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丙型肝炎病毒(HC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归类于黄病毒科、肝炎病毒属,有6个基因型.HCV基因组含有约9600个碱基,编码一条约3010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前体,该多聚蛋白在翻译的同时或之后被宿主和病毒的蛋白酶剪切加工成至少10种成熟蛋白,包括结构蛋白Core、E1、E2和p7,非结构蛋白NS2、NS3、NS4A、NS4B、NS5A和NS5B.其中HCV NS3/4A丝氨酸蛋白酶不仅是HCV多聚蛋白前体加工成熟的关键酶,而且还通过调控干扰素调控因子(IRF)-3的表达水平,从而破坏细胞内固有免疫通路,使病毒能够逃避宿主的固有免疫反应,并形成长期的持续性感染[1].  相似文献   

2.
病毒孔蛋白( viroporins)是由病毒编码的小分子量的疏水性蛋白,参与了病毒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病毒的复制至关重要。文章主要对甲型流感病毒基质蛋白2(M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病毒蛋白U (Vpu)、丙型肝炎病毒蛋白P7、轮状病毒非结构蛋白4(NSP4)、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的结构蛋白(ORF?3a)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小包膜蛋白E,对这几种核糖核酸病毒的病毒孔蛋白基本结构和功能方面进行总结,可以为病毒孔蛋白的基础研究以及相关抗病毒药物的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体研究寨卡病毒(Zika virus)NS3和NS4A蛋白对大脑皮质神经元迁移的影响。方法通过c 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及反转录PCR测定Zika病毒SZ01株基因组的开放阅读框,确定NS3和NS4A蛋白编码序列,构建融合Flag标签的p CIG蛋白表达载体。通过子宫内电转技术在E13.5 d小鼠的大脑皮质的神经前体细胞中表达病毒蛋白。免疫组化检测Flag标签、TBR1与e GFP,观察表达NS3和NS4A蛋白的细胞在E18.5 d大脑皮质中的分布,评估Zika病毒蛋白对大脑皮质神经元迁移的影响。结果 1)NS4A的氨基酸序列与NCBI数据库一致,NS3存在1处氨基酸位点突变。2)Flag标签荧光信号与e GFP荧光共定位,提示e GFP可以指示病毒蛋白在皮质中的表达。3)TBR1荧光显示在体表达NS4A后,神经元的分布与p CIG对照组及表达NS3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在体表达Zika病毒的NS4A蛋白可能影响神经元迁移。  相似文献   

4.
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4B(NS4B)是至今为止功能尚不明确的HCV非结构蛋白,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其定位于内质网膜,与细胞内膜结构的功能有关,在体外实验中。它和NS4A一起可以抑制宿主细胞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弱机体对抗病毒药物干扰素-α(INF-α)的反应,同时使病毒可以逃避宿主对病毒的免疫;在HCV病毒的致瘤性方面亦有重要作用。可以与NS3,NS4A,NS5A,NS5B等相互作用。对其它非结构蛋白的功能起协同,促进甚或是下调作用。  相似文献   

5.
森林脑炎(TBE)病毒是黄病毒科中的成员,象其它的黄病毒一样,成熟的TBE病毒含有单链正股RNA、3个结构蛋白即衣壳蛋白(C)、膜蛋白(M)、包膜(E)蛋白和七个非结构蛋白。病毒的蛋白开始以一个聚蛋白的形式合成,然后通过病毒和细胞编码的蛋白酶裂解产生病毒的单个蛋白,裂解后的蛋白和病毒的基因组RNA首先组装成含有PrM蛋白(M蛋白的前体)的未成熟的病毒,PrM通过细胞编码的蛋白酶裂解成M蛋白成为成熟的病毒。在3个结构蛋白中E蛋白是病毒最重要的结构蛋白,决定着病毒的组织的嗜性,介导病毒与细胞受体的结合,诱导保护性的免疫反应。E蛋白内单个氨基酸的改变可导致病毒的组织嗜性、病毒的毒力、血凝活性和融合活性的改变。因此对TBE病毒E蛋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病毒致病性以及病毒毒力改变的机理,从而,为病毒感染的特异性诊断、疫苗的研制和抗病毒药物的设计、进而为病毒的预防、控制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探讨和阐明E6蛋白的致癌机制以及充分认识新发现的抑癌基因p73的作用,在体外通过免疫共沉淀法研究p73和牛乳头瘤病毒1型E6蛋白(BPI-1E6)的相互结合情况,后将表达p73和BPV-1E6的质粒导入SAOS-2细胞内,进一步研究细胞内E6蛋白对p73蛋白的诱导调亡和转录活化功能等生物学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BPV-1E6与p73蛋白结合较弱,且未检测到E6能诱导p73蛋白的降解。在SAOS-2细胞内,BPV-1E6蛋白确实能部分抑制p73蛋白的诱导细胞凋亡的功能,并且p73蛋白的转录激活作用也有影响,但这种影响作用颇弱。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制备纯化的鸭坦布苏病毒(DTMUV)非结构蛋白1(NS1),制备其单克隆抗体(mAb)并鉴定抗体的特异性.方法 将纯化的NS1蛋白免疫BALB/c小鼠,聚乙二醇(PEG)处理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经ELISA筛选和亚克隆得2株NS1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命名为NS1B、NS1E.利用ELISA测定NS1...  相似文献   

8.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种小分子DNA病毒,其早期基因E7编码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E7蛋白。E7蛋白与腺病毒EIA及多瘤病毒SV40蛋白有相似的结构,可与pRB、P^53反应,改变宿主细胞G1/S期的转化。E7蛋白还能同多种细胞因子发生反应,影响宿主细胞代谢,直接导致宿主细胞中心体的变化。E7蛋白在HPV的致病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NS3共有631个氨基酸组成,具有线氨酸蛋白酶和三磷酸核苷酶(NTPase)和螺旋酶(Helicase)的功能,在HCV多聚蛋白的成熟和病毒复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非结构蛋白NS3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和抗原性,是检测HCV感染的主要抗原之一。近年的研究发现NS3内部的裂解产物更具有致癌潜能。此外,NS53蛋白还参与NS5A的超磷酸化修饰过程等。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范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宫颈癌的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目前认为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子,而早期基因E6、E7是HPV致癌机制研究中的重点。体内体外实验均表明E6、E7是细胞转化所必需的,尤其是在高危型HPV感染机体时,E6结合并灭活肿瘤抑制因子p53、E7结合并降解抑制蛋白pRb,最终导致细胞无限分裂而不发生凋亡。E6、E7分别与抑癌蛋白p53、pRb相互作用的模式为人乳头瘤病毒致癌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4A反式激活基因的克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4A(HCV NS4A)转染细胞差异表达cDNA消减文库,克隆HCV NS4A蛋白反式激活相关基因。方法以HCV NS4A表达质粒pcDNA3.1(-)-NS4A转染Hep 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为对照,制备转染后的细胞裂解液,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进行SSH分析。将富集的二次PCR产物与TIA载体连接,并转染大肠埃希菌进行文库扩增,随机挑取克隆,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文库扩增后得到36个阳性克隆,经菌落PCR分析显示200~1000bp插入片段。对其中的25个片段测序,并进行同源性分析,显示18种已知基因编码蛋白和2种未知功能基因序列,包括一些与细胞周期、细胞凋亡、信号传导及肿瘤发生等细胞生长调节密切相关的蛋白编码基因,可能是NS4A反式激活靶基因。结论成功构建了HCV NS4A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为进一步阐明HCV NS4A反式调节的靶基因等提供了相关的平台。  相似文献   

12.
HPV与宫颈癌关系及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表明,人乳头瘤病毒(HV)感染是妇女发生宫颈癌重要的原因之一.HPV是无包膜的小型双链环状DNA病毒,不同基因型病毒对细胞的转化能力不同,其中HPV-16、18与子宫颈癌关系最密切.HPV诱发官颈癌的主要机制,是其E6和E7蛋白基因在宫颈细胞中的表达增加,产生的E6和E7蛋白两个癌蛋白分别与抑癌蛋白p53和pRb结合而诱导后两者降解.HPV疫苗包括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两大类.本文对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疫苗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HCV NS3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识别区域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制备针对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区NS3全长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Ab),并分析获得的单抗识别表位所在区域,为建立以NS3蛋白为靶位的抗HCV研究提供抗体工具。方法 用原核表达的HCV非结构区NS3全长蛋白作为免疫原,采用小鼠腹股沟皮下NC膜包埋法免疫小鼠,按常规杂交瘤细胞的制备方法,经细胞融合、克隆化制备抗NS3蛋白的MAb。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Westem blot鉴定其特异性。分别构建NS3丝氨酸蛋白酶(NS3蛋白的N末端1/3)编码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ns3p、NS3解旋酶(NS3蛋白的C末端2/3)编码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ns3A,将其瞬时转染COS-7细胞后,以获得的单克隆抗体作为一抗,通过免疫荧光分析获得单抗识别表位所在的区域。结果 获得了2株抗NS3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这2株MAbs均特异识别NS3蛋白,并确定了它们的结合区域。结论 获得了针对NS3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对其单抗识别表位所在的区域进行了分析,为下一步进行以NS3蛋白为靶位的抗HCV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表达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NS3 NTPase/RNA解旋酶结构域(dNS3),纯化表达产物并对其活性作初步研究。方法提取感染登革2型病毒的BHK-21细胞总RNA,RT-PCR扩增目的基因,经NcoⅠ、HindⅢ双酶切后连入表达载体pET28a,转化宿主菌BL21(DE3),优化诱导表达条件,SDS-PAGE和免疫印迹鉴定表达蛋白。表达产物经亲和层析纯化,超滤浓缩脱盐,孔雀绿钼酸铵法检测NTPase活性。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8a-dNS3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可溶性表达,纯化产物经测定具有良好的NTease活性及抗原性。体外条件下证实登革2型病毒非结构蛋白NS5(RDRP)对dNS3的ATPase活性有促进作用,提示在病毒复制时NS3与NS5间的相互作用对NS3的生物活性及对病毒复制过程可能具有调控作用。结论本研究为基于抑制NS3 NTPase/RNA解旋酶活性的抗病毒药物的筛选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人Boca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的基因组编码特征,并对其基因组编码的非结构蛋白NS1、核蛋白NP-1以及病毒外壳蛋白VP1及VP2的二级结构等特性进行预测分析。方法从已证明为HBoV阳性的2份临床标本BJ3064、BJ3722中应用针对NS1、NP-1、VP1、VP2基因组3′末端的引物对经PCR扩增得到预期片段,将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后得到基因组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HBoVBJ3064基因组编码的各蛋白的二级结构及其他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HBoVBJ3064及BJ3722基因组序列全长均为5299bp,有4个主要的COS(codmgdomainsequences),分别编码NS1、NP-1、VP1和VP2蛋白。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BJ3064与BJ3722间基因组序列的同源性达99.9%;与ST1比较,同源性为99.4%-99.5%;与ST2比较,同源性为99.8%;与BPV及MVC比较,同源性低于45%;与细小病毒B19的同源性仅为5%左右;基因组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BJ3064、BJ3722与S12在一簇中,ST1属另一簇。NS1、NP-1、VP1及VP2蛋白二级结构中主要为无规卷曲,其他结构如α螺旋、β片层、β转角在不同蛋白中占有不同比例;各蛋白均无明显的跨膜结构域;NS1、NP-1属不稳定蛋白,VP1、VP2属稳定蛋白。结论全基因组序列的确定进一步证明北京地区发现的BJ3064、BJ3722是典型的人Boca病毒,相对于ST1,BJ3064、BJ3722与S12之间进化关系更密切;蛋白二级结构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将有益于对此新发现病毒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如蛋白的表达、分离纯化以及蛋白检测条件的选择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共表达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L1、L2、E6、E7蛋白的非复制型重组痘苗病毒人用疫苗株。方法以痘苗病毒为载体、利用同源重组技术筛选共表达HPV16L1、L2、E6、E7蛋白的重组痘苗病毒并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该病毒在CEF细胞上连续传至第15代,经斑点杂交结果表明重组病毒基因组中有L1、L2、E6、E7基因插入;经WesternBlot检测,重组病毒能稳定表达HPV16L1、L2、E6、E7蛋白。结论非复制型重组痘苗病毒NTVJE6E7CKL1L2可作为预防和治疗HPV16相关肿瘤及其癌前病变候选疫苗。  相似文献   

17.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虫媒病毒性传染病[1].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约11kb,共编码3种结构蛋白(C、prM、E)和7种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NS5)[2].  相似文献   

18.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虫媒病毒性传染病[1]。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约11kb,共编码3种结构蛋白(C、prM、E)和7种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NS5)[2]。登革病毒可分为4种血清型:DE  相似文献   

19.
轮状病毒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轮状病毒是传染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原,完整病毒颗粒有三层蛋白壳(Capsid),本文简要综述组成病毒颗粒的六个结构蛋白和另外五个病毒复制过程中需要的非结构蛋白的生化特性及功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HCV核心蛋白与非结构蛋白4B(NS4B)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重组质粒pcDNA3.1(-)Core与pcDNA3.1(-)NS4B单独和联合转染HepG2细胞,同时以转染空载体和未转染HepG2细胞作为对照.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HCVCore、NS4B 、Wnt1、β-catenin 、c-myc及CyclinD1表达;MTT法,平板克隆形成试验检测HCV核心蛋白与NS4B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 ①pcDNA3.1(-)Core与pcDNA3.1(-)NS4B单独和联合转染HepG2细胞,成功表达HCV Core或/(和)NS4B mRNA和蛋白.②pcDNA3.1(-)Core和pcDNA3.1(-)NS4B单独转染和联合转染的HepG2细胞Wnt1、β-catenin、c-myc、CyclinD1 mRNA与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HepG2/pcDNA3.1(-)组和HepG2组(P<0.01).③与HepG2/pcDNA3.1(-)组和HepG2组比较,pcDNA3.1(-)Core和pcDNA3.1(-) NS4B单独转染和联合转染的HepG2细胞活力和克隆形成能力增强,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升高(P<0.01).结论 HCV核心蛋白与NS4B能加速HepG2细胞周期进程,促进细胞增殖,这种效应可能与其增强Wnt1、β-catenin、c-myc及CyclinD1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