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在两类原发性胆总管结石(胆固醇结石与胆色素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Fishman法检测实验组、对照组胆总管胆汁中内、外源性β-G活性。结果胆红素结石组(PS)、胆固醇结石组(CHS)与对照组(CG)比较,内、外源性β-G活性及总活性均有显著性差异;胆红素结石组与胆固醇结石组之间比较(手术当天)外源性β-G活性差异有显著性,内源性β-G活性差异无显著性。(2)实验组手术当天胆汁中内源性β-G活性与术后第七日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外源性β-G活性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内、外源性β-G可能是这两类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形成与再发的基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β-G)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的Fishman方法测定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胆汁及肝组织中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结果(1)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结石侧胆管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非结石侧胆管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左肝结石患者的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左侧明显高于右侧,右肝结石患者的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右侧明显高于左侧,而左右肝同时有结石的患者左右侧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左肝结石患者的肝组织内源性β-G的活性左侧明显高于右侧,右肝结石患者的肝组织内源性β-G的活性右侧明显高于左侧,而左右肝同时有结石的患者左右侧肝组织内源性β-G的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源性β-G也可能参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成石过程。  相似文献   

3.
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β-G)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关系。方法 采用改良的Fishman方法测定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胆汁及肝组织中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结果 (1)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结石侧胆管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非结石侧胆管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左肝结石患者的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左侧明显高于右侧,右肝结石患者的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右侧明显高于左侧,而左右肝同时有结石的患者左右侧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左肝结石患者的肝组织内源性β-G的活性左侧明显高于右侧,右肝结石患者的肝组织内源性β-G的活性右侧明显高于左侧,而左右肝同时有结石的患者左右侧肝组织内源性β-G的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内源性β-G也可能参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成石过程。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β-G)活性与胆红素结石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4例胆红素结石,8例胆固醇结石及25例肝外伤之肝组织中β-G活性表达进行定位定量比较研究。结果 胆红素结石肝组织中β-G活性表达阳性反应细胞百分率(49.2%±4.6%)明显高于胆固醇结石肝组织(32.5%±3.8%)和外伤肝组织(27.8%±4.2%),P<0.05; 胆红素结石组内β-G活性表达阳性反应细胞百分率与患者年龄、病程长短、结石大小等因素均无相关性。结论内源性β-G活性与胆红素结石密切相关,不同个体间其活性差异可能是影响结石形成的内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primary intrahepatic stones,PIS)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法检测胆汁及肝内胆管黏膜组织中Hp—DNA;采用改良fishman法检测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lucuronidase,β-G)。结果37例PIS患者胆汁及胆管黏膜行Hp—DNAPCR检测,总阳性数为26例(70.27%),而对照组胆汁中Hp—DNA仅1例阳性,Hp感染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IS患者有Hp感染者与无Hp感染者外源性β-G比较无明显差异,然而内源性β-G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IS与Hp感染相关,并且Hp可能通过内源性β-G途径参与PIS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游离胆红素(UCB)是否影响胆囊胆固醇及色素性结石的形成以及UCB与相关指标在胆囊结石形成中的关系。方法收集29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的胆囊胆汁,分为急性炎症合并结石组(AI)和慢性炎症合并结石组(CI)。分别测定胆汁中的UCB浓度、总胆红素(TB)浓度以及内、外源性肛葡萄糖醛酸酶(β-G)活性。结果Ai组与口组相比,UCB和TB浓度显著降低(P〈0.05);内、外源性β-G活性显著增高(P〈0.05)。UCB浓度与TB浓度呈负相关。结论UCB影响胆囊胆固醇及色素性结石的形成;本组研究中,UCB浓度与TB浓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我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胆红素结石及胆固醇结石患者血清、胆汁、唾液中 β 葡萄糖醛酸酶 (β G)进行测定 ,旨在探讨内源性β G活性变化与胆红素结石的关系[1 3] 。一、对象与方法1.血清标本 :胆红素结石患者 2 5人 ,胆固醇结石患者 18人 ,平均年龄37.6岁。均取术前及术后 1周空腹静脉血 4ml,分离血清 ,保存在 - 40℃备用。为减少误差 ,取相近日期健康献血员 32人血清为健康对照组血清 ,同时测定 β G活性。2 .胆汁标本 :45例胆汁细菌培养阴性的胆石症患者术中胆囊和 (或 )胆总管胆汁 ,其中胆红素结石患者 31例 ,胆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β-G)活性与胆红素结石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和免疫组化法对胆红素结石、胆固醇结石及健康对照组人体血清和肝组织中β-G活性进行测定。结果 胆红素结石组血清和组织中β-G活性均明显高于胆固醇结石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内源性β-G活性与胆红素结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胆道感染时细菌繁殖产生大量外源性 β 葡萄糖醛酸酶 (β G) ,将水溶性结合胆红素水解为非水溶性游离胆红素 ,后者与钙质结合形成胆红素结石的细菌酶解学说已被公认[1,2 ]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组织细胞自身产生的内源性 β G与胆红素结石的形成也有关[3~ 5] 。本研究采用ELISA法对胆红素结石及胆固醇结石患者胆汁、唾液中内源性 β G进行测定 ,旨在探讨内源性 β G活性变化与胆红素结石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  抽取 45例胆汁细菌培养阴性的胆石症患者术中胆囊和 /或术中及术后不同时期胆总管胆汁 5ml,其中胆红素结石患者3 1例 …  相似文献   

10.
肝组织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与胆红素结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讨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与胆红素结石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44例胆红素结石,8例胆固醇结石及25例肝外伤之肝组织中β-G活性表达进行定位定量比较研究。结果;胆结石素结石肝组织中β-G活性表达阳性反应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胆固醇结石肝组织和外伤肝组织,P〈0.05;胆结素结石组内β-G活性表达阳性反应细胞百分率与患者年龄,病程长短,结石大小等因素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ELISA法观察组织源性β-G在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组织源性β-G在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用高特异性单抗,采用ELISA方法检测肝组织匀浆和胆汁内的组织源性β-G。结果 PIS患者组肝细胞内β-G有轻度升高但未达到相差显著水平,胆汁内组织源性β-G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别。结论 组织源性β-G在PIS发病过程中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3月-2012年3月普外科收治住院的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7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实验组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开腹手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1)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住院时间等。(2)治疗效果:包括术后胆总管通畅度、结石残留率、复发率、手术有效率等。结果 (1)两组的手术情况对比结果: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实验组比对照组稍少,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尤其是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需要口服止痛药物的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总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治疗效果对比结果:实验组术后胆总管通畅率、结石残留率、结石复发率和手术有效率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症状疗效可与开腹手术媲美,且具有微创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胆固醇结石病人胆囊胆汁、胆总管胆汁、血清3种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含量及其对胆固醇-磷脂泡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Con A亲和层析与Sephadex G-200分子筛凝胶两次过滤,从胆囊胆固醇结石病人及胆囊胆色素结石病人、无结石对照病人、非结石急性胆囊炎病人以及白胆汁病人胆囊胆汁、胆总管胆汁和血清中分离提纯Ig A、Ig G和Ig M;应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3种Ig含量;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Ig在模拟胆汁体系对胆固醇-磷脂泡的影响。结果:胆固醇结石组胆囊胆汁含有较高浓度的Ig G和Ig M,胆总管胆汁的3种Ig含量增高。胆色素结石组胆总管胆汁Ig A、Ig M含量与对照组无差异。胆固醇结石组和胆色素结石组除血清Ig A含量低于对照组外,其余Ig含量与对照组无差异。胆固醇结石组胆囊胆汁Ig G和Ig M分别作用于模拟胆汁7 d,明显促使单层泡直径增大,且增加多层泡数量;而Ig A仅轻微增加单层泡直径,不影响多层泡数量。结论:本实验结果显示,胆固醇结石组胆汁中Ig增高,可能通过影响胆固醇-磷脂泡变化,促进胆固醇结石形成。  相似文献   

14.
胆色素结石发病机理的平衡学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床观察表明,胆道感染、狭窄和异物都是胆色素结石的局部诱因。关于这些诱因诱发胆色素结石的机理,国内外普遍引用日本学者Maki于60年代末提出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学说。 近20年来,我国学者在肯定β-G与胆汁中非结合胆红素(UCB)关系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无法用β-G学说解释的实验结果。为了说明这些新的发现与发病机理的关系,北医三院外科与北京大学化学系、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合作,于80年代提出关于胆色素结石发病机理的平衡学说。  相似文献   

15.
血清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与胆红素结石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道感染时细菌繁殖产生大量外源性 β 葡萄糖醛酸酶 (β G) ,水解结合型胆红素成游离型胆红素 ,后者与高分子物质及钙质结合致石的胆红素结石细菌酶解学说已被公认。近年来国外学者提出 ,内源性 β G亦与胆红素结石形成有关 ,为探讨内源性 β G活性与胆红素结石的关系 ,采用ELISA法测定不同类型结石血清中 β G的活性 ,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 :选取健康献血员 32人 ,胆红素结石病人 2 5人 ,胆固醇结石病人 18人 ,平均 37 6岁。均取术前及术后一周空腹静脉血 4ml,分离血清 ,保存在 - 40℃备用。为减少误差 ,取相近日期健康献血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胆宁片对胆汁热力学平衡体系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年7月至2009年6月180例胆石症手术病例进行研究,病例分为胆固醇结石胆宁片组(n=67)、胆色素结石胆宁片组(n=25),并分别设立对照组(n=71;n=19);另外设正常人群组(n=20)。通过检测每份胆汁中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胆固醇、磷脂、胆盐浓度,计算出游离胆红素百分比(UCB%)、胆汁成石指数(LI)、胆汁成石趋势综合值(Z值),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在胆固醇结石组,胆宁片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其胆汁UCB%、LI、Z1值均明显降低(P值均0.01);在胆色素结石组,胆宁片组与对照组比较,其UCB%、Z1值明显降低(P值均0.01),但LI值差异不明显。结论胆宁片可影响胆汁热力学平衡体系的诸多因素,降低胆汁成石趋势。  相似文献   

17.
氨肽酶N在胆固醇结石成因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观察胆固醇结石病人和无结石者之间胆囊胆汁中氨肽酶N(APN)活性的变化及熊去氧胆酸 (UDCA)对APN活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胆结石病人 ,随机分成两组 ,服用UDCA组和非服药组 ,无结石行上腹部手术的病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胆囊胆汁中蛋白质、APN活性、胆固醇、磷脂、胆盐、胆固醇饱和指数 ,比较各组结果。结果 发现APN活性在胆固醇结石病人胆囊胆汁中含量较无结石者高 (1 2 37± 0 371vs0 895± 0 2 47) ,P <0 0 5 ,服用UDCA后胆汁中APN活性较不服用UDCA者降低 (0 711± 0 2 45vs 1 2 37± 0 371) ,P <0 0 5。结论 本实验显示胆固醇结石病人与无结石者之间存在着APN活性上的差别 ;UDCA能够在降低胆固醇饱和指数的同时 ,也降低APN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内源性 β 葡萄糖醛酸酶 (β G)与胆红素结石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电镜胶体金探针技术对胆红素结石组与健康对照组人肝细胞溶酶体内源性 β G进行定量比较研究。 结果 胆红素结石组 (n=2 8)肝细胞溶酶体 β G测定为 (16 5± 4 3)个 /μm2 ,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n =30 ) β G测定 (10 1± 2 9)个 /μm2 (P <0 0 1) ;两组同性别个体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意义 (P <0 0 1)。胆红素结石组内不同个体 β G测定与年龄、性别、结石大小、病程长短、腹痛、黄疸、发热等因素均无关(P >0 0 5 )。结论 内源性 β G作为人体内活性酶 ,在胆红素结石及健康人间存在着差异 ,与胆红素结石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球囊扩张取石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择北京博爱医院和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胆囊结石并细径胆总管结石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研究,用数字表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1例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并胆道探查取石术,观察组61例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联合ERCP球囊扩张取石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胆汁胰淀粉酶、脂肪酶含量,术后结石残留及并发症等。随访6个月,比较结石复发率。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5天DBil、TBil水平明显低于术前,胆汁胰淀粉酶、脂肪酶含量均高于术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5天DBil、TBi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胆汁胰淀粉酶、脂肪酶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结石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20%、16.39%,均低于对照组的26.23%、3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ERCP球囊扩张取石安全可行且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胆道狭窄和结石复发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primaryintrahepaticstone,PIS)是多因素起源的疾病,胆汁中游离胆红素增多是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观察PIS患者肝细胞内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和葡萄糖醛酸酶(βG)基因表达与PIS的关系。一、材料与方法1.标本来源和制备:(1)PIS组:术中发现肝内胆管有褐色易碎结石定为PIS,选择我院1995年1月~1997年12月,28例PIS患者为PIS组,其中男16例,女12例;(2)对照组:选择我院1996年11~12月非胆石症手术患者7例。上述2组患者中取肝活检组织及胆汁样品分别放入液氮保存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