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疗养期间发生低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有不典型低血糖症状的9名患者进行即刻血糖浓度检测,并分析导致低血糖的原因。结果本组病例血糖浓度均低于3mmol/L,符合老年人低血糖的诊断标准。给予对症治疗后血糖浓度上升,临床症状消失。结论患者活动量增大,热量消耗增加而降糖药物没有适当减量,是疗养期间发生低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2型糖尿痛住院患者病例,采用两样本的t检验方法,对120例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收集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肾病分型、治疗方式及胰岛素治疗年限、合并其他非降糖类药物等数据,对收集的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结果与2型糖尿病低血糖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是年龄、糖尿病病程、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肾病分型、治疗方式及胰岛素治疗年限,以及合并使用拜阿司匹林。结论病程长、高龄、低体质量、低糖化血红蛋白、肾功能异常、磺脲类药物及胰岛素治疗超过5年、合并使用拜阿司匹林等其他非降糖类药物、低文化及性别是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糖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共553例。采用回顾性研究观察不同年龄、治疗及血糖达标过程中低血糖发生的差异,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低血糖组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值低于非低血糖组,年龄高于非低血糖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低血糖发生的概率随糖尿病肾病的加重而逐渐增加,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J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肌酐、糖化血红蛋白是发生低血糖的独立相关变量(P〈0.05)。结论:年龄、糖化血红蛋白、严重并发症等是2型糖尿病治疗中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2型糖尿病(T2DM )患者发生低血糖的相关因素及对策。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60例低血糖入院或住院治疗期间发生低血糖的 T2DM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按照1∶1比例选择同期住院的无低血糖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T2DM 诊断情况、患者 T2DM 知识认知程度、病程、血肌酐、降糖药物构成方面上等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平均年龄(62.11±14.40)岁、新近诊断 T2DM 占23.33%、T2DM 知识认知差43.33%、胰岛素及磺脲类比例81.67%、血肌酐水平(122.02±13.32)mmol/L ,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是影响 T2DM 发生低血糖的因素,两组性别构成、病程长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T2DM 患者发生低血糖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采用相应的对策减少 T2DM 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改良安德鲁低血糖危险因素分层量表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低血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36例T2DM患者作为对照组,142例T2DM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规范化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改良安德鲁低血糖危险因素分层量表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进行分层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低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有效改变糖尿病足患者的不良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98例,根据是否并发糖尿病足,分为糖尿病足组(DF组)40例和非糖尿病足组(NDF组)58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FBG)、收缩压水平(SBP)、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合并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O.05);在吸烟、舒张压水平(DBP)、体质指数(BM1)、餐后2h血糖(2h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足的发生与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水平、空腹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合并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因素有关,其中年龄大、糖化血红蛋白高、并发糖尿病肾病的男性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发生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低血糖昏迷是老年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及时发现和治疗,预后良好,如稍有疏忽,则有致命性危险。作者于1990-2000年间,先后遇到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昏迷40例,其中有抢救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现总结如下,以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的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玲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13):1717-17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低血糖昏迷诱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8例2型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糖尿病治疗中低血糖昏迷好发于50岁以上患者,28例患者中2人年龄小于50岁,其余均大于50岁,经过治疗后,死亡1例,精神异常1例,其余均治愈。结论: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应重视糖尿病低血糖教育,便于及早发现、及早救治。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中国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呈现较快的上升趋势,大多数学者认为2型糖尿病常合并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本研究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及相关代谢指标进行检测,探讨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早发2 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早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46例(35.64±4.11)岁的早发T2DM患者(早发T2DM组)与382例(62.71±16.00)岁的迟发T2DM患者(迟发T2DM组)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早发T2DM组体质指数(BMI)及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阳性家族史者、肾脏损害的发生率高于迟发T2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早发T2DM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只有BMI和糖尿病家族史是早发T2D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有T2DM家族史且体重超重者易患早发T2DM;早发T2DM患者易于发生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初诊2型糖尿病(T2DM)住院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糖尿病及慢性微血管并发症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在我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且资料完整的286例初诊T2DM患者,测定其血脂、24h尿白蛋白、空腹及餐后胰岛素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及C肽等。两次24h尿白蛋白定量为30—300mg被定义为微量白蛋白尿。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所有患者均由眼科医师进行扩瞳后眼底检查明确有无眼底病变。结果(1)本研究人群中,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为19.58%(56/286)。(2)正常蛋白尿组与微量白蛋白尿组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分别占19.57%(45/230)与33.93%(19/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49,P=0.021);微量白蛋白尿组的空腹血糖、HbA1c、HOMA-IR均显著高于正常蛋白尿组[空腹血糖:(11.08±1.76)、(9.24±1.65)mmol/L,HbA1c:(11.54±1.59)%、(9.39±1.64)%,HOMA—IR:(3.73±0.42)、(3.50±0.30),t值分别为-6.148、-7.533、-3.774,P均〈0.001]。(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微量白蛋白尿与空腹血糖(r=0.460)、HbA1c(r=0.499)、HOMA—IR(r=0.308)、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r=0.405)呈正相关(P均〈0.01)。(4)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β=-0.804,P〈0.01)、HbAle(β=-0.455,P〈0.01)、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β=1.527,P〈0.05)是影响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初诊住院T2DM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与空腹血糖、HbA1c、HOMA—IR相关,同时更容易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TGP)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就诊并确诊为T2DM合并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为高甘油三酯血症引起的AP分为HTGP组和非HTGP组并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136例患者,HTGP组66例,非HTGP组70例。HTGP组患者与非HTGP组比较男性更多,年龄更低[岁:33.0(27.8,42.5)vs.66.0(49.5,75.5),P<0.001],体重指数(BMI)更高[kg/m2:26.7(24.2,30.8)vs.24.2(23.0,26.2),P<0.001]。实验室检查显示,HTGP组患者血糖[mmol/L:19.9(15.1,24.3)vs.11.3(9.0,13.7),P<0.001]、尿酸[mmol/L:486.0(367.0,587.0)vs.362.0(290.3,424.5),P<0.001]、甘油三酯[mmol/L:23.6(13.1,31.1)vs.1.5(1.1,2.6),P<0.001]、胆固醇[mmol/L:10.4(7.4,13.3)vs.4.7(3.7,6.0),P<0.001]及糖化血红蛋白[%:9.5(8.2,11.0)vs.7.5(7.0,8.8),P<0.001]高于非HTGP组,而血淀粉酶[U/L:160.5(75.6,465.3)vs.466.0(216.0,1414.0),P<0.001]低于非HTGP组。HTGP组患者更易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36.4 vs.4.3,P<0.001)。HTGP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分:6.0(3.0,8.0)vs.2.0(1.0,4.0),P<0.001]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分:1.5(0.0,3.0)vs.0(0.0,2.0),P<0.001]高于非HTGP组,更多的HTGP患者需要收入重症监护室(ICU,%:15.2 vs.2.9,P=0.026)进一步治疗。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血清甘油三酯5.965 mmol/L、胆固醇7.365 mmol/L、血糖13.650 mmol/L和糖化血红蛋白8.150%为临界值时,预测T2DM患者出现HTGP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87.9%、78.8%、88.3%和77.3%,特异度分别为94.3%、91.4%、75.7%和71.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3.5%、89.7%、76.3%和71.8%,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2%、82.1%、82.8%和76.9%。结论年龄低、病情重、血糖控制不佳及高脂血症等,都是T2DM患者发生HTGP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5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合并视网膜病变组75例,无视网膜病变组83例,分析两组患者之间病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收缩压、舒张压、血清脂蛋白α、载脂蛋白Al、载脂蛋白B等因素与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结果:两组间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病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脂蛋白α、载脂蛋白Al、载脂蛋白B、甘油三酯收缩压、舒张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程、血糖、血脂以及血清脂蛋白α等均是发生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各并发症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以期为2型糖尿病病人并发症的早期诊治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330例临床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病人信息及其血标本。对这330例病人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及各项临床、生化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出各并发症之间及并发症与其常规指标有无相关性。结果 330例2型糖尿病各并发症与性别、体重指数及血糖无关,年龄与个并发症密切相关,并且在所统计的5种并发症中,患病率都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且各年龄组的患病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60岁以上组的各并发症中,高血压为最高(47.5%),其次是周围血管病变(43.33%),第三是周围神经病变(40.83%)。脂代谢异常是周围血管病变风险因子。高血压与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及眼病相关联。患周围血管病变的人群中高发周围神经病变(50.94%)。结论高龄是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因子。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更易进一步导致其它糖尿病并发症,而患周围血管病变的人群中更易伴发周围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血清抵抗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48例和正常对照组47例,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空腹血清抵抗素、胰岛素水平;同时测血糖、血压、血脂、身高、体重,计算腰围、臀围、体重指数、腰臀比值和胰岛素敏感指数、胰岛素抵抗性、胰岛B细胞功能.结果 2型糖尿病组的体重指数、甘油三酯、血清抵抗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抵抗素水平与体重指数、腰围、空腹胰岛素、血压呈正相关.在正常对照组,血清抵抗素水平与胰岛素敏感指数、胰岛素抵抗性、胰岛B细胞功能相关.而且血清抵抗素水平在糖尿病肥胖组显著高于糖尿病非肥胖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升高,与肥胖相关,血清抵抗素可能是联系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Momordica charantia (bitter melon) is widely used for its glucose-lowering effect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 charantia as an adjuvant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MethodsWe performed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Blood glucose levels, lipid profile, and adverse events were investigated after 12 weeks of treatment. Ninety subjects were included in the final analysis for glucose lowering efficacy of bitter melon.Results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age, sex, or 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 levels between the bitter melon extract and placeb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ith bitter melon extract for 12 weeks, the HbA1c levels of the bitter melon and placebo groups remained unchanged; however, the average fasting glucose level of the bitter melon group decreased (p = 0.014). No serious adverse events were reported during the treatment period.ConclusionsOur data showed that bitter melon has effects of glucose lowering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措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睡眠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调查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近1个月的睡眠情况。结果:患者PSQI总分平均为(11.27±4.69)分,其结果因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发症数目、心脑血管疾病及抑郁、焦虑的心理因素存在差异(P<0.05),主要表现为日间功能障碍、入睡时间长、睡眠效率低等。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睡眠质量较差,需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