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渗出性中耳炎的渗出液中血浆蛋白是主要成分之一。因此,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可能参与血浆漏出到中耳产生渗出性中耳炎。作者从34例渗出性中耳炎患者(男21,女13)中,在无菌条件下通过鼓膜穿刺采取45只中耳渗液标本。用萤光分析计测定中耳渗液的激肽释放酶元和激肽释放酶的活性以及浓缩高分子量激  相似文献   

2.
Bernstein等(1976)测定渗出性中耳炎中耳渗液中前列腺素(PG)E及F含量增多。Jung等(1980)于栗鼠中耳注射PGE_2,结果乳酸脱氢酶、酸性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强,钙及蛋白含量增加。非甾类抗炎药可抑制机体内前列腺素合成,为证实非甾类抗炎药对渗出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作者进行了以下研究。采用直接放射免疫法测定渗出性中耳炎患儿13例19耳中耳渗液内PGE_2含量,结果:12耳含量小于1。0ng/ml;  相似文献   

3.
报告用多聚酶链反应法对36例渗出性中耳炎患者的中耳渗液进行沙眼衣原体检测,16例呈阳性反应,阳性率为44.4%,表明用PCR法检测中耳渗液中沙眼衣原体特异性高,敏感性高,对于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中耳炎的诊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多聚酶链反应法检测中耳渗液中沙眼衣原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法对36例渗出性中耳炎患者的中耳渗液进行沙眼衣原体检测,16例呈阳性反应,阳性率为44.4%。表明用PCR法检测中耳渗液中沙眼衣原体特异性高,敏感性强,对于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中耳炎的诊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渗出性中耳炎和急性中耳炎的渗液的溶酶体酶进行了活性定量研究。对象为渗出性中耳炎病程在一月以内、未接受抗生素治疗和鼓膜切开术者23例27耳及急性中耳炎应用抗生素一周后急性炎症消退仍有中耳渗出液者5例6耳。在鼓膜麻醉后切开鼓膜,用 Juhn-Tym 吸引装置或寺山氏吸引管吸取渗液,以渗出液的粘稠度分为浆液性、浆液粘液性和胶性三组,并取患者的各自血清作为对照。测定项目包括蛋白量及溶酶体酶的磷酸化酶、细胞自溶酶 D、硫酸脂酶的活性等。结果如下:(1)在中耳渗出液中,任何一  相似文献   

6.
急性中耳炎患儿在12周的急性期过后,转成慢性渗出性中耳炎者占5~10%;大约1/3的中耳渗出液细菌培养阳性。为了探讨细菌对渗出性中耳炎的影响,对21例慢性渗出性中耳炎患儿的中耳渗出液中的溶菌酶、乳酸胆铁质(反映渗出液中多核白细胞活性)、补体C_3和C_(5a)、以及多核白细胞趋化因子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中耳液细菌培养,阳性者有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卡他双球菌及表面葡萄球菌。慢性渗出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可能是:渗出液中的细菌或来自激活补体的白细胞趋化因子驱使白细胞进入中耳;白细胞脱颗粒,释放出溶菌酶,溶菌酶损伤中耳组织,中耳上皮细胞分泌增加,上皮下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中耳出现渗出液。21份渗出液标本测定结果表明,多核白细胞趋化因子的平均含量(0.81±0.25cm)明显高于对  相似文献   

7.
渗出性中耳炎(OME)的中耳渗液曾被认为是无菌的,但后来由于从很大一部分的渗液中分离出了细菌从而否定了上述观点。不过所分离出的细菌是病原菌抑或污染,并未确定。为此作者们对25例患OME的儿童的血清和中耳渗液进行了研究分析。患儿年龄为1.5~11岁。中耳渗液标本系通过鼓膜切开插管取得,均作细菌学、细胞学和生化研究,并用略加改良的间接萤光抗体(IFA)技  相似文献   

8.
中耳粘膜是呼吸道粘膜的延续,也有免疫反应。健康婴儿颞骨中耳粘膜的粘膜纤毛已发育,但分泌细胞很少,无分泌腺。如发生感染,两周后中耳粘膜即开始增生,继而产生大量分泌细胞、粘液腺和浆液腺。Veltri&Sprinkle(1976)提出当中耳粘膜受刺激时可产生免疫复合物。同年Palva等发现渗出性中耳炎中耳渗液中含大量粒细胞和单核细胞,Veltri等并发现有大量免疫复合物。当粘膜损伤时粒细胞破裂而释放溶酶体酶。本文对107例儿童慢性渗出性中耳炎患者进行研究。95例在7岁以下,平均年龄2.9岁。患儿住院后在全麻下行鼓膜切开术,插入通气管收集中耳渗液;并刮除增殖体,加无菌生理盐水,手工压碎组织,取混悬液备检。结果:在163耳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血鼓室是中耳的一种独立性疾病,较少见。其特点是鼓膜呈兰色和缓慢进行性传导性听力减退。其发生原因多数学者认为先有咽鼓管病变形成渗出性中耳炎,渗出液内富含胆固醇结晶,在鼓室粘膜的炎症灶处形成胆固醇肉芽肿,这种出血性肉芽肿很易由中耳负压引起出血,其中的含铁血黄素使渗液染成褐色。著者观察了12例兰色鼓膜的渗出性中耳炎,占同期所见渗出性中耳炎10%左右;两性发病相近;年龄5—65岁,说明血管年龄的改变在发病上不起主要作用,而咽鼓管功能失常是特发性血鼓室的发生基础。本组患者中有腺样体病变者4例、上呼吸道变态反应3例、鼻中隔高度偏曲1例、咽鼓管隆突肥厚1例、复发性咽鼓管卡他3例。  相似文献   

10.
渗出性中耳炎是引起儿童听力损失的最常见的原因。目前,尚未建立一种统一的有效的治疗方案。过去,认为此病是一无菌过程,近来,已有数家鉴定出中耳渗液中的细菌与急性中耳炎中所见相同。作者设计了有对照的临床试验,以评价抗菌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20余年来急性中耳炎的治疗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肌肉注射抗生素治疗应用很普遍,但现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再应用而推崇口服抗生素治疗。近来的研究表明,口服疗程缩短至2~3天不影响疗效。另外还有学者指出,应用抗生素治疗急性中耳炎毫无实效,并可能促使出现慢性中耳渗液。因此Mygind等(1981)主张摒弃应用抗生素治疗中耳炎。作者取自急性中耳炎小儿中耳分离出的流感嗜血杆菌造成栗鼠急性中耳炎模型,经适当的和不适当的抗生素治疗观察中耳炎渗液的发展。另以注射用水注入正常耳观察其清除情  相似文献   

12.
近来一些研究发现,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是引起急性中耳炎的主要细菌,在儿童伴有渗液的慢性中耳炎的无菌中耳渗液中发现有内毒素和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提示急性中耳炎转为慢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和某些细菌细胞成份有关。为弄清这个问题,作者作了以下实验。首先用灭活的同型不同株的二株肺炎链球菌的悬液分别在二组堵塞咽鼓管产生中耳渗液的灰鼠中耳内接种,其中一组为荚膜菌,另  相似文献   

13.
花生四烯酸(AA)的代谢产物在中耳炎的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着重讨论中耳渗液中和中耳组织中AA代谢产物的测定、中耳炎中AA代谢产物的识别、环加氧酶在中耳粘膜中的定位、外源性前列腺素对于中耳渗液成份的影响及AA代谢性抑制剂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小儿渗出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瞭。试图自中耳渗出液、中耳粘膜检出、分离病毒或细菌迄未成功。作者等鉴于小儿渗出性中耳炎多见于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且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其发病似与病毒感染有关。乃以无菌技术吸取小儿渗出性中耳炎的中耳渗出液,藉自动细胞收集器获取涂抹标本,用Papanicolaou染色及May-Giemsa染色镜检。结果,35例中9例发现多核的融合细胞,多为含有3~5个核的。个别融合细胞边缘具有纤毛,周围或有变性的圆柱细胞,表明系纤毛圆柱上皮细胞多核  相似文献   

15.
渗出性中耳炎虽然经常可以自愈,但某些病例可发展为慢性病变而形成粘连性中耳炎、中耳乳突慢性肉芽病,胆脂瘤,鼓室硬化和砧骨坏死等。研究渗出性中耳炎的渗出液,对研究渗出液对中耳软组织和骨结构的影响有重要意义。有人认为,中耳渗出液中存在着可以产生粘膜病变的炎性生物介体,前列腺素就是其中之一。前列腺素是一种具有发夹状结构特性的环状脂肪酸,它使肾上腺分泌可的松、肾脏排泄盐份、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使肺脏增加  相似文献   

16.
Ehrlich(1877)发现肥大细胞存在于各种动物不同器官的结缔组织内,其胞质的颗粒中含有组织胺等生物活性物质。近来在人中耳渗液及实验动物引起的中耳炎性渗液中均发现含量较高的组织胺,从而推测肥大细胞在中耳炎的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作者在本文中对正常人鼓室粘骨膜及急、慢性中耳炎时中耳活检标本的肥大细胞进行了定性及定量研究,病理标本取自70个病人(男39,如1人),共83份。其中急性炎症26,慢性炎症57,两组肥大细胞计数的对比采用方差分析。  相似文献   

17.
渗出性中耳炎的中耳积液是局部炎性产物,包括血浆漏出物,炎性细胞和分泌物。这些产物被溶解酶溶解成微小颗粒和具有活力的纤维蛋白溶酶。有助于纤维蛋白溶解,清除中耳积液和中耳粘膜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患急性中耳炎的124耳238份中耳渗液样本和85名儿童的40份血清样本,测定了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例、活性淋巴细胞总数及其自发性增殖活动以及B细胞的比例,以研究急性中耳炎期间中耳渗液中出现细菌特异性抗体与急性中耳炎临床转归的关系。结果,急性中耳炎期间,有细菌特异性抗体的中耳内淋巴细胞的比例比无抗体的高,而白细胞的比例比无抗体的低,中耳渗液中较高的淋巴细胞比例和抗体的存在与急性中耳炎较快痊愈有关,恢复得好的耳,淋巴细胞平均百分比高于感染延长或不久又复发的耳;活性淋巴细胞总数及  相似文献   

19.
1869年,Politzer首次提出渗出性中耳炎的报告,至今已有百余年之久。渗出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科临床上常常遇到的问题,85%以上发生在5~9岁的儿童,是儿童主要的致聋原因之一。该病的主要特点是在中耳腔内出现渗出液。咽鼓管功能不良导致的中耳负压,血浆渗出,以腺体和杯状细胞增殖和分泌增多是目前公认的渗入液形成的原因。但是其它病因如感染、变态反应等尚无定论。近二十年来对变态反应渐加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中耳及乳突炎症可导致浆液性、粘液性、血性、脓性或混合性液体渗出。儿童中尤为常见。作者以成年健康猴为实验材料,人工堵塞其咽鼓管之咽口,借以引起急性实验性浆液性中耳炎。24小时后将其处死。对其粘骨膜进行光学显微镜、酶的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生物化学及毛细血管通透性的研究。发现:氧化酶及水解酶之活性在粘骨膜普遍增加;骨膜显示硷性磷酸酶强阳性反应;中耳浆液性渗液来自中耳上皮下小血管内血清,其理由如下:(1)中耳浆液性渗出液与血清之化学成份极为相似;(2)事先经颈静脉注射碳粒悬液的动物,碳粒已粘附于中耳上皮下血管壁;(3)超微结构显示基底膜已破裂,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