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排斥反应时移植肾组织中正常T淋巴细胞表达及调节因子(RANTES)、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γ干扰素诱导的单核因子(CXCL9/Mig)、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CXCL10/IP-10)及其受体CCR5、CCR2、CXCR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以52例肾移植受者为对象,移植后常规进行移植肾穿刺,所取材料一部分进行组织学观察,另一部分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各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mRNA表达.结果 52例中,17例为临界改变,21例为排斥改变,其中I a级18例,I b级3例(以上38例为排斥组).另14例肾功能稳定,移植肾组织无明显病理变化(非排斥组).排斥组RANTES、CXCL10及CCR5的mRNA表达明显上调,其mRNA表达量分别是非排斥组的2.70倍(P<0.01)、3.76倍(P<0.01)和6.88倍(P<0.01);两组间CXCL9、MCP-1及CCR2 mRNA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排斥反应时,移植肾组织中RANTES、CXCL10和CCR5表达升高,提示它们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它们的高表达可以作为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趋化因子家族之一的RANTES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我们采用RT—PCR等方法对57例移植肾穿刺组织RANTES表达进行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铁调素(Hepcidin)在大鼠慢性移植肾肾病(CAN)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F344近交系大鼠为供体、Lewis近交系大鼠为受体,原位肾移植,建立20只CAN大鼠模型;于模型建立术前、术后1、2及4个月分别收集大鼠的静脉血和尿样,检测肾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尿Hepcidin、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表达;并于移植后2个月及4个月分别处死大鼠10只,观察各组大鼠移植肾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血清Hepcidin、IL-6表达随着移植术的时间逐渐增高,术前、术后1、2及4个月分别为(8.18±1.60)、(10.94±2.10)、(12.71 ±2.10)、(15.81±2.40) μg/L; (2.52±0.41)、(15.58 ±6.94)、(18.16±7.08)、(25.71 ±5.71) ng/L.尿Hepcidin排出逐渐减少,术前、术后l、2及4个月分别为(17.52±2.60)、(13.65 ±2.80)、(12.02±1.30)、(10.13 ±1.80) μg/L,EPO表达逐渐减少术前、术后1、2及4个月分别为(15.51 ±0.76)、(10.29 ±0.58)、(6.37 ±0.82)、(1.23±0.15) U/L,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术后大鼠血肌酐(Cr)、尿素氮(BUN)逐渐升高,并且Cr与血清Hepcidin呈正相关;移植术后血清Hepcidin的表达与IL-6呈正相关,与EPO呈负相关;肾脏病理形态、HE染色符合CAN的病理改变.结论 随着移植肾功能的减退,大鼠体内微炎性反应增加,Hepcidin在大鼠CAN模型表达变化与肾功能有关.Hepcidin随着时间和炎症状态表达的变化可反映肾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4.
RANTES在狼疮样小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RANTES在狼疮肾炎的表达情况及其对狼疮肾炎肾损伤的作用。方法:复制慢性移植物抗宿主(GVHD)小鼠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多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不同时期狼疮样小鼠肾组织RANTES的表达。结果:(1)正常小鼠肾组织中未见RANTES表达,8周狼疮样小鼠肾组织中,见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RANTES;12周狼疮样小鼠肾组织中,大部分肾小管表达强的RANTES,并与小管间质损伤总积分呈正相关关系(r=0.912,P<0.01),肾小球RANTES阳性细胞数与肾小球硬化指数也呈正相关关系(r=0.837,P<0.01);(2)正常小鼠肾组织中未见RANTES mRNA表达,12周狼疮样小鼠肾组织RANTESmRNA表达明显高于8周狼疮样小鼠,RANTES mRNA/β-actin mRNA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ANTES在自身免疫性肾炎中起重要作用,是加剧肾损伤的关键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肾移植大鼠的饮食营养干预,观察大豆异黄酮对慢性移植肾肾病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近交系雄性Fisher(F344)大鼠作为供者,雄性Lewis(Lew)大鼠作为受者,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制作肾移植模型。将受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高异黄酮大豆蛋白饲料(HIS组)、低异黄酮大豆蛋白饲料(LIS组)或酪蛋白饲料(CAS组)。移植前和移植后第4、12和24周时检测血压,并收集受者的血和尿样,检测尿蛋白和血肌酐含量。24周时处死大鼠获取移植肾,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在移植后4周时,HIS组受者的尾动脉收缩压、24h尿蛋白含量和血肌酐浓度即低于LIS组和CA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12周和24周时,HIS组的受者尾动脉收缩压、24h尿蛋白含量和血肌酐浓度均较LIS组和CAS组显著降低(P〈0.05);移植后24周时,HIS组移植肾组织的间质纤维化和炎症、血管硬化、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萎缩等慢性病变均较LIS组和CAS组为轻(P〈0.05);HIS组移植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和分泌均较LIS组和CAS组为少(P〈0.05)。结论大豆异黄酮对移植肾功能和结构有保护作用,可作为一种防治慢性移植肾肾病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免疫抑制剂的不断研发,慢性移植肾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已经取代急性排斥成为威胁移植物存活的主要病因.慢性移植肾肾病发病机理复杂,涉及免疫及非免疫因素,而强效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并不能明显降低慢性移植肾肾病的发生率.本文拟就慢性移植肾肾病的发病机理作一综述,以理清各种因素在慢性移植肾肾病的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阐述了慢性移植肾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研究现状及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上Notch1受体表达水平与移植肾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 肾移植受者40例均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和糖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根据移植肾穿刺活检结果(Banff'97标准)将受者分成3组,其中急性排斥反应组11例,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中毒组16例,肾功能稳定组13例,抽取血液样本;急性排斥反应组中有8例于排斥反应逆转后再次抽取血液样本;另取11名正常人的血液样本作为对照.常规提取样本中PBMC,用流式细胞仪间接荧光法检测Notch1的表达水平.结果 急性排斥反应组受者外周血PBMC上Notch1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CNI中毒组、肾功能稳定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CNI中毒组、肾功能稳定组和正常对照组荧光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例受者外周血PBMC上Notch1的荧光强度为2.60±2.37,血肌酐为(241.2±137.1)μmol/L,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r=0.358,P<0.05).急性排斥反应组受者排斥反应逆转后的Notch1的荧光强度低于排斥反应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肾移植受者急性排斥反应期间外周血PBMC上Notch1受体表达水平增高.Notch1可做为监测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的指标,其表达水平与同期肌酐水平有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排斥反应对肾功能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9.
比较他克莫司和霉酚酸酯对大鼠慢性移植肾肾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他克莫司(FK506)和霉酚酸酯(MMF)对慢性移植肾肾病(CAN)大鼠移植肾组织中趋化因子FKN以及受体CX3CR1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 SD大鼠为供者,Wistar大鼠为受者,肾移植后制作慢性移植肾肾病模型.实验分为4组,每组均有24只.假手术组:只游离左肾血管和结扎右肾;对照组:受者为CAN对照;FK506组:受者为CAN,使用FK506 0.15 mg·kg-1·d-1;MMF组:受者为cAN,使用MMF 20 mg·kg-1·d-1.除假手术组外,每组受者术后均先使用环孢素A(CsA)10 mg·kg-1·d-1×10 d以渡过肾移植急性排斥期,然后予相应干预措施.分别于术后4、8及12周时处死受者,每组各时点处死的受者均为8只.光镜下检测移植肾组织的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移植肾组织中FKN和CX3CR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术后4周时移植肾问质小血管内膜开始增厚,肾小球开始出现硬化表现.8周时上述变化更为显著,12周时移植肾50%以上的肾小球出现硬化以及肾小管萎缩、间质明显纤维化等改变.FK506组出现CAN病理改变的时间较对照组早,且病变程度相对较重.MMF组出现明显CAN病理改变的时间较对照组晚,且病变程度相对较轻.FKN和CX3CR1主要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胞膜和肾小管间质,部分见于间质血管,偶见于.肾小球壁层细胞.术后各时点的移植肾标本中,对照组FKN和CX3CR1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FK506组均高于对照组;而MMF组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FKN和CX3CR1在肾小管间质中的表达可能与CAN中肾小管损伤、间质纤维化等病理改变密切相关.MMF可能通过下调FKN和CX3CR1的表达对CAN的进展具有延缓作用;而FK506可能通过上调FKN和C2X3CR1的表达来促进CAN病变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慢性移植肾肾病组织非特异性细胞浸润的意义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间83例肾移植受者的资料,受者均经移植肾穿刺证实为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按照Banff 2009标准,病例分为3组:慢性活动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CTMR)组、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CAMR)组和无特异性的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NOS)组.检测并分析移植肾组织中肾小管和肾间质病变程度,CD4+、CD8+、CD20+和CD3+细胞浸润以及补体C4d染色情况.随访2年,记录移植肾存活率.结果 CTMR组受者为34例(40.9%),CAMR组为12例(14.6%),NOS组为37例(44.5%).3组间质炎症浸润范围、管周毛细血管炎和管周C4d沉积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TMR组肾间质CD4+和CD8+细胞数高于CAMR组和NOS组.CTMR组移植肾存活率为73.5%,NOS组为78.4%,CAMR组为41.7%;CAMR组预后最差(P<0.05).结论 CAMR预示肾功能预后不良,CD4+和CD8+细胞浸润是CTMR较特异性的指标,可能有助于CTMR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患者以他克莫司(FK506)替换环孢素A(CsA)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是否以FK506来替换CsA,将97例诊断为CAN的患者分成两组,CsA组39例,维持原免疫抑制方案(CsA、霉酚酸酯和泼尼松联用)不变,采用替换方案的FK506组58例,除将CsA切换为FK506外,其它用药同CsA组。两组均随访1年以上,监测血胆固醇总量(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尿素氮、肌酐、白蛋白及24h尿蛋白定量等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观察随访期间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CsA组的血脂水平无明显变化,而FK506组除HDI,外,TC、LDL及TG等均较CsA组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P〈0.01)。CsA组血肌酐继续上升,而FK506组的血肌酐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sA组有3例移植肾功能丧失。FK506组需用降压药维持血压的例数少于CsA组(P〈0.05);FK506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CsA组(P〈0.05),24h尿蛋白定量显著低于CsA组(P〈0.01)。FK506组震颤发生率较CsA组高(P<0.01),而高血压、毛发增多及牙龈增生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sA组(P<0.05)。结论 CAN患者在以FK506替换CsA后,脂质代谢异常等到明显改善,肾功能减退得到延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生长因子在同种异体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肾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12例正常肾、14例肾癌旁及23例慢性排斥肾组织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表达。结果排斥肾组织PDGFR表达阳性率为91%,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及癌旁组织(25%,28%),差异有显著性,PDGFR主要表达于血管平滑肌、肾小球膜、肾小管等细胞的胞浆、胞膜及核膜。结论PDGFR表达可调控正常肾组织,高表达与慢性排斥密切相关;未发现PDGFR表达与临床症状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药益生注射液对大鼠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的防治效果。方法 分别采用封闭群雄性SD大鼠和Wistar大鼠作为供、受者进行原位肾移植,术中强化缺血再灌注损伤,建立CAN加快动物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4个组,A组术后仅给予环孢素A(CsA)10 mg·kg-1·d-1治疗10 d;B、C组除接受CsA治疗外,还分别给予益生注射液4 mg/kg、8 mg/kg;D组除接受CsA治疗外,还给予霉酚酸酯(MMF)10 mg/kg。观察各组术后4、8及12周时的血肌酐水平、移植肾形态学变化及移植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的表达。结果 术后4周起,A组的血肌酐水平明显高于其它三组(P<0.05);C组第12周时的血肌酐水平高于D组(P<0.05)。除A组术后12周出现TGF β1 表达下调外,各组术后TGF β1 的表达均呈上升趋势,A组4周和8 周时的表达最强;C组和D组的TGF β1 表达较弱。术后8周A组出现明显的CAN病理改变,而C组和D组出现明显血管内膜增生的时间明显晚于A组,且程度较轻。结论 中药益生注射液具有与霉酚酸酯类似的能够延缓慢性移植肾肾病进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 (CAN) is now the leading cause of renal transplant loss in paediatric transplant recipients. Despite improvements in immunosuppression, which hav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acute rejection, the rates of chronic kidney loss have remained unchanged in paediatric transplant patients over the last 20 years. 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 is a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which the key features are tubular atrophy and interstitial fibrosis. More consistent definitions and grading of these through the Banff classification have allowed more rigorous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 along with further identification of specific les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underlying aetiologies. While initially thought to be primarily due to immune injury, it is now evident that CAN is the end result of a variety of immune and non-immune injuries including ischaemia reperfusion injury, calcineurin inhibitor (CNI) toxicity and infections. Protocol biopsy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rates of CAN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similar to those in adults with comparable underlying pathological processes. This review outlines the current knowledge of CAN within the context of paediatric renal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采用以环孢素A(CsA)为基础免疫抑制剂的慢性移植肾功能不全(CRAD)患者,将CsA转换为西罗莫司(SRL),观察转换后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例肾移植后出现CRAD的患者,采用突然转换法将CsA替换为SRL(3 mg/d),霉酚酸酯(MMF)和泼尼松(Pred)的剂量维持不变.另随机选取9例仍然使用CsA、MMF和Pred的CRAD患者作为对照.观察血肌酐(Cr)、肾小球滤过率(GFR)和24 h尿蛋白定量的变化情况以及SRL的不良反应.结果 对照组与转换组在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移植后时间、转换时的血Cr水平和转换时免疫抑制剂用量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年,转换组有18例完成观察,其中11例(61.1%,11/18)转换有效,7例(38.9%,1/18)转换无效.转换有效者和转化无效者在转换时的血Cr、移植后时间、GFR及24 h尿蛋白定量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转换有效者的血Cr明显下降,GFR明显升高,而转换无效者的血Cr呈进行性升高,GFR呈进行性下降.转换治疗期间,1例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经冲击治疗后逆转.完成随访的18例中,2例发生感染,3例出现皮疹,3例出现腹泻,2例出现口腔溃疡,8例出现骨髓抑制,6例转氨酶升高,10例出现高血脂,4例出现低血钾,没有患者因为上述不良反应而退出观察.结论 肾移植后采用以CsA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者,若出现CRAD,可以将CsA替换为SRL,部分患者的肾功能得到改善,但转换应在移植肾功能发生严重损害前进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大鼠慢性同种移植肾病肾组织中Smad7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制作原位肾移植大鼠模型,分别于4周、8周、12周、16周及24周处死大鼠,检测24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移植肾组织标本切片行光镜检测;免疫组织化学与免疫印迹、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肾组织中Smad7蛋白、Smad7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肾组织p-smad2/3蛋白的表达水平,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81mRNA的表达。结果移植组大鼠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水平于移植后16周时显著增高,24周时更为显著。Smad7蛋白在移植组逐渐降低,24周时降至最低,为对照组的15%。Smad7mRNA在移植后4周即升高,随着移植时间逐渐延长,24周时为对照组的2.73倍(P〈0.01);p-smad2/3在移植后随疾病进展逐渐升高,24周时达高峰。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Smad7主要表达在小管间质。相关分析显示,肾移植大鼠Smad7蛋白表达水平与24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水平、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P〈O.01)。结论Smad7蛋白表达下调在慢性同种移植肾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的病理学特点与临床应对策略。方法:对20例临床诊断为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病理诊断为CAN者的病理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依据Banff97标准对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及小动脉内膜炎等CAN特征性表现进行综合评分后,做出病理诊断和分层分析。20例肾移植后采用以环孢素A(CsA)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诊断为CAN后,3例转换为他克莫司(FK506)与霉酚酸酯(MMF)联用,17例转换为西罗莫司(Sir)与MMF联用,比较转换治疗前后肾功能的变化。结果:9例(45%,9/20)合并发生亚临床排斥反应,激素冲击治疗有效;20例均存在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与肾小球硬化。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对转换治疗的反应与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但与肾小球硬化率密切相关,肾小球硬化率低于30%者预后良好,超过50%者移植肾功能丧失。结论:肾小球硬化率有可能成为判断CAN病变程度和预后的指标;治疗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时应重视合并发生的亚临床排斥反应,撤除CsA、采用Sir与MMF联用方案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8.
慢性排斥移植肾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HLA-DR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排斥移植肾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HLA-DR表达与间质淋巴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对20例慢性排斥肾移植受者进行肾活检,采用免疫组化技术(ABC法)检测移植肾内ICAM-1和HLA-DR的表达。结果:ICAM-1在慢性排斥移植肾肾小管上皮细胞和间质微小动脉内皮细胞表达增强,而HLA-DR表达则普遍上调,尤其在远曲小管。此外,在ICAM-1和HLA-DR表达增强的局部血管周围和小管间质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结论:慢性排斥移植肾中ICAM-1和HLA-DR表达增强可能在排斥反应中起诱导作用,尤其是间质炎细胞的浸润及抗原递呈,同时它们又可能使表达上调的细胞成为免疫反应效应支的靶细胞,从而参与慢性排斥的细胞免疫损伤及移植肾间质损害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因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所致的功能丧失移植肾切除与否对CD4~+ 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的影响.方法 30例移植肾功能丧失患者,经移植肾活检证实发生CAN,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均无增高.根据是否行移植肾切除分为切除组(n=17)和保留组(n=13).两组在原发病构成比、HLA错配及移植后用药等影响机体免疫因素诸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受者在移植肾功能丧失后除均服用泼尼松5 mg/d外,近3个月未再服用其他抗排斥反应药物,切除组的患者切除术后仍口服泼尼松5 mg/d,直到术后2个月停用.分别于移植肾切除术前、术后1个月和2个月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 CD25~(high)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4~+ CD25~(high)/CD4~+)比率、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TLA-4)表达比率和叉状头螺旋转录因子(Foxp3)表达率.结果 切除组术前CD4~+ CD25~+/CD4~+比率为(1.47±0.19)%,术后2个月为(1.08±0.16)%;保留组相应时间点CD4~+ CD25~(high)/CD4~+比率分别为(1.44±0.25)%和(1.77±0.24)%,切除组术后2个月时CD4~+ CD25~(high)/CD4~+比率明显低于保留组(P<0.01).切除组术前CTLA-4表达比率为(76.82±5.31)%,术后2个月为(72.56±4.99)%;保留组相应时间点CTLA-4表达比率分别为(76.20±4.22)%和(75.24±4.26)%,两组间各时间点的CTLA-4表达比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除组术前Foxp3表达率为(79.77±1.59)%,术后2个月时为(69.07±4.37)%;保留组相应时间点Foxp3表达率分别为(79.56±1.75)%和(79.09±2.05)%,切除组术后2个月时Foxp3表达率明显低于保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移植肾切除后CD4~+ CD25~(high)/CD4~+比率及其表面标志性因子Foxp3的表达明显下降,提示移植肾切除可明显抑制CD4~+ CD25~+ Treg的活性.  相似文献   

20.
同种异体移植肾组织中PCNA蛋白检测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效果,选择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作为标记蛋白,观察17例59例次移植肾发生急性细胞性排斥(ACR)和无ACR时,其肾小管浸润细胞中该蛋白的变化,以及与间质浸润细胞的关系。结果表明,无ACR的肾组织中,PCNA蛋白仅轻度增加;当移植肾出现ACR时,PCNA的增加十分显著,并与间质浸润的CD8密切相关。结果认为:PCNA对于ACR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