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设计一体化、具有过渡结构的双层支架材料,复合软骨细胞、骨髓间充质细胞,有利于新生的骨与软骨组织之间形成良好界面。目的:模仿自然骨一软骨基质构建复合支架,以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体外观察复合组织的成软骨及成骨能力。方法:制备明胶一硫酸软骨素一透明质酸及明胶一陶瓷化骨多孔复合支架,构建自然骨一软骨基质复合支架,复合兔软骨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未成骨诱导与成骨诱导两组培养,并进行MTT、糖胺多糖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以及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检测。结果与结论:未成骨诱导与成骨诱导两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糖胺多糖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未成骨诱导组碱性磷酸酶活性缓慢上升,成骨诱导组诱导后碱性磷酸酶活性迅速上升,14d时达到稳定状态。两组苏木精一伊红染色结果无明显区别,均已形成含有双层组织的类似骨一软骨样组织,其间可见未降解支架形态,但由于基质形成不完善及支架未完全降解,此种结构不成熟,细胞分布不均匀,支架内部可见散在无细胞区域。证实采用两种细胞与双层结构的支架经体外分层复合能够形成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  相似文献   

2.
背景:生物可降解支架的出现为第四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革命带来新的曙光,不仅可以解决术后血管急性闭塞的问题,还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后完全吸收。 目的:综述可降解冠状动脉支架的应用现状。 方法:通过PubMed,CBM,embase等检索数据库搜索近年来可降解血管内支架相关研究内容。 结果与结论:可降解聚合物支架、可降解镁合金支架及可降解铁合金支架为目前主要研究的3大生物可降解支架系统。大量临床试验已证明生物全降解支架的长期安全性和可靠性,不久的将来必将取代现有的药物涂层支架,成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主要手段。目前生物全降解支架仍有其局限性,体现在支架的机械性能和降解速率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暂时未进行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临床试验。血管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需要6-12个月,支架在12-24个月之内降解可以认为是合理的。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是聚乳酸与聚羟基乙酸共聚形成的聚(乙交脂/丙交脂)二元共聚物作为支架的骨架,通过调节聚乳酸与聚羟基乙酸的比例可以在支架力学性能和降解速率这两者之间取得一个较为合适的平衡。让这种支架既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又能在血管恢复正常生理功能以后完全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脱细胞牛软骨基质(acellular cartilaginous matrix,ACM)作支架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了解其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 2003年1月-2005年12月联合应用冻干-反复冻融-酶消化法对牛软骨基质行脱细胞处理。将体外培养扩增的2~5代兔软骨细胞接种在材料上,体外培养3周,观察软骨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生长分布情况。结果软骨细胞在制备的ACM上可较好地黏附生长,并且分泌大量Ⅱ型胶原和葡萄糖胺聚糖;但软骨细胞不能长入ACM内部,只能在表层生长,少量软骨细胞分布在ACM孔隙中。结论 ACM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活性,并且能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和维持软骨细胞表型。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年来,组织工程支架的制造方法众多,特别是增材制造技术因其独特的累积成型原理,为复杂软组织支架的高精度制造提供了高效、可靠的制造技术,也推动了大缺损软组织修复研究。 目的:总结近年来关于面向软组织支架的制造方法,对其进行简要的综述,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与前景。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关于软组织支架的制造方法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additive manufacturing,microfabrication,vascular tissue engineering,muscle tissue engineering,cartilage tissue engineering,stereolithography,3D printing,biodegradable hydrogel”,中文检索词为“增材制造,微制造,血管组织工程,肌肉组织工程,软骨组织工程,光固化快速成型,三维打印技术,可降解水凝胶”。 结果与结论:软组织大块缺损支架的制造,已由简单平面结构向复杂三维转变,并考虑到软组织内部血管的作用,在制造过程中将软组织支架材料与细胞、生长因子结合,达到解决支架内部血管化的问题。增材制造技术为复杂形状的软组织活性支架的高精度制造提供了新的方法。水凝胶/细胞的构建是软组织支架的关键,而与之相关的高精度增材制造技术原理和制造工艺,以及水凝胶、细胞与生长因子的组装方法则是突破这一关键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5.
背景:软骨细胞外基质具有众多的信号分子蛋白和因子,其成分和特性最接近天然软骨组织,因而其很可能是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最理想原料。 目的:探讨海藻酸钙-软骨细胞外基质混合凝胶微球复合人脐带Wharton胶间充质干细胞在裸鼠皮下异位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行性。 方法:制备软骨细胞外基质微丝悬液,将人脐带Wharton胶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海藻酸钙-软骨细胞外基质混合凝胶微球中体外培养后植入裸鼠背部皮下(实验组),以人脐带 Wharton 胶间充质干细胞混合于单纯藻酸盐凝胶微球作为对照组,于4周后取材进行大体和组织学苏木精-伊红、甲苯胺蓝、番红O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观察。结果与结论:体外培养时微球中干细胞呈球形软骨细胞样形态,生长、增殖情况良好;实验组术后第4周取材可见外形呈类软骨样组织块,甲苯胺蓝、番红O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镜下观察可见大量类软骨样细胞及类软骨陷窝样结构,植入的混合凝胶微球周围组织无明显炎症反应;对照组显示微球部分降解,周围仅有少量炎症细胞及淋巴细胞。结果可见海藻酸钙-软骨细胞外基质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复合干细胞形成的微球植入裸鼠皮下可以构建为类软骨样组织。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发现将聚丙交酯、纳米羟基磷灰石或聚丙交酯两两复合后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支架的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和对细胞的成骨诱导分化,但离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尚有一定的距离。 目的:对比不同配比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聚丙交酯支架的体外生物相容性及生物活性。 方法:采用粒子沥滤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聚丙交酯的质量比分别为10∶10∶80、10∶20∶70、20∶10∶70的复合支架。将3组复合支架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复合培养,绘制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曲线,以RT-PCR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配比为20∶10∶70复合支架的细胞黏附率明显高于其他两复合支架组(P 〈0.01),并且复合培养9-27 d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复合培养15-27 d的骨钙素表达明显高于其他两复合支架组(P 〈0.01),3组细胞的增殖趋势相似。说明配比为20∶10∶70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聚丙交酯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骨诱导活性。  相似文献   

7.
8.
背景:制备具有细胞识别信号的细胞外基质替代材料及仿生支架是目前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目的:制备并筛选出能够满足构建骨-软骨复合组织要求的多孔三维支架,并评价其生物学性能。方法:制备胶原-壳聚糖、明胶-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钠、胶原-陶瓷化骨、明胶-陶瓷化骨支架材料,以新鲜关节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胶原-壳聚糖支架孔径50-200μm,孔隙率(90.5±2.1)%;明胶-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钠支架孔径100-150μm,孔隙率(78.0±1.1)%;胶原-陶瓷化骨支架孔径400-500μm,孔隙率(67.5±2.1)%;明胶-陶瓷化骨支架孔径300-400μm,孔隙率(65.9±1.2)%。明胶-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钠与明胶-陶瓷化骨支架基本符合实验要求,其结构与生物化学成分近似于自然细胞外基质,能够模拟细胞外微环境。说明明胶-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钠与明胶-陶瓷化骨支架可作为复合组织的支架。  相似文献   

9.
背景:临床发现膝关节内游离体能长期存在于关节腔内并能保持一定的软骨组织学特性和生理学特性,因此大胆提出假设:关节腔环境可能是软骨细胞生长、发育的较佳环境并提出“腔内培养,腔内移植”的理念。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体外培养或关节腔内培养组织工程软骨与同腔软骨的性状差异。 方法:实验分3组进行,体外培养组将经成软骨诱导的乳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成年兔脱钙骨基质体外复合培养;腔内培养组将经成软骨诱导的乳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成年兔脱钙骨基质以筋膜包裹,复合培养于成年新西兰兔膝关节腔内,以同腔内正常软骨为对照。 结果与结论:培养12周后:①体外培养组苏木精-伊红染色见软骨细胞少量增生,胞核蓝染;甲苯胺蓝染色见软骨细胞排列无序,少量周围基质包绕;Masson染色阳性区域小,细胞排列无序;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见软骨细胞胞浆及胞外基质少量黄色颗粒。②腔内培养组苏木精-伊红染色见软骨细胞增生,胞核蓝染;甲苯胺蓝染色见软骨细胞成串排列,软骨陷窝形成,周围基质包绕;Masson染色阳性,软骨细胞多,基质蓝染,按一定应力方向排列;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见细胞外基质中出现较多棕黄色颗粒,Ⅱ型胶原染色阳性。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复合物可在体外及膝关节腔内培养出组织工程软骨,关节腔内培养的软骨比体外培养的软骨更接近正常软骨。  相似文献   

10.
背景:前期实验已证实人气管软骨细胞在DegraPol片状支架上保持了正常的形态和活力,同时分泌软骨特有基质成分.目的:以大鼠剑突软骨细胞为种子细胞种植于DegraPol管状泡沫支架,观察新形成的工程化组织在体外静态培养条件下的组织和力学特点.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6-12/2008-02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完成.材料:DegraPol管状材料为瑞士联邦理工大学聚合材料研究所提供:实验动物为2周龄体质量50~60g的SPF级SD幼鼠.方法:收集第3代幼鼠剑突软骨细胞接种于DegraPol管状支架,形成软骨细胞-支架复合物,体外静态培养6周.主要观察指标:①AO/PI荧光染色观察软骨细胞在DegraPol管状泡沫支架中的存活情况,于培养3,6周取出软骨细胞-DegraPol支架复合体,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②培养3,6周,应力-应变机械力学方法测定最大应变和应力的变化.③培养3,6周,扫描电镜观察软骨细胞在DegraPol支架中培养后的超微结构.结果:①AO/PI荧光染色显示软骨细胞在DegraPol支架内保持良好的活性,MTT法结果显示培养6周组A值高于培养3周组(P<0.05).②应力-应变机械力学测定结果显示,培养3周组应力值和应变值高于培养6周组(P<0.05).③扫描电镜结果显示DegraPol支架与大鼠剑突软骨细胞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培养6周后获得更多的软骨细胞增殖和更多的细胞外基质.结论:DegraPol管状泡沫支架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且软骨细胞在支架上保持正常活性,但由于工程化复合物的生物力学强度较差,培养条件和培养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1.
背景:京尼平的低毒性具有一定的种属和细胞特异性,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京尼平交联的Ⅰ型胶原蛋白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对于应用两者构建组织工程脂肪至关重要。目的:评估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京尼平交联的Ⅰ型胶原蛋白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分离培养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培养至第3代,接种于京尼平交联的Ⅰ型胶原蛋白支架材料上。MTT法评估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黏附和增殖情况,支架材料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光镜和电镜分别观察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黏附和生长过程,以及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与结论: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支架材料后,能够迅速在材料上黏附、增殖,其黏附率平均为86.5%;光镜和扫描电镜显示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支架材料上黏附性良好,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胞逐渐增多,可以迁移进入支架内部并均匀分布。结果表明京尼平对细胞的毒性低,交联后的支架材料与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体外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2.
背景:脱细胞异体真皮被自体组织取代后即不被机体视为异物,可减少局部炎症细胞浸润,减轻炎症反应,能够达到重建腱鞘后在体内永久存留的可能性。 目的:探寻脱细胞异体真皮重建腱鞘结合玻璃酸钠预防肌腱粘连松解后再粘连的效果。 方法:将腕部肌腱损伤修复后粘连需要再次手术行肌腱松解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6)与对照组(n=30)。试验组肌腱粘连行肌腱松解后,以脱细胞异体真皮缝合成直径大于肌腱的套管状套于肌腱粘连处,使套管达到远近端未粘连部分各1 cm,缝合固定重建腱鞘两端于周围组织,套管内注射玻璃酸钠,缝合伤口;对照组肌腱松解后直接缝合伤口。术后随访半年,对比两组肌腱松解情况及再次粘连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26例患者51根肌腱,有效49根,无效2根,有效率为96%;对照组30例患者58根肌腱,有效46根,无效12根,有效率为79%,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表明以脱细胞异体真皮重建腱鞘结合玻璃酸钠预防肌腱粘连松解后再粘连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背景:软骨组织工程支架作为软骨细胞外基质的替代物,其外形和孔结构对实现其作用和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的:回顾目前若干种常用软骨组织工程中三维多孔支架的制备方法。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至2013年PubMed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DIRECT、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Cartilage tissue engineering;scaffolds;fabrication",中文检索词为"软骨组织工程;制备方法;支架材料;多孔支架"。 结果与结论:制备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方法有相分离/冷冻干燥法、水凝胶技术、快速成型技术、静电纺丝法、溶剂浇铸/粒子沥滤法及气体发泡法等。目前研究发现,支架中孔径的大小对组织的重建有着直接的影响,孔径为100-250 μm的孔有益于骨及软骨组织的再生。通过溶液浇铸/粒子沥滤法、气体发泡法所制备的支架孔径大小在这一范围内,因此比较适合用于骨、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构建。研究人员通常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以期能制备出生物和力学性能方面更加仿生的组织工程多孔支架。  相似文献   

14.
背景:前期实验构建的丝素/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 目的:观察丝素/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三维复合支架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36只,建立右侧桡骨长段骨缺损模型,随机均分为3组,实验组于骨缺损处植入丝素/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对照组于骨缺损处植入丝素/壳聚糖复合支架,空白对照组造模后不作任何处理。术后4,8,12,16周进行X射线摄片、标本大体观察、组织病理学观察。 结果与结论:术后16周,实验组缺损区X射线影像与正常骨组织无区别,骨髓腔完全再通,有明显的骨组织生成,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骨小梁和较多核深染的长梭形骨细胞;对照组X射线骨密度影略低于正常骨组织,部分骨髓腔再通,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骨细胞周围有不少软骨细胞,未见明显的骨小梁或骨板结构,排列较紊乱;空白对照组断端骨钙化影同正常骨组织一致,断端各自封闭形成骨不连,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较多的纤维组织和少量的类骨组织。表明丝素/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三维复合支架可较好地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  相似文献   

15.
背景:交联剂是支撑分子印迹聚合物骨架的主要单元,分子印迹聚合物是否生物友好与交联剂的性能密不可分,但目前常用交联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还不明确。 目的:制备新型生物可降解分子印迹聚合物,分析其吸附性能和可降解性能。 方法:以丙烯酰化的聚ε-己内酯为交联剂,以丙烯酸为功能单体,采用紫外光引发聚合法制备茶碱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等温吸附、Scatchard分析和动力学曲线研究其吸附能力,在模拟人体生理环境体系中进行体外降解实验。 结果与结论:等温吸附曲线表明茶碱分子印迹聚合物和非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茶碱均有吸附能力,但茶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量显著高于非分子印迹聚合物。茶碱分子印迹聚合物对茶碱的载药量为1.54%,包封率为12.48%,茶碱分子印迹聚合物和聚ε-己内酯二醇在观察时间内的体外降解率分别为6.60%和1.33%。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不仅对目标分子有特异的吸附性能,而且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可在模拟人体环境中进行降解。  相似文献   

16.
背景:前期实验构建的羟基丁酸-羟基辛酸共聚体一体化骨软骨支架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并且降解产物无毒性。 目的:将兔肾微血管内皮细胞与羟基丁酸-羟基辛酸一体化骨软骨支架复合培养,观察支架骨层血管化效果。方法:运用溶剂浇铸-颗粒沥滤法,制备具有骨层/骨与软骨界面层/软骨层3层结构的羟基丁酸-羟基辛酸一体化骨软骨支架。将传代培养至第3代的兔肾微血管内皮细胞,接种到一体化骨软骨支架骨层支架上,MTT法检测细胞在支架上的增殖活性,10 d后苏木精-伊红染色及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内的生长状况。 结果与结论:一体化骨软骨支架外观具备明显的3层结构,各层之间连接紧密,骨层疏松多孔,各层支架孔隙均匀且相通,一体化支架孔隙率为78%。兔肾微血管内皮细胞在支架上分裂增殖良好,复合培养10 d后,细胞在骨层支架内呈立体生长,中间界面层内未发现细胞,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细胞黏附生长于骨层支架孔隙间,细胞依附支架的多孔结构生长,形成管腔样结构,但细胞并未长入中间界面层。  相似文献   

17.
背景:膨体聚四氟乙烯多孔高分子聚合材料是临床常用的植入假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易变形、变质,不产生炎症吸收反应,可允许细胞游走和组织向内生长。目的:观察人脂肪干细胞与膨体聚四氟乙烯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第4代人脂肪干细胞与膨体聚四氟乙烯体外复合培养,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上黏附、生长及增殖情况,计算细胞黏附率,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率。结果与结论:刚接种的细胞呈圆形透亮,在支架材料表面分布均匀,细胞活性佳,3 h后大量细胞贴壁,24 h后可见少量呈短梭形的脂肪干细胞贴壁,3d首次换液,细胞清晰可见,低密度生长时呈短梭形或多角形,分布均匀,种植7 d后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极少细胞从支架上掉落,细胞黏附率平均达95.7%,并且细胞仍保持正常的分裂增殖速度。说明膨体聚四氟乙烯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作为脂肪组织工程的种子。  相似文献   

18.
不同类型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本实验室所用的3类材料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寻找骨组织工程的最佳支架材料。方法:采用生物力学检测仪观察材料的强度;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的立体结构;取4周龄兔骨髓,体外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并加入诱导液,使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将细胞与支架材料共培养1,3,5,7d,通过倒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粘附、伸展及生长情况;将细胞与支架材料复合,并植入裸鼠背部皮下,植入4,8周后取材,行组织学检查,观察新骨形成情况。结果:3类材料均具有细胞复合成骨能力,其中珊瑚、珊瑚转化多孔羟基磷灰石(CHA)具有较为良好的物理性状、多孔性、细胞粘附性,及细胞复合成骨能力,作为支架材料更为优越。结论:珊瑚和珊瑚转化多孔羟基磷灰石(CHA)是骨组织工程比较理想的支架材料,与细胞复合为骨的再造及骨缺损修复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背景:开腹手术后常造成腹膜粘连,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至今仍没有发现一种有效的药物或方法能够完全预防腹膜粘连,羧甲基壳聚糖是具有优良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是理想的预防腹腔粘连的生物材料。目的:研究羧甲基壳聚糖防粘连冲洗液预防大鼠术后腹膜粘连的效果,探讨其防粘连的作用机制。 方法:取56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建立盲肠刮伤/腹壁缺损的动物手术模型,随机分为4组,分别以生理盐水、医用透明质酸、医用几丁糖和羧甲基壳聚糖防粘连冲洗液涂布于盲肠刮伤面及腹壁缺损处。术后2,3周进行粘连分级和病理组织观察,同时测定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及羟脯氨酸含量。 结果与结论:透明质酸组、几丁糖组粘连分级评分结果优于生理盐水组(P 〈0.05),羧甲基壳聚糖组粘连分级评分结果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P 〈0.01)。血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羧甲基壳聚糖防粘连冲洗液与医用透明质酸和医用几丁糖一样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可通过降低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减少羟脯氨酸的合成,抑制腹腔粘连发生的程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20.
吴俊  张俊  刘锦波 《中国临床康复》2014,(30):4764-4770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中含有大量的生长因子,因此其在骨再生、创伤愈合等方面得到了较多的应用,然而其在组织工程软骨的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对软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以及富血小板血浆复合软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的可行性。 方法:检测兔全血、富血小板血浆及激活富血小板血浆中转化生长因子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及表皮生长因子的浓度。将兔软骨细胞在分别含10%,15%,20%,30%富血小板血浆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7d,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QT-PCR检测细胞内II型胶原、蛋白聚糖、Sox-9的表达。在兔皮下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与软骨细胞复合物,6周后取材进行组织学检测。结果与结论:富血小板血浆中各生长因子浓度高于全血(P〈0.05),激活富血小板血浆中各生长因子浓度高于富血小板血浆(P〈0.05)。不同浓度富血小板血浆均能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且20%浓度内呈浓度依赖性。20%浓度组促II型胶原表达的能力强于其他浓度组(P〈0.05),15%浓度组促Sox-9和蛋白聚糖表达的能力强于其他浓度组(P〈0.05)。富血小板血浆一软骨细胞复合物移植后,新生组织呈软骨样并有明显的软骨陷窝,细胞外富含软骨样基质,表明其作为可注射性支架用于软骨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