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汝江 《天津护理》2011,19(1):24-25
研究表明牙齿拔除后6个月内牙槽嵴颊舌向约有3~4mm生理性骨量丧失,其中上颌前牙区尤为明显。此外,炎症、外伤及肿瘤切除等因素会进一步加重牙槽嵴骨量的丧失。Branemark根据牙种植体的结构以及种植体骨结合理论及临床经验提出,种植区域牙槽嵴的高度应大于10 mm,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显微CT(MicroCT)技术测量牙根尖到颊侧骨板厚度的解剖距离。方法应用MicroCT(Skyscan1072,Antwerpen,Belgium)及cutome计算机软件分析三维骨结构。结果在上颌颊侧根中,从第二磨牙近中颊根和远中牙根尖到颊侧骨板的距离是最大的,分别为4.65mm和3.66mm。其他部位的牙都低于3mm。上颌第一和第二磨牙的腭侧根到颊侧骨板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0.71mm和10.21mm,而腭侧根到腭侧骨板的平均距离分别为3.13mm和3.05mm。结论MicroCT是一种快速、准确、不损伤样本内部结构的有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缺牙区骨量不足患者实施骨环移植种植术,评价骨环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讨论其应用价值.方法 9例患者通过自体骨移植术取骨,制备骨环植入缺牙区并同期植入Ankylos或Xive种植体共11枚,前牙5枚,前磨牙2枚,磨牙4枚,缺隙区可用自体碎骨或骨再生材料填补.龈下愈合,在这个阶段软组织要无张力缝合,并定期复诊.4-6个月后,经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摄片评价骨环技术在改善缺牙区骨量不足时即刻种植的临床效果.结果 9例患者植入11枚种植体均无松动脱落情况,取骨区术后愈合良好,X线片示受植区种植体骨结合状况佳.8例患者受植区预后良好,牙槽嵴高度和厚度均达到理想水平.1例患者二期手术前受植区嵴顶部分暴露(种植体未暴露).经治疗后效果不佳取出种植体.结论 骨环技术为缺牙区三维骨量不足时即刻种植提供可能,并有效保证了缺牙区牙槽嵴三维骨量的恢复.与经典的二阶段骨增量种植术相比,骨环技术减少了种植治疗步骤,减少了植骨愈合期骨量损失,临床效果佳.不过需要注意对适应症的选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复合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coralline hydroxyapatite,CHA)对上颌前牙拔牙位点保存的修复效果。方法 Beagle犬6只,随机分成三组,拔除上颌左右第二切牙后,A组植入PRF+CHA,B组植入CHA,C组为空白对照,4周、12周分别处死3只犬,取上颌前牙区牙槽骨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形态学测量,组织学观察,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测量骨密度来评价拔牙窝的愈合情况。结果游标卡尺测量:统计学分析所有时间点上三组唇舌侧牙槽嵴宽度差值存在差异,且A组差值最小(P<0.05);大体观察:4周与12周时拔牙窝唇侧骨吸收程度A组<B组<C组,12周A组牙槽嵴丰满度优于B组和C组;CT值显示不同愈合时期A组拔牙创CT差值均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A组拔牙窝内新生骨组织数量质量均好于B组和C组,12周A组新生骨排列较B组、C组规则,成骨情况明显优于B组、C组。结论 PRF+CHA应用于上颌前牙位点保存中可以减缓牙槽嵴吸收,促进组织修复,达到拔牙位点保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翻瓣上颌前牙即刻种植修复对种植体周围骨吸收及美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7月接诊的行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修复治疗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行翻瓣即刻种植修复治疗,试验组行不翻瓣即刻种植修复治疗。比较两组牙槽骨吸收情况、种植体成活率、手术时间、美观度及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情况。结果:试验组种植体成活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的72.50%(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牙槽骨吸收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红色美学指数评分为(11.26±0.41)分,高于对照组的(8.46±0.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年种植体周围骨吸收为(0.48±0.03)mm,低于对照组的(0.58±0.0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翻瓣上颌前牙即刻种植修复治疗种植体成功率较高,手术时间较短,可减少牙槽骨吸收,减少术后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提高美观度。  相似文献   

6.
背景:利用生物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在上颌窦提升中成骨是牙种植的研究热点。目的:探讨引导骨再生技术在上颌窦提升中的成骨效果。方法:9只比格犬进行双侧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实验侧行胶原膜覆盖颊侧创口,对照侧无胶原膜覆盖。术后4,12,24周分别处死实验犬,行大体标本、力学测试及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术后12,24周时对照侧骨移植材料有移位,骨质吸收明显,种植体顶部暴露,实验侧种植体顶部骨移植材料无移位现象,有较厚的骨质覆盖。随时间的增加,种植体牵出力增加,在24周时实验侧与对照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组织学检查可见双侧上颌窦底植入骨粉后均可见新生骨形成,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多、成熟,骨粉颗粒逐渐减少,术后12,24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新生骨的面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显示生物膜引导再生技术可减少上颌窦提升后骨的吸收,促进新骨骨形成。  相似文献   

7.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能否促进骨组织的修复再生存在一定的争议。目的:研究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对拔牙窝骨愈合过程中新骨形成和骨量保持的可能调节作用,探讨富血小板血浆/凝胶与骨愈合的相互关系。方法:通过拔牙建立Beagle犬拔牙窝骨缺损模型,同期在拔牙窝导入富血小板血浆或复血小板凝胶,并设计对照组。术后2,4,8,12周分别进行大体观察、放射影像学检查、三维CT平扫+重建、组织学检查拔牙窝颊舌侧牙槽嵴高度差、CT值以及新生骨面积。结果与结论:与富血小板血浆组和对照组比较,影像学结果表明富血小板凝胶组在第2,4,8周新骨形成的面积最大(P〈0.01);组织学结果表明富血小板凝胶组在第2,4周新骨形成面积最大(P〈0.05);在所有时间点上富血小板凝胶组颊舌侧牙槽嵴高度差值最小(P〈0.05)。在第12周,富血小板凝胶组颊舌侧牙槽嵴高度仍有2mm差值。提示,富血小板凝胶具有促进牙槽窝早期愈合的能力,但其单独使用时促进牙槽窝骨量保持的效能有限。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临床应用膜诱导组织再生技术扩大牙种植适应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拔除狗前磨牙的同时,造成颊侧骨板缺损,即刻种植羟基磷灰石涂层钛种植体或纯钛种植体,并运用胶原膜覆盖颊侧种植体暴露面和骨面,现察种植体周骨组织再生情况。结果:经过一年的放射学和组织学观察,种植体周骨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再生,大多数种植体稳固。结论:应用膜诱导组织再生技术扩大牙种植适应症乃是一种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可行方法,但对相关因素的控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Omega滚动信封瓣联合浓缩生长因子技术应用于上颌单颗前牙种植二期手术的红色美学效果。方法:以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进行上颌单颗前牙种植二期手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于二期手术中应用Omega滚动信封瓣技术,观察组于二期手术中应用Omega滚动信封瓣联合浓缩生长因子技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唇侧牙龈厚度、牙龈组织红色美学评分、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情况。结果:术前两组唇侧牙龈厚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个月、戴永久冠前,两组唇侧牙龈厚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唇侧牙龈厚度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近中龈乳头、远中龈乳头、唇龈缘弧形、唇龈缘高度、牙龈颜色、牙龈质地、唇侧牙槽突轮廓等牙龈组织红色美学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永久冠前,两组近中龈乳头、远中龈乳头、唇龈缘弧形、唇龈缘高度、牙龈颜色、牙龈质地、唇侧牙槽突轮廓等牙龈组织红色美学指标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体联合Bio-Oss骨粉在上前牙唇侧骨缺损种植同期引导骨再生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单颗上前牙缺失伴唇侧骨缺损患者62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两组均实施种植同期引导骨再生术,对照组以Bio-Oss骨粉实施引导骨再生,观察组以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体联合Bio-Oss骨粉实施引导骨再生。治疗后随访1年,对比两组种植成功率、种植体唇侧骨厚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种植体愈合状况均较好,种植成功率均为100%;两组种植后即刻到6个月种植体各位点唇侧骨厚度变化量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种植后6~12个月种植体各位点唇侧骨厚度变化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种植后即刻、种植后6个月种植体唇侧骨厚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种植后12个月种植体唇侧骨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上前牙唇侧骨缺损种植同期引导骨再生术中应用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体联合Bio-Oss骨粉不仅能保障种植效果,且可减少种植体唇侧骨吸收。  相似文献   

11.
背景:拔牙窝的新骨形成与骨量保持受体内外多种因素调控,神经系统通过介导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调节骨代谢。目的:观察神经支配对拔牙窝骨愈合的调节作用,探讨神经支配与拔牙窝骨愈合的相互关系。方法:切除犬一侧下牙槽神经建立失神经支配动物模型,以未切除侧为对照,拔除失神经支配侧和正常侧前磨牙,放射影像学方法检测术后2,4,8,12周拔牙窝新骨形成和骨量保持。结果与结论:失神经支配组拔牙窝骨缺损区牙槽嵴高度、宽度和C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拔牙窝唇颊侧牙槽嵴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舌侧牙槽嵴高度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提示失下牙槽神经支配影响拔牙窝的新骨形成及骨量保持,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背景:比格犬下颌骨解剖结构复杂,微种植体置入位置不恰当会造成微种植体周骨量不足和微种植体松脱。目的:观察比格犬下颌骨相应解剖结构及微种植体的置入部位和方法。方法:取成年雄性比格犬尸体下颌骨,测量下颌第二双尖牙牙尖至下颌第一磨牙远中颊尖的长度;下颌第二、三、四双尖牙和第一磨牙根分叉度及牙根分叉处距离下颌神经管的垂直高度;于牙槽嵴下4,6mm处用游标卡尺测量下颌第二、三、四双尖牙和第一磨牙颊舌向牙槽嵴厚度和近远中根的水平距离。结果与结论:下颌第二双尖牙牙尖至下颌第一磨牙远中颊尖的长度平均为52.70mm;距离下颌神经管的垂直高度最远的是第一磨牙,最近的是第四双尖牙,根分叉度最大的是第一磨牙,最小的是第四双尖牙。下颌第二、三、四双尖牙和第一磨牙的颊舌向骨质厚度随着距离牙槽嵴顶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距离牙槽嵴顶4,6mm的深度,下颌第二、三、四双尖牙和第一磨牙近远中根的水平距离均大于5mm,且随着距离牙槽嵴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比格犬下颌第二双尖牙至第一磨牙牙槽骨段骨质结构均匀。在距离牙槽嵴顶4~6mm深度,单颗牙自身近远中牙根之间足以提供微种植体置入所需骨量。  相似文献   

13.
背景:比格犬下颌骨解剖结构复杂,微种植体置入位置不恰当会造成微种植体周骨量不足和微种植体松脱。目的:观察比格犬下颌骨相应解剖结构及微种植体的置入部位和方法。方法:取成年雄性比格犬尸体下颌骨,测量下颌第二双尖牙牙尖至下颌第一磨牙远中颊尖的长度;下颌第二、三、四双尖牙和第一磨牙根分叉度及牙根分叉处距离下颌神经管的垂直高度;于牙槽嵴下4,6mm处用游标卡尺测量下颌第二、三、四双尖牙和第一磨牙颊舌向牙槽嵴厚度和近远中根的水平距离。结果与结论:下颌第二双尖牙牙尖至下颌第一磨牙远中颊尖的长度平均为52.70mm;距离下颌神经管的垂直高度最远的是第一磨牙,最近的是第四双尖牙,根分叉度最大的是第一磨牙,最小的是第四双尖牙。下颌第二、三、四双尖牙和第一磨牙的颊舌向骨质厚度随着距离牙槽嵴顶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距离牙槽嵴顶4,6mm的深度,下颌第二、三、四双尖牙和第一磨牙近远中根的水平距离均大于5mm,且随着距离牙槽嵴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比格犬下颌第二双尖牙至第一磨牙牙槽骨段骨质结构均匀。在距离牙槽嵴顶4~6mm深度,单颗牙自身近远中牙根之间足以提供微种植体置入所需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对即刻负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影响。方法选取比格犬5只,将每只犬左右两侧下颌第四前磨牙牙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拔除后立即植入柱状螺纹纯钛种植体并即刻负重,观察组采用PRF填充,对照组不填任何填充物。采用X线测量颊侧骨量增加高度、缺损面积、骨性结合率和新骨生成率;采用能谱分析两组种植体-新骨界面Ca2+含量,HE染色观察骨组织形态。结果观察组种植术后3个月种植体部位骨表面Ca2+含量为(43.20±7.1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颊侧骨量增加高度、骨性结合率和新骨生成率分别为(3.25±0.60)mm、(80.11±6.43)%和(74.46±5.5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缺损面积为(1.42±0.54)mm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种植体颊侧骨组织切片可见大量新生骨组织,骨小梁致密粗大,对照组新生骨质及成骨细胞数少于观察组。结论即刻负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应用PRF可以有效促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5.
背景:传统两段式种植体修复后种植体颈部牙槽骨的吸收一直被认为是种植术后的正常反应。目的:评价下颌后牙区两段式种植体应用平台转移设计后周围骨丧失情况。方法:50例患者共植入88颗种植体,实验组植入40颗Ankylos种植体,采用平台转移设计;对照组植入48颗3i种植体,采用传统对接设计。所有种植体均为潜入式植入,肩台均平齐牙槽嵴顶水平,3个月后完成最终修复。结果与结论:所有种植体均完成骨结合。与种植体植入时相比,功能负重12个月后,实验组种植体周围骨丧失高度为(0.31±0.39)mm,对照组种植体周围骨丧失高度为(0.94±0.43)mm,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随访期内,种植体无松动、脱落,牙龈组织健康,成功率为100%。结果显示种植体功能负重12个月后,平台转移设计可以减少种植体颈部骨吸收,保持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背景:影响即刻种植术成功的主要因素是种植体大小、形状往往与拔牙创不相适合,不能形成种植体与拔牙创的紧密接触,解决这一影响因素的方法多采用诱导骨再生膜技术或应用植骨材料.目的:观察胶原基纳米骨(nanohydroxyapatite/collogen,nHAC)复合重组入骨形成蚩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及钛膜修复即刻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1/2006-0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宝鸡有色金属研究院提供的纯钛材料制成直径2mm,长10mm,螺距0.4mm,带自攻式螺纹的钉状螺旋种植体,无穿龈部分.西安中邦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不可吸收医用钛膜,大小为2 cm×2cm.胶原基纳米骨由清华大学崔福斋教授惠赠,加工成0.5 mm×0.5 mm×0.5 mm的立方体.rhBMP-2由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提供.将rhBMP-2用盐酸胍溶解,将制备好的胶原基纳米骨浸入其中,抽真空,冻干,每粒胶原基纳米骨约复合1 mg rhBMP-2.方法:选用健康雄性Beagle纯种犬4只,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方法分为以下6组:①阳性对照组植入自体牙槽松质骨.②空白对照组缺损区不植入任何物质,只覆盖钛膜.③nHAC组仪植入nHAC.④nHAC+钛膜组植入nHAC,表面覆盖钛膜.⑤nHAC+mBMP-2组植入nHAC复合rhBMP-2材料.⑥nHAC+rhBMP-2+钛膜组植入nHAC复合rhBMP-2材料,表面覆盖钛膜.每只动物的每侧下颌骨各形成6个缺损区,将6组材料随机植入.主要观察指标:术后6,12周,采用X射线摄片、骨密度测量及组织学检查,观察新骨形成情况和新骨与种植体的关系.结果:12周时各组骨缺损区均愈合良好,骨创均由新生骨所充满,种植体稳固,骨整合良好.nHAC+mBMP-2组及nHAC+nhBMP-2+钛膜组成骨较早,骨成熟较早.nHAC+钛膜组、空白对照组、nHAC+mBMP-2+钛膜组,钛膜下骨生成较好,牙槽嵴较丰满.nHAC+rhBMP-2+钛膜组不但成骨较早,骨形成量最多,而且牙槽嵴最为丰满,12周时骨密度已与阳性对照组一致,但较自体骨移植牙槽嵴更丰满,成骨量更多.空白对照组成骨最慢,阳性对照组成骨最快,但牙槽嵴顶稍有吸收.结论:nHAC具有良好的骨引导作用,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较好,复合rhBMP-2或/和钛膜后效果更佳.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修复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能否促进骨组织的修复再生存在一定的争议。目的:研究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对拔牙窝骨愈合过程中新骨形成和骨量保持的可能调节作用,探讨富血小板血浆/凝胶与骨愈合的相互关系。方法:通过拔牙建立Beagle犬拔牙窝骨缺损模型,同期在拔牙窝导入富血小板血浆或复血小板凝胶,并设计对照组。术后2,4,8,12周分别进行大体观察、放射影像学检查、三维CT平扫+重建、组织学检查拔牙窝颊舌侧牙槽嵴高度差、CT值以及新生骨面积。结果与结论:与富血小板血浆组和对照组比较,影像学结果表明富血小板凝胶组在第2,4,8周新骨形成的面积最大(P<0.01);组织学结果表明富血小板凝胶组在第2,4周新骨形成面积最大(P<0.05);在所有时间点上富血小板凝胶组颊舌侧牙槽嵴高度差值最小(P<0.05)。在第12周,富血小板凝胶组颊舌侧牙槽嵴高度仍有2mm差值。提示,富血小板凝胶具有促进牙槽窝早期愈合的能力,但其单独使用时促进牙槽窝骨量保持的效能有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上颌中切牙种植体植入方向在与牙冠长轴不同夹角情况下,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变化值和最大安全角度的临界值,以此来指导种植前设计。方法:应用有限元法分析不同倾斜角度对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峰值影响。结合临床病例,使用X线头影测量分析,测算出患者理想牙冠长轴的位置,以此轴线与种植体长轴的夹角作为倾斜角度分析在不同角度下种植体的骨界面应力变化和中切牙种植病例的周围骨吸收情况。倾斜角0°-20°范围内边缘骨吸收值和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值均在正常范围内,适合使用角度基台修复;倾斜角大于20°或25°以上时,应力值有明显升高趋势,种植体唇侧颈部应力集中区骨吸收明显。结论:建议做牙槽骨改建手术,改变种植体植入角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评估上颌前牙区牙根与牙槽骨的位置关系及三维结构,分析上颌前牙Kan分类标准矢状面牙根位置(sagittal root position, SRP)4类的CBCT影像特征,为上颌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行CBCT检查者116例,上颌前牙(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影像样本共624个,CBCT影像经重建后,确定牙槽骨长轴、牙根长轴、正中矢状面及横断面,在矢状面上测量牙根角度、唇侧骨高度、腭侧骨高度、根尖区可用骨高度,在横断面上测量唇腭向骨宽度、左侧邻面骨宽度、右侧邻面骨宽度、近远中向骨宽度。依据Kan分类标准进行SRP分类,比较SRPⅠ、Ⅱ、Ⅲ、Ⅳ类上述指标。结果 624个上颌前牙影像样本中,SRPⅠ类496个(79.5%),Ⅱ类38个(6.1%),Ⅲ类1个(0.2%),Ⅳ类89个(14.2%)。SRPⅠ类牙根角度[(22.68±9.08)°]、左侧邻面骨宽度[(2.44±0.72)mm]、右侧邻面骨宽度[(2.44±0.71)mm]、近远中向骨宽度[(9.38±1.16)mm]均大于...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三维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观察成人双颌前突患者辅助种植钉内收后前牙区牙根长度及牙槽骨的变化。方法选取35例成人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后使用种植钉支抗内收前牙。治疗前后采用CBCT三维成像观察前牙区牙根长度、骨开窗及骨开裂变化情况。结果矫治后,上颌尖牙、下颌侧切牙、下颌尖牙唇侧骨开窗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前后舌侧骨开窗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上颌前牙、下颌中切牙、下颌侧切牙唇侧骨开裂率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下颌中切牙外,其余前牙舌侧骨开裂率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上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下颌前牙牙根长度较治疗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前后上颌尖牙牙根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拔牙患者采用辅助种植钉内收前牙的过程中存在牙根吸收及骨缺损风险,因此矫治过程中需注意转矩控制并进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