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贝复济防治急性放射性黏膜炎和皮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射治疗(放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放疗是损伤性治疗,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的组织细胞也有不可避免的损伤,急性放射性黏膜炎和皮炎即是头颈部肿瘤放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头颈部肿瘤患者在常规分割放疗中,严重的口腔黏膜炎发生率高达33%~49%.该并发症的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者可导致放疗中断,疗程延长,从而影响肿瘤的放疗疗效. 相似文献
2.
3.
4.
复方核桃油治疗急性放射性皮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种类型的电离辐射包括微粒子波和电磁波引起皮肤及其附件的任何肉眼可见的早期及晚期病变均称为急性放射性皮炎。在放射治疗工作中我们常遇到急性放射性皮炎,此病常使放射治疗被迫中止.影响治疗效果。以往我们多采用2%的龙胆紫涂于患处.但其疗效不佳,我们于1992年开始试用复方核桃油治疗急性放射性皮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急性放射性皮炎是鼻咽癌放疗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主要表现为红斑、脱屑和溃疡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无公认的标准防治方法。本文主要就鼻咽癌急性放射性皮炎的防治方法进行文献回顾,并提出问题及展望,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7.
比亚芬预防乳腺癌放射性皮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壁放射治疗是部分乳腺癌患者术后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尽管随着放射治疗技术进步,乳腺癌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已显著降低、生存期已显著延长,但治疗中患者仍经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其中放射性皮肤损害是胸壁放射治疗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不同程度红斑、干性或湿性脱皮、溃疡等皮肤损害。 相似文献
8.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ROM)是头颈部肿瘤放疗后最常见不良反应之一。ROM会引起患者口腔疼痛、进食困难、营养不良,甚至导致治疗中断。近年来,口腔微生物在ROM中作用逐渐受到重视。故针对ROM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微生物在ROM中的研究进展、机制通路和益生菌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RIOM)是头颈癌放疗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RIOM不仅显著影响患者口腔功能,还影响近远期生活质量,重者可降低肿瘤控制率从而影响患者生存期。关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部分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本文综合近年来关于RIOM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为RIOM的预防和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放射性皮炎的防治研究现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放射性皮炎是肿瘤放射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其预防和治疗一直是放疗界关注的问题。放射性皮炎的评价目前主要基于医生的主观评价,一些客观评价方法用于临床实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许多因素影响放射性皮炎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除常规的护理以外,药物是放射性皮炎防治很重要的手段,如植物提取物(包括芦荟凝胶和植物油类)、维生素类(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B12和维生素E等)、乳膏类(激素类乳膏和比亚芬等)、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和中药等。许多学者对以上药物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但评价不一,期待更为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方法出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鼻咽癌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的作用。方法 将50例鼻咽癌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rhG CSF治疗组,每组25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每次10ml含漱,治疗组用生理盐水100ml+rhG-CSF900μg溶液每次10ml含漱;每日3~5次,每次10分钟。两组均采用标准分割方式放疗,观察急性口腔黏膜损伤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其疗效。结果 放疗20Gy时治疗组的黏膜损伤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为68%(P=0.047)。放疗结束治疗组的1~4级黏膜损伤发生率分别为44%、24%、12%和0,对照组分别为16%、28%、44%和8%(P<0.05)。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rhG-CSF能够降低鼻咽癌急性放射性黏膜损伤的发生率,并减轻其损伤程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沙棘籽油对急性放射性口腔粘膜炎、放射性食管粘膜炎的作用。方法:可评价的100例头颈部和胸部肿瘤,其中头颈部肿瘤51例,分为粘膜预防用药组25例和对照组26例,预防用药组用沙棘籽油抹口腔咽部或口服,每日3次,每次5ml至放疗结束;对照组用生理盐水20ml,每日3次漱口。49例胸部肿瘤分为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治疗组25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从出现放射性食管炎开始口服沙棘子油,每次5ml,每天3次,14~21天,对照组用生理盐水25ml+20%利多卡因20ml+地塞米松10mg溶液,每次10ml口服,每天3次,14~21天。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分割放疗。结果:预防用药组急性放射性口腔粘膜炎1级多出现在放疗20Gy左右,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急性放射性口腔粘膜炎预防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1、3~4级的发生率分别为64.0%、34.6%和8.0%、34.6%(P〈0.05)。急性放射性疼痛预防用药组1、2~3级分别为72.0%和28.0%,对照组分别为34.6%和65.3%(P〈0.01)。延迟放疗的例数预防用药组少于对照组(P〈0.05)。急性放射性食管粘膜炎治疗给药组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62.5%,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沙棘籽油可降低急性放射性口腔粘膜炎的毒性分级,缓解急性放射性疼痛,对急性放射性食管粘膜炎的疗效好,有助于顺利完成放疗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依济复防治急性放射性皮肤和粘膜反应的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 观察依济复在预防及治疗放射性皮炎和粘膜炎中的作用。方法 1999年 10月~ 2 0 0 0年 9月 ,应用依济复喷剂预防及治疗 5 0例行放射治疗患者 (预防治疗组 ) ,并设同等数量常规处理的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预防治疗组Ⅱ度以上放射性皮炎发生率为 2 0 %,对照组 93.3%,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5 ) ;预防治疗组Ⅱ度以上放射性粘膜炎发生率为 10 %,对照组为 90 %,两组也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5 )。结论 依济复对Ⅱ度以上放射性皮炎和粘膜炎的预防有一定作用 ,对放射性皮炎和粘膜炎的治疗效果显著 ,可以将放射性皮炎和粘膜炎基本控制在Ⅱ度以内 ,起到止痛、止痒、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临床观察复方蛋黄乳防治头颈部肿瘤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疗效。方法:106例初诊头颈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31例)、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3例)。预防组和治疗组分别为放疗第一天和放疗至出现口腔黏膜炎时开始使用蛋黄乳至放疗结束。采用RTOG标准分别评价急性口腔黏膜炎。结果:预防组、治疗组和对照组3、4级急性口腔黏膜反应比较,预防组与对照组比较χ2=20.219、P=0.00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χ2=18.644、P=0.000。预防组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口腔黏膜炎的出现时间明显延长(P<0.05)。未见明显药物副反应。结论:预防性和治疗性使用蛋黄乳可能明显减轻急性放射性口腔反应,有利于提高患者在放疗期间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临床观察复方蛋黄乳防治头颈部肿瘤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疗效。方法:106例初诊头颈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31例)、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3例)。预防组和治疗组分别为放疗第一天和放疗至出现口腔黏膜炎时开始使用蛋黄乳至放疗结束。采用RTOG标准分别评价急性口腔黏膜炎。结果:预防组、治疗组和对照组3、4级急性口腔黏膜反应比较,预防组与对照组比较χ2=20.219、P=0.00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χ2=18.644、P=0.000。预防组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口腔黏膜炎的出现时间明显延长(P〈0.05)。未见明显药物副反应。结论:预防性和治疗性使用蛋黄乳可能明显减轻急性放射性口腔反应,有利于提高患者在放疗期间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前瞻性分析资料齐全的同期放化疗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剂量学及临床相关因素,寻找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预测因子。方法 对2015—2016年间连续入组的92例局部晚期鼻咽癌IMRT同步化疗患者采用RTOG评分标准进行急性放射性黏膜炎评分,定义评分≥3为重度放射性黏膜炎。获取临床资料,从IMRT计划系统获取患者的DVH剂量学参数信息。对可能预测重度黏膜炎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重度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为21%(19/92),体重下降、口腔黏膜V30是重度黏膜炎的相关因素(P=0.017、0.003)。ROC曲线分析显示口腔黏膜V30诊断重度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阈值为73.16%(敏感性0.842,特异性0.671),ROC的AUC值0.753(P=0.001)。结论 体重下降和口腔黏膜V30是重度黏膜炎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Unplanned radiation treatment breaks and prolongation of the radiation treatment time are associated with lower survival and locoregional control rates when radiotherapy or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is used in the curative treatment of head and neck cancer. Treatment of head and neck cancer is intense, involving high-dose, continuous radiotherapy, and often adding chemotherapy to radiotherapy. As the intensity of treatment regimens has escalated in recent years, clinical outcomes generally have improved. However, more intensive therapy also increases the incidence of treatment-related toxicities, particularly those impacting the mucosal lining of the oral cavity, pharynx, and cervical esophagus, and results in varying degrees of ulcerative mucositis. Ulcerative mucositis is a root cause of unscheduled radiation treatment breaks, which prolongs the total radiation treatment time. Alterations in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including the use of continuous (i.e., 7 days/week) radiotherapy to ensure constant negative proliferative pressure, may improve efficacy outcomes. However, these approaches also increase the incidence of ulcerative mucositis, thereby increasing the incidence of unplanned radiation treatment breaks. Conversely, the reduction of ulcerative mucositis to minimize unplanned breaks in radiotherapy may enhance not only tolerability, but also efficacy outcomes. Several strategies to prevent ulcerative mucositis in radiotherapy for head and neck cancer have been evaluated, but none have demonstrated strong efficacy. Continued investigation is needed to identify superior radiation treatment regimens, technology, and supportive care that reduce unplanned radiation treatment breaks with the goal of improving clinical outcomes in head and neck cancer. 相似文献
18.
V. Kannan M.D. Poonamallee P. Bapsy M.D. D.M. Naranappa Anantha M.D. D.M.R.E. Dinesh Chandra Doval M.D. Hema Vaithianathan B.Sc. D.R.P. G. Banumathy M.D. Krishnamurthy B. Reddy M.D. Saklaspur Veerappaiah Kumaraswamy M.D.S. Ashok Mohan Shenoy 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1997,37(5):68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