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儿,男,1岁,因反复皮疹11个月、双下肢皮肤坏疽3d入院。入院前11个月患儿无明确诱因反复出现皮疹,首次入本院。查体:头颈、躯干见弥散性分布的斑丘疹,糜烂、渗血,皮肤小疖肿。血WBC 38.4×10^9/L,RBC 4.3×10^12/L,Hb 120g/L.PLT 100×10^9/L,ESR 36mm/1h,C反应蛋白(CRP)76mg/L。脓液及皮肤创面分泌物培养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2.
患儿,女,6岁,因皮疹5天,发热3天,鼻衄伴皮肤紫癜1天入院。5天前患儿躯干部无明显诱因出现散在的充血性斑疹、斑丘疹、水疱疹,继之头面部四肢也出现且逐渐增多并伴瘙痒,皮疹主要分布于躯干及头面部。3天前发热,体温最高40℃,无咳嗽,无寒颤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弓形虫病是胎儿在孕期经母体获得,表现为重要器官受损,以脑部及眼部多见。我院收治1例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先天性弓形虫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Kasabach-Merritt综合征的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探讨其治疗方案。方法对2002·4-2006·3年我院收治的11例Kasabach-Merritt综合征病人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Kasabach-Merritt综合征中,男4例,女7例,年龄8天~5岁,临床特点为不同部位、大小的血管瘤伴不同程度血小板减少及出血症状,部分伴发骨骼畸形。治疗结果为1例手术治愈,8例药物治疗临床症状改善,2例药物治疗死亡。结论Kasabach-Merritt综合征临床少见,误诊率高,出血重,病死率相对较高。依据血小板减少程度不同,采取不同治疗方案,缓解病情,以提供适时的手术时机、对本症的预后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6.
1 临床资料 例1,女,27天,因右侧胸壁血肿8 d入院.患儿于入院前8 d无诱因右侧胸壁出现瘀斑,逐渐扩大,形成血肿.患儿系第一胎第一产,足月顺产,无窒息史.父母体健,非近亲婚配,无血液病家族史.体检:T 37.2℃,P 128/ min,R 42/ min,神志清,精神好,右侧胸壁可见一9 cm×11 cm血肿,青紫色,略高起皮面,触之较硬,有温热感,边界不清,心肺腹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小板 36×109/L,纤维蛋白原定量0.95 g/L;核磁共振检查:右侧胸壁海绵状血管瘤.入院诊断: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给予地塞米松每日0.3 mg/kg,静脉滴注,肝素每次0.25 mg/kg,3次/ d,治疗2 d病情无好转,肝素加量至每次0.5 mg/kg,又治疗3 d,血管瘤继续扩大至12 cm×15 cm,血小板降至18×109/L,欲行放疗,家长不同意,放弃治疗.  相似文献   

7.
巨大血管瘤(giant haemagioma,Kasaback-merritsyndrome)是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罕见而重要的病因.现报告我科2008年3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二例如下:  相似文献   

8.
患儿,女,6d,因“发现左下腹肿块4d,血小板低下1d”入院。G2P1,足月顺产,Apgar评分8~9分,出生体重3820g,人工喂养。生后第3天发现患儿左下腹条索状肿块,周围皮肤瘀斑。查体:精神萎糜,面色苍黄,皮肤黄染,心肺无异常。腹软,左下腹可及一条索状肿块约4.5cm×6.0cm,质硬,无波动感,边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儿科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因免疫机制使血小板破坏增多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大多数ITP患者骨髓中巨核细胞代偿增生,同时伴有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本文将1999~2004年我院收治ITP患儿47例骨髓像及血象的改变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征,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对50例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进行分析。结果①婴幼儿发病多见,<8个月22例,占44%,<24个月34例,占68%。②其发病与病毒感染有密切的相关性,支原体感染亦可能是其致病因素。③骨体检查结果提示巨核细胞成熟障碍。④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缩短两者单用使血小板计数达正常的时间。结论小儿ITP中婴幼儿的发病率高,发病有多因素,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及甲基强的松龙可缩短血小板计数达正常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55例IT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男:女=1.43,中位年龄31个月,2岁以下占47.06%;急性型占91.37%,慢性型占8.63%。2、47.84%有前驱感染病史,31.76%在发病前1~4周有预防接种史。3、病原学检查阳性率73.81%,其中HPVB1945.24%。4、预防接种疫苗中乙肝疫苗34.57%,百白破疫苗24.69%,麻疹疫苗8.64%。5、临床表现94.12%以轻、中度皮肤粘膜出血为主,重度出血仅占5.88%。6、就诊时血小板数量:平均22.47×109/L,≤20×109/L占56.47%。7、骨髓常规涂片巨核细胞总数增多的占77.06%,分类中成熟无血小板产生的巨核细胞数>原始幼稚巨核细胞数>成熟有血小板产生的巨核细胞数>裸核巨核细胞数。8、给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的治疗,97.42%血小板在2周内达正常,复发率4.29%。9、疫苗相关ITP的中位年龄6月,就诊时平均血小板数量22.3×109/L,95.06%患儿为轻中度出血;骨髓巨核细胞数增多者占75.68%;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为85.71%,其中HPVB19占64.29%;93.83%患儿治疗后平均4.90天血小板恢复正常水平,复发率3.7%。结论1、小儿ITP患者大多数为急性型,预后良好。2、病毒感染与小儿ITP关系密切,HPVB19在小儿ITP发病中有重要意义。3、疫苗相关的ITP发生率高于以往报道,除发病年龄小外临床特点与其他ITP相似,相关疫苗中以乙肝、百白破疫苗多见,应引起注意。4、HPVB19阳性患儿临床特点与一般ITP大致相同。5、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的治疗方案治疗小儿ITP疗效显著;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有严重出血或血小板极低的患儿止血效果明显,可以避免血小板输注和相关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患儿,女,24天,出生体重3.4kg,左侧腰部包块24天,增大呈青紫色,周围大片皮肤淤斑,面色苍白3天入院。体检:体重3.4kg,身长50cm,Bp59/36mmHg,T36.6℃,HR160次/分,营养发育良好,神志萎靡,重度贫血貌,躯干大片淤斑,约占胸腹部的3/5和臀  相似文献   

13.
穿琥宁致血小板减少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儿,男,6个月,因发热、咳嗽伴气促3d入院。查体:体温38℃,体重10kg,呼吸36次/min,神清。无发绀,皮肤黏膜无出血点,无黄染,咽充血,双肺背底部闻及细湿罗音,心音有力,腹软,肝脾不大。血WBC 12×10~9/L,N 0.36,L 0.60,血小板112×10~9/L,诊断为支气管肺炎。予穿琥宁(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010601)100mg,加入10%葡萄糖100ml静滴过程中患儿哭闹不安,0.5h后见颜面、躯干皮肤出现散在针尖至粟粒大小出血点,复查血小板计数68×10~9/L,考虑与穿琥宁有关,改用青霉素、病毒唑进行治疗,3d后血小板计数升至正常,1周后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4.
患儿,男,13 a,因发热、出疹3 d,鼻衄半天住院。入院前3d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未测体温,自上肢近端出现红色斑丘疹,并逐渐波及颜面、颈部、躯干,24h分布至全身,初为红色斑丘疹,迅速变为疤疹及结痂疹。曾予利巴韦林治疗1d,未见皮疹增多,半天前出现鼻衄,且流血不止,约50~100ml,血小板3×109/L。 10 d前有水痘接触史,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7.3℃,血压 14/ kPa,神清,全身可见大量红色斑丘疹,疱疹及结痂疹,同一部位可见三期皮疹,双下肢可见散在出血点,左侧鼻腔内有纱布充填,血液渗…  相似文献   

15.
16.
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常规的治疗是首选皮质激素,但激素用药时间长,副作用大,80年代开始使用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ITP取得较好疗效,近年来我科采用小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配合激素治疗小儿ITP也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我科2002~2005年收治ITP64例,均符合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标准[1],其中男30例,女34例;急性型55例,慢性型9例。发病年龄2月~14岁,平均(64.16±40.09)月。将64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小剂量IVIG加激素(简称治疗组,以下同)33例;其中急性型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其发生与病毒感染的关系及治疗。方法对44例IT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占68.2%,慢性占31.8%;男女比例为1.75:1;PAIgG升高占75%,PAIgA升高占5%;发病1~6周前有明确前驱感染者24例(54.5%);检测到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人微小病毒B19感染急性病例5例(16.7%),慢性病例11例(78.6%);在传统治疗方法外,采用更昔洛韦(丽科伟)、磷甲酸钠(可耐)清除病毒感染,急性患者全部治愈,慢性患者疗效提高。结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别是慢性病例的发生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采用更昔洛韦、磷甲酸钠清除病毒,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1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与免疫有关。大部分患儿有自限倾向,少数病例病情反复,转为慢性,给治疗带来困难。我们自2002年以来,对小儿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15例应用α-干扰素为主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α—干扰素治疗小儿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徐坚 《中国小儿血液》2002,7(5):213-2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