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线栓法制造大鼠急性脑塞模型,采用放免技术检测头穴透刺对大鼠急性脑梗塞脑组织中β-EP含量的影响。结果:头穴透刺可使急性脑梗塞大鼠脑组织中过度升高的β-EP含量明显降低,并趋于正常值。  相似文献   

2.
头穴透刺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中cAMP、cGMP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头穴透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放免技术,检测头穴透刺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中cAMP、cGMP含量的影响。结果:头穴透刺后可使大鼠脑组织中cAMP含量明显升高,cGMP含量下降,使cAMP/cGMP比值趋于正常。结论:头穴透刺可以通过调节cAMP、cGMP含量及二的比值,改善梗死区脑组织供血,从而取得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利用放免法测定了10例基底节出血、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和1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和脑脊液(CSF)中β-内啡肽(β-EP)和强啡肽A(DynA)的含量.结果:脑出血患者血浆及CSF中β-EP,DunA含量明显增高,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β-EP,CSFβ-EP和DyuA含量增高,脑梗塞患者血浆和CSFβ-EP增高,而CSF中DyuA含量下降;出血部位与β-EP和DynA含量变化无关;血浆β-EP和DynA含量水平与CSF中β-EP、DynA含量呈正相关。表明β-EP和DynA参与了急性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浆中这两种阿片肽含量的水平能客观反映CSF中的含量变化。  相似文献   

4.
不同针法镇痛后效应与下丘脑β-内啡呔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求不同针法镇痛后效应的下丘脑作用机制.方法以急性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为疼痛模型,比较手针组、水针组、电针组和刺血组AA大鼠下丘脑β-内啡呔(β-EP)的含量.结果不同针法治疗后,在0.5小时内,都使β-EP的含量进一步升高,其中电针和手针组的效应还持续到30min.结论不同针法的镇痛后效应与其调节中枢镇痛物质β-EP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头穴透刺对运动性疲劳大鼠下丘脑TPH、MAO-A表达的影响.方法:取8周龄健康Wistar大鼠48只,雌雄各半,除12只作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大鼠造疲劳力竭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头穴透刺组和传统针刺组,每组12只.共进行游泳大鼠模型训练4周后,观察各组大鼠力竭游泳后力竭时间;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比较各组大鼠下丘脑组织TPH、MAO-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针刺治疗组小鼠的力竭运动时间显著延长(P<0.05);传统针刺组和头穴透刺组均能显著降低TPH mRNA的表达,增强MAO-A 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穴透刺组在降低TPH mRNA表达、增强MAO-A mRNA表达方面优于传统针刺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穴透刺能降低大鼠下丘脑组织中TPH mRNA表达,增强MAO-A mRNA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对急性脑缺血大鼠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mRNA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脑缺血组、头穴透刺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大鼠海马GFAP mRNA和NSE mRNA表达。结果脑缺血后大鼠海马GFAP mRNA表达增加,NSE mRNA表达减少,头穴透刺组海马GFAP mRNA表达较脑缺血组明显减少,NSE mRNA表达明显增加,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头穴透刺可促进脑缺血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改善神经功能,这可能是其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血穴位注射对偏头痛模型大鼠血浆5-羟色胺(5-肿)、β-内啡肽(β-EP)和P物质(SP)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自血穴注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自血穴注3组。按照经典硝酸甘油造模方法,观察自血穴注对偏头痛模型大鼠血浆中5-HT、β-EP和SP的含量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自血穴注组5-HT、β-EP含量显著降低,SP有所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自血穴注组的5-HT、β-EP有明显提高,SP有所降低(P<0.01);结论自血穴注可明显提高5-HT、β-EP含量,降低SP含量,对偏头痛发挥明显的止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艾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免疫介导物质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揭示针灸调节免疫功能的机理。方法将40只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灸命门组、灸关元组,灸非穴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于右后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造模,模型组造模后不做任何处理,灸命门组灸命门穴、灸关元组灸关元穴、灸非穴组灸关元穴左侧旁开0.5cm处。观察足爪肿胀率并观测血浆、下丘脑、垂体和淋巴结中β-内啡肽(β-EP)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灸命门组与灸非穴组右足足爪肿胀率明显降低(P<0.01);与灸命门组比较,灸关元组与灸非穴组右足足爪肿胀率明显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左足足爪肿胀率明显升高(P<0.05),灸命门组与灸关元组左足组爪肿胀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灸命门组、灸关元组、灸非穴组左足足爪肿胀率明显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灸命门组、灸关元组、灸非穴组大鼠血浆中β-EP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中β-EP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灸关元组、灸非穴组大鼠垂体中β-EP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灸关元组、灸非穴组大鼠垂体中β-EP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灸命门组、灸关元组、灸非穴组大鼠淋巴结中的β-EP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灸命门穴和非穴对右足原发性炎症有抑制作用;灸命门穴、关元穴、非穴对左足继发性炎症有抑制作用。推测艾灸上述穴位对机体免疫炎症的调整作用是通过提高淋巴结β-EP含量、调动中枢内β-EP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电针内关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延髓β-EP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电针内关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延髓中β-EP(β-Endorphin,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缺血模型,采用放免技术,检测电针内关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延髓中β-EP含量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延髓中β-EP含量明显升高,电针内关后可使家兔延髓中β-EP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内关可以调节脑组织中β-EP的含量,改善缺血心肌组织供血,这可能是针灸发挥治疗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应用 Marmarou 密度梯度法及放射免疫分析法,观察了中药川芎嗪对大鼠急性缺血性脑水肿和脑区精氨酸加压素(AVP)、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川芎嗪治疗的大鼠缺血性脑水肿较等渗盐水对照组明显减轻.缺血性皮质、纹状体和下丘脑的 AVP 含量及皮质和纹状体的β-EP 含量,均显著高于非缺血对照组.应用川芎嗪治疗后.缺血脑区 AVP 和β-EP含量均较等渗盐水对照组显著降低.而无明显缺血的桥延部 AVP 和β-EP 的含量却无显著变化.结果提示,AVP 和β-EP 参与了急性缺血性脑水肿的病理生理过程.川芎嗪对缺血性脑水肿起着积极的防治作用,且可能与抑制缺血脑区 AVP 和β-EP 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气海”、“后溪”、“承山”三穴对运动性疲劳模型大鼠β-EP及血清CK—MM,的影响。方法通过建立运动性疲劳模型,观察SD大鼠β-EP及血清CK—MM,的变化,以及电针的治疗作用。结果电针可以明显降低运动性疲劳大鼠血浆β-EP和血清CK—MM,的含量,提高下丘脑β-EP含量。结论大鼠β-EP及血清CK—MM3含量的变化与延缓疲劳发生有关,提高了运动能力。电针治疗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头穴透刺加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功能的影响,探讨脑梗死后大鼠神经可塑性影响的机制。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组)、对照组(B组)、康复组(C组)。通过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脑梗死区域突触数目和结构的变化。结果:加康复组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明显优于模型组和对照组;加康复组的突触结构清晰,结构相对完整,突触数目与其他两组比较显著增加。结论:头穴透刺加康复训练能够减少脑缺血性损伤所造成的细胞死亡,增加半暗带突触数目、保护突触结构的完整性,增强突触联系,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发挥对脑组织神经细胞可塑性的调节作用,为该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头穴透刺对运动性疲劳大鼠下丘脑色氨酸羟化酶(TPH)、单胺氧化酶A(MAO-A)表达的影响。方法:取8周龄健康Wistar大鼠48只,雌雄各半,除12只作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大鼠造疲劳力竭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头穴透刺组和传统针刺组,每组12只。共进行游泳大鼠模型训练4周后,观察各组大鼠力竭游泳后力竭时间;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比较各组大鼠下丘脑组织TPH、MAO-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针刺治疗组小鼠的力竭运动时间显著延长(P<0.05)。传统针刺组和头穴透刺组均能显著降低TPHmRNA的表达,增强MAO-A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穴透刺组在降低TPHmRNA表达,增强MAO-AmRNA表达方面优于传统针刺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透刺能降低大鼠下丘脑组织中的TPHmRNA表达,增强MAO-AmRNA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慢性应激大鼠β-内啡肽(β-EP)分泌的变化.方法对大鼠进行为期8周的不同负荷运动训练,并在运动训练后期给予3周的冷刺激,测定大鼠下丘脑和血清中β-EP的含量.结果①经过3周的冷应激后,大鼠产生显著的身心变化,下丘脑和血清β-EP的含量均显著升高,从而表明冷应激可使机体β-EP的合成和释放增多.②经过8周的运动训练后,大鼠下丘脑β-EP含量显著升高,血清β-EP含量显著下降;而对运动训练的大鼠施加冷刺激后,大鼠下丘脑和血清中β-EP含量显著低于应激组,以中等负荷运动训练组最为明显.结论运动训练可以减少内源性β-EP的释放,有效对抗大鼠机体对冷刺激产生的应激反应,维持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内分泌功能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腰夹脊穴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的镇痛效应及中枢β-内啡肽(β-EP)的影响,探讨电针镇痛的部分中枢机制。方法以AA大鼠为疼痛模型,以局部痛阈、足跖容积为指标观察电针的镇痛作用,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下丘脑、脊髓β-EP含量。结果电针可显著提高AA大鼠痛阈、降低其足跖容积,并能显著提高其下丘脑、脊髓的β-EP含量。结论电针有良好的镇痛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中枢β-EP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按揉阳陵泉穴与阿是穴对兔急性软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软组织打击器制成急性软组织损伤的动物模型,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阳陵泉组、阿是穴组共4组,用指揉法分别在阳陵泉穴和阿是穴进行按揉,观察其治疗前后外周血清中β-内啡肽(β-EP)与五羟色胺(5-HT)含量的变化及损伤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 急性软组织损伤后,按揉阳陵泉穴或阿是穴都能调节外周血清中β-EP、5-HT含量而产生镇痛作用,其效果明显好于自行修复的模型组.损伤后按揉阿是穴与阳陵泉组均可促进损伤的组织修复,阳陵泉穴组明显优于阿是穴组.结论 按揉阳陵泉穴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及促进受伤组织的修复能力,提示在急性软组织损伤早期可取阳陵泉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芎芷地龙汤对偏头痛模型体内β-内啡肽(β-EP)、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模型组、舒马普坦组、中药治疗组,每组12只.皮下注射硝酸甘油(NTG)注射剂复制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经药物干预后在4 h、6 h两个时间点测定各组血液和脑干中β-EP、CGRP的含量.结果 中药治疗组和舒马普坦组血浆和脑组织中β-EP含量升高,两个时间点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中药治疗组和舒马普坦组血浆和脑组织中CGRP含量降低,两个时间点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芎芷地龙汤可以下调由硝酸甘油诱导的CGRP异常升高的水平,可以上调由硝酸甘油诱导的β-EP异常减少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酒精中毒时大鼠β-内啡肽(β-EP)、丙二醛(MDA)、P-选择素(P-selectin)的变化及葛根素注射液的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酒精中毒组、葛根素组、纳络酮组、葛根素+纳络酮组;观察大鼠睡眠潜伏时间,测定各组血浆β-EP、血清MDA、P-selectin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酒精中毒组大鼠β-EP、MDA、P-selectin水平显著升高(P<0.01);葛根素组较酒精中毒组大鼠睡眠的潜伏时间延长(P<0.05),β-EP、MDA、P-selectin水平显著降低;葛根素与纳洛酮降低β-EP、MDA作用无显著差异,纳洛酮对P-selectin无影响.结论:急性酒精中毒可使β-EP释放增加,MDA、P-selectin升高.葛根素注射液通过抑制β-EP、自由基的释放、血小板积聚,对急性酒精中毒大鼠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刺百会穴透曲鬓穴对急性期脑出血大鼠脑组织IL-10、TGF-β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4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模型组(简称针刺组),每组按1 d、3 d、7 d分为3个亚组,每组6只。自体血注入法建立脑出血大鼠模型,采用百会穴透曲鬓穴针刺干预,在1 d、3 d、7 d 3个时间点采用Longa评分法对脑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进行评估;免疫组化法检测血肿组织IL-10、TGF-β的表达。结果神经行为学:模型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各时间点针刺组大鼠与同时间点模型组大鼠相比神经功能缺损明显减轻(P 0. 05)。免疫组化结果:在各时间点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可见少量IL-10、TGF-β蛋白表达;模型组在各时间点IL-10、TGF-β蛋白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P 0. 05);针刺组在3 d、7 d IL-10、TGF-β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明显下调(P 0. 05)。结论针刺百会穴透曲鬓穴可以抑制IL-10、TGF-β蛋白的表达,降低血肿组织中炎症因子IL-10、TGF-β的含量,减轻脑出血后炎性损伤,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用RIA测大鼠在几种不同条件下,血浆、垂体和下丘脑中β内啡肽免疫活性物质(IR-β-EP)的含量以观察其差异。结果显示:大鼠在近似常氧的高压氮氧中与在常压空气中暴露相比,垂体IR-β-EP含量显著较低。血浆IR-β-EP含量显著较高,但下丘脑IR-β-EP含量几乎没有差异;大鼠在高压氧中与在近似常氧的高压氮氧中暴露相比,垂体IR-β-EP含量亦显著较低,血浆IR-β-EP含量亦显著较高,下丘脑IR-β-EP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高(P>0.05)。动物发生惊厥时,上述变化更趋显著,下丘脑IR-β-EP含量亦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增高(P<0.05)。此外,还观察纳洛酮和β内啡肽(β-EP)抗血清对大鼠高压氧(HBO)露露时的惊厥始发时间(ITC)和严重程度(SOC)以及出舱时死亡率(MOS)的影响。结果提示:β-EP可能参与氧惊厥的发作过程,它可能是导致氧惊厥的内源性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