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节段结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将48例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短节段固定组(短节段组)和短节段结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短节段结合伤椎组),每组24例。短节段组采用伤椎上下椎体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短节段结合伤椎组采用短节段结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术后感染、腰背部疼痛及内固定破坏等)的发生情况。术后均随访1年,观察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伤椎Cobb角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均获1年随访,短节段结合伤椎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短节段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年伤椎椎体前缘、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均高于治疗前,Cobb角小于治疗前(均P<0.05);短节段结合伤椎组伤椎椎体前缘、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均高于短节段组、Cobb角小于短节段组(均P<0.05)。结论短节段结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疗效确切,有利于患者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防止再塌陷。  相似文献   

2.
背景:短节段椎弓根钉技术治疗和修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在临床应用广泛,但经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内植骨是否具有优越性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目的:观察后路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短节段内固定修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围手术期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方法治疗的57例非合并神经症状单节段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组(n=21)、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组(n=19)、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并植骨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组(n=17)。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后引流血量(拔管为标准)、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管侵占率、目测类比评分等指标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单侧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技术可延长手术时间和增加治疗后引流血量(P<0.05)。②3种治疗方式均可恢复椎体高度。③治疗后3组间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椎弓根通道植骨在围手术期并非改善后凸畸形的因素。④椎弓根通道植骨为改善椎管侵占率的因素。⑤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可改善治疗后疼痛情况。提示后路经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是修复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安全可靠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背景:对于椎管内有骨块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单纯椎体成形术难以解除椎管内占位及纠正脊柱后凸畸形,且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高,使其成为其应用的相对禁忌证,而传统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存在手术创伤大、螺钉松动及椎体高度丢失等问题。 目的:观察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患者31例。内固定后通过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估腰背部疼痛情况、ODI评分评估腰背部功能情况、SF-36健康调查评分表评估生活质量、胸腰椎正侧位片评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改善情况、Frankel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内固定置入过程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所有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24.5个月,伤椎均达满意复位,平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 Cobb 角得到明显改善,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腰背部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以上所有指标治疗后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1周和内固定后1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2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椎体前缘及椎间隙处少量骨水泥渗漏各1例,但均无临床症状。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无新发骨折。说明联合应用后路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伤椎椎体成形,不仅能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椎体高度及强度,重建脊柱稳定性,明显缓解腰背部疼痛,还可以使患者获得满意的腰背部功能,显著提高生存质量,是治疗伴椎管内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经胸腰段伤椎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临床常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研究已证实经伤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脊柱稳定性加强,但也有研究认为经伤椎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足以增加脊柱的稳定性,但此结论缺乏生物力学结果支持。 目的:观察胸腰段椎体骨折经伤椎单节段固定的相关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取扬州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8具中国人新鲜胸腰段标本(T11-L3),锯条横断2/3椎体,制成完整胸腰段椎体实验标本,将8具标本等分成跨伤椎固定组和单节段经伤椎固定组,分别在跨伤椎临近椎体四钉固定和临近椎体四钉固定+经伤椎单侧椎弓根固定。 结果与结论:胸腰段椎体骨折后经跨伤椎固定与经单节段伤椎固定的载荷-应变关系相差12%、载荷-位移关系相差11%、强度相差18%、轴向刚度相差11%、扭转力相差11%及拔出力相差1.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经伤椎单节段固定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经伤椎单节段固定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型骨折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胸腰段爆裂型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进行随机分组,其中观察组42例,实施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手术,对照组38例,实施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患者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平均随访时间以及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压缩率和Cobb角。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患者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压缩率和Cobb角与术前相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压缩率和Cobb角的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压缩率和Cobb角的组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压缩率和Cobb角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压缩率和Cobb角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术治疗胸腰段爆裂型骨折患者,具有远期疗效明显,出血少、时间短、并发症低等优势。在安全性及患者满意度方面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或爆裂骨折的效果及预后。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6月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或爆裂骨折93例,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给予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对照组给予后路经伤椎跨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前及术后2周、3个月、6个月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术后3、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以及术后内固定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周、3及6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术后3和6个月低于术后2周,术后6个月低于术后3个月(P0.01)。术后2周、3及6个月,观察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内固定失败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在改善胸腰椎压缩或爆裂骨折患者伤椎功能、维持术后伤椎高度及降低内固定失败率方面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短节段伤椎内固定技术在治疗胸腰段单椎体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4年7月至2008年5月胸腰椎骨折患者48例,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2355岁,平均39岁,所有病例CT显示均有椎管内占位,其中16例有不同程度的下肢症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33例(男22例,女11例),行短节段内固定技术固定骨折椎体,对照组15例(男9例,女6例),行单节段四钉两棒内固定技术固定骨折椎体,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以伤椎前缘压缩程度、Cobb's角及中柱突入椎管的程度为指标来评价两组的手术效果,所有病例均随访至术后1年。结果试验组无论在术后1周的即时复位还是术后1年复位丢失上都要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短节段伤椎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无论在骨折复位还是维持术后复位丢失方面都要优于单节段四钉两棒内固定方式,而且短节段伤椎内固定技术也较少发生内固定物折断、折弯及椎弓根钉松动、拔出等内固定失败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旁入路经伤椎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固定效果。方法对30例胸腰段压缩性骨折和轻中度爆裂性骨折患者行短节段椎旁入路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随访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75.3±12.5)min,术中出血量(168.1±25.6)mL。术后后突畸形得以矫正,椎体高度接近正常。所有患者随访9-32个月,均取得良好的复位效果。术后6个月以上复查X线片均证实骨折愈合,内固定无失效。结论短节段椎旁入路经伤椎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段压缩性骨折和轻中度爆裂性骨折创伤小、复位固定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60)行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观察组(n=60)行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JOA评分,以及随访12个月的椎体压缩程度及矢状面Cobb角矫正度丢失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观察组随访12月的椎体压缩程度及矢状面Cobb角矫正度丢失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后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的疗效显著,且术后伤椎椎体高度保持和减少术后矢状面Cobb角丢失方面的远期疗效优于跨伤椎治疗。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已有多项研究报道了短节段非融合内固定修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早期临床效果,结果令人鼓舞,但该方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中远期随访结果尚少见报道。
  目的:评价非融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不稳定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中期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因不稳定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接受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非融合治疗的12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存在严重的椎管内占位并伴有神经功能障碍,且均为胸腰椎单节段损伤,内固定前实施体位复位2 d后在伤椎及其上、下节段水平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内固定后12个月取出内固定物。临床以及影像学评价指标包括椎管内占位情况、椎体高度丢失率、Cobb角、美国脊柱损伤学会(ASIA)运动神经评分、Frankel分级以及损伤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等。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至少5年的随访。在椎管内占位率、椎体高度丢失率以及Cobb角评估方面,内固定后多次测量结果较之初次内固定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多次评估结果均显著优于内固定前,但内固定后多次评估结果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置入后及其取出后,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加重。患者内固定前的ASIA运动神经评分为34.2±6.3,末次随访时为47.7±9.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103,P=0.000)。在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的损伤水平相邻节段均未发生退变,神经功能获得Frankel分级1或2级的恢复。提示伴有神经损害症状的不稳定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非融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中期效果良好,可有效重建和维持脊柱的矢状位对线,且不会导致损伤水平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背景:虽然保守与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通常是可靠和令人满意的,但其也存在诸多不足。微创经皮椎弓根系统为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目的:观察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共纳入55例患者,均因单个椎体的单纯压缩性骨折于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分别行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25例)和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30例)。结果与结论:除开放复位内固定组2例患者出院后失访外,其余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14个月。行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天数均显著优于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患者(P〈0.05);行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和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的患者内固定后矢状位Cobb角、目测类比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内固定前(P〈0.05),而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显著高于内固定前(P〈0.05);两组患者内固定后8个月随访时的矫正丢失量和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单节段椎体骨折矫正效果满意,但临床应用时需掌握其准确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13例.测量术前、术后与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及椎体压缩百分比,对神经功能进行Franker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 ~24个月,平均15个月,无一例内固定断裂或松动,全部获得骨性愈合.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22.2±5.3)°矫正至术后(5.3±3.5)°,末次随访时为(6.2±3.6)°;椎体压缩百分比由术前(45.7±14.1)%恢复至术后(6.1±3.8)%,末次随访时为(7.2±3.9)%;伤椎Cobb角及椎体压缩百分比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03、=12.05,P均<0.05),末次随访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脊髓神经功能除2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 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是一种牢固、安全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黄旗凯  李明  胡文 《中国临床康复》2012,(35):6550-6554
背景:纳米人工骨最大优点为具有骨诱导活性和优异的成骨性能并且可任意塑型,不良反应低。目的:观察后路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纳米人工骨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方法:4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在入院3d内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固定结合伤椎植入纳米人工骨治疗,分析对比治疗前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及随访植骨融合。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均获得9个月以上随访。患者植入纳米人工骨后7d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与植入纳米人工骨后7d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所有病例植骨均愈合良好。结果表明,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结合伤椎纳米人工骨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对维持重建脊柱稳定性及维持矫正率效果好,植骨融合率高,愈合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加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治疗组采用传统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和椎体内植骨成形术治疗32例胸腰椎骨折,以同期随机选择的采用传统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的30例胸腰椎骨折为对照组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分别测量两组病例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矢状位Cobb角,椎管内占位百分比,以ASIA 2000分级标准评定神经功能;以Charles标准评定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7.2个月(12 ~21个月),放射学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的脊柱重建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术后即刻伤椎高度恢复方面疗效相当,但对照组在术后脊柱的后凸矫形和骨折块复位方面较治疗组差(P<0.05).末次随访时治疗组与对照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矢状位Cobb角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和临床疗效评估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治疗组2例,对照组5例.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加伤椎固定结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可提高骨折后凸畸形的矫正度,使脊柱和内固定物的载荷更合理、更稳定,降低了内固定失效和矫形丢失的发生,促进了骨折愈合,是弥补传统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不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胡海刚  王清  谭伦 《中国临床康复》2012,(48):9074-9078
背景:经后路伤椎椎弓根置钉植骨的手术方式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治疗胸腰椎骨折,既往对其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但仍然存在较多争议。目的:对经后路伤椎椎弓根置钉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和Pubmed数据库中1989年1月至2011年9月关于伤椎椎弓根置钉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胸腰椎骨折,伤椎,固定,植骨"或"thoracolumbar fractures,injured vertebral,fixation,bonegraft"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最终选择33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经后路伤椎椎弓根置钉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不仅为骨折愈合提供了更为坚稳的内固定,同时有助于骨折复位和后凸畸形的矫正,恢复和维持椎体高度,减少矫正率的丢失。但目前报道的手术疗效以回顾性分析居多,缺乏长期随访、系列的前瞻性分析和循证医学依据,并且对伤椎置钉的适应证、安全性和技术规范还存在较大争议,这些都有待进一步去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入路椎弓根钉不同节段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7例重度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 =36)和对照组(n =31),对照组行短节段后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长节段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神经功能、椎体前缘压缩度、Cobb角.[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58.7±33.9)min,明显长于(113.6±24.2)min(P<0.05);术中出血量为(386.4±122.9)mL,明显多于对照组(183.7±57.8)mL(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明显提高(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椎体前缘压缩度、Cobb角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Cobb角、Cobb角矫正率、Cobb角矫正丢失度、椎体前缘矫正丢失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椎体前缘压缩度、椎体前缘压缩矫正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长节段后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可有效矫正重度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后凸畸形,恢复椎体高度,并有效预防远期矫正丢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后路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复位固定治疗,共随访32例,对患者术前及术后伤椎高度及伤椎后凸角度(Cobb角)分别进行测定并比较;通过Frankel标准对脊髓神经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术后随访12-20个月,所有骨折复位效果满意。手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由术前的32.4%-69.3%,平均(51.6±17.8)%恢复到术后2周85.6%-99.2%,平均(92.8:tz6.2)%及末次随访时90.6%-97.8%,平均(93.8±3.6)%。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12.8°-30.5。,平均(20.8±9.1)。恢复到术后2周0°-7.8°,平均(4.9±3.2)°及末次随访时2.0°-12.0°,平均(6.2±4.6)°。伤椎后Cobb角与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520、4.762,P均〈0.01)。脊髓神经功能除3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对胸腰椎骨折应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恢复伤椎前缘高度,并且能增加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和减少远期矫正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单纯后路短节段结合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1~A3型胸腰椎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我院收治的70例行A1~A3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27例与观察组43例,对照组采用后路短节段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单纯后路短节段结合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矢状面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矢状面Cobb角明显减小,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明显升高,观察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18个月,两组均未出现术后感染、椎弓根螺钉退出以及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单纯后路短节段结合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1~A3型胸腰椎骨折,可明显降低伤椎后凸畸形风险,减少术后椎体丢失,增强患者腰椎功能,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组35例胸腰椎骨折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其中20例行术中后路减压,8例经椎弓根行病椎植骨。35例均行关节突及横突间植骨。并测量术前、术后伤椎前后缘平均高度(百分比)和Cobb’s角,椎管截面积。结果:术后伤椎前后缘平均高度(百分比)和Cobb’s角,椎管截面积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随访9-21个月,平均13.2个月。无一例出现神经症状加重,2例出现内固定断裂并完整取出。结论: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背景:随着脊柱内固定和脊柱融合技术的发展,脊柱融合已成为腰椎退行性滑脱症毫无争议的"金标准"。同时,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手术节段稳定性及其对相邻节段的影响,并与单纯椎管加压进行对比。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收治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38例,排除失访3例,余35例中采用椎弓根固定后外侧融合21例,单纯椎管减压14例。单纯椎管加压组用咬骨钳咬除黄韧带和椎板解除神经根后方的压迫,用骨凿凿除向前滑脱的椎体后缘与下位相邻椎体后缘形成的相对性突起;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按Wein-stein法定位椎弓根钉进针,拧入椎弓根螺钉,根据受压情况进行椎板减压。按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综合评价临床疗效,观察过伸、过屈位时的水平位移及角移位,采用UCLA系统来评价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与结论:35例患者随访时间1年。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单纯椎管加压组(P〈0.05)。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对腰椎稳定性影响不大,邻近节段退变置入前和置入后1年无明显变化。单纯椎管加压对腰椎稳定性影响显著,同时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邻近节段退变无明显变化。提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疗效满意,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并且置入后早期对椎间盘的邻近节段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