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背景:对于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研究多基于新鲜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而对陈旧性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鲜有报道。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陈旧性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纳入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陈旧性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所有12例患者(14椎)均采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记录患者经皮椎体成形前、经皮椎体成形后1个月和1年时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索引和站立位侧位片病椎Cobb角。结果与结论:所有陈旧性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未发生感染、肺栓塞、骨水泥毒性反应和骨水泥渗漏而造成的神经压迫症状等并发症。经皮椎体成形后失访1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与手术无关。陈旧性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索引评分均显著低于经皮椎体成形前(P〈0.01),而经皮椎体成形前后患者病椎Cobb角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经皮椎体成形能明显缓解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疼痛、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嫉椎单节段椎体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邢台市第三医院在2008—02-2011—02期间应用经伤椎行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0例,收集的病例均为单节段椎体爆裂性骨折,伤椎仅一侧椎弓根置钉,即五钉固定法。比较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后凸角(矢状面Cobb’s角)、椎管正中矢状径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较好复位,高度及外形基本恢复正常,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后凸角(矢状面Cobb’s角)、椎管正中矢状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明显减轻。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椎体爆裂性骨折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疼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对14例(共25个患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使用数字评定量表及Barthel指数分别评定患者术前、术后疼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本研究14例患者经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后,其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获得显著改善。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可明显缓解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疼痛,显著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过伸复位结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56例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在C臂透视下行过伸复位、体外定位结合经皮球囊扩张并注入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对术前、术后3天、术后6个月的疼痛评分、椎体中线高度及矢状面Cobb角变化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与术后并发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伤椎椎体中线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矢状面Cobb角改变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伸复位、体外定位结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OVCF具有创伤小、安全性较高、止痛效果良好、术后可早期下地活动等优点,是临床治疗OVCF的一种有效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5.
晏雄伟    张洪燕 《中国临床康复》2014,(9):1471-1476
背景: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脊柱微创外科新技术,为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目的:观察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技术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治疗效果,探讨注入骨水泥的要点。方法:采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技术治疗2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年龄60—78岁。在C臂X射线机透视引导下,行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按WHO标准对止痛效果进行评估,并分析骨水泥的注入时机、方式及用量等。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治疗后15例疼痛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有效率达100%,患者脊柱活动度增加。所有患者无需切开手术治疗,未出现肺栓塞、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提示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技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时,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能有效地重建椎体强度,并能较好地缓解疼痛,是一种有效的脊柱微创治疗技术。严格掌握治疗要点,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包括准确的疾病诊断,明确患者的疼痛等症状是否因骨折所致,术前术中准确的定位病椎,良好的穿刺技术,以及合适的术后治疗和护理。严格把握骨水泥的推注时间及量也很重要,骨水泥的推注一般在拉丝期,太早容易泄露,发生毒性反应;太晚影响骨水泥的扩散,从而影响治疗效果。骨水泥的推注最好全程在透视下进行,这样才能有效避免骨水泥的泄露。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球囊PKP)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及探讨骨水泥渗漏的防治.[方法]收治75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进针,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PVP组及球囊PKP组,观察两组术前术后椎体高度变化、Cobb角变化、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骨水泥注射量,并分析防治骨水泥渗漏的方法.[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地施行了PVP或球囊PKP,术中无椎管内骨水泥渗漏,术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两组疼痛缓解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骨水泥注射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PKP组对椎体高度的恢复和Cobb角改善情况优于PV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PVP和球囊PKP术均是一种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对于恢复伤椎高度球囊PKP组优于PVP组.手术适应证的掌握和手术技术的提高是预防骨水泥渗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背景:在压缩程度超过原有椎体高度2/3的重度压缩骨折病例中,椎体成形是禁忌的。目的:验证可通过椎体成形联合患者体位设定治疗重度椎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方法:共75例骨质疏松单一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及体位设定复位,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分为〈4周组、4~8周组、〉8周组,其中30例患者椎体高度压缩程度超过原有椎体2/3,分别测量椎体压缩比(椎体前方高度/后方高度)和节段Cobb角,分析复位程度与发病持续时间的关系。结果与结论:最初检查时患者骨折椎体前后方平均压缩比为0.60±0.15,椎体成形后增加到0.75±0.17。最初检查时Cobb角为(16.14±11.29)°,椎体成形后矫正到(10.71±12.08)°。压缩比差、矢状面骨折节段Cobb角差均随发病持续时间延长而减小。30例中的28例(占其中的93%)重度压缩骨折患者通过体位复位后,可行椎体成形。患者椎体成形后疼痛均缓解。提示椎体骨折发病时间越短,复位程度越好,Cobb角纠正越多,脊柱矢状面后凸畸形改善越明显,椎体成形后疼痛程度越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背景:对于椎管内有骨块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单纯椎体成形术难以解除椎管内占位及纠正脊柱后凸畸形,且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高,使其成为其应用的相对禁忌证,而传统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存在手术创伤大、螺钉松动及椎体高度丢失等问题。 目的:观察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患者31例。内固定后通过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估腰背部疼痛情况、ODI评分评估腰背部功能情况、SF-36健康调查评分表评估生活质量、胸腰椎正侧位片评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改善情况、Frankel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内固定置入过程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所有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24.5个月,伤椎均达满意复位,平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 Cobb 角得到明显改善,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腰背部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以上所有指标治疗后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1周和内固定后1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2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椎体前缘及椎间隙处少量骨水泥渗漏各1例,但均无临床症状。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无新发骨折。说明联合应用后路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伤椎椎体成形,不仅能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椎体高度及强度,重建脊柱稳定性,明显缓解腰背部疼痛,还可以使患者获得满意的腰背部功能,显著提高生存质量,是治疗伴椎管内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背景:重度椎体压缩性骨折,因其穿刺及复位困难,被认为是椎体成形及后凸成型的相对禁忌证。目的:探讨应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重度椎体压缩骨折后的椎体复位。方法:重度椎体压缩骨折30例(42椎),患椎压缩程度为75%-83%。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经皮穿刺进针,体位复位结合局部使用球囊扩张,复位满意后注入骨水泥。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椎体前缘、中部及后缘平均高度分别由治疗前(0.48±0.17) cm、(0.83±0.23) cm和(2.44±0.33) cm,增至术中(0.71±0.22) cm、(1.21±0.25) cm和(2.44±0.33) cm,治疗后椎体前缘、中部高度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后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结果说明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对重度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能有效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  相似文献   

10.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是针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一种有效的微创疗法,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不能恢复椎体高度及矫正局部后凸畸形,同时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高。目的:评价脊柱外固定器撑开复位结合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脊柱外固定器撑开复位结合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骨折患者55例。术中先采用经皮椎弓根钉脊柱外固定器撑开闭合复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然后再经皮穿刺行伤椎椎体成形治疗。测量治疗前后压缩骨折椎体高度压缩率、后凸畸形角度及椎管内狭窄占位率。同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患者治疗后和末次随访时的目测类比评分和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患者腰背痛基本缓解,治疗后1-3 d可下床活动。55例共57个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4例,但无明显临床症状。经脊柱外固定器整复结合椎体成形治疗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压缩骨折椎体高度、后凸畸形角度及椎管内狭窄占位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脊柱外固定器撑开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且疗效稳定的微创修复方法,骨水泥渗漏率低,可获得满意的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椎体骨折可有效缓解剧烈疼痛,具有创伤小、疗效佳及并发症少的优势,但对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来说,术后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病程较长、不易治愈,因而疼痛的缓解并不能全面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的有效性。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4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及同期24例进行保守治疗的新鲜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度、下腰部功能活动情况、治疗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及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程度、椎体高度、后凸 Cobb 角度、下腰部功能活动情况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椎体成形治疗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P〈0.05);椎体成形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也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P 〈0.05),治疗后6个月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表明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治疗胸腰椎体新鲜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椎体畸形,提高下腰部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余彬  陈勤  邓宁 《华西医学》2009,(7):1673-1675
目的:探讨单侧经椎弓根基底部外侧穿刺进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4例椎体压缩性骨折经椎弓根基底外侧穿刺进针,球囊扩张,骨水泥注入治疗,使用VAS评分法评价患者疼痛变化,测定手术前后椎体前、中柱高度与Cobb角。结果:单侧经椎弓根基底外侧穿刺的手术均安全完成。VAs评分由术前平均(8.5±0.3)分改善到术后(2.2±0.2)分,随访三月为(2.1±0.4)分(与术前比较,P〈0.05);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13.6±2.3)mm到术后(24.5±2.2)mm,随访三月为(24.3±2.0)mm(与术前比较,P〈0.05);锥体中部高度由术前(14.2±2.1)mm到术后(25.6±2.4)mm,随访三月为(25.4±2.2)mm(与术前比较,P〈0.05);Cobb角由术前的(22.5±3.6)。到术后(10.5±3.0)。随访三月为(10.3±2.8)。(与术前比较,P〈0.05)。结论:经椎弓根基底外侧的单侧穿刺锥体成形术可有效恢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高度、缓解疼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均可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但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国内外仍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球囊后凸成形与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Springer 以及万方等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按照既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查找有关后凸成形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进行比较的文献。利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0篇,其中随机对照研究1篇,前瞻性队列研究9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操作时间、治疗后长期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与经皮椎体成形组相比,椎体后凸成形组可以更好地增加椎体前缘高度,降低骨水泥渗露的发生率,以及减小远期后凸角。表明与经皮椎体成形相比,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可以更好地减小远期后凸角,增加椎体前缘高度,降低骨水泥渗露率。  相似文献   

14.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已被广泛用于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现在亦被用于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目的:评估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分次和温度梯度灌注骨水泥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分次和温度梯度灌注骨水泥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病例共24例38椎,分为椎体压缩≥1/4组9例11椎和椎体压缩〈1/4组15例27椎。在C臂机透视定位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采用分次灌注、温度梯度灌注方法注射骨水泥。以目测类比评分及O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分次和温度梯度灌注骨水泥治疗前后疼痛缓解情况,日常功能恢复情况,治疗椎的高度变化。随访时间为12-56个月。结果与结论:2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分次和温度梯度灌注骨水泥治疗。平均单个胸椎内注射骨水泥(4±1) mL,单个腰椎内注射骨水泥(5±1) mL。治疗±后复查X射线片见骨水泥分布良好,无神经根损伤或脊髓压迫症状。两组患者治疗后椎体高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1 d、治疗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目测类比评分、功能障碍指数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相同时间点目测类比评分、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的改变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分次和温度梯度灌注骨水泥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可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不论肿瘤转移椎体有无明显压缩,均能迅速缓解疼痛,是治疗椎体转移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临床实践证明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有显著的疗效。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治疗伴或不伴椎体内裂隙样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效果,以确定椎体成形治疗椎体裂隙样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76例,分两组,实验组27例伴椎体内裂隙样变,对照组49例不伴椎体内裂隙样变。采用椎体成形治疗后,比较两组间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值、椎体前缘高度的变化,以及发生骨水泥外漏的类型和特点。 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后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后的伤椎高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椎体成形是减轻伴或不伴有椎体裂隙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疼痛,改善脊柱活动功能及提高患者社会活动能力的有效方法,但不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  相似文献   

16.
江仕君  赵坚 《全科护理》2013,(24):2209-2210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手术配合及护理。[方法]对31例35个椎体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并给予精心护理配合。[结果]病人疼痛情况、生活自理能力术后较术前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病人经6个月~12个月的随访,疗效满意。[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微创、有效方法,积极的护理配合及术中、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障,可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背景:椎体成形、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存在骨水泥外溢、伤椎及临近椎体继发骨折等风险。目的:验证高分子可降解网状微孔球囊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可行性。方法:以聚乳酸-已内酯共聚物为原材料,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可降解网状微孔球囊,同时制备涂层球囊,扫描电镜观察其形貌;向球囊内分别注入水和骨水泥,观察外渗情况;测试球囊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采用细胞染色法和CCK-8法测试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在两种球囊上的增殖情况。观察两种球囊在模拟体液、猪胰脂肪酶溶液和新鲜的人血清中的降解。将球囊置入猪椎体后测试球囊的爆破压。将钙盐骨水泥注入球囊后密封,固化后置于6 atm压力的超纯水中,定期检测钙离子浓度。结果与结论:网状微孔球囊具有良好的纤维形态,粗细分布均匀,存在孔隙;涂层球囊表面无具体形态结构及孔隙存在。与涂层球囊相比,网状微孔球囊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和液体渗透性及爆破压力,可防止骨水泥渗漏,促进成骨细胞的黏附与增殖,降解更均匀、稳定,可较好保持钙离子浓度,更利于新骨生长和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