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对于脊柱腰段椎旁肌间隙的显示能力.方法:用Sequoia 512彩色超声诊断仪探查18例健康志愿者的脊柱腰段骨性结构、椎旁肌、肌间隙及其内的血流情况.结果:超声能够辨认全部腰椎的棘突和横突,通过将探头压紧椎旁肌,使得肌肉存在紧张性收缩运动的方法能准确辨认Wiltse间隙.胸腰筋膜和Watkins间隙可直接辨认,Weaver间隙未能探查到.多普勒显示血管自多裂肌根部内侧发出,分为两支,一支向内侧进入多裂肌,另外一支向外侧Wiltse间隙走行,贴着肌间隙外侧走向竖脊肌.在L4-L5水平,多裂肌逐渐变厚,Wiltse间隙更容易分辨.结论:超声可实时显示椎旁肌间隙及其内的血管,可用于辅助脊柱微创手术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背景:由于经后正中入路常规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较大,Wiltse等于1968年提出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的入路用于胸腰椎骨折的椎弓根置钉方法,后因存在暴露不够充分、手术难度较高未能广泛采用,但目前外科医生越来越重视如何减少手术创伤而能够达到更好的修复效果。
  目的:探索改良多裂肌间隙入路行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无神经损伤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认识其手术适应证和优势。
  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于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成都大学附属医院行无神经损伤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接受常规后正中入路和改良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改良肌间隙入路修复无神经损伤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修复较传统后正中入路可以明显缩短置钉时间,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患者目测类比评分明显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修复后2组无神经损伤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恢复及 Cobb 角的改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改良多裂肌间隙入路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修复无神经损伤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在置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与传统入路无区别,在有效减轻术后腰背部疼痛方面与常规后正中入路比较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背景:胸腰椎骨折治疗上多采用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固定,传统后正中入路广泛剥离椎旁肌,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出现腰背疼痛。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及对多裂肌影响。 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科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45例胸腰段骨折患者,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1例,爆裂型骨折34例,并且椎管占位小于1/3,后柱均完整,ASIA分级均为E级,无神经症状。随机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21例和传统正中入路24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及影像学指标,治疗后进行目测类比评分系统评分以及6个月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5 d肌酸激酶水平,随访时行多裂肌肌内静息肌电图评估。结果与结论:治疗后两组在Cobb角恢复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肌酸激酶水平及术后目测类比评分低于传统正中入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6个月随访腰背痛JOA评分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低于传统正中入路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6个月随访行多裂肌肌电图检查,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出现失神经纤颤电位少于传统正中入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可见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背景:胸腰椎骨折治疗上多采用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固定,传统后正中入路广泛剥离椎旁肌,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出现腰背疼痛.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及对多裂肌影响. 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科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45例胸腰段骨折患者,依据 Denis 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1例,爆裂型骨折34例,并且椎管占位小于1/3,后柱均完整,ASIA 分级均为 E 级,无神经症状.随机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21例和传统正中入路24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及影像学指标,治疗后进行目测类比评分系统评分以及6个月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5 d 肌酸激酶水平,随访时行多裂肌肌内静息肌电图评估.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两组在 Cobb 角恢复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肌酸激酶水平及术后目测类比评分低于传统正中入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6个月随访腰背痛 JOA 评分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低于传统正中入路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6个月随访行多裂肌肌电图检查,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出现失神经纤颤电位少于传统正中入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可见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棘突旁小切口经多裂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在腰椎结核后路手术中的差异。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腰椎结核患者90例,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45例:小切口多裂肌间隙入路;对照组45例:后正中入路。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的出血量、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切口引流情况进行对比。内固定取出术后6个月随访腰椎MR检查。组间数据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93±12.40)min vs.(150±16.90)min,t=18.381,P<0.01]、出血量[(121±39.62)ml vs.(340±47.83)ml,t=23.897,P<0.01]、切口引流量[(56±14.2)ml vs.(131±11.5)ml,t=27.533,P<0.01]及引流管拔除时间[(39±8.5)h vs.(51±11.1)h,t=5.75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VAS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1周(3.28±1.02 vs.4.49±1.13,t=5.972,P<0.01)、1个月(2.16±0.81 vs.3.54±0.88,t=7.740,P<0.01)、3个月(1.03±0.75 vs.2.42±0.64,t=9.457,P<0.01)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内固定取出术后6个月MR检查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手术区域多裂肌间隙出现纤维化及高密度区的例数分别为7例和2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18,P<0.01)。结论在腰椎结核手术中棘突旁小切口多裂肌间隙入路足够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入路创伤小,愈合满意,患者疼痛较轻,优于后正中入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入路或后正中入路行腰椎融合术的治疗效果以及对椎旁肌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我院相关科室收治的进行腰椎融合术的患者60例。将其分为肌间隙入路和后正中入路两组各30例,分别进行手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患者术前和术后外周血肌酸磷酸激酶值(CK)。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CK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间隙入路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后正中入路组。肌间隙入路组与后正中入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方法中,经肌间隙入路手术的效果明显好于经后正中入路手术的效果。该方法对椎旁肌的损伤较小,患者手术过程中出血量较低,术后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7.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是处理各种脊柱紊乱、重建脊柱稳定性的标准术式之一。但是传统PLIF术需要大范围剥离椎旁肌,破坏棘上、棘间韧带,造成腰椎迟发的脊柱不稳以及部分患者术后残留顽固性腰背痛[1,2]。本次研究采用腰椎双侧旁正中切口,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入路PLIF治疗28例腰椎退行性疾患,获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7月上虞  相似文献   

8.
背景: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应用于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治疗实现了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椎弓根钉棒植入及整复固定。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53例无明显神经损伤且后凸大于20°和/或椎体前缘高度塌陷大于50%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分别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n=28)及传统后正中入路(n=25)进行治疗。结果与结论: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的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降低(P<0.05),而在伤椎Cobb角改善、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和椎管正中矢径变化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达到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相同的效果,且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背景:脊柱后路手术是胸腰段椎体骨折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传统后路手术显露过程中,大范围椎旁肌的剥离和牵拉,容易发生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 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的复位情况及稳定性。 方法:对62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系统治疗22例,传统正中入路并GSS内固定系统治疗21例,传统正中入路并AF内固定系统治疗19例。通过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切口并发症、伤椎高度、Cobb角等各项临床指标,对比3种内固定方案的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内固定后引流量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组优于传统正中入路并GSS内固定组及传统正中入路并AF内固定组(P〈0.05)。3组内固定后3 d椎体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腰痛目测类比评分内固定后1周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3,6个月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组明显低于传统正中入路并GSS内固定组及传统正中入路并AF内固定组。3组患者均未见切口感染。提示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方式与传统后入路显露方式比较,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等优势,GSS内固定系统与AF内固定系统修复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效果相近,但GSS内固定系统操作简单,具有省时、出血量少、固定牢靠和复位良好的优点,结合椎旁肌入路,是目前修复胸腰段脊柱骨折较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手术方法、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采用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行下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患者60例,观察临床疗效及腰椎磁共振所示的多裂肌萎缩和脂肪沉积情况。结果随访6~18月,平均12.2月,按Nakai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42例,良16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6.7%。术前、术后多裂肌面积无明显萎缩,脂肪沉积少。结论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操作学习曲线短,可减少对多裂肌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椎旁肌间隙入路配合微型拉钩等简单手术器械相对于微创扩张管道更容易推广。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椎间盘突出症常用方法是经后正中入路髓核摘除、神经根管减压和刚性融合内固定,由此引起相邻节段的退变和腰椎生理活动受限是临床所面对的问题;而非融合固定的传统后正中入路则由于存在切口大、剥离广、腰背肌的失神经支配等缺点。 目的:观察经Wiltse入路腰椎动态稳定植入物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与传统后方入路的疗效进行比较。 方法:纳入因腰椎间盘突出症于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分别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腰椎间盘摘除+腰椎动态稳定系统固定的患者46例,其中经传统后方入路25例,Wiltse入路21例。 结果与结论: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31个月,平均(13.8±2.4)个月。Wilste入路组患者切口长度、内固定中失血和内固定后引流均低于传统后方入路组(P〈0.05);但2组患者内固定后1周和6个月目测类比评分与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X射线显示所有患者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无松动或断裂。提示Wiltse入路腰椎动态植入物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早期疗效与传统后方入路接近。  相似文献   

12.
刘卫华  唐曦  王智  李鑫 《中国临床康复》2014,(17):2746-2751
背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成年中国人第5腰椎峡部作了大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但研究结果各不相同,并且观测参数不系统、不完整,而对成年中国人第5腰椎峡部进行较系统的临床应用解剖与Micro CT扫描显微影像解剖对照研究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 目的:观测成年中国人第5腰椎峡部Micro CT扫描显微影像解剖学及应用解剖学特点,以期为成年中国人第5腰椎峡部易患病性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实验从成都医学院局解实验室随机选取60例成年中国人干燥、无破损第5腰椎标本,应用游标卡尺测量第5腰椎峡部的相关数据,并应用Micro CT的三维重建系统分析第5腰椎标本三维骨结构,并逐一测量与第5腰椎左、右侧峡部临床应用解剖观测的指标相对应的Micro CT扫描显微影像解剖参数。 结果与结论:在成年中国人第5腰椎标本观测:①左、右侧峡部上缘厚度分别为(4.27±177;0.99) mm,(4.25±177;0.98) mm。②左、右侧峡部下缘厚度分别为(7.31±177;1.23) mm,(7.29±177;1.25) mm。③左、右侧峡部内缘厚度分别为(6.61±177;0.33) mm,(6.59±177;0.36) mm。④左、右侧峡部外缘厚度分别为(8.65±177;0.27) mm,(8.59±177;0.33) mm。⑤左、右侧峡部上下缘距离分别为(11.10±177;3.14) mm,(11.07±177;3.11) mm。⑥左、右侧峡部上缘长度分别为(8.37±177;0.99) mm,(8.40±177;0.96) mm。⑦左、右侧峡部下缘长度分别为(4.71±177;0.71) mm,(4.73±177;0.62) mm。⑧左、右侧峡部内缘长度分别为(13.01±177;1.38) mm ,(13.04±177;1.36) mm。⑨左、右侧峡部外缘长度分别为(10.75±177;1.11) mm,(10.78±177;1.06) mm。游标卡尺与Micro CT所测的第5腰椎峡部左右侧的三维数值之间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证实,对成年中国人第5腰椎峡部临床应用解剖测量值与Micro CT测量值之间具有统一性,左右侧腰椎峡部解剖值没有差异,Micro CT能为临床上第5腰椎的易患病性提供更为详尽准确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3.
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相关参数的三维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不同研究关于寰椎经椎弓根螺钉置入的进钉点和钉道角度数据各有不同。目的:利用CT多平面重建设计理想的进钉路径,测量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相关骨性参数,评估寰椎椎弓根高度及椎动脉沟环变异对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影响。方法:从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中随机选出2009-10-01/2010-06-30期间头颈联合部未见异常62例患者CT血管造影扫描资料,利用其图像数据进行后处理三维多平面重建成像,测量寰椎椎弓根最小高度、进钉点位置、钉道角度、最大进钉长度、钉道在椎弓根内的长度,同时观察寰椎沟环变异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男女寰椎椎弓根最小高度分别为(4.4±1.2),(3.8±0.8)mm,其中高度≥3.0mm占91%。男女进钉点位置至正中线距离分别为(21.7±1.2),(20.8±1.3)mm;钉道内倾角分别为(10.1±2.1)°,(10.3±2.6)°;最大进钉长度分别为(26.9±1.8),(26.5±1.8)mm;椎弓根钉道长度分别为(8.0±1.1),(7.9±1.2)mm。寰椎沟环变异发生率为25.8%,其中Ⅱ-Ⅳ型后环发生率为21.0%。这表明椎弓根最小高度及Ⅱ-Ⅳ型椎动脉后环变异直接影响螺钉置入:MPR成像技术能设计理想的螺钉置入方案,寰椎枢关节螺钉固定患者术前三维CT解剖测是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背景:MRI弥补了X射线及CT难以显示神经的软组织方面的不足,可以清晰直接显示下牙槽神经.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显示下牙槽神经的几何准确性.方法:新鲜尸体头颅1个去除软组织附丽,MRI、CT扫描获得数据,分别测量下颌两侧第2前磨牙与第1磨牙、第1磨牙与第2磨牙、第2磨牙与第3磨牙之间3个部位下牙槽神经与骨皮质之间距离,利用电锯切开两侧同样位置下颌骨体部,游标卡尺测量神经与骨皮质之间距离,将MRI、CT、游标卡尺测量3种方法所测得的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与结论:通过3种方法测量18个点骨皮质距离,下牙槽神经距离平均值分别为(4.894±1.692),(4.906±1.715),(4.861±1.718) mm,三者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MRI显示下牙槽神经具有良好的几何准确性,为进一步应用于种植等术前影像学检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背景:经口咽入路是治疗寰枢椎病变的传统方法,一直以来都是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的:为经口咽入路到达颅颈交界区提供直观操作路径,并提供安全操作的解剖学数据。方法:对尸体标本进行经口咽入路逐层外科解剖,观察解剖层次、组织结构以及相互之间的毗邻关系,以门齿为标志点测量各主要解剖结构与其之间的距离,并测量椎动脉与中线之间的距离以及寰枢椎的形态学结构。结果与结论:经口咽前入路能直接显露从斜坡中下段至C3椎体上缘的范围,双侧椎动脉到中线的距离C1水平左侧为20.72—29.70mm、右侧为20.36—28.98mm,C2水平左侧为13.10-23.00mm、右侧为13.85—24.02mm。前结节、齿突前面、齿突后面、硬脊膜、脊髓以及C2椎体前缘和C3椎体前缘与门齿之间的距离分别为69.24—88.16mm、74.95—96.27mm、84.77-107.39mm、87.65—111.45mm、91.38—116.11mm、76.21—92.77mm和78.53—105.13mm。寰椎长度为(19.8±2.3)mm,齿突高度为(15.9±1.9)mm,最大横径为(10.5±0.6)mm,最大矢状径为(11.5±1.9)mm;枢椎最大横径为(15.1±1。6)mm,最大矢状径为.17.7±1.3)mm,上关节面外缘到中线的距离为(26.1±1.7)mm,横突孔入口与上关节面之间的距离为(8.1士1.3)mm。颅颈交界区的解剖结构复杂,经口咽入路在解剖安全范围内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存在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体骨折经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手术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棒系统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方法选骨外科收治并实施手术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47例,入院后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手术治疗。Wiltse入路组25例,传统后正中入路组22例,均在入院1周内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行椎体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记录并分析、比较两组不同入路的手术效果、伤椎Cobb角纠正率、VAS评分法评估切口区域腰背痛的疼痛程度、血清中骨骼肌损伤的标志物肌酸激酶(CK)含量、术后复查MRI显示的多裂肌副损伤程度的情况指标。结果两组在伤椎Cobb角纠正率比较中无显著差异(P0.05);Wiltse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患者创面渗血量、术后引流管引流计量、腰背痛VAS评分均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CK值及术后1年MRI评分亦明显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段椎体骨折经Wiltse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可减少椎旁肌的副损伤,有效避免多裂肌的瘢痕变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明显减轻术后慢性腰背痛,且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多系统萎缩(MSA)及鉴别MSA与帕金森病(P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MSA患者(MSA组)、20例PD患者(PD组)及18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MRI检查,观察脑实质萎缩、脑桥十字征、壳核外侧缘裂隙征、MCP高信号、壳核低信号,并测量所有受试者的MCP宽度。结果:所有MSA患者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小脑、脑桥、延髓、壳核萎缩,四脑室及桥延池扩大,其中15例(57.7%)可见脑桥十字征,6例(23.1%)可见T2像轴位MCP高信号,8例(30.8%)可见裂隙征,4例(15.4%)可见T2像壳核低信号。MSA组MCP宽度(6.4±1.4)mm明显小于PD组(9.2±1.1)mm与对照组(9.4±0.8)mm(P均<0.01),PD组MCP宽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例MRI有脑桥十字征的MSA患者MCP宽度平均为(5.3±1.0)mm,11例MRI无脑桥十字征的MSA患者MCP宽度平均为(7.2±1.6)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有助于MSA的诊断;MRI测定MCP宽度可作为鉴别MSA与PD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和肽素及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影响,探讨贝那普利抑制心室重构的作用机制。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18例(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120例(常规药物治疗+贝那普利)。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行血清和肽素、NT—proBNP浓度检测;并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变化;对比两组各指标变化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和肽素[(17.8±7.9)、(4.9±1.3)pmol/L,t=7.331,P=0.008]、NT-proBNP[(1779.6±838.3)、(327.8±226.8)ng/L,t=10.236,P=0.002]、LVEF[(33.5±6.2)%、(50.5±5.2)%,t=3.336,P=0.009]、LVESD[(47.6±8.9)、(32.9±5.7)mm,t=2.767,P=0.010]、LVEDD[(60.2±7.1)、(43.24-5.6)mm,t=2.882,P=0.00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治疗组各指标与对照组[对照组:和肽素为(10.5±2.4)nmol/L;NT—proBNP为(1076.6±486.6)pg/L,LVEF为(36.6±5.6)%,LVESD为(45.9±6.8)mm,LVEDD为(57.54-5.4)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9、0.010、0.035、0.038、0.048)。结论贝那普利可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和肽素、NT—proBNP的浓度,抑制神经内分泌因子,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刘卫华  周红利 《华西医学》2009,24(3):683-685
目的:通过对滑车神经行经小脑幕侧方区域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寻找小脑幕侧方区域手术时避免损伤滑车神经的临床解剖标志。方法:对15例(男10例,女5例)防腐固定无畸形、无病变的成人头颅标本用红色乳胶灌注后,10倍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滑车神经在小脑幕侧方区域的行径,及其与周围重要神经、血管结构的毗邻关系,测量滑车神经长度、宽度、厚度及其与周围标志点的距离,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滑车神经在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之间向前行,进入小脑幕侧方区域,在动眼神经三角的后部穿越游离缘硬膜,其长度为(6.78±1.87)mm,宽度为(1.09±0.21)mm,厚度为(0.78±0.11)mm。滑车神经进入小脑幕侧方区域的人口处位于前床突、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起始部、动眼神经人口后方,位于后床突后外方;距离前床突(23.24±3.18)mm、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起始部(17.57±3.26)mm、动眼神经人口(11.42±3.32)mm;距离后床突(14.21±3.25)mm。结论:行小脑幕侧方区域手术时,为避免损伤滑车神经,前床突:后床突、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起始部和动眼神经人口可以作为寻找滑车神经人口的重要标志,同时注意区分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联合普伐他汀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5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63例和卡维地洛普伐他汀联用组62例(联合用药组)。两组均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一定剂量的上述药物,疗程1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及心率的变化,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治疗前后进行6min步行试验(6MWT),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治疗前后NT-proBNP、cTnⅠ浓度变化,观察患者再住院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联合用药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心率[(78±12)次/min与(100±12)次/min,t=13.682,P〈0.05],LVEDD[(43±5)mm与(53±8)mm,t=5.284,P〈0.01],LVESD[(42±6)mm与(56±7)mm,t=6.454,P〈0.01],LVEF[(50±5)%与(35±8)%,t=-6.091,P〈0.01],NT—proBNP[(986±713)ng/L与(3328±1109)ng/L,t=17.626,P〈0.05],cTnⅠ[(0.85±0.16)μg/L与(2.03±0.63)μg/L,t=5.879,P〈0.01],6MWT[(355.6±92.5)m与(238.8±101.4)m,t=-8.255,P〈0.01]显著改善。随访3个月,联合用药组与卡维地洛组比较,LVEDD[(43±5)mm与(57±6)mm,t=5.892,P〈0.05],LVESD[(42±6)mm与(49±7)mm,t=3.243,P〈0.01],LVEF[(50±5)%与(42±8)%,t=-12.036,P〈0.01],NT-proBNP[(986±713)ng/L与(1626±968)ng/L,t=3.603,P〈0.01],cTnⅠ[(0.85±0.16)μg/L与(1.15±0.36)μg/L,t=3.200,P〈0.01],6MWT[(355.6±92.5)m与(296.2±99.5)m,t=-10.119,P〈0.01]显著优于卡维地洛组;再住院率显著下降(3.3%与12.7%),χ^2=6.224,P〈0.05],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3.3%与15.9%),χ^2=5.974,P〈0.05]。结论卡维地洛联合普伐他汀可以降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cTnⅠ水平,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