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1990年5月以来脑干区大型、复杂占位病变15例.其中,位于脑干内3例,脚间窝2例,岩尖部4例,全岩骨区1例,全斜坡区2例,第四脑室内3例.本组采用以扩大了的岩骨入路为主的联合入路,行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5例.2例仅作了活检加减压术.除1例死亡外,均恢复良好.本文结合文献,对脑干区手术入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岩斜区病变的手术入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岩斜区病变的手术入路数目众多,且变化极大.处理岩斜区硬脑膜下病变常用的手术方法有枕下外侧入路、岩前入路、远外侧入路和联合岩骨入路,切除以硬脑膜外生长为主的肿瘤可以采用口咽入路或耳前-颞下入路.本文详细阐述了上述各种入路的应用指征、操作要点和可能出现的手术并发症,并对每个入路的优点和不利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岩斜区肿瘤的手术入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亚文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2,29(5):394-397
岩斜区肿瘤由于病变部位深在,周围神经血管结构复杂,许多作者对其手术入路进行了多种探讨。其主要入路有额颞-眶-颧弓联合入路、改良颞下入路、颞下经”锁孔”入路、颞下经颧弓入路、前颞下经岩骨内侧入路、迷路后入路、扩大的迷路后入路、经半规管脚入路、经耳蜗入路、迷路后硬膜内内听道上入路和幕上下联合入路,通过不同的颅底入路,获得岩斜区部位肿瘤的最佳显露,并减轻了对脑组织和颅神经及重要血管结构的牵拉和损伤。 相似文献
4.
显微切除鞍区占位性病变三种手术入路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7~ 2 0 0 1年 ,我们采用额下入路、翼点入路、眉弓眶顶入路 3种手术入路 ,切除各种鞍区占位病变 2 6 5例 ,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男 15 6例 ,女 10 9例。年龄 9~6 5岁 (平均 4 5 3岁 )。病程 1个月~ 5年 (平均2 1年 )。2 .临床表现 :单侧或双侧视力下降伴颞侧视野缺损 198例 ;内分泌功能障碍 16 4例 (月经紊乱、闭经 89例 ,糖尿病 39例、性功能下降 16例 ,肢端肥大、巨人症 15例 ,发育障碍 7例 ) ;头痛等高颅压症状 187例 ;鞍旁海绵窦受侵犯症状 (动眼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损伤 ) 2 2… 相似文献
5.
经岩骨后部入路在岩斜区病变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斜区由蝶骨、颞骨和枕骨组成,该部位特殊,位置深在,周围毗邻椎基动脉、脑干、海绵窦、Ⅲ~Ⅻ对颅神经、颈静脉球等重要结构,是颅内肿瘤的好发部位。肿瘤常同时侵犯枕骨大孔、颈静脉孔、桥小脑角区、岩尖、破裂孔、斜坡、小脑幕孔、海绵窦、中颅窝或后颅窝,且多有硬膜内外的联合侵犯,故该部位虽多发良性肿瘤,但治疗结果较差。尽管手术器械的改进和手术显微镜的广泛应用使肿瘤切除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有明显下降,但手术中暴露不佳术后并发症多的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在手术入路方面神经外科专家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改进,其中经岩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改良颞顶部直切口颞下颅中窝底入路对切除岩斜区和脑干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采用颞顶部直切口替代马蹄形切口的颞下入路的病例资料,记录开关颅时间,病变的病理类型和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结果 病变全切除29例,近全切除7例.面神经额支功能保存34例(94.4%).术后随访9~24个月,颞肌无明显萎缩,外形美观效果良好.1例病人因术后脑内血肿急诊手术清除,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结论 在安全和有效性方面,颞顶部直切口可替代传统马蹄形切口进行颞下颅中窝底入路切除脑干和岩斜区病变.这一改良可减少对皮肤、肌肉、血管和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8.
松果体区肿瘤部位深在,手术入路的选择需根据肿瘤的发展方向、扩展程度、与Galen静脉系统的解剖关系和可能的病理诊断以及外科医生对各种手术方式的熟练程度来决定。本文对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枕下经天幕入路、经胼胝体后部入路和幕上下经窦联合人路等四种常用术式的特点和方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9.
正岩斜区脑膜瘤指起源于以岩-斜裂为中心的中上斜坡和三叉神经内侧岩骨的脑膜瘤[1],不包括起源于下斜坡和内听道外侧的脑膜瘤。岩斜区位置深在,局部解剖复杂,与脑干及重要血管神经结构毗邻,因此,岩斜区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尤为重要。根据手术入路与岩骨的关系,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可分为前方入路(包括额颞-眶-颧入路等)、侧方入路(包括颞下经岩骨前入路/Kawase入路,各种经岩骨入路等)、后方入路(包括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岩斜区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以提高岩斜区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的92例岩斜区肿瘤,比较手术入路对手术结果的影响。根据肿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将岩斜区肿瘤分为四型。Ⅰ型,采用颞下-经天幕入路;Ⅱ型,采用颞下-经岩骨嵴入路,另有3例巨大型蝶岩斜坡型脑膜瘤采用经岩入路(幕上幕下联合或乙状窦前入路);Ⅲa,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Ⅲb,采用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Ⅳ型,经鼻-蝶入路切除。结果肿瘤SimpsonⅠ~Ⅱ级全切除83例。次全切除9例,其中Ⅰ型1例,Ⅱ型5例,Ⅲb型1例,Ⅳ型2例。术后新增脑神经功能障碍16例(17.4%),肢体偏瘫2例;另有2例KPS评分为50分,这2例随访3个月后基本恢复至术前状态。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岩斜区肿瘤,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有助于提高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乙状窦后及其改良入路、颞下-经天幕及其改良入路是岩斜区重要的手术入路。而硬膜外岩斜区肿瘤适合于采用经蝶入路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经颞下岩前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相关性脑干出血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颞下岩前入路手术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干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经手术均成功清除血肿,其中11例患者的血肿完全清除,15例患者的血肿大部分清除。术后随访3个月,本组患者中,手术后死亡者5例,病死率19.2%;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5分者1例、4分者7例、3分者8例、2分5例、1分5例,恢复良好(GOS评分≥4分)率30.8%(8/26例)。结论对于具备适应证的高血压性脑干出血患者,应积极尽早行外科手术治疗;采用经颞下岩前入路是一种理想的、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岩斜区病变由于其深在的解剖位置及周围复杂的神经血管结构,手术难度大,肿瘤全切率低,术后并发症多。我院自1997年6月~1999年12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经幕上下联合乙状窦前岩骨入路切除巨大岩斜区肿瘤11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性4例,女性7例。年龄25~62岁。病程3~38个月。临床表现:①颅神经功能障碍7例,其中2例分别为听神经和三叉神经单根颅神经损害症状,其余5例均为多发性颅神经症状;②颅内压增高征6例;③步态不稳,对侧肢体肌力减退2例,肢体麻木1例。1.2 影像学检查 全部病例均行头颅MRI…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经额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病变的可行性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粤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额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8例鞍区病变患者资料,其中鞍结节和前床突脑膜瘤8例,垂体腺瘤5例,颅咽管瘤3例,胆脂瘤1例,前交通动脉瘤6例,后交通动脉瘤5例. 结果 17例鞍区肿瘤全切12例,次全切5例;6例前交通动脉瘤和5例后交通动脉瘤均成功夹闭;无手术死亡或重度残疾患者. 结论 经额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可充分显露并治疗大部分鞍区病变,创伤小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经岩骨入路在手术治疗岩斜坡区肿瘤中已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 ,它避免了对小脑、脑干的牵拉 ;扩大了术野 ,增加了直视下处理瘤周血管、神经的机会 ,这对减少损伤并发症、全切瘤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最新资料就此区肿瘤各手术入路特点及选择作一概括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入路选择. 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显微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中脑海绵状血管瘤9例,间脑-中脑交界处1例,中脑-桥脑交界处2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33例,延髓海绵状血管瘤4例,桥脑-延髓交界处2例.49例亚急性手术,2例慢性期手术. 结果 术中均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引导手术,11例采用神经导航定位.根据肿瘤的部位选择手术入路.肿瘤全切49例,2例次全切,肿瘤全切除率为96.1%.术中19例伴有明显的静脉畸形,予以保护.神经功能障碍改善23例,无明显变化25例,术后症状改善和稳定率为94.1%(48/51).无手术死亡. 结论 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和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神经导航辅助手术,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16.
颅底病变治疗的手术入路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唐忠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2,29(6):553-556
一系列用于颅底病变的手术入路:①额-鼻-筛骨-眼眶入路;②额-颞-眼眶-颧骨入路;③颞下-经岩骨入路;④颞-枕下-经岩骨入路;⑤至枕骨大孔、下斜坡的背侧方入路。因为入路复杂,并可带来潜在的危险,因此不仅需有丰富的颅底解剖知识,而且对每一种入路的适应证应严格掌握,在通过单一的手术入路难以完全切除病变时,在不同的手术步骤中可以应用多种联合入路。所有的手术入路均要求谨慎仔细的手术重建以避免危险的术后并发症。本文拟对一系列颅底病变手术入路的方法、适应证、优缺点及入路变化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鞍区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鞍区病变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其位置深在,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难度较大。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是鞍区病变的根本治疗方法,手术入路的选择至关重要。随着颅底外科的发展和显微技术的进步,鞍区手术已经有经眉眶上锁孔入路、翼点入路、蝶窦入路、额下入路及联合入路等多种手术入路。通过不同的手术入路,获得鞍区的最佳显露,减轻了对脑组织和颅神经及重要血管的牵拉和损伤。本文对近年来鞍区显微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徐成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6(2):119-122
鞍区病变种类繁多,解剖部位深在,周围毗邻重要神经、血管,尤其与视神经、垂体、颈内动脉等结构关系非常密切,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较多。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对该区域的手术入路进行了研究,随着显微技术的进步,有经翼点入路、经额下入路、经眶上微骨窗入路、经鼻蝶入路、经纵裂胼胝体入路及联合入路等多种手术入路[1],有必要对其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9.
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区病变3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区病变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病变3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垂体腺瘤肿瘤19例,颅咽管瘤5例,脑膜瘤11例,空蝶鞍2例,蛛网膜囊肿1例。结果全切肿瘤18例,大部分切除15例,部分切除5例。术后恢复良好34例,轻残2例,死亡2例。结论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鞍区病变是处理鞍区病变的极佳手术径路。熟练掌握显微外科技术和鞍区的各个手术间隙解剖结构,经翼点入路可明显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脑干占位病变的诊断与治疗刘伟国郑文济王秀CT和MRI的临床应用以及显微外科手术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对脑干占位病变报道增多,现将主要的脑干占位病变影像与治疗问题、常见手术入路做一综述。一、影像诊断与治疗1.脑干胶质细胞瘤:Berger等(1)(198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