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背景:目前临床移植常用的保存液可使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活性下降,影响移植效果,但关于其活性下降原因的报道目前还很少。目的:探索氧化应激是否为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临床移植保存过程中活性下降的因素;并在保存液中添加自由基清除剂是否可提高保存效果。方法:室温下用生理盐水保存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0,2,4,6h后分别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检测丙二醛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以判定保存后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保存液中添加自由基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后检测细胞贴壁率变化。结果与结论:经生理盐水保存后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细胞裂解液丙二醛含量呈时间依赖性增加,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降低。添加N-乙酰半胱氨酸的移植保存液组比不添加组保存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后细胞活性氧水平降低、贴壁率升高。说明在临床常用移植保存液中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内活性氧升高是其活性下降的一个因素,在保存液中添加自由基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后能够一定程度的改善保存效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临床康复》2010,(49):9293-9293
推荐理由:千细胞移植治疗虽给脊髓损伤的治砑带来了希望,但因当前各种种子细胞本身的诸多缺陷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脐带华通胶,具有多向分化、更短的倍增时间、免疫原性低、易于提取、移植后长时间存活等特性已成为当前细胞移植的新型种子细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有诸多其他细胞无可比拟的优越特性,  相似文献   

3.
背景: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技术快速发展,需要异地移植病例不断增加,但是关于细胞保存运输条件的研究甚少.目的: 比较几种临床常用输注液及实验室配制的输注液对间充质干细胞生存和生长的影响.方法: 抽取健康志愿者髂骨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筛选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细胞形态、细胞表面标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鉴定.25℃条件下,用10%FBS-DMEM、细胞输注液和5种临床常用细胞输注液(9 g/L氯化钠注射液、50 g/L葡萄糖注射液、50 g/L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和5%的人血自蛋白溶液)保存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检测1,2,4和6 h细胞的存活率.然后4℃条件下,以细胞输注液保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检测2,4,8,12,24 h细胞的存活率和存活细胞的生长曲线.结果与结论: 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均匀一致的长梭形,平行或旋涡状紧密排列.细胞表面标记CD44、CD105表达阳性,CD45表达阴性.成骨诱导3周后,长梭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变成多角形,von Kossa染色可见典型的黑色钙化小结;成脂诱导2周后,细胞变成短梭形或椭圆形,油红O染色可见胞浆内密集的被染成红色的脂滴.在25℃条件下,细胞输注液中保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存活率远高于在上述5种临床常用输注液中所保存细胞;4℃条件下,细胞输注液和完全培养基中保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活率和再生长能力基本相同.提示细胞完全培养基成分配制的输注液是维持间充质干细胞脱离培养环境后保持细胞活性,且延长细胞存活时间最适宜的溶液.  相似文献   

4.
顾蔚  顾健 《中国临床康复》2013,(6):1135-1140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具有取材方便、无污染、易扩增、无伦理学差异、多向分化等优点被作为用于组织工程学及再生医学的理想种子细胞。目的: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归巢机制进行阐述。方法:以“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oming mechanism or home,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归巢机制,归巢特点”为关键词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CNKI数据库2003至2012年,选择内容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归巢机制、临床应用相关的文章,这些文献为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共纳入31篇文献。结果与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多向分化等优势使其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使众多疾病的治愈成为可能,其中向缺血或损伤组织炎性归巢的特征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安全有效的应用于临床的关键。了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特点,研究其归巢机制,使其高效归巢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细胞治疗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内移植治疗脑损伤的效果目前尚较少见报道。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从新生儿脐带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制作中度打击大鼠脑损伤模型。实验分为4组: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损伤后原位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②对照组:损伤后原位注射等量DMEN/F12培养基。③单纯损伤组:仅施行损伤。④假损伤组:仅切开头皮及颅骨,不实施机械性损伤。结果与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1~3周,动物神经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4周后,各组动物神经功能评分均恢复正常。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少部分移植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损伤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明显增加,凋亡细胞减少。提示脐带充间质干细胞脑内移植有助于促进创伤性脑损伤后的早期功能恢复,这种治疗效果是通过刺激宿主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增加损伤区微血管密度,抑制宿主细胞凋亡等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近年来干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发现的重要细胞之一,在细胞治疗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血小板裂解液对于干细胞的增殖及诱导分化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有利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代替甚至优于血清在培养基中的作用。目的:对血小板裂解液结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作一综述。方法:于万方等中文数据库和PubMed等英文数据库中,以"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血小板裂解液,分化,增殖"为关键词检索文献,总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及血小板裂解液的生物学特性和相关临床应用,并汇总有关血小板裂解液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和诱导分化能力影响的研究结果。结果与结论:血小板裂解液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活性及诱导分化有正面影响,这使血小板裂解液在干细胞移植治疗中将会起到无可比拟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已在临床多种疾病中展开研究,作为一种动态的活细胞,移植前的细胞活性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锥虫蓝染色虽然是目前评价细胞活性的常用指标,但由于其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准确反映细胞功能状态。目的:探寻可准确反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功能状态的活性指标。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理盐水4℃条件下保存0,2,4,6h,采用多种具有代表性的细胞活性测定方法(锥虫蓝染色法、Annexin V-PI、TUNEL、CCK-8、Live-Dead Assay、贴壁实验)检测保存后细胞存活率,进一步观察它们与反映细胞功能状态指标克隆形成率之间的关联程度。结果与结论: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呈梭形贴壁生长,第3代细胞表面标记CD29、CD44与CD105表达呈现阳性,CD34与CD45表达呈现阴性,成脂及成骨诱导均表达阳性。锥虫蓝染色法得到的细胞活力与相应的克隆形成率相关性不大,而其他检测方法较锥虫蓝染色法而言相关性较好,其中以贴壁实验最为明显。证明了贴壁实验是目前反映细胞活性状态相对最为精确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建立适宜的脊髓损伤模型,对模型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并分析其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是进行临床脊髓损伤治疗的前提.目前常用的脊髓损伤模型包括挫伤型模型、牵张损伤模型、压迫损伤模型、切割或吸除型模型、缺血损伤模型等.常用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方法有细胞悬液立体定位注射法、腰穿细胞悬液注射法、静脉内细胞悬液输入法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几方面: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向损伤处迁移,并向神经细胞表型分化.②发挥桥梁介导作用.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能够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大量动物实验结果证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应用前景是广阔的.  相似文献   

9.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近年来干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发现的重要细胞之一,在细胞治疗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血小板裂解液对于干细胞的增殖及诱导分化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有利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代替甚至优于血清在培养基中的作用.目的:对血小板裂解液结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作一综述.方法:于万方等中文数据库和PubMed 等英文数据库中,以"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血小板裂解液,分化,增殖"为关键词检索文献,总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及血小板裂解液的生物学特性和相关临床应用,并汇总有关血小板裂解液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和诱导分化能力影响的研究结果.结果与结论:血小板裂解液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活性及诱导分化有正面影响,这使血小板裂解液在干细胞移植治疗中将会起到无可比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内移植治疗脑损伤的效果目前尚较少见报道。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从新生儿脐带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制作中度打击大鼠脑损伤模型。实验分为4组: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损伤后原位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②对照组:损伤后原位注射等量DMEN/F12培养基。③单纯损伤组:仅施行损伤。④假损伤组:仅切开头皮及颅骨,不实施机械性损伤。结果与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1~3周,动物神经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4周后,各组动物神经功能评分均恢复正常。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少部分移植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损伤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明显增加,凋亡细胞减少。提示脐带充间质干细胞脑内移植有助于促进创伤性脑损伤后的早期功能恢复,这种治疗效果是通过刺激宿主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增加损伤区微血管密度,抑制宿主细胞凋亡等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关于肌肉注射异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安全缺乏理论依据。 目的:观察异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肌肉注射对大鼠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肌钙蛋白I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正常Wistar大鼠分为6组,分别于大鼠四肢肌肉肌注磷酸盐缓冲液、DMEM液、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0.25×10^5;105,1.0×10^5;105和4.0×10^5;105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4周后重复注射,8周后取血和心肌组织, ELISA法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心肌肌钙蛋白I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肌注前后各组间大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同组大鼠肌注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肌注后8周,各组大鼠肌钙蛋白I在心肌细胞胞浆中均匀分布且呈强阳性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亦在心肌细胞胞浆中分布,但呈弱阳性表达;各组间大鼠心肌组织肌钙蛋白I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肌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或其培养上清液对正常大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及心肌组织肌钙蛋白I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外周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PBSC)采集物中有核细胞经长期深低温保存后细胞凋亡及死亡率与新鲜采集物的差异,便于对PBSC进行活力评价。方法47份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标本,新鲜对照标本12份,实验Ⅰ组为液氮保存2~4年的PBSC26份,实验Ⅱ组为液氮保存5~7年的PBSC9份,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有核细胞中核酸染料7AAD着色的细胞百分比(代表死亡率),以及有核细胞中表达活化的caspase-3的细胞百分比(代表凋亡率)。结果两实验组的细胞死亡率和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Ⅱ组凋亡率为35.6%±17.51%,与实验Ⅰ组(24.14%±16.87%)的差异有显著性(P=0.031)。结论深低温保存2~7年的PBSC采集物中有核细胞活性较新鲜PBSC采集物低,凋亡率及死亡率升高。  相似文献   

13.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表达多种胚胎干细胞的特有分子标志,具有分化潜力大、增殖能力强、免疫原性低等特征。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炎性的病理过程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分为3组,建立Ⅱ型胶原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于造模后第4周经大鼠尾静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模型组注射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治疗后第7天及第35天模型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8、肿瘤坏死因子α、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5)。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各因子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治疗后第35天显著低于第7天(P〈0.05)。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明显抑制CIA大鼠的炎症因子释放和抑制内皮细胞的异常活化,有利于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免疫炎性关节症状。  相似文献   

1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通过旁分泌机制改变周围区微环境,通过促进血管新生、抑制细胞凋亡和维护自主神经功能稳定等作用,可用于治疗肺功能严重损害。目的: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观察其对实验性肺气肿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24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健康对照组、模型组及实验组,后两组烟熏加气管内滴注猪胰弹性蛋白酶法建立肺气肿模型。建模后大鼠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细胞移植后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细胞数及肿瘤坏死因子水平、肺泡壁细胞凋亡指数。结果与结论:模型组、实验组大鼠的肺组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肺气肿病理改变,实验组较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实验组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及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抑制实验性肺气肿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改善了肺气肿病理学,对肺气肿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随着生物人工肝在临床上的应用,需要有一种方便、有效、实用的保护生物反应器装载细胞活力及功能的方法,设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人工肝用肝细胞的低温保护液迫在眉梢。目的:验证海藻糖作为低温保护剂在4℃低温保存肝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C3A人永生化肝细胞系在不同低温保存液(DMEM培养液,乳酸钠林格氏液,加有不同浓度海藻糖的乳酸钠林格氏液,UW液)4℃保存24,48,72h。复苏后行细胞活力、细胞损伤指标、氧自由基代谢相关指标等检测,并通过荧光双染法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结论:不同低温保存液保存不同时间C3A细胞的活力、细胞损伤及细胞凋亡表现均有所不同,其中同时间点不同浓度海藻糖组均优于单用乳酸钠林格氏液组,但不如UW液组(P〈0.01)。而保存24h的不同浓度海藻糖组及UW液组与乳酸钠林格氏液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海藻糖能有效减轻低温对肝细胞凋亡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可成为低温保存液中有效及重要的保护剂组分。  相似文献   

16.
张坤  李芳  肖东杰  高德海  孙志军  刘华 《新医学》2022,53(10):733-739
目的 探索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与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方法 分离并培养UC-MSC和P-MSC,流式细胞术检测间充质干细胞(MSC)的表面标志物,油红O、硝酸银和茜素红S染色检测MSC的成脂、成骨分化能力。收集条件培养基,用芯片检测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通过ELISA及实时PCR...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脑梗死大鼠经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治疗后,行为学的恢复情况,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以及胆碱能的变化。方法制备脑梗死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将 UC-MSCs 注入脑梗死大鼠体内,对大鼠运动功能进行评分,比较 TTC 染色显示的脑梗死区域所占比例,测定脑组织和血浆中乙酰胆碱酯酶(True choline esterase,TChE)活性和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浓度。结果与模型组相比,UC-MSCs 组大鼠行为学恢复明显(P <0.05),UC-MSCs 组大鼠脑组织和血浆乙酰胆碱酯酶(TChE)和乙酰胆碱(Ach)活性显著增强(P<0.05)。结论UC-MSCs 经尾静脉移植可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增强大鼠胆碱能系统活性。  相似文献   

18.
陈雪扉 《中国临床康复》2011,(27):5080-5084
背景:单纯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受损脑组织的作用并不十分理想。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治疗大鼠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细胞移植组、七叶皂苷钠+细胞移植组,分别尾静脉注射细胞培养液、1×1010L-1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尾静脉1×1010L-1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同时经腹腔注射七叶皂苷钠5mg/(kg·d),连续5d。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周,七叶皂苷钠+细胞移植组大鼠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低于细胞移植组及对照组(P〈0.05);七叶皂苷钠+细胞移植组大鼠脑梗死周围组织AQP9及AQP4mRNA的表达低于细胞移植组,却高于对照组(P〈0.05);七叶皂苷钠+细胞移植组CM-Dil阳性细胞和神经元数量多于细胞移植组及对照组(P〈0.05)。提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治疗大鼠脑梗死可明显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离体神经干细胞(NSCs)氧糖剥夺(OGD)模型,并观察缺氧、缺糖等不同培养条件对NSCs存活和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NSCs,制备OGD模型。将NSCs分为OGD组和正常组,每组分别干预2、4、6、8、10 h。采用MTT法检测OGD干预不同时间对NSCs活性的影响。通过MTT法观察正常培养、单独缺氧、单独缺糖、缺氧缺糖、高糖各组干预8 h对NSCs活性的影响。结果:OGD组干预8、10 h的NSCs OD值低于相应时点的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缺氧、单独缺糖、缺氧缺糖、高糖培养组的NSCs OD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单独缺糖、高糖培养组与氧糖剥夺组的NSCs O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OGD≥8 h对NSCs造成明显的损伤。缺糖是OGD模型造成NSCs损伤的主要因素。葡萄糖浓度是影响NSCs存活和增殖的关键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