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青藤碱微乳的制备及其体外经皮渗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筛选最佳处方制备青藤碱微乳,考察青藤碱微乳对离体大鼠皮肤的经皮渗透特征。方法:以油酸-聚山梨酯80-无水乙醇-水作为微乳的组成进行伪三元相图研究,采用改进的Franz 扩散池研究青藤碱微乳的透皮行为,筛选最佳处方组成,并与青藤碱凝胶作透皮比较。结果:青藤碱微乳的透皮稳态流量大于青藤碱凝胶 (P<0.01),青藤碱微乳平均透皮速率为116.44 μg·cm-2·h -1,透皮吸收符合零级模式(r>0.99)。结论:青藤碱微乳有较强的透皮能力,有望成为青藤碱的新型透皮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2.
纳洛酮微乳的制备及其透皮吸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水溶性药物纳洛酮微乳的制备以及作为载体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方法以肉豆蔻酸异丙酯(IPM)-水-卵磷脂-正丙醇作为微乳的组成部分,制备纳洛酮-卵磷脂油包水型微乳。采用效应面优化法,对微乳处方进行星点设计,筛选出最佳处方。采用Franz扩散池,SD雄性大鼠离体皮肤作为透皮模型,HPLC测定药物含量。结果最佳处方条件为卵磷脂:29%,正丙醇:25%,IPM:35%。按此最优条件制备的纳洛酮微乳稳态渗透速率为4.33μg·h-1·cm-2,大大高于水溶液稳态渗透速率(0.20μg·h-1·cm-2)。结论微乳对纳洛酮的经皮渗透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两性霉素B微乳的制备及体外经皮渗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水包油型两性霉素B微乳,并对其进行体外经皮渗透性能考察。方法用相转变温度法制备两性霉素B微乳,用光散射粒度仪测定微乳的粒径,电子透射电镜观察微乳的形态。用药物渗透扩散仪进行两性霉素B透皮吸收研究,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两性霉素B含量。结果用相转变温度法制备了Tween80和异丙醇重量比为1∶1,IPM和混合表面活性剂之比为1∶9,水含量64.6%,载药量为0.247%的两性霉素B微乳。所制微乳符合微乳特征,调节pH值有助于两性霉素B由分散介质向微乳表面转移。水性月桂氮酮对两性霉素B的促渗效果最好,pH值为5.12,月桂氮酮浓度为1%时,两性霉素B微乳经离体兔皮的JS为4.627μg·cm-2·h-1,经离体大鼠皮肤的JS为4.484μg·cm-2·h-1。结论开发微乳透皮给药制剂有望提高两性霉素B的疗效,降低其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载药量萘普生微乳凝胶的制备及离体经皮渗透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 制备载药量高、黏附性好的萘普生微乳凝胶,并考察其经皮渗透性能。方法 通过伪三元相图确定以Tween80和Tween20的混合物为乳化剂、卡必醇为助表面活性剂、薄荷油为油相的微乳区域;用相转变温度法制备载药微乳,将卡波姆980直接加入微乳中制备萘普生微乳凝胶;用药物透皮扩散仪考察制剂的离体经皮渗透性能;用光散射粒度仪测定微乳粒径,电子透射电镜观察制剂的微观形态。结果 Tween80-Tween20质量比为2∶1,乳化剂与助乳化剂之比为3∶1时,形成的微乳区域最大;优化微乳载体处方为:薄荷油5%、乳化剂35%、水60%,其载药量可达4%,经离体鼠皮的稳态渗透速率(Js)为(531.912±1.3)μg·cm-2·h-1,符合微乳特征;加入2.5%的卡波姆980制得外观均匀、透明的微乳凝胶,黏度由104.5 mPa·s增加到18.9 Pa·s,兼具微乳和凝胶的微观特性,Js为(640.327±0.7)μg·cm-2·h-1。结论 以卡必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所制的萘普生微乳凝胶黏附性好、促渗和增溶作用大,有望成为萘普生的新型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5.
该实验主要考察苦参总碱纳米乳的理化性质、稳定性及体外透皮特性。制备苦参总碱纳米乳,采用HPLC测定纳米乳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分别采用透射电镜和激光粒度仪观察纳米乳的形态和测定粒径,并对苦参总碱纳米乳在低温(4℃)、常温(25℃)以及高温(60℃)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考察。最后采用Franz扩散池对纳米乳的体外透皮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该实验制备的苦参总碱纳米乳外观圆整、均匀,平均粒径为(15.55±2.24) nm,粒径分布值0.161;在4,25,60℃条件下放置15 d,其外观、粒径及含量未发生明显变化;苦参总碱纳米乳的稳态渗透速率J为4.564 1 μg·cm-2·h-1;24 h的累积渗透量为110.7 μg·cm-2,是水溶液24 h累积渗透量(59.41 μg·cm-2)的1.86倍。实验表明苦参总碱纳米乳具有良好的透皮效果,可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一种新剂型。  相似文献   

6.
布洛芬微乳的制备及其透皮吸收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制备布洛芬微乳,考察布洛芬微乳对离体小鼠皮的透皮能力。方法 Zetapals多功能电位/粒度分析仪测定布洛芬微乳的粒度及其分布。用稳定性实验考察布洛芬微乳的稳定性。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研究布洛芬微乳的透皮速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布洛芬的含量。结果 布洛芬微乳液滴的平均粒径均为57.9nm。布洛芬微乳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布洛芬的平均透皮速率为(189.79±11.71)μg·cm-2·h-1,透皮吸收行为符合Fick’s第一定律。结论 布洛芬微乳有很强的透皮能力,有望成为布洛芬的新型透皮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7.
酮洛芬微乳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悦  李三呜  王思玲  刘华 《中国药学杂志》2006,41(21):1647-1650
 目的选择适宜比例的油、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水制备酮洛芬微乳制剂,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经皮渗透量。方法以伪三元相图为基础,依据微乳区域大小,初步筛选微乳处方,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研究酮洛芬微乳的透皮速率,进一步优化处方。结果油相、表面活性剂以及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均对微乳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酮洛芬微乳制剂处方为含药1.25%,油相(IPM)3%,混合表面活性剂(Labrasol/PlurolOleique)30%和水,其稳态渗透速率为(46.47±2.1)μg·cm-2·h-1。结论所制备的微乳具有很好的透皮速率,有望成为酮洛芬的新型经皮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制备苦参地龙纳米乳和纳米乳凝胶剂,并对其含量、理化性质和体外透皮特性进行考察。方法: 将苦参总碱溶入油相IPM,加入表面活性剂EL35、助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溶解混合为含药内相,恒温搅拌至均匀;将地龙提取物溶于去离子水中,在室温下边搅拌边缓慢滴加到含药内相中,恒速搅拌至澄清透明,得苦参地龙纳米乳。采用HPLC测定纳米乳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采用透射电镜和激光粒径测定仪分别考察纳米乳的形态和粒径。以NP700为基质,制备苦参地龙纳米乳凝胶,并采用Franz扩散池对纳米乳、纳米乳凝胶的体外透皮特性进行考察。结果: 制备的苦参地龙纳米乳为O/W型微乳,外观圆整、均匀,粒径20.6 nm,含量稳定。苦参地龙纳米乳、苦参地龙纳米乳凝胶、苦参地龙水溶液、苦参地龙水凝胶的稳态渗透速率分别为0.148 4,0.118 3,0.030 6,0.032 1 mg·cm-2·h-1结论: 苦参地龙纳米乳、纳米乳凝胶的24 h累积渗透量和渗透速率均优于水溶液、水凝胶,可为苦参地龙药对经皮给药提供一种新的剂型。  相似文献   

9.
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进行实验,以延胡索乙素为指标,HPLC测定样品的含量,考察止痛凝胶膏剂的体外释放和经皮渗透行为。经统计分析,24 h内延胡索乙素累积释药率和释药速率为81.9%,2.26 μg·cm-2·h-1;24 h累积经皮渗透率和速率分别为12.53%,0.27 μg·cm-2·h-1,48 h内累积经皮渗透率和速率为20.31%,0.22 μg·cm-2·h-1,表明止痛凝胶膏剂具有较好的释放和透皮性能,透皮行为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0.
马钱子碱微乳的制备及其体外透皮吸收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马钱子碱微乳,考察马钱子碱微乳对离体小鼠皮的透皮能力。方法Zetapats多功能电位/粒度分析仪测定马钱子碱微乳的粒度及其分布。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研究马钱子碱微乳的透皮速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马钱子碱的含量。结果所制备的含1%马钱子碱的微乳液滴的平均粒径为(48.0±1.7)nm,马钱子碱的平均透皮速率为(47.36±2.87)μg·cm-2·h-1,透皮吸收行为符合Fick’s第一定律。结论马钱子碱微乳促进了马钱子碱的透皮吸收,显现出持续、延时的转运特点,载有马钱子碱的微乳有希望成为马钱子碱的透皮吸收给药的有前途的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11.
水飞蓟宾口服微乳制备及性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来  刘欢  王春龙  乔建军 《中草药》2008,39(1):51-54
目的 制备稳定的水飞蓟宾口服微乳.方法 采用测定表面张力、绘制拟三元相图和正交设计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处方筛选及工艺优化.结果 鉴别了微乳类型,用光子相关光度法测定了微乳的平均粒径,并且用超速离心法测定了药物在微乳中的相分布.经过对微乳进行离心及影响因素实验,结果 表明该微乳在室温下3个月内能维持均一稳定,并且受高温光照影响较小.结论 该处方制备的水飞蓟宾口服微乳外观及稳定性良好,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紫杉醇微乳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紫杉醇微乳的制备,稳定性和静注、口服的生物利用度。方法:聚乙二醇(EPC),紫杉醇和PEG-DSPE的氯仿溶液在氮气流下减压成膜,加入经水化超声处理的玉米油,进一步超声处理后,通过微流化器使其微乳化。结果:粒径50~100nm,包封率≥99.2%,兔绝对生物利用度:静注107.7%,口服22.4%、结论:本实验研究为开发紫杉醇新型静注和口服制剂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生物相容性微乳及复方龙芩草微乳提取液体外抗H1N1流感病毒的效果。[方法]运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检测微乳和复方龙芩草微乳提取液对A549细胞的最大无毒浓度(TC_0)及半数抑制浓度(TC_(50)),采用细胞病变效应(CPE)法表示药物对病毒感染细胞的作用,MTT法检测细胞病变抑制率(ER)。采用Probit回归法计算受试药物在体外抗H1N1流感病毒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和治疗指数(TI)。[结果]微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1N1流感病毒对细胞的感染作用,IC_(50)为769.178 mg/L(以含微乳量计),TI为9.078;复方龙芩草微乳提取液具有显著的抗H1N1流感病毒的效果,当浓度为1 250 mg/L(以含微乳量计)时,抗病毒效率达到91.37%,IC_(50)为314.808 mg/L,TI为20.889。[结论]复方龙芩草微乳提取液体外抗H1N1流感病毒的效果显著,微乳具有一定的抗流感病毒的效果,在复方龙芩草微乳提取液中或许起到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环淫羊藿苷元微乳的制备及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制备环淫羊藿苷元(CIT)微乳,考察其理化性质及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方法:采用伪三元相图得到空白微乳的优化处方,制备CIT微乳;采用透射电镜及激光粒度分析仪考察CIT微乳的形态、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采用葡聚糖凝胶柱色谱法测定CIT微乳的包封率;通过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CIT的含量,分析其肠吸收特性.结果:CIT微乳的最佳处方为肉豆蔻酸异丙酯/丙三醇-水-油酸乙酯体系,其比例为3:3:4:2;透射电镜观察乳滴呈圆球形,大小均匀;平均粒径61.7 nm,Zeta电位-46.3 mV,平均包封率(92.1±1.74)%(n=3);CIT及其微乳在大鼠各肠段均有吸收,CIT微乳在各肠段的吸收较原料药显著增加(P<0.01).结论:CIT微乳的制备工艺可行,微乳能促进CIT在大鼠小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5.
小檗碱微乳的制备及大鼠在体肠吸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小檗碱微乳,考察其理化性质及大鼠在体肠吸收.方法:利用伪3元相图得到空白微乳的优化处方,制得小檗碱微乳;考察了小檗碱微乳的黏度、电导率、折光率、粒径;运用大鼠在体肠回流模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回流液中小檗碱含量,分析其肠吸收特性.结果:小檗碱微乳的黏度、电导率、折光率、平均粒径分别为2.11 cPa·s,125.5μΩ,1.363,24.0 nm.小檗碱在回肠段的吸收速率最快,小檗碱微乳在回肠段的吸收较小檗碱原料药明显增加(P<0.01).结论:微乳能促进小檗碱在大鼠小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6.
高乌甲素微乳体外透皮吸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高乌甲素微乳的体外透皮能力.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和离体小鼠皮肤作为透皮屏障,通过HPLC测定高乌甲素质量浓度,计算透皮速率,筛选高乌甲素微乳最佳组方.结果:高乌甲素微乳外观澄清透明,其粒径、载药量、渗透系数分别为16.6 nm,5.21 g·L-1,12.74 cm·h-1,粒径分布范围窄.结论:高乌甲素微乳具有良好透皮能力,达到预期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O/W型微乳对黄芩苷和葛根素的增溶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油相、乳化剂、助乳化剂及其比例,制成不同配方的微乳,进行理化性质的测定和评价,并对黄芩苷和葛根素在不同溶剂和微乳中的溶解度进行测定。结果:11种微乳配方可形成较好的微乳,各配方对黄芩苷和葛根素均有增溶作用。与水中的溶解度相比,黄芩苷可被增溶5~15倍,葛根素可被增溶3~4倍。结论:微乳对于中药有效成分的增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黄芪注射液浓缩液微乳微乳中黄芪总皂苷的含量。方法:将制得的含药微乳中先用超声破乳后,水浴蒸干,放冷去油相,上柱(AB-8树脂)去乳化剂,提取液在536nm波长处检测黄芪注射液浓缩液微乳。结果:线性浓度范围为0.0041456~0.041456mg/mL;黄芪总皂苷平均回收率为96.49%。结论:本法结果比较准确,可完全排除处方中其他组分对测定的干扰。  相似文献   

19.
姜黄素微乳的研制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晶  翟光喜  娄红祥 《中国药学杂志》2005,40(24):1877-1879
 目的 研制姜黄素微乳制剂,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伪三元相图法进行处方筛选,并考察了微乳液的黏度、 电导率、折光、粒径、对药物的增溶作用以及初步稳定性。结果 制备的姜黄素微乳液为澄清透明的液体,透射电镜下观察为 球状液滴,平均粒径在50 nm;影响因素实验表明该微乳制剂应在室温避光条件下保存。结论 姜黄素微乳制备简单,性质稳 定,可显著增加姜黄素在水中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