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0例眼白内障患者行超乳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组A组(120眼)植入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体,对照组B组(120眼)植入硅凝胶人工晶体。观察A、B组人工晶体的术后视力、术中并发症、植入性能、前房反应和晶体位置、IOL表面色素情况、后囊有无混浊。结果两组术后最好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7,P〈0.05)。IOL表面色素沉着的发生率:A组1眼(3.33%),B组14眼(11.67%),A、B有统计学意义(χ2=4.33,P〈0.05)。后囊混浊情况:A组(占16.67%)与B组(占33.33%)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硅凝胶相比,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体视觉质量及最终视力更好,植入更简便,前房反应更轻,稳定性和居中性更理想,后发障发生率低,能让患者更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羧甲基壳聚糖载姜黄素缓释药膜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6只(32只眼)新西兰白兔分别行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术,并随机均分为4组:A组植入人工晶体襻上固定有载药量为50μg羧甲基壳聚糖载姜黄素缓释药膜,B组植入人工晶体襻上固定有不含姜黄素的空白缓释药膜,C组植入人工晶体术毕后前房内注入20 mg/L姜黄素溶液,D组植入不含药膜的人工晶体;术后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评价结膜充血、角膜水肿、前房闪辉、后发性白内障等,术后12 w对术眼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C组炎症反应最重,A组和B组相当,但均较D组稍严重;术后12 w A、B、C、D组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分别为25%(2/8)、75%(6/8)、62.5%(5/8)、100%(8/8);光镜下各组角膜、虹膜、视网膜结构无明显差异。结论:羧甲基壳聚糖载姜黄素缓释药膜植入兔眼能明显减少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且对眼内角膜、虹膜、视网膜等组织无明显毒副作用,能安全、有效地防治后发性白内障。  相似文献   

3.
角膜缘进针法刺开后房型人工晶体后发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发障是指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的晶状体后囊混浊,它是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主要并发症。较重的后囊混浊常导致视力下降而需要治疗。目前治疗的方法有两种,即YAG激光打孔法和手术刺开法我们用角膜缘进针法刺开6例硅凝胶后房型人工晶体后发障,方法简单,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自1985年10月以来,我们共植入硅凝胶后房型人工晶体53例,其中因后发障视力降为0.3以下而需后囊刺开的有6例(占11.3%)均为单眼患者,植入人工晶体时均在11点或1点部位做了虹膜周边切除。6例中男性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术时机及方式的选择对角膜穿通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88例角膜穿通伤伴合并外伤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时机及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43)和B组(n=45),A组给予角膜裂伤缝合+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给予角膜裂伤缝合+1周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后囊破裂口扩大及沉核等术中并发症情况,并比较术前术后的眼压、视力变化及前房深度情况,以及两组患者术后角膜水肿、虹膜炎症反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结果:A组术中后囊破口≥2/3象限者明显多于B组(P0.05);A组术中出现沉核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术前眼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眼压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伤眼视力≥0.6所占比例均明显上升,伤眼视力≤0.3的比例均明显下降(P0.05),B组伤眼视力≥0.6所占比例明显优于A组(P0.05);A组囊袋内植入28例,睫状沟内10例,人工晶体悬吊6例;B组囊袋内植入42例,睫状沟内3例,人工晶体悬吊0例,B组人工晶体植入情况均明显优于A组(P0.05);B组术后前房深度较A组明显增加(P0.05);A组术后角膜水肿、虹膜炎症反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6.27%、58.13%,均明显高于B组的6.67%、22.22%(P0.05)。结论:角膜穿通伤伴合并外伤性白内障患者行1周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有效恢复患者的视力,改善眼压,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宋强  卢林德  吴尚国 《微创医学》2009,4(3):230-232
目的 探讨5.5 mm无缝线透明角膜缘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安全性.方法 对80例右眼患者根据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植入人工晶体的不同分为A、B两组,A组不扩大切口植入进口折叠人工晶体,B组扩大切口植入PMMA硬性人工晶体.结果 两组术后前房反应差异无显著性,未发现低眼压、浅前房及切口渗漏,术后随访半年未观察到1例眼内炎的发生.结论 5.5 mm无缝线透明角膜缘切口术后自闭性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内障囊外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三联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应用三联术对12例12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3 年。结果术后随访眼压<2.8 kPa 11眼。术后随访最佳矫正视力范围0.04~0.8,≥0.4者8眼。术后早期并发症:角膜水肿 8眼,前房渗出 5眼,瞳孔散大7眼;角膜水肿及前房渗出经对症治疗均消退。晚期并发后发障1眼。结论三联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可以稳定眼压,较好地恢复有用视力。  相似文献   

7.
宁桂丽  程太应 《重庆医学》2013,42(15):1740-1741
目的探讨国产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FV-60A)使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92例(217眼)分为两组,观察组145例(159眼)植入FV-60A,对照组47例(58眼)植入美国Alcon公司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SA60AT),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d、7d、1个月及12个月患者视力、角膜水肿、前房浮游细胞、闪辉、渗出膜、后发性白内障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平均8个月内,两组患者术后视力、角膜水肿、前房浮游细胞、闪辉、渗出膜、后发性白内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V-60A使用安全、有效、可行,但后发性白内障发生情况需远期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和比较透明角膜隧道小切口的二期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与传统角巩缘大切口二期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间在丽水市中心医院无晶体眼行透明角膜隧道小切口的二期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A组)40例40眼,选择同时期无晶体眼行传统角巩缘大切口二期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41例41眼作对照组(B组),分析2组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及手术源性散光、前房出血、角膜水肿、人工晶状体偏斜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和B组比较,各时间点术后裸眼视力和手术源性散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前房出血、角膜水肿、人工晶状体偏斜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B组,2组角膜水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透明角膜小切口的二期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对于无晶体眼患者术后裸眼视力的提高,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前房注射在老年性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方法 80例(80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组植入后注入地塞米松针0.5 mg,对照组注入复方平衡盐溶液以维持前房.结果 观察组术后角膜水肿的发生率和前房纤维蛋白渗出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术后1d、7d、14 d眼压水平虽有一定波动,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半年,观察组患者术后后囊浑浊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前房注射地塞米松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应用可减轻角膜水肿和术后前房炎症反应,安全性较好,且可减少后囊浑浊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小儿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治疗效果。 方法 小儿白内障患者 87例 ( 10 3眼 ) ,年龄 2~ 14岁。手术行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 ,术中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 (PCCC)、前段玻璃体切除及人工晶体后囊夹持 ,术后随访 1~ 36 (平均 7.8)个月。结果 术后视力 >0 .0 5者 83眼 ,0 .1~ 0 .3者 6 6眼 ,最佳校正视力 >0 .5者 2 6眼 ,其中脱盲率 80 .6 %。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葡萄膜炎 ( 31.1% )、后发障 ( 30 .1% )和角膜水肿 ( 9.7% )等。结论 及时摘除小儿白内障 ,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 ,术中联合PCCC、前段玻璃体切除和人工晶体后囊夹持的方法可有效提高患眼视功能 ,减少小儿后发障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兔眼能植入直径为5.5mm PMMA人工晶体的透明角膜无缝线切口的可行性。方法:将60只兔眼分为A、B、C 3组。A、B两组均行5.5mm长透明角膜切口,A组直接穿刺进前房,B组隧道宽2mm;C组行3.2mm长角膜穿刺切口作为对照。3组切口均不缝合。结果:3组切口均具有良好的自闭性,A组术后2周垂直铀向角膜曲率与术前及C组术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为P<0.05);角膜曲率B组术后与C组比较,B组、C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A组切口引起的前房反应最重,B组其次。结论:5.5mm长、隧道宽2mm透明角膜切口不仅具有良好的自闭性,且对角膜曲率影响较小,通过该切口植入PMMA人工晶体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后囊膜破裂发生的原因、处理方法及对视力的影响。方法:将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17例分为2组:A组11例,在超声乳化核块过程中发生后囊膜破裂;B组6例,在注吸皮质和植入人工晶体时发生后囊膜破裂。比较2组术后视力、眼压、瞳孔、人工晶体位置、眼底情况。结果:术后1周,A组角膜水肿、前房反应和玻璃体混浊与B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视力低于B组(P<0.01)。术后3个月,A组最佳矫正视力、瞳孔欠圆和眼底黄斑水肿发生率与B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视力均明显好于术前。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只要术中及时发现、正确处理,不会产生其他严重并发症,仍可以提高患者的视力,提高超声乳化手术初学者的信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31眼)闭角型青光眼手术后白内障患者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1~3个月,对视力、眼压、术后并发症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本组患者90.32%术后矫正视力达0.1以上,100%术后眼压维持正常,术中误吸虹膜2眼(6.45%),造成局部虹膜脱色素,术后角膜轻度水肿3眼(9.68%),1周内消退术,1周后虹膜不同程度后粘连5眼(16.13%)。后发障有2眼(6.45%)。所有病例术后第1 d前房炎症反应与正常眼无明显差异,无后囊破裂,角膜内皮失代偿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采用透明角膜切口对闭角型青光眼手术后白内障患者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理想的手术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视力,保护了滤过功能,同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Nd:YAG激光击孔治疗晶体囊外摘除术后形成的后发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Nd :YAG激光击孔治疗晶体囊外摘除术后形成的后发障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 78例患者 (89只眼 )分为 2组。第 1组 5 4例 (6 5只眼 )为治疗高度近视行透明晶体或白内障囊外摘除 ,未植入人工晶体所造成的后发障。第 2组2 4例 (2 4只眼 )为白内障囊外摘除并植入人工晶体后发生的后发障 ,用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对晶体囊外摘除术后形成的后发障进行治疗。结果 :用激光治疗后 2组患者视力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经用配对计量资料比较的t检验 ,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用Nd :YAG激光击孔治疗晶体囊外摘除术后形成的后发障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国产硅凝胶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51眼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国产硅凝胶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对比观察32例34眼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ceeon硅凝胶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及51例52眼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AcrySof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3天,1月,3月三组视力差别无显著意义;术后6月国产硅凝胶组稍低;半年后PCO发生率国产硅凝胶组稍高;无明显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国产硅凝胶人工晶状体术后效果较满意,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可供选择使用的折叠式人工晶体。  相似文献   

16.
张朝军 《重庆医学》2005,34(5):750-751
目的评价同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可拆缝线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36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施行同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可拆缝线小梁切除术,观察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前视力<0.1者12例,0.1~0.3者22例,0.3~0.6者2例,术后视力<0.1者2例,占5.56%,0.1~0.5者27例,占75.00%,>0.5者7例,占19.44%.术前眼压最高60mm Hg(1mm Hg=0.133kPa)以上,最低26mm Hg,术后34例眼压降至正常范围,2例术后经拆线后降至正常,平均眼压11.45 2.1mm Hg.并发症主要是角膜水肿、浅前房和虹膜炎.术后随访3~24个月,2例发生后发障,1例眼压增高.结论同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可拆缝线小梁切除术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对35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1~12个月,观察患者角膜、眼压、滤过泡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随访观察眼压平均为(14.3±4.25)mmHg,有3例眼压高于正常。滤过泡:Ⅰ型滤过泡18眼,Ⅱ型滤过泡13眼,Ⅲ型滤过泡4眼。并发症有15例术后前房内有渗出物,药物治疗后全部吸收;术后前3d角膜水肿有25例,经治疗后水肿全部消退,无角膜失代偿,无浅前房发生,无后囊膜破裂。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儿童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儿童白内障行晶体囊外摘除 人工晶体植入和人工晶体植入 前部玻璃体切割两种术式对角膜内皮的损伤作用,以便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12例16眼先天障住院患者,分二组,第一组行晶体囊外摘除 人工晶体植入,第二组行人工晶体植入 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术前、术后2周分别行角膜内皮镜检查,评估内皮细胞丢失率、变异系数的改变和六角形细胞数的变化。结果手术后第一组平均内皮细胞丢失2^54.35个/mm^2(8.4%),第二组平均内皮细胞丢失297.05个/mm^2(9.93%)。二组间内皮细胞计数和形态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随着显微技术的提高和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人工晶体植入 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对角膜内皮的损伤在可接受范围内。后发性白内障为儿童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常见的并发症,以前多采用激光后囊切开术,但由于患儿不合作,需全麻下进行或二次手术。近年来,有人采用后囊切开 前部玻璃体切割技术预防后发障,但对其长期效果仍心存余悸,包括网脱的发生率和角膜清晰度的稳定性。以前有作者报导成人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的损失,但儿童白内障的相关报导甚少,为此我们设计了这一前瞻性的研究,以评价儿童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探讨儿童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同时行后囊切开 前部玻璃体切割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除风益损汤在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应用。方法选择白内障患者72例(72眼),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纳入的白内障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除风益损汤加减口服。观察两组患者治疗7d后前房纤维蛋白渗出情况,并随访观察治疗6个月后后囊浑浊的发生率。结果术后5d,观察组患者术后前房纤维蛋白渗出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12.22,P〈0.01)。随访6个月,观察组术后后发障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4.18,P〈0.05)。结论除风益损汤应用于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具有较好疗效,对术后前房炎症反应具有明显减轻作用,能减少后发障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小瞳孔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26眼)小瞳孔白内障患者中通过机械性牵拉,撕除瞳孔区及瞳孔缘机化膜,放射状切开瞳孔缘,虹膜拉钩机械牵拉方式扩大瞳孔,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1~3个月对视力、眼压、术后瞳孔情况、术后并发症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本组患者88.46%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达0.1以上,术后瞳孔圆形或接近圆形,术后角膜轻度水肿3眼(占11.53%),1周内消退,1周后虹膜不同程度后粘连2眼(占7.69%),后发障有2眼(占7.69%)。术中撕开瞳孔区机化膜发现晶状体无混浊1例,术后患者第1日前房炎症反应较正常眼有所加重,无虹膜损伤、后囊破裂,角膜内皮失代偿及晶体核坠落入玻璃体腔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采用透明角膜切口对小瞳孔下白内障患者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是理想的手术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视力,最大限度的维持了瞳孔的生理功能,同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