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组收集我院经手术证实的胸内包虫病348例的外科治疗情况。计肺包虫331例,胸膜包虫病8例,纵隔包虫病4例,心包包虫病1例,膈肌包虫病4例。其中男212例,女136例,年龄1(1/2)岁~63岁。肺包虫中合并感染90例。双侧包虫病53例。巨大肺包虫29例(包虫占据患侧胸腔体积在2/3以上者)。右肺包虫合并肝顶包虫45例,心包包虫合并肝顶包虫1例,左肺包虫合并肝左叶包虫、脾包虫各1例。本组手术死亡1例。现将胸内包虫病的外科治疗中的主要经验总结如下:一、诊断:必须详细了解有无与狗的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包囊虫病的影像学、病理学特征表现。方法:影像图片的收集,对手术切除标本经病理检查确诊的8例骨包囊虫病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6例,女性2例;8例全为感染细粒棘球蚴病者,无感染泡状棘球蚴病者。结论:骨包虫病的影像学表现与常见的肿瘤及瘤样病损有非常明显的区别。骨包虫病的病理学感染细粒棘球蚴病者远多余感染泡状棘球蚴病者。  相似文献   

3.
肺包囊虫病1例报告江维周,李茂(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肺包囊虫病是由犬绦虫蜘在肺内寄生所致的一种地方病。本病最多见于西北、内蒙等畜牧业繁盛的地区,发生于南方较少见。现将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性,27岁,农民。主诉咳嗽、痰中带血丝4月余...  相似文献   

4.
肺包虫病是牧区的一种常见病,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本院收住1例左肺包虫病人。麻醉经过如下。  相似文献   

5.
75例肺包虫病的影象学诊断杨军,尹华,张拓塞,王正茂,李冠世(第一附属医院影象科,外科)肺包虫病在内蒙地区较多见,典型的肺包虫病影象学诊断国内外已见报道[1,2]。但对肺包虫并发感染、多发性、巨大的肺包虫诊断论述较少,本文选择75例经手术证实的肺包虫...  相似文献   

6.
肝包囊虫病是属于地方性疾病,在新疆特别是牧区是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地方性寄生虫病。包虫病是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人体所致的寄生虫病。囊肿可寄生在人体任何部位,但以肝脏受累机会最多。我室近几年检出肝包囊虫病158例,现将其中经手术证实的127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国斌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1995,17(3):240-242,236
26例肺包虫病案分析及治疗国斌包虫病又名棘球蚴病,是我国北方尤以畜牧业发达地区常见寄生虫病,肺包虫的发病率仅次于肝包虫而居第二位。我院自1982~1994年共收治肺包虫病患者26例,本文就肺包虫病案分析及治疗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6例中,男7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血清和血浆进行免疫诊断的结果,探讨用血浆进行包虫病和囊虫病诊断的可能性。方法 囊虫病诊断用郑州博赛生物试剂实验研究所生产的囊虫病诊断ELISA试剂盒(CYT-BLISA),包虫病诊断用常规BLISA。结果 经实验,血浆测试结果与血清测试结果完全相同。结论 血清和血浆均可进行包虫病和囊虫病的免疫诊断。  相似文献   

9.
腰椎骨包虫病(附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囊虫病多见于肝及肺。骨包囊虫较少见,而发生于脊椎骨者尤为罕见,国内仅有一例报道。 病例介绍:顾××,男,40岁,汉族,1980年11月18日入院。患者于1958~1959年在青海牧区工作,与狗、羊有接触史。1963年左下颌有核桃大包块,活检证实为包囊虫病,同年发现左肺有包囊虫。1965及1968年先后两次发现肝包虫,均进行手术治疗。1973年又因肝包虫病引流治愈。1980年8月又感腰痛及下肢麻木疼痛,逐渐加重,9月两下肢无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脑室内猪囊虫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报告11例脑室内猪囊虫,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头痛、呕吐、强迫性头位及后颅窝占位体征。CT均有脑积水。8例位于第四脑室。3例位于三脑室,其中1例因囊虫经室间孔突入一侧侧脑室,呈哑铃状,不仅三脑室扩大,一侧侧脑室体部亦局限性扩大,十分罕见。MRI见脑室内囊虫呈薄壁囊性占位及壁结节-虫头。结论:依据囊虫在脑室内所处部位、大小不同,CT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肺包虫病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48例肺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患者经手术治疗,痊愈好转出院。结论单纯内囊摘除术是肺包虫病最理想的术式,尤其是对肺包虫合并感染破裂时,行残腔处理后,治疗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包囊虫病是阿尔及利亚的一种常见病,人体各脏器均可发生,以肝脏和肺为好发部位。X线与超声波检查,包囊虫液试验(Casoni试验)是诊断该病的主要依据。一旦明确诊断,若患者无其它禁忌证,则手术摘除其内囊,缝闭纤维囊腔是主要治疗方法。就大多数包囊虫病患者来说,麻醉管理及手术本身并不困难;可是包囊腔与支气管相通的肺包囊虫病患者的麻醉及手术要慎重。成年人最好选用卡伦氏双腔气管导管或支气管导管,施行吸入或静脉复合全麻。在小儿只能用单腔气管导管,故必须谨慎。1980~1981年中,我们在梅迪亚省医院为8例小儿肺包囊虫病施行手术,因对囊腔与支气管相通的可能性警惕不够,有两例在手术中发生急性呼吸道窒息、休克,乃至心跳停止的严重情况。由于及时而有效的抢救,患儿的手术及术后恢复未受到  相似文献   

13.
患者,37岁,系西藏地区牧民。因进行性腹胀1年于2002年10月收入我科。查体:全腹膨隆、不对称,腹部可扪及一占据全腹之肿大包块,以左上腹为甚,触之有囊性感,不可推动,无明显压痛。行腹部B超检查示:腹腔内可见一巨大囊性包块,肝脏右上移位,左肾未显示,脾向上推移。胸片、血常规、血生化及肝、肾功能检查正常。包囊虫皮试:阳性。术前诊断:腹腔巨大包囊虫。术中取左侧经腹直肌切口,切开腹膜后于切口下缘即可见巨大包虫囊肿,因包虫囊肿占据整个腹腔无法探查,随用洒有3%双氧水的纱布保护囊肿壁周围组织及脏器,用三通针穿刺减压,尽力吸尽囊液,且按常规用3%双氧水及盐水处理后完整取出包虫内囊,再次充分处理外囊内壁后,行探查见:肝、脾、肠系膜均无异常,肝脏及小肠均被包囊虫挤向右侧,脾脏已被挤向左上腹,全左侧腹空虚,包虫囊肿外壁下方与左肾紧密粘连,左肾受压,稍有萎缩。  相似文献   

14.
抗猪囊虫单克隆抗体对脑囊虫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用自制的抗猪囊虫单克隆抗体建立I-ELISA检测方法应用于临床脑囊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泼:用低温无水乙醇沉淀法分离纯化单抗IgG(腹水抗体效价l:3200);用改良的过碘酸钠法制备辣根过氧化物酶标单抗;用抑制性酶联免疫吸附法(I-ELISA)检测患者脑脊液和血清标本中囊虫特异性抗体。结果:检测63例确诊为脑囊虫病的患者脑脊液,抗体阳性6l例,阳性率为97%;血清60例,抗体阳性53例,阳性率为88%;其他颅内感染疾病患者脑脊液标本240例,血清标本240例,肝肺包虫病患者血清10例,正常脑脊液25例(阑尾炎手术腰麻患者),健康志愿者血清32例,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抗囊虫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用常规鼠源B细胞杂交瘤技术获得,该单克隆抗体具有相当高的特殊性和检出率,对诊断脑囊虫病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总结同时双侧开胸治疗双肺包虫的经验。回顾性分析同时双侧开胸治疗的24例双肺包虫病。结果本组24例42侧行内囊摘除术,手术时间2-3h,平均2.2h。1例一侧行右肺下叶切除术,另1例一侧行右肺上叶切除术,加做预防性气管切开术。全组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无死亡,住院天数12-18d,平均15d。随访1-4年无复发者,病人均恢复了日常生活或工作。提示同时双侧开胸治疗双侧肺包虫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人体所致的寄生虫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人畜共患的呈地方性流行的寄生虫病。各脏器的感染率与六钩蚴随血循环经过的先后次序有直接关系,各脏器的发病率依次为肝、肺、腹腔、胃、脑、肌肉、肾等等。而腹腔包虫病括肠管,肠系膜、腹膜、大网膜及盆腔等部位的包虫。我院于2003年~2006年对各脏器包虫病进行口服阿苯达唑乳剂治疗,并获得满意效果。本文报告用阿苯达唑乳剂治疗24例腹腔包虫病患者疗效观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巨大肺大疱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王新岭 《黑龙江医学》2005,29(9):718-719
巨大肺大疱系指一侧或两侧肺上叶内出现至少占1/3胸腔范围的肺大疱,并对周围肺实质形成压迫。本病不多见。我院手术治疗3例,现报告如下。1病历介绍例1:男,34岁。因胸闷、气促2年,2周前于外院诊断“右侧气胸”而来我院治疗。入院后行胸腔闭式引流术,6d后胸片复查,不见肺复张。体检:右胸部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消失。胸片:右侧胸腔透亮度增高,肺纹理消失,肋膈角闭塞,膈面消失。胸骨后间隙透亮度增高,心后间隙肺纹理增多聚拢,透亮度减低,肺门区无肺萎陷阴影。(图1)手术所见:右上肺多个突出于肺表面的肺大疱,其中1个巨大,占据一侧胸腔,内有液体…  相似文献   

18.
包虫病在中亚细亚地区居民中是相当常见的疾病,其中肺包虫病占23.7%。本文对肺包虫病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探讨。对185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内囊摘除及缝合纤维囊腔。12例行肺部分切除术,2例行肺叶切除术。对11例双侧病变在间隔2~8个月后行二次手术。39例囊肿破裂一周的患者有10例进行急诊手术,术后6例发生过敏性休克及内源性  相似文献   

19.
包囊虫病多发于牧区。人体包囊虫病多见于肝、肺等腔器。本文报告发生在肌肉及腹股沟管处包囊虫各一例,实属罕见,现报告于下。例1 王×,男,13岁,汉族,学生,住院号9059。因腹股沟处逐渐长大一肿物已1年,初为花生米大,至今为核桃大,步行时肿物可堕入阴囊,平卧可推入腹腔,进出不痛。病人  相似文献   

20.
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多器官泡型包虫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化疗药物治疗多器官复杂泡型包虫病的诊疗经验.方法 总结分析我院2000-2009年收治的17例多器官泡型包虫病患者的1~7年临床随访资料.结果 17例多器官泡型包虫病患者中行根治性肝切除3例、肺切除1例,8例给予单纯阿苯达唑脂质体口服液疗效良好.1例肺转移姑息行肝移植并术后化疗;另1例肝移植术后继发肺、脑转移行化疗,疗效良好;3例因胆道或脑内病灶并发症行姑息手术,辅以化疗.17例中1例开颅术后2年因严重颅脑并发症死亡.另有1例自动出院放弃治疗半年后死亡.多器官泡型包虫病因存在两个以上脏器的受累,临床确诊较为复杂,而且可手术根治病例极少,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带来巨大的困难.结论 手术在解决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基础上,结合药物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缓患者生存期,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