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38年Fisher提出一个颈内动脉(ICA)、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中动脉(MCA)的分段方案,将三条动脉各分为5段并用数字标明,其中ACA和MCA按血流方向的顺利标数,而ICA则按逆血流方向标数.这种分段法的另一缺点是没有考虑ICA的走程中与相邻解剖结构的关系.因而是不精确的,后来有多位学者加以改进.本文作者根据20具尸体经动脉注入硅胶后进行显微解剖和20个干燥颅骨的观察,提出一个新的分段方案,将ICA从起始部至分叉部分为7段,并顺血流方向用数字标明(附图).1.颈段(C_1):从ICA的起始部至岩骨的颈动脉管外口处止.2.岩骨段(C_2):从岩骨的颈动脉管外口起至破裂孔的后缘止.2.破裂孔段(C_3):起于岩骨的颈动脉管末端,止于岩舌韧带(petrolingual ligament)上缘,此韧带前起蝶骨的舌部,后止岩骨尖,是颈动脉管骨外膜的延续,韧带以远即为海绵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侧分水岭脑梗死(IWI)的神经影像学特征与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评估28例IWI患者的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病变,对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神经影像学特征进行比较。结果:14例患者有大脑中动脉病变,其中部分型内侧分水岭梗死(PIWI)IO例,融合型内侧分水岭梗死(CIWI)4例;5例有颈内动脉病变,其中PIWI3例,CIWI2例。结论:IWI与颈内动脉以及大脑中动脉病变有关,PIWI主要与大脑中动脉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DSA对单侧颈内动脉系统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建立的应用价值,探讨三级侧支循环在单侧颈内动脉开口部位狭窄或闭塞及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或闭塞中的特点.方法 分别对56例颈内动脉开口处狭窄或闭塞及94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根据其狭窄程度分析其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结果 颈内动脉开口部位闭塞组大脑动脉环开放率约38.5%,颅内外沟通开放率30.8%,软脑膜吻合支开放率约30.8%;重度狭窄组大脑动脉环开放率35.1%,软脑膜吻合支开放率16.2%,颅内外沟通开放率约5.4%;中轻度狭窄组无侧支循环建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组大脑动脉环开放率5%,软脑膜吻合支开放率95%;重度狭窄组仅软脑膜吻合支开放,开放率约61%;轻中度狭窄组无侧支形成.结论 在颈内动脉开口部位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病例中,一级侧支循环的开放代偿最为重要,二级侧支循环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病例中,二级和三级侧支循环的开放起主要的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三例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影像学演变过程的报道分析,对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转归特点进行初步的探索。方法本研究以宣武医院2006年12月间收治的三例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总结其影像学演变的特点,分析大脑中动脉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结果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作者将原发性大脑中动脉梗死、后续出现的脑组织移位和继发性神经结构受损的临床病理生理过程定义为"大脑中动脉梗死三联征"。同时,根据继发受损神经结构不同,将该综合征分为三型:即半球型、脑干型和混合型。结论大脑中动脉梗死三联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区域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转归特点。关于该综合征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关系尚有待于进一步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5.
TCD对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TCD和CTA对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梗死是一组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疾病。颈内动脉(ICA)和大脑中动脉(MCA)病变(狭窄或闭塞)是导致脑梗死发生的重要病因。早期检出ICA或MCA病变,对于患者的诊断、治疗以及判断预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动态观察能了解动脉病变的发展变化,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TCD为无创检查,操作简便,因而在临床上有广泛应用的价值。本次临床研究的目的是通过TCD和CT血管造影(CTA)结果对比,以CTA结果为标准,探讨TCD诊断IcA和MCA病变的可靠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颈内动脉颅外段(EICA)狭窄或闭塞患者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MV)与病情和分水岭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120例EICA严重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用经颅多普勒检查仪检测同侧MCA的MV,以及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经头颅CT、MRI检查确定分水岭梗死.结果 MCA MV重度降低组10例,MV中度降低组38例,MV轻度降低组42例,MV正常组30例;4组NIHSS评分(分别为12.5±4.7、3.9±4.8、3.2±4.7、2.4±4.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分水岭梗死的比率分别为40%、63%、38%、27%,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中度降低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结论 EICA严重狭窄或闭塞时,患侧MCA的MV越低,病情越重,发生分水岭梗死的比率亦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对急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8~14 h的患者采用临床-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me early CT score,ASPECTS)不匹配指导血管内介入再通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将2012年1月~2017年12月确诊的41例急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的住院患者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17例),行ASPECTS评分、改良的脑梗死溶栓(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TICI)分级、侧枝代偿评估及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风险评估; 于入院时和入院治疗后24 h、7d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治疗后90 d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定临床预后,采用Logistic回归预测良好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与基础NIHSS评分比较,治疗组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24 h和7 d NIHSS评分呈显著性下降(P<0.05),治疗后24 h、7 d NIHSS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 治疗后90 d治疗组良好预后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出血转化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良好临床预后与临床-ASPECTS不匹配、良好的侧枝代偿等相关。结论 对急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8~14 h的患者采用临床-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不匹配结合侧枝代偿、mTICI分级可能有利于筛选时间窗外血管再通受益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成像(DSC-PWI)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价值,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和(或)闭塞提供脑血流灌注变化的影像学证据。方法共76例行单侧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患者,分别于术前1个月和术后1周内行头部MRI常规和DSC-PWI检查,观察手术前后基底节区层面(搭桥近端)和半卵圆中心层面(搭桥远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包括相对脑血流量(r CBF)、相对脑血容量(r 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 MTT)和相对达峰时间(r TTP)]。结果术后患侧基底节区层面(搭桥近端)和半卵圆中心层面(搭桥远端)r CBF均较术前升高(P=0.000,0.001);仅基底节区层面r CBV较术前升高(P=0.021);基底节区层面和半卵圆中心层面r MTT(P=0.000,0.000)和r TTP(P=0.000,0.000)均较术前降低。结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可以改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血流灌注。DSC-PWI能够完成对脑缺血区域血流动力学的评价,是评价手术疗效和动态观察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最佳无创性技术。  相似文献   

9.
颈内动脉夹层是50岁以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最常发生在颈内动脉的颅外段,及早识别和预防对减少脑梗死的发生或复发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当颈内动脉夹层处血流相对缓慢,形成血肿脱落到远处,堵塞同侧颈内动脉延续的大脑中动脉,即急性串联闭塞,临床上少见.2020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1例颈内动脉夹层合并同侧大脑中...  相似文献   

10.
颈内动脉夹层是50岁以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最常发生在颈内动脉的颅外段,及早识别和预防对减少脑梗死的发生或复发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当颈内动脉夹层处血流相对缓慢,形成血肿脱落到远处,堵塞同侧颈内动脉延续的大脑中动脉,即急性串联闭塞,临床上少见.2020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1例颈内动脉夹层合并同侧大脑中...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75岁。2005年2月因突发剧烈头痛、呕吐在外院就诊,查头颅CT发现双侧外侧裂、鞍上池积血,Fisher分级Ⅲ级。诊断为白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诊行DSA脑血管造影未能明确诊断,予“3H”等保守治疗,症状好转后出院。2005年4月13日来我院就诊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既往高血压史10年余。体检:神清合作,未见异常。于4月15日在局麻下行DSA脑血管造影发现右颈内动脉缺如,右侧大脑中动脉(MCA)主要由前交通(A-COM)和后交通(P-COM)代偿供血,未发现颅内动脉瘤。4月18日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右颈内动脉未探及。4月19日行颈部血管CTA检查:右颈内动脉缺如,右侧后交通与右侧大脑中动脉相接。颅底CT扫描:右侧颈动脉管缺如。  相似文献   

12.
颌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移植吻合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颌内动脉第二段与大脑中动脉第二段(M2)近端之间移植搭桥术的方法.方法 10个灌注好的尸头,共20侧.行额颞瓣开颅,游离颞浅动脉主干及其两个分枝,测量其外径;于颧弓下、下颌切迹上、颞下窝内,游离颌内动脉第二段,把其远端离断并测量其长度和外周直径作为吻合口的近端;然后打开侧裂池,分离出M2分枝的近端并予以测量其外周直径,作为吻合口的远端;用4.0 mm的磨钻在颅中窝底圆孔外3.0~4.0 cm处磨出一骨孔,再测量颌内动脉断端经骨孔到M2近端的距离;最后以颈部胸锁乳突肌前为切口,游离出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分别测量分叉部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外周直径和经耳前皮下到M2近端的距离.结果颌内动脉第二段断端的直径(2.5±0.3)mm,大于颞浅动脉分叉部的直径(1.6±0.3)mm;颞下窝内颌内动脉第二段的长度(断端到下颌支)为:( 17.8±0.3) mm;颈外动脉起始段到M2起始段距离(162.4±1.8)mm,颈内动脉起始段到M2起始段距离(171.1±1.7)mm,颌内动脉断端到M2起始段的距离(62.6±1.4)mm,较上述两者行程短,而且直.结论颌内动脉第二段与大脑中动脉M2近段之间移植搭桥术是一种可选择的颅外-颅内血管移植搭桥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眼动脉与颈内动脉床突段的动脉瘤,通常体积较大、邻近解剖结构复杂且瘤体与周围组织粘连,故成为神经外科手术的难点.对于眼动脉颅内段的起源、起点、走行、直径及分类等方面的研究表明,眼动脉大多起源于颈内动脉,从其眼动脉段的前壁内1/3发出,于视神经下方沿前外侧方向进入视神经管;眼动脉起点处直径在1.1~2.8mm之间;眼动脉的最常见类型为硬膜内型,其中又以距远侧硬膜环1mm以内者居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颅内外动脉管壁病变特点和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头颈联合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1例症状性MCA狭窄患者接受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与3.0T HRMRI的T_1w-db SPACE平扫和T_1w-db SPACE增强扫描,并结合头颈部颅内外动脉管壁不间断联合扫描新技术。结果共扫描11例患者的88处颅内外动脉管壁,其结果发现:1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其左侧MCA及左侧颈内动脉(ICA)颅内段在T_1w-db SPACE像上表现为管壁环形增厚及环形强化;1例颅内动脉夹层,其左侧MCA在T_1w-db SPACE像呈长条状高信号,相应高信号在T_2wdb SPACE像上为等低信号;9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均合并双侧MCA粥样硬化斑块,表现为管壁偏心性增厚,其中8例(88.9%)合并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增强扫描见6例(67%)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有强化。比较3D ceMRA与HRMRI结果发现,88处血管中,23处血管的3D ce-MRA与HRMRI均未见明显异常;31处血管的3D ceMRA与HRMRI显示相对一致,即3D ce-MRA显示狭窄或者扩张、HRMRI显示管壁呈不同程度的增厚或附壁斑块;34处血管的3D ce-MRA与HRMRI显示欠一致,其中,26处血管的3D ce-MRA大致正常而HRMRI显示管壁增厚(5处)或斑块(21处),8处血管的3D ce-MRA显示轻度狭窄(6处)或扩张(2处)而HRMRI显示管腔外径及管壁均大致正常。判断颅内外动脉异常的组间一致性可(3D ce-MRA、HRMRI的Kappa值分别为0.67、0.69,P0.001)。结论 3.0T HRMRI头颈联合技术可清晰地显示颅内外动脉的管壁结构和病变特点,识别3D ce-MRA未能发现的狭窄,甄别动脉狭窄的病因,对颅内外动脉管壁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颈内动脉(intracranial artery,ICA)狭窄患者的脑血管反应性(CVR),探讨其狭窄程度与脑血管反应性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不同程度ICA狭窄患者,采用德国DWL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仪,结合二氧化碳试验分别测得过度换气、吸入CO2气体、屏气后的大脑中动脉(MCA)的脑血流速度以计算CVR.结果:①病例组中ICA-MCA狭窄患者通过过度换气、吸入CO2气体、屏气后MCA的最大速度变化率、平均速度变化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②病例组轻、中、高度ICA狭窄或者闭塞ICA-MCA狭窄患者吸入CO2气体后各组MCA血流速度增加率依次减低,并且两两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ICA-MCA狭窄患者由于血管狭窄、闭塞、血流受阻使CVR功能降低,狭窄程度越重,CVR功能越差,发生低灌注的危险性越大.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CVR可行,可作为评估CVR的简便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MCA/ICA狭窄与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DWI上的梗死类型及发病机制.方法 起病48h内DWI诊断的急性脑梗死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MCA/ICA狭窄与闭塞的131例患者,有潜在心源性栓子患者除外.急性期DWI上梗死病灶分为:(1)单发病灶(小的穿动脉梗死灶;大的穿动脉梗死灶,皮层支梗死,大面积梗死,分水岭梗死);(2)多发梗死病灶.结果 131例患者,ICA51例,MCA80例.ICA出现最多的梗死类型:穿支动脉伴分水岭梗死,但与MCA比较,皮层支伴分水岭梗死具有统计学意义(8/51,P=0.001).MCA以穿支动脉伴皮层支梗死最多,且与ICA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12/80,P=0.003).MCA中任何皮层支梗死与狭窄程度无关,ICA中任何分水岭梗死与狭窄程度相关.结论 颈内和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闭塞在DWI上的梗死类型有明显的不同,提示有着不同的卒中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7.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机制较为复杂,不仅与大血管病变引起的脑梗死相关,还与脑小血管病变、低灌注等因素相关。近年来研究表明血管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不仅能降低脑梗死的复发,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目前针对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变化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该综述旨在归纳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及进展,分析和总结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血管治疗术后认知变化及其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8.
89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中,男51例,女38例,年龄35—78岁,平均53岁。其中左侧颈内动脉狭窄48例合并左侧胚胎大脑后动脉6例;右侧颈动脉狭窄35例合并右侧胚胎大脑后动脉5例;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6例。狭窄80~85%占47%;狭窄85%以上占53%;高血压31例;糖尿病11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ICA)、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引发脑梗死的部位及特点。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2月本院诊治的98例经头颅磁共振加权成像(DW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ICA或MCA狭窄或闭塞引发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起病1周内的DWI确诊梗死部位,对比ICA和MCA狭窄或闭塞引发脑梗死的部位和特点。结果 ICA组患者的完全性前循环脑梗死率(36.00%)显著高于MCA组的12.50%(P<0.05); ICA组的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26.00%)显著低于MCA组的52.08%(P<0.05); ICA组和MCA组患者的PI、PAI、LTI供血区脑梗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 MCA组患者的BZI供血区脑梗死发生率(62.50%)显著高于ICA组的26.00%(P<0.05); ICA组患者的单发性脑梗死发生率(70.00%)显著高于MCA组患者的(47.92%)(P<0.05)。结论 ICA狭窄以单发性脑梗死多见,MCA以多发性脑梗死多见,MCA狭窄或闭塞患者的分水岭梗死发生率高于ICA狭窄或闭塞患者。  相似文献   

20.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以脑血管造影发现双侧颈内动脉虹吸部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起始部严重狭窄或闭塞,伴脑底异常团块状血管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脑血管闭塞性疾病;该病血管造影呈烟雾状,故又称烟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