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背景:牵张成骨增高牙槽嵴在基础研究及临床已有很多成功报道,双维控制垂直牙槽骨牵张器可有效防止单向直线牵张器行牙槽骨牵张发生轴向移位。目的:研制双维控制的牙槽骨牵张器,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其成骨效应。方法:选择杂种犬4只,拔除一侧下颌前磨牙形成萎缩牙槽骨模型。1个月后行骨切开放置双维牵张器,7d后垂直牵张(1mm/d,共5d)。完成垂直牵张后,利用双维牵张器颊向控制功能将移动骨块颊向牵出(大约2.4mm),固定2个月后行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4只犬中2只黏膜伤口愈合良好,2只黏膜出现裂开,行二次缝合后愈合,牵张器固位良好,未出现松动、脱落。牵张骨块向垂直向及颊向的位移量满足实验目的要求,牙槽骨垂直向高度平均增加(5.0±0.2)mm,颊向宽度平均增加(2.4±0.3)mm。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检查均证实牵张成骨的骨块新骨形成良好。说明双维控制垂直牙槽骨牵张器能较好的控制移动骨块垂直或颊向的移动方向,并且新骨形成良好。  相似文献   

2.
背景:牵张成骨增高牙槽嵴在基础研究及临床已有很多成功报道,双维控制垂直牙槽骨牵张器可有效防止单向直线牵张器行牙槽骨牵张发生轴向移位.目的:研制双维控制的牙槽骨牵张器,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其成骨效应.方法:选择杂种犬4只,拔除一侧下颌前磨牙形成萎缩牙槽骨模型.1个月后行骨切开放置双维牵张器,7 d后垂直牵张 (1 mm/d,共5 d).完成垂直牵张后,利用双维牵张器颊向控制功能将移动骨块颊向牵出(大约2.4 mm),固定2个月后行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4只犬中2只黏膜伤口愈合良好,2只黏膜出现裂开,行二次缝合后愈合,牵张器固位良好,未出现松动、脱落.牵张骨块向垂直向及颊向的位移量满足实验目的要求,牙槽骨垂直向高度平均增加(5.0±0.2) mm,颊向宽度平均增加(2.4±0.3) mm.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检查均证实牵张成骨的骨块新骨形成良好.说明双维控制垂直牙槽骨牵张器能较好的控制移动骨块垂直或颊向的移动方向,并且新骨形成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山羊下颌无牙区及下颌第一前磨牙区构建牵张成骨增高牙槽嵴的动物实验模型,并研究此模型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陕西关中山羊6只,选取一侧山羊下颌无牙区至下颌第一前磨牙根尖下方行矩形截骨,安装骨牵张器,间歇7d后牵张增高牙槽嵴,1次/d,1mm/次,共加力8d。分别固定4,8周后取材。行X线,临床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平均牙槽嵴增高分别为7.5,7.Omm;X线片示:牵张后4周,牵张间隙已被新生骨组织所充填,新生骨较原有骨密度低。牵张后8周,新生骨密度与旧骨相同。组织学观察显示:牵张后8周有成熟的骨小梁及骨皮质形成。牵张区牙齿牙髓结构正常。结论:山羊下颌无牙区及下颌第一前磨牙区可作为牵张成骨增高牙槽嵴新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下颌骨牵张成骨和牵张器拆除时机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刘彦普  邵桢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42-43,F003
目的:牵张成骨是治疗颌骨畸形和骨缺损的新方法,但力学研究及由此而确立的牵张器拆除时机的研究甚少。通过建立了山羊下颌骨牵张模型,观察下颌骨牵张后的物理、机械特性,探索牵引器拆除的时间。方法:8只山羊单侧下颌骨2次/d,1mm/d,共8d,后以牵开器继续固定至4周,行放射学、组织学、骨密度及力学测试。结果:牵拉术后下颌骨成骨明显,牵拉后2周,X线示骨间隙内新骨已基本连接骨缺损,4周时骨化明显。其骨密度与正常松质骨无明显差别,极限载荷为正常侧的61%。结论:生长期山羊为一良好的下颌骨牵张模型动物,牵拉后4周可以考虑去除牵开器。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研制的牙附着式牵张器进行牙槽突裂牵张成骨关闭术,探索牙槽突裂或缺损整复治疗的新途径。方法:以成年杂种犬10只为实验对象,建立人工牙槽突裂的动物模型,其中2只为对照组,另8只为实验组。建立牙槽突裂2周后,在裂隙远中做根尖下及牙间截骨游离骨块,以牙骨复合体作为转运盘,同时安装牙附着式牵张装置。术后第7天起,以0.4mm/次,2次/d的速度沿牙弓方向行牵张成骨术。直到关闭硬组织裂隙。于原位固定0,14,28,63d分别处死动物各2只,对照组在建立牙槽突裂模型12周后处死。对标本进行X射线摄片、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利用牵张成骨术成功地进行牙槽突裂整复术,硬组织裂隙关闭;放射学及组织学证明骨牵张间隙完全为新生骨组织取代。结论:研制的牙附着式牵张装置设计合理,效果良好。牵张成骨术提供了牙槽突裂治疗的新途径,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根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山羊下颌无牙区及下颌第一前磨牙区构建牵张成骨增高牙槽嵴的动物实验模型,并研究此模型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陕西关中山羊6只,选取一侧山羊下颌无牙区至下颌第一前磨牙根尖下方行矩形截骨,安装骨牵张器,间歇7d后牵张增高牙槽嵴,1次/d,1mm/次,共加力8d。分别固定4,8周后取材。行X线,临床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平均牙槽嵴增高分别为7.5,7.0mm;X线片示:牵张后4周,牵张间隙已被新生骨组织所充填,新生骨较原有骨密度低。牵张后8周,新生骨密度与旧骨相同。组织学观察显示:牵张后8周有成熟的骨小梁及骨皮质形成。牵张区牙齿牙髓结构正常。结论:山羊下颌无牙区及下颌第一前磨牙区可作为牵张成骨增高牙槽嵴新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背景: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采用保留舌侧部分骨皮质的截骨方式,没有间歇期,与以往其他牵张器方法有所不同,因此对该方法成骨时间及质量都需要进行重新评价.目的:通过对新生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测试观察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牵张成骨效果.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材料:选用雄性健康成年杂种犬12只,体质量21~26 kg,由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并饲养.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实验用牵张器为自行研制.XR-36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为美国Norland公司生产.858 Mini Bionix Ⅱ型生物材料实验机为美国MTS公司生产.方法:实验于2000-07/2004-05在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采用统计软件随机法将实验犬分为牵张3个月组和牵张6个月组,每组各6只.两组实验犬左侧下颌骨均为实验侧,右侧下颌骨为自身对照侧.②牵张3个月组和牵张6个月组分别于牵张完成后3,6个月麻醉后处死实验犬,切取下颌骨标本,对牵张间隙上方、牵张间隙及牵张间隙下方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同时切取实验侧牵张侧区域中段及对照侧相应部位进行压缩生物力学测试,计算抗压强度、弹性模量.主要观察指标:①牵张3个月组和牵张6个月组实验犬牵张侧及对照侧下颌骨密度测量结果.②实验侧牵张侧区域中段及对照侧相应部位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结果:纳入实验犬12只,1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下颌骨密度测量结果:牵张3个月组实验犬下颌骨牵张侧牵张间隙上方骨密度低于对照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898,P<0.05).牵张6个月组实验犬两侧各区域间的骨密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压缩生物力学检测结果:牵张3个月组实验犬下颌骨牵张侧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均低于对照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274,-3.534,P<0.05).牵张6个月组实验犬两指标较牵张3个月组均有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全埋置的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牵张成的新骨有足够的强度和质量,可以进行种植等后期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固定期放疗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影响。方法 30只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成A、B、C三组,A组实验动物行双侧下颌骨皮质骨切开术并植入牵张器,5d后开始骨牵引,速率为0.5mm/次,2次/d,连续10d,共延长下颌骨10mm,固定10周;B组实验动物行双侧下颌骨皮质骨切开、植入牵张器,进行骨牵张,牵张结束后固定10周,并在固定4周后开始用直线加速器照射双侧下颌骨,5.4Gy/次,隔日1次,共5次,总剂量为27Gy;C组动物为对照组。固定期结束处死动物后,取各组动物牵张区新生骨痂行X线检查、组织学观察、骨形态计量学分析、骨密度测定及三点弯曲试验测试牵引区抗弯强度。结果大体观察和X线检查显示所有进行下颌骨牵张的实验动物牵张间隙均有新骨形成,骨小梁沿牵张方向排列,骨密度较高;组织学观察显示A组实验动物牵张区均充满排列整齐的新生编织骨,B组可见较多的胶原纤维成发及软骨岛,新生骨小梁不及A组致密、成熟;骨形态计量学分析和机械力学分析结果显示B组的新生骨在骨密度和新生骨小梁数目上与A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在新骨矿化程度方面,固定期放疗组较差,其机械强度也较低(P<0.05)。结论在牵张成骨术的固定期进行放疗仍可以出现牵张区的新生骨形成,但软骨成分较多,机械强度较低。牵张成骨术用于颌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颌骨早期重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新生骨骨质结构和骨密度分析观察犬颧骨牵张成骨效果。 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4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外科实验室完成。①以6只犬为实验动物,实验侧,全麻下截除部分上颌骨颧突制作宽约10mm节段性缺损,模拟上颌骨大型缺损,施行颧骨牵张成骨,0.5mm/次.2次/d,连续10d,共牵引10mm。保留对侧骨质完好为对照侧。②固定期X射线观察,分别于8,12,16周取材,行骨密度分析、大体标本、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①6只犬实验内容按计划完成,牵张区新骨生成顺利,快速。②于固定期8周时,新骨形成良好,但骨质结构、密度和成熟状况与正常骨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实验侧骨密度为对照侧骨密度的56.9%,此后,各项指标进行性加强,至16周时,新生骨骨质结构已接近于正常骨,并具备相当的密度,实验侧骨密度为对照侧骨密度的86.1%。 结论:颧骨牵张成骨效果确切,在固定期8周时,新生骨生成良好,骨缺损修复基本完成,此后,骨质不断改建和成熟,骨密度进行性加强,固定期16周时,新生骨在成熟状况,厚度、密度等方面接近于正常骨。固定期8~12周时可考虑卸下牵张器,确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牵张成骨是治疗颌骨畸形和骨缺损的新方法,但力学研究及由此而确立的牵张器拆除时机的研究甚少。通过建立了山羊下颌骨牵张模型,观察下颌骨牵张后的物理、机械特性,探索牵引器拆除的时间。方法:8只山羊单侧下颌骨2次/d,1mm/d,共8d,后以牵开器继续固定至4周,行放射学、组织学、骨密度及力学测试。结果:牵拉术后下颌骨成骨明显,牵拉后2周,X线示骨间隙内新骨已基本连接骨缺损,4周时骨化明显。其骨密度与正常松质骨无明显差别,极限载荷为正常侧的61%。结论:生长期山羊为一良好的下颌骨牵张模型动物,牵拉后4周可以考虑去除牵开器。  相似文献   

11.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is a valuable treatment method that allows limb lengthening or reconstruction of large bone defects. However, its major disadvantage is the long period required for the consolidation of a distraction callus. Osteogenic growth peptide (OGP) stimulates endochondral bone formation in fracture callus, but its capacity to promote regenerate ossification during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has not been evaluated.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intravenously administered OGP accelerated bone healing during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in 36 male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OGP (200 ng/kg body weight) in phosphate-buffered saline (PBS), intravenously, each day;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PBS alone. A 15-mm lengthening of the right lower leg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method of Ilizarov. Evidence from biomechanical, histological and radiographic evaluations demonstrated that systemic OGP treatment promoted optimal new bone formation during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in this rabbit model.  相似文献   

12.
颧骨内置弧形牵张成骨器修复部分上颌骨缺损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由于骨性支持缺乏,上颌骨大型缺损功能性修复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现通过动物实验阐述并考察一种上颌骨缺损部分修复,重建骨性支持的新方法。目的:考察以自行研制的骨牵张器进行颧骨内置弧形牵张成骨修复部分上颌骨,重建骨性支持的可行性。设计:观察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口腔科。材料:选用健康杂种犬2只,雌性,犬龄1~1.5岁,体质量20~25kg。颧骨内置弧形骨牵张器由三部分组成:弧形轨道、滑块、轨道中央的柔性中心螺杆,前两者由钛合金制造,中心螺杆由超弹性钛镍合金丝制造,每旋转1周,滑块移行0.35mm,最大牵引距离为25mm。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在犬上颌骨、颧骨区域制作宽18~20mm节段性缺损,模拟上颌骨缺损,然后截骨制作骨转移盘,安置骨牵张器,实施颧骨内置弧形牵张成骨,术后第5天开始以1.05mm/d(0.35mm/次,3次/d)的速率加力牵引,连续13d。在牵引前,牵引结束时,固定期2,4,8周时,以颧骨、颧弓位X射线平片对成骨过程进行观察。主要观察指标:实验动物及骨牵张器大体状况及新骨生成效果。结果:实验内容均按计划完成,X射线平片示,牵引结束时,骨移动盘实现显著的改向、内旋,弧线式牵引约12mm,固定期8周时,各观察项目显示,新生骨骨质密度接近正常,与双侧正常骨质连续,弧线完整平滑,颧骨弧线式牵张成骨基本完成。结论:自行研制的骨牵张器由于其弧度适应于上颌骨、颧骨区域,具有应用于颧骨内置弧形牵张成骨修复部分上颌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上颌骨是面中部形态和功能基石,但由于结构复杂,上颌骨大型缺损的功能性修复极具挑战性。目的:建立一种颧骨牵张成骨和游离腓骨复合瓣联合移植修复上颌骨大型缺损新方法。设计:病例观察。单位:解放军二五二医院口腔科。对象:选择于2005-12在河北省保定市解放军二五二医院收治的1例上颌肌上皮瘤需要手术的患者,男,42岁,该患者2年前曾因上颌骨肿物于本医院接受肿物及双侧上颌骨次全切除术,病理诊断为肌上皮瘤,1年后,肿物复发并占据全部右上颌。为彻底切除肿瘤需行右侧上颌骨全切术。作者为该患者设计了双侧颧骨牵张成骨及后期游离腓骨瓣移植联合修复上颌骨缺损的治疗方案,患者对手术方案知情同意。方法:对患者行双侧颧骨内置弧形牵张成骨术及游离腓骨复合瓣移植。手术分两个阶段,第Ⅰ阶段:右上颌骨全切后行双侧颧骨牵张成骨术:首先,于双侧上颌骨缺损腔外侧剩余颧骨上以摆动锯及骨凿截骨制备长约10mm骨转移盘并以多枚钛钉可靠固定颧骨内置弧形骨牵张器,为防止骨牵张器暴露于与口腔相通的缺损腔中,右侧以带蒂颊脂垫覆盖骨牵张器底面。左侧因上次行上颌骨次全切术时已行植皮术,成活良好,无需特殊处理。常规冲洗后,除加力端由颞部软组织穿出外,全层缝合关闭伤口。术后延迟1周后以0.2mm/次,2次/d的速度行骨牵引,其中右侧共牵引21d,左侧共牵引16d。固定8个月。第Ⅱ阶段:沿面部原韦伯氏切口切开,暴露并卸下骨牵张器,见骨牵张区新骨生成良好,骨性支持在上颌骨底位建立,按照hidalgo和Peng的方法制备游离腓骨复合瓣,并于下颌骨内侧制作隧道,借助模板对腓骨进行塑形成上颌牙弓形态,然后将其置入上颌牙槽嵴位置,以钛板将腓骨瓣固定于双侧牵引至上颌骨低位的颧骨上,血管蒂经下颌内侧隧道入颈部,常规行血管吻合。通过此项手术,上颌骨缺损为腓骨长肌充填,上颌牙槽嵴由腓骨修复。术后以大体观察及全口曲面断层片观察牵张器和腓骨瓣状况以及成骨和重建质量。主要观察指标:大体观察和全口曲面断层片考察骨牵张器及腓骨瓣状况以及成骨、重建效果。结果:治疗过程中,牵张器状况良好和腓骨瓣顺利成活。通过颧骨牵张成骨,骨组织支持在上颌骨低位建立,面中部外形恢复,缺损腔缩小;通过腓骨复合瓣移植,缺损腔修复,上颌牙槽嵴重建,口鼻腔分离,上唇突度恢复。在2项技术联合修复下,患者面型恢复良好。结论:颧骨牵张成骨和游离腓骨复合瓣可联合应用修复上颌骨大型缺损。一种上颌骨大型缺损修复新方法成功建立。  相似文献   

14.
背景:有关牵张成骨传统的新骨生长形态观察方法如超声、X射线、CT文献报道较多,但有关核素监测的报道较少。目的:探讨经皮注射可注射组织工程骨促进牵张间隙成骨的可行性及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其的早期监测作用。方法:将20只日本大耳白兔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于右胫骨中下段造成20mm的骨缺损,干骺端截骨。7d后延长,1mm/次、1次/d。造模前实验组分离培养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2代后诱导成骨。延长达靶位点后,实验组牵张间隙内注射自体干细胞悬液,并同时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而对照组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核素骨显像监测移植后2,4,8周时成骨情况。结果与结论:放射性骨显像99Tcm-MDP注入3h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可见显像剂明显沉积于牵张间隙区,均较对侧健性部位显影强。骨骼、肾及膀胱显像清楚,骨/软组织的对比度清晰,各组均可见大关节及肌腱附着处有对称性放射性增高区。两组在2,4周时牵张间隙放射性聚集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实验组上升趋势更为显著;8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核素浓聚变弱,但两者差异仍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说明经皮注射移植复合富血小板血浆的可注射组织工程骨能够促进牵张间隙成骨能力,缩短成骨时间。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早期修复过程有比较灵敏的监测效果。  相似文献   

15.
背景:脂联素可参与骨代谢及成血管过程,但目前关于脂联素对牵张成骨有无促进作用尚不清楚。目的:通过建立兔下颌快速牵张动物模型,探讨局部应用脂联素对骨牵张新骨再生的影响。方法:1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摸球法均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建立兔下颌单侧快速牵张模型,牵张速率为2mm/d。在牵张开始的1,3,5d,对照组及实验组分别于牵张间隙注入200μL磷酸盐缓冲液或含有2μg重组人脂联素的磷酸盐缓冲液。结果与结论:两组动物牵张间隙内均可观察到新骨生成,组织学及显微CT检查显示实验组的新骨生成与钙化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结果显示局部应用脂联素可有效促进兔下颌快速骨牵张的新骨再生。  相似文献   

16.
背景:骨形态形成蛋白4及其受体在骨再生和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的:建立小鼠胫骨牵引成骨模型,分析骨形态形成蛋白4及其受体在牵引成骨过程中的表达,探讨机械牵张力转化为生物信号从而调节骨再生过程的机制。方法:健康雄性8周龄CD-1小鼠36只,按照手术时间随机分成术后第5,9,13,17,24和31天组,每组6只。所有小鼠均接受左胫骨中上段低能截骨,安置体外延长固定架,截骨后5d为静止期;截骨后第6天起开始每天进行胫骨延长,速率为0.2mm,2次/d,共12d,为牵引期;自第18天停止牵引,为固塑期。于术后第5,9,13,17,24和31天分别处死动物,采集胫骨标本,作组织学检查、RT-PCR和原位杂交实验分析骨形态形成蛋白4及其受体激活素样激酶3以及骨钙素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组织学检查显示静止期修复过程基本与骨折愈合过程相似。小鼠骨折断端在持续牵引下有明显的骨痂形成,骨形态形成蛋白4及其受体激活素样激酶3以及骨钙素的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结果表明,牵引成骨是一种持续的骨再生过程,机械张力可通过刺激骨形态形成蛋白4及其受体以及骨钙素的持续高表达维持骨痂的不断形成和再塑,以充填连续延长的骨折间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