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黄娟  王在霞 《当代护士》2013,(11):154-155
目的 探讨督导员制度在静脉输液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护理部成立督导员小组,督导员经护理部统一培训后,负责全院各科室人员静脉输液的培训、抽考、复核;比较实施督导员制度前后静脉输液操作考核的成绩,静脉炎和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结果 实施督导员制度后,全院静脉输液操作抽考优秀率由78%升至95%(P〈0.01),静脉炎发生率由24.0%降至2.1%(P〈0.01),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由20.0%降至7.3%(P〈0.01).结论 督导员制度在护理操作培训与考核、输液相关并发症的控制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有利于静脉输液操作技术的逐级管理和护理质量的逐步提高,降低了输液的风险,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2.
黄敏  王国蓉  秦英 《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2):1088-1090
目的探讨多学科专业小组在医院静脉输液质量管理中的实践效果。方法建立由管理、医疗、护理等多学科人员组成的专业小组,由专职人员实施静脉置管、门诊维护、质量管理和信息统计等工作,定期发布静脉输液质量管理信息,形成完善的静脉输液服务和管理体系。结果①多学科专业小组发展了6种途径的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实现化疗患者钢针"零容忍",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率为0,2008~2011年,平均每月置管量由285例/月增至742例/月。②优化了静脉通路选择:PICC置管由31例/月增至243例/月,颈外静脉导管由最高197例/月降至38例/月,股静脉导管由最高151例/月降至45例/月。③提高了静脉输液质量: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由86%提高至98%,导管尖端位置首次检查准确率由69%提高至98%;PICC平均留置时间由30d提高至226d,最长留置时间由128d提高至392d;患者对静脉输液服务的投诉由最高5次/年降至0。结论多学科专业小组参与静脉输液质量管理有利于质量持续改进,为静脉输液专业化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降低门诊输液患儿应用静脉留置针发生堵管、针头滑脱、静脉炎、输液外渗等异常情况的风险。方法分析风险管理实施前(2010年7~12月)我院门诊小儿静脉留置针760例,发生堵管、针头滑脱、静脉炎、输液外渗的原因,建立风险管理小组,评估风险隐患,提出防范措施;与在风险管理实施期间(2011年1~6月)应用静脉留置针810例,发生堵管、针头滑脱、静脉炎、输液外渗等异常情况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风险管理实施前异常情况发生率为40.39%,风险管理实施后异常情况发生率降至19.50%,实施前后比较χ2=83.61,P<0.005。结论对门诊输液应用静脉留置针患儿加强风险管理,可降低使用留置针异常情况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收治的90例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使用PICC输液,观察组采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输液,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应用于肿瘤化疗患者中,可随时建立静脉通路,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江苏省人民医院静脉输液现状进行调研,并针对输液过程中不规范的操作和相关并发症做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提高静脉输液规范性和安全性提供保障。【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和2016年江苏省人民医院各科室输液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次调查2015年输液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8.08%(90/1114),人均不规范操作次数为(0.44±0.14)次;2016年输液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04%(16/1532),人均不规范操作次数为(0.08±0.02)次,2016年输液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人均不规范操作次数均明显低于2015年(P<0.05);2015年中心静脉置管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外周静脉导管(P<0.05),儿科与重症监护室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内科、外科、妇产科与老年科(P<0.05);2016年不同输液方式与不同科室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人均不规范操作次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过规范化管理后,静脉输液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其发生可能与输液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有关,临床护理中应严格实施规范化护理操作,将风险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6.
手术患者静脉输液的安全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手术患者静脉输液安全的方法及管理措施。方法取2004年1~6月在普外科择期手术行全麻的108例成人患者作为非评估组,由护士不作评估直接进行静脉穿刺。将2005年同期的152患者作为评估组,护士综合评估、决策后再选择留置针头开放静脉,并采用分步法静脉输液和输液安全管理。结果实施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后,一次穿刺成功率从85.2%提高到96.7%(P<0.05),未发生输液并发症。结论实施静脉输液安全管理,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科室建立静脉输液专项小组,提高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所有患者的静脉输液治疗过程均在专项小组成员参与、指导下完成,分别于建立静脉输液专项小组前和建立1年后对300例患者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为输液方式、静脉输液并发症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患者对输液治疗的满意度。结果建立静脉输液专项小组前后,患者输液方式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专项小组后,输液患者静脉炎、静脉外渗、输液相关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下降,患者满意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科室建立静疗输液专项小组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是确保静脉输液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实施静脉通路专科护理会诊,进一步规范静脉通路管理,降低静脉通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士应对的技能。方法在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建立静脉护理会诊制度,选拔合适的会诊人员,开展全院静脉通路疑难问题的会诊。结果2013年1月—2015年3月,全院共计开展静脉通路专科护理会诊73例,其中PICC相关问题为59例,占80.8%;其他静脉通路相关问题合计为14例,占10.9%;其中6例为肿瘤患者静脉通路选择问题。专科护士参与会诊62例;外科提出会诊申请31例。会诊后患者静脉通路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总有效率为68.5%。结论静脉通路专科护理会诊制度的建立,实现了静脉通路同质化管理,保障了肿瘤患者静脉通路安全。  相似文献   

9.
李亚南  鲁丰华  张莹  曹逸  张珍珍 《全科护理》2021,19(18):2541-2543
目的:探讨多院区静脉治疗团队建设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构建静脉治疗质量控制体系,运用静脉治疗横断面调查回顾性研究,比较2017年—2019年护士静脉治疗培训率、输液工具、穿刺部位不当发生率、导管相关并发症、病人满意度.结果:2017年—2019年护士静脉治疗培训率由26.04%提升至64.68%,一次性输液钢针使用率由21.12%降至11.77%,穿刺部位不当发生率由9.98%降至8.95%,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由8.37%降至4.8%,病人满意度由92.98%提高至95.70%.结论:同质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静脉治疗团队构建在多院区护理质量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项目管理在静脉输液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为规范静脉输液治疗质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项目管理分为项目启动、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控制、项目收尾五个阶段实施,在实施前后分别对我院护士发放问卷调查表统计静脉输液治疗知识知晓率、通过横断面调查统计输液工具的使用情况、静脉输液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项目管理实施后护士静脉输液治疗知识知晓率、输液工具的选择合理性高于实施前,静脉输液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项目管理的应用提高了静脉输液质量,促进了静脉输液专业化发展,降低了静脉输液并发症,保障了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儿科门诊输液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FMEA方法对儿科门诊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评估,找出影响静脉输液安全的原因,通过计算RPN值,找出问题,并按照PDCA循环制订方案,落实改进措施,评估实施后的效果。结果:FMEA改进措施实施后,静脉输液流程风险顺位前10位的RPN值明显下降,下降幅度为87.19~509.81;患者满意度由实施前的63.2%上升至实施后的90.4%(P〈0.05);护士满意度由实施前的69.6%上升至实施后的100%(P〈0.05)。结论:将FMEA应用于儿科门诊输液风险管理,能在风险事件发生前对其进行有效预测、评估,使隐性风险得到量化,并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可降低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年资护士静脉输液风险管理的培训方法及效果。方法:在梳理静脉输液风险环节及内容的基础上,对低年资护士进行静脉输液风险管理培训。采用静脉输液风险管理知识问卷及静脉输液风险管理培训评价表进行效果评价。结果:低年资护士静脉输液风险管理知识得分由培训前的(55.96±7.67)分提高到了培训后的(66.35±5.33)分,在评估、查对、无菌原则、输液工具选择、穿刺技术、通路维护、输液观察及记录、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职业防护9个风险环节的得分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6%的护士对培训课程总体表示满意,97%以上护士认为培训可以增强静脉输液的风险意识。结论:静脉输液风险管理培训可以提高低年资护士静脉输液风险管理的知识水平,增强风险意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学龄前患儿周围静脉输液管理的临床过程和结果,为临床学龄前患儿静脉输液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门诊静脉输液的学龄前患儿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输液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输液安全预防性护理措施,使用自行设计的学龄前患儿静脉输液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表记录患儿输液情况,比较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药液外渗情况、呼叫换液和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静脉输液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4.00%,静脉药液外渗发生率为12.00%,输液呼叫率为43.33%,均优于对照组的68.00%,40.00%,49.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Z值分别为10.981,-3.098,75.614;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换液及时满意度、巡视维护、解决问题能力得分分别为(4.27&#177;0.56),(4.43&#177;0.38),(4.48&#177;0.5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3.13&#177;0.42),(3.16&#177;0.64),(3.11&#177;0.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28,2.963,2.977;P<0.05)。结论学龄前患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安全管理能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患儿家长满意度更高,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安全管理对降低静脉输液风险的效果。方法通过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干预,以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小组为牵引,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P0.01);患者满意度提高(P0.01)。结论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干预能够降低静脉输液风险,提升静脉输液安全性,从而降低护理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安全目标管理在重度烧伤并精神障碍病人中的应用效果,为病人提供一套科学系统的安全护理。[方法]将85例重度烧伤并精神障碍病人分为干预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干预组实施安全目标管理,制定护理安全目标;准确评估病人,制定安全防范预案;加强病房及病人安全管理,注意用药安全,防止意外,对病人进行认知行为干预,促进精神康复。对照组则按烧伤并反应性精神障碍的常规护理。[结果]实施安全目标管理以来,干预组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病人精神症状的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短(P〈0.01),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1)。[结论]实施安全目标管理,能提高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有效减少反应性精神障碍病人不安全事件的发生,避免护理风险,确保医疗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6.
静脉输液技术环节风险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娜  王建荣 《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1):761-763
目的 通过测量和分析静脉输液操作环节风险,为护理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选择5个城市的120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0.1~10模拟评分法,测量静脉输液技术31个操作环节产生风险事件的可能性、风险事件的威胁性和纠纷的可能性.结果 静脉输液技术总体风险值为4.86,风险可能性、威胁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流程管理模式及其应用效果。方法;调查实施静脉输液流程管理模式后患儿120侧,并与实施静脉输液流程管理模式前患儿120例,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实施静脉输液流程管理模式前后护理工作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流程管理模式前(P<0.05):结论:护理流程管理模式使儿科门诊静脉输液过程更加合理、科学,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护理工作效率,改进了护理服务质量,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建立静脉输液风险管理组织,完善静脉输液相关制度,规范各环节的管理,每月检查静脉输液质量,对已发生的相关风险事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评价与质量改进,并对全院护士进行强化预防输液风险的意识与能力的培训.结果 与实施前比较,实施后给药错误、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投诉、药物渗出、滴...  相似文献   

19.
田辉 《华西医学》2009,(9):2297-2299
目的:观察丙泊酚静脉泵注复合腰硬联合麻醉于剖宫产术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50例ASA Ⅰ-Ⅱ级行择期剖宫产术产妇,于L2-3行腰硬联合麻醉,确定麻醉平面为T4-6,取出胎儿后静脉缓推丙泊酚1 mg/kg,然后2-4mg.kg^-1.h^-1静脉泵入,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结果:腰硬联合麻醉及静脉推注负荷剂量丙泊酚后平均动脉压降低,但无临床意义。余心率,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各时点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丙泊酚复合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镇静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方法降低医院信息系统(HIS)下住院患者静脉输液给药错误发生风险的效果.方法 运用HFMEA方法评估HIS下住院患者静脉输液流程,进行失效模式及潜在风险因素分析,计算事先风险指数(RPN)值,制定并实施有效防范措施.结果 措施实施后,用药错误发生率从5.13‰下降到1.69‰,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8.50,P<0.01).结论 HFMEA方法的应用有效减少了HIS下住院患者静脉输液错误事件的发生,全面保障了住院患者的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