;二是运转中轴在中宫脾阳,即足太阴脾;三是轮轴运转标志在肝木,即足厥阴肝。肾、脾、肝共同构成了人体三阴构架,在此构架中,只要三阴的阳气得到升发,则整个人体气机的圆运动就可以运行不息,阴平阳密,精神乃治;反之则百病由生。其次通过六则验案具体诠释吴老运用"升举三阴法"的临床效果,理、法、方、药自成一体,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5.
杨守娟 《中成药》2011,33(5):911-912
目的 研究举陷升胃分散片的制备方法并考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方中药物成分,采用恰当的方法分别加以处理,加低取代羟丙纤维素、微晶纤维素、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微粉硅胶等辅料制成分散片,并制定质量控制方法;同时根据门诊病例考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本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简便可行,临床疗效可靠,使用安全.结论 举陷升胃分散片为治疗胃下垂的理想药物,适合医院制剂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6.
《四圣心源》又名《医圣心源》,为清代黄坤载撰.书凡10卷,内容丰富,持论颇高.黄氏在《四圣心源》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气在二土之交","戊土之交,是谓中气"."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他认为,中气居中焦,非阴非阳,非水非火,非燥非湿.中气可以化生五脏,五脏在中气斡旋下,升清降浊,使上不炎热,下不寒凉.黄氏在认为"平人下温而上清,以中气之善运也.中气升降,是生阴阳……阴位于下,而下自左升,则为清阳;阳位于上,而上自右降,则为浊阴……浊气不连,清气不陷,是曰平人",笔者根据这种思想,进行辨证论治,现撷取验案几则,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7.
人体之气分布在中焦的谓“中气”,贯通上下,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与中焦脾胃关系密切。脾胃位于中焦,是气血生化之源。  相似文献   

8.
人体之气分布在中焦的谓"中气",贯通上下,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与中焦脾胃关系密切。脾胃位于中焦,是气血生化之源。《难经》曰:"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  相似文献   

9.
精索静脉曲张是一种以睾丸坠胀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临床发现有因虚失升提致下陷、气机逆乱致下陷、外邪侵袭致下陷等病因,对于不同病因者,当明辨其病机所在而调之。基于“下陷者,升举之”理论,临床上运用升提举陷法治疗此病,以补资升、以疏助升、以通复升,抓主证的同时,兼顾次证,补、疏、通兼施,以复气血运行,临床效果满意,体现了中医整体辨证以及病、证结合的论治思想,也为提高精索静脉曲张等下陷类疾病的论治水平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肿瘤作为慢性消耗性疾病,受手术、放化疗等多因素影响,常见阳气虚羸、气虚下陷证,在临床对符合方证的肿瘤患者应用升陷培本法,往往可获佳效。经方作为中医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药专力宏特性,深入挖掘经方在临床的应用,可继承、发展中医精髓。文章提出升陷培本法的基本概念,认为应辨病-辨证-辨症-辨体-辨志,五辨四诊相结合,并据“因势利导”的治疗法则可将升陷培本用于:胸部肿瘤术后的大气下陷、癌因性疲乏的中气下陷与盆腔恶性肿瘤术后的肾气下陷,并举隅临床经方—升陷汤、补中益气汤、肾气丸及其方证主要证候和脉象,且后附医案以证之。  相似文献   

11.
从“升陷汤”浅析大气下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锡纯汲取《内经》之旨,参仲景、嘉言之说,于临床实践中升华理论,系统的阐述了“大气下陷”理论的内涵,并于此基础上创设升阳益气举陷法以及升陷汤诸方,发前人之说,补前人之未备,并用大气理论指导临床辨证,积累了宝贵的诊疗经验。本文研习张氏对“大气下陷”理论的认识,参合导师陈宝贵诸医案,从大气的渊源、生理功能、病因病机、主证、脉象及治疗、临床应用等方面浅析“大气下陷”理论。  相似文献   

12.
《神农本草经》与宋本《伤寒论》虽都有药物枳实,但实质不同,《神农本草经》中的枳实,当是芸香科植物枸橘的成熟果实,主要产于北方;宋本《伤寒论》的枳实,当是芸香科植物酸橙的幼果,主产于南方.宋本《伤寒论》的枳实,不但药物基原发生变化,且从用药上分出枳实、枳壳二种,故宋本《伤寒论》中的枳实,是药物品种变迁及分化后的枳实.《神农本草经》与宋本《伤寒论》的枳实名实不合.  相似文献   

13.
通过考证《内经》、《伤寒杂病论》、《脾胃论》、《四圣心源》等文献中关于中气的论述,总结中气学说的源流,探讨其与运气学说、脾胃学说、扶阳学说的关系,认为中气学说与上述各家学说密不可分,是中医整体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对当前中医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拙作“何谓‘出三入一’”在贵刊1988年第1期刊登后,张德富、韩璨二位同志于第6期又发表了“再论《内经》‘出三入一’”一文并与笔者商榷(以下简称“商榷”),阅后颇受启发,并感到“出三入一”问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兹本着学术争鸣,澄清是非的态度,发表意见如下,并望能收抛砖引玉之功,以推动中医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 庄泽澄同志《“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析疑》(载于《辽宁中医杂志》1986;9:33。以下简称为《析疑》)一文,敢于疑古,勇于创新,精神可嘉,不过,该文尚存疑义,为辨是非,提出讨论。该文认为:“精气夺则虚”“毫无疑  相似文献   

16.
《中医外治杂志》1 996年第 1期 46页载卢明义、李喜玲二同志《三黄散治疗白癜风 78例》一文 ,方中硫黄 8g ,石硫黄 3g ,两药同用 ,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证明两者本属一物 ,没有必要将其一分为二 ,更无须两者同用 ,特辨析如下。1 名称沿革及产地来源硫黄 ,首载《神农本草经》以“石流黄”为名载于卷二·玉石 (中品 )部。《吴普本草》曰 :硫黄。此后历代本草学著作或曰硫黄 ,或曰石硫黄、水流黄、土硫黄、石留黄、舶上硫黄等等 ,名称繁多 ,不一而足。近代《中药大辞典》以石硫黄为正名载之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则以硫黄为正名收载…  相似文献   

17.
赵有臣同志在《探“天癸”之谜及其在祖国医学理论上的意义》(以下简称《探》文)一文中提出《内经》天癸”乃是“天真”之误,立论新异,然观点实不敢苟同。特略陈管见,以祈教于赵同志及同道。一、“天癸”果真是“天真”之误吗? 通读《探》文发现,作者是从《孔子家语》一段关于男女生长发育的记载中引发了关于“天癸”乃是“天真”之误的遐思。认定该书的“阴阳穷反”理论是《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男  相似文献   

18.
19.
近读《江苏中医杂志》刊载的有关中枢穴考证的两篇文章[1.1983年第1期壮健等《也谈中枢穴的考证》(以下简称《壮文》),2.1983年第4期冯禾昌《中枢穴考证之我见》(以下简称《冯文》)],发现一些问题,今略加小议,并请商榷。《壮文》与《冯文》都曾引述滑寿“十四经发挥》中的如下一段记载:“按《内经》督脉所发者二十八穴,据法,十椎下一穴名枢,阴尾骨两傍二穴名长强,共有二十九穴,今多龈交一穴,少中枢一穴,会阳二穴,则系督脉  相似文献   

20.
中医理论内涵的科学阐释是中医学自身发展的重要内容,将中医经典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是有效途径之一。在系统梳理中医"胃络通心"理论的基础上,笔者选择经典名方枳实薤白桂枝汤为例,借助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V2.0(TCMIP V2.0)的分子挖掘技术,分析枳实薤白桂枝汤防治胃心痛的作用机制,得到了枳实薤白桂枝汤的220种化学成分,涉及674个靶标,其中直接作用于心绞痛和胃食管反流病的核心靶标有12个,包括胰岛素(INS),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肿瘤蛋白p53(TP53),白蛋白(Al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白细胞介素-6(IL-6),90 kDa热休克蛋白αA1(HSP90AA1),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1(CREB1),雌激素受体1(ESR1),肿瘤坏死因子(TNF),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涉及相关疾病的TNF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低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等125条通路,这些均是"胃络通心"理论的生物学基础。中医经典理论的梳理结合代表方药的分子机制挖掘,可为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研究提供示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