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背景:前路腰椎椎间融合已成为一种椎间融合的标准技术,广泛应用于椎体滑脱、椎间盘源性疼痛、腰椎失稳等病症的治疗。目的:归纳总结前路椎间融合器的种类、前路腰椎椎间融合的临床应用及内固定器械种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以"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1979年1月至2012年1月)。以"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为检索词,检索万方数据库(1979年1月至2012年1月)。文献语种限制为英文和中文。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567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39篇文献进行分析。近年来,前路腰椎椎间融合在临床应用方面及椎间融合器自外形到材料等都有很大发展,椎间融合率不断提高;多种内固定器械开始用于临床以增强前路融合的稳定性;小切口术式的临床应用,腹腔镜下手术的开展,使手术趋向微创化。  相似文献   

2.
背景:腰椎不稳、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源性腰腿疼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常需实施椎间融合,但采用哪一种植入物进行植入好?还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L4、5侧路单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与传统开放后路单椎间融合器联合单侧钉棒内固定的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标准的L4、5单节段退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侧路单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试验组),45例行后路单椎间融合器联合单侧钉棒内固定的椎间融合(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7个月,平均13个月。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试验组1例出现内固定后椎间融合器移位但无相应症状发生。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住院天数、引流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植入治疗时间及植入治疗中出血量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的治疗后ODI及JOA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种方式治疗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效果相当,但侧路单椎间融合器内固定创伤小、治疗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腰椎融合术结合腰椎间融合器植入对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维持椎间隙高度、减轻神经根压力、维持脊柱稳定度等优势。介绍各种不同椎间融合器在生物力学、材料及外形上的特点,以及相关手术内容应符合脊柱功能的生物学要求。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NCBl Entrez PubMed 1990-01/2004-05相关腰椎间融合器的章,检索词“lumbar interbody fusion cage”,限定章语言种类为英语。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0-01/2004-05关于腰椎间融合器的章,限定章语言种类为中,检索词“腰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器,腰椎融合术”。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腰椎间融合器的种类、材料及外形的进展。②各种腰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及其生物学特性。③腰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排除标准:重复研究、综述、Meta分析类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74篇相关献。25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49篇为重复或雷同内容。资料综合:25篇献中,8篇从历史沿革、材料、形状等角度介绍了椎间融合器逐渐适应根、椎间隙、脊柱等压力的进程;9篇详细的以相关生物力学、组织学等角度,以试验方式证实了腰椎间融合器能够恢复腰椎正的常生理状态;8篇涉及腰椎间融合器在使用中的并发症及手术注意事项。结论:腰椎间融合器从材料学、生物力学等角度的进展,使其在材质、外形设计、手术方式等方面能够较好的满足椎间隙、神经根、脊柱等的压力,维持腰椎正常生理功能的生物学要求。在手术中,合理的选择可以在发挥融合器功能的同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B-Twin可膨胀式融合器系统及相关B-Twin椎间融合术的开展情况。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B-Twin expandable cage,lumbar interbody space fusion,lumbar disc degenerative disease,minimal invasive spinal fusion”;中文期刊检索词“B-Twin、腰椎融合术”。检索工具:Pubmed,google,CNKI中文期刊网。同时有部分国外会议资料。结果: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是临床上引起腰腿痛及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微创手术以及外科手术治疗。传统的腰椎融合术多为开放性手术,创伤大,恢复时间长,近年来,可膨胀的B-Twin融合器的应用使经皮腰椎融合术成为可能,并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的特点。结论:可膨胀的B-Twin融合器的应用,使得经皮腰椎融合术成为可能,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腰椎融合术结合腰椎间融合器植入对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维持椎间隙高度、减轻神经根压力、维持脊柱稳定度等优势。介绍各种不同椎间融合器在生物力学、材料及外形上的特点,以及相关手术内容应符合脊柱功能的生物学要求。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NCBIEntrezPubMed1990-01/2004-05相关腰椎间融合器的文章,检索词“lumbarinterbodyfusioncage”,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语。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0-01/2004-05关于腰椎间融合器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腰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器,腰椎融合术”。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腰椎间融合器的种类、材料及外形的进展。②各种腰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及其生物学特性。③腰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排除标准:重复研究、综述、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74篇相关文献。2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49篇为重复或雷同内容。资料综合:25篇文献中,8篇从历史沿革、材料、形状等角度介绍了椎间融合器逐渐适应根、椎间隙、脊柱等压力的进程;9篇详细的以相关生物力学、组织学等角度,以试验方式证实了腰椎间融合器能够恢复腰椎正的常生理状态;8篇涉及腰椎间融合器在使用中的并发症及手术注意事项。结论:腰椎间融合器从材料学、生物力学等角度的进展,使其在材质、外形设计、手术方式等方面能够较好的满足椎间隙、神经根、脊柱等的压力,维持腰椎正常生理功能的生物学要求。在手术中,合理的选择可以在发挥融合器功能的同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背景:后路椎间融合器是治疗脊柱椎间盘病变的主要手段之一。应用后路椎间融合器除因为适应证选取及手术操作不当等原因外常常会因为设计上的不合理而引发融合器沉陷、移位等并发症。目的:通过回顾脊柱融合器的产生、发展和其他学者对后路椎间融合器应用的生物力学环境的研究对融合器进行优化设计。方法:以"后路椎间融合器,沉陷,设计,植骨融合,生物力学"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1990年1月至2012年2月有关文章。纳入后路椎间融合器的优化设计有关的文献。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和内容重复者。保留18篇文献同时查阅《现代脊柱外科学》《脊柱内固定手术学》等相关专著做进一步分析。结果与结论:后路椎间融合器经过优化设计后,终板后外侧较高的强度可以保证融合器植入椎间后防止融合器陷入椎体,同时又显著增加了融合面的面积,进一步降低应力遮挡,可以提高融合率,加速融合进程,减少沉陷、移位等并发症的产生,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背景: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一种腰椎间盘突出类型,目前的治疗方法多样,但治疗效果和复发率报道不一。 目的:探讨应用腰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修复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09年1月行腰椎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治疗的19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目测类比评分标准及Macnab评价标准进行疗效判定,观察治疗后腰椎稳定性,通过数据库文献检索方法评估腰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修复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结果与结论:19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3年。所有患者治疗后即有下肢及腰部疼痛不同程度的缓解,治疗前目测类比评分为(7.3±1.3)分,治疗后为(2.1±0.8)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根据Macnab评价标准,优15例,良3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断钉、断棒及松动现象,所有椎间融合器均达到融合,未发生继发性腰椎管狭窄。提示腰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修复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缓解快,内固定牢固,可获得良好的腰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背景:腰部椎旁肌对于腰椎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关于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椎旁肌改变的研究越来越多,此类研究对于腰椎椎旁肌康复训练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目的:综述腰椎退行性疾病椎旁肌变化的研究现状,并展望发展前景。
  方法:以“腰椎,椎旁肌,腰大肌,多裂肌,横截面积,脂肪浸润,肌肉萎缩,肌电图,MRI,肌肉活检, paravertebral muscle,psoas major,multifidus muscle,cross sectional area,muscle atrophy,fatty infiltration,muscle biopsy,MRI,electromyography”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1986至2014年万方数据库及 PubMed 数据库关于腰椎退行性疾病椎旁肌变化临床及实验文献报道,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选取48篇文献进行分析,其中中文8篇,英文40篇。
  结果与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椎旁肌改变包括肌肉萎缩和脂肪浸润,目前主要利用B超、CT、MRI、肌电图和肌肉活检进行研究,由于研究的样本量大小、样本年龄以及研究方法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甚至相互矛盾,所以今后的研究需对样本量大小,样本年龄以及研究方法进行限制,以期得到更为精确的结果。另外,腰椎椎旁肌具体由哪一条神经支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摘要】 背景:前段膨胀椎间融合器是近年来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膨胀式椎间融合器,有圆形与方形两种,其与椎体骨质的接触面积显著增大。目的:比较圆形与方形两种前段膨胀椎间融合器在后路椎间盘镜下治疗腰椎失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双牵开摆动椎间盘镜下应用前段膨胀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失稳症患者97例,其中圆形组51例,方形组46例,分别于单侧或双侧置入两枚圆形或方形前段膨胀椎间融合器。结果与结论:按照功能障碍指数标准评估疗效,圆形组优34例,良13例,可3例,差1例;方形组优33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入后6,12个月,圆形组椎间隙高度丢失率高于方形组(P〈0.05)。随访结束时圆形组与方形组分别有47,44例达骨性融合。圆形组3例发生翻转及向后方移位,方形组1例轻微硬脊膜撕破。提示方形前段膨胀椎间融合器较圆形者椎体沉降率低,与椎体的接触面积更大、更稳定,且采用"隔离置入技术"单侧置入双枚方形前段膨胀椎间融合器可显著降低置入难度。  相似文献   

10.
背景:大量研究已证实微小切口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和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但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劣目前尚无定论。目的:系统评价微小切口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2期)、PubMed、EMbase、MEDLINE、SCI、CNKI、CBM、WanFang Data,检索时限为到2014年2月;收集采用微小切口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随机或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试验、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纳入1个随机对照试验,18个非随机对照试验,共1 40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相比,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具有椎旁肌损伤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早期疗效好,腰痛远期缓解率高等优点;但是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在改善远期运动功能,远期腿痛缓解率,减少并发症方面并不优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且手术时间更长。因此,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采用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能较好解决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病痛。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存在局限性,上述结论仍需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评估病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背景: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够恢复椎间隙高度、维持腰椎生理前凸、提供腰椎的即刻稳定性及取得较高的椎间骨性融合率。目的:验证运用MAST QUADRANT可扩张管通道微创系统行单侧椎弓根钉置入并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适应证及有效性。方法:在3.0cm的微创切口内放置MAST QUADRANT可扩张管,应用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2例。结果与结论:患者置入内固过程中未发生硬膜囊撕裂、神经根和大血管等副损伤。随访3个月以上。置入3个月后JOA评分明显高于置入前(P〈0.01),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置入前(P〈0.01)。X射线片显示椎间隙骨密度均逐渐增加,未发现椎间融合器移位、假关节、内固定松脱或折断等并发症,亦无炎症、过敏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间融合器联合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椎间融合器联合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30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89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85mL。术中1例硬脊膜撕裂者即刻修补,术后无脑脊液漏,无切口感染、断钉、断棒、内固定松动、融合器脱出等并发症发生,无新发神经根性疼痛。30例患者术后均获9~12个月随访,平均10.8个月。术中、术后均未发生神经根损伤,椎间植骨全部获得融合,融合率为100%。腰腿疼痛明显缓解,下肢肌力和感觉异常改善明显,其中优16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为86.7%。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采用椎间融合器联合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安全性好,并发症少,增加了脊柱的稳定性,提高了融合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背景: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够恢复椎间隙高度、维持腰椎生理前凸、提供腰椎的即刻稳定性及取得较高的椎间骨性融合率。目的:验证运用MAST QUADRANT可扩张管通道微创系统行单侧椎弓根钉置入并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适应证及有效性。方法:在3.0cm的微创切口内放置MAST QUADRANT可扩张管,应用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2例。结果与结论:患者置入内固过程中未发生硬膜囊撕裂、神经根和大血管等副损伤。随访3个月以上。置入3个月后JOA评分明显高于置入前(P<0.01),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置入前(P<0.01)。X射线片显示椎间隙骨密度均逐渐增加,未发现椎间融合器移位、假关节、内固定松脱或折断等并发症,亦无炎症、过敏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背景:由于脊柱结构复杂,对复位或原位融合后融合的腰椎节段应力分布变化特点的精确生物力学分析一直是个难点。目的:通过建立b5节段退变性滑脱原位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和复位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来比较腰椎滑脱原位融合和复位融合两种手术方式在各种载荷下的生物力学变化及其对腰椎稳定的影响。方法:根据健康成年男性的下腰椎CT数据,利用mimics,Catia和Patran,Marc等软件建立起b5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此模型模拟退变性腰椎滑脱,在此基础上建立L4/5节段原位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和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模型,分析两模型在各种载荷下的应力分布特点,并比较异同。结果与结论:L舶节段退变性滑脱原位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和复位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负荷下,该节段各部结构,包括椎体,椎弓根钉内固定器和椎问融合器上的应力变化没有显著差异。两模型都显示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上分布的应力最大。结果表明退变性腰椎滑脱,行原位椎间融合内固定和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后,复位与否对该节段生物力学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背景:各种椎间融合器(cage)已相继被用于腰椎椎间融合,其力学性能良好,临床效果满意.常规的后路融合要平行置入双枚cage,但有学者提出可以斜向置入单枚cage的方法.目的:实验设计方案特点在于将膨胀式cage和斜向置入单枚cage的方法相结合,通过人体外的生物力学试验,以得到一种在临床上能满足治疗要求而创伤更小的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抽样对照实验,于2005-05/2008-05在上海生物力学工程研究所完成.材料: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采用仿制的以色列Disc-O-Tech公司生产的B-Twin Cage.小牛新鲜腰椎标本自购自备.方法:用18具小牛腰椎运动功能单位进行生物力学试验,分为3组,对照组、单枚斜向组及双枚平行组各6个.先测试对照组完整标本力学性能而后分组置入进行力学试验.采用WE-10A液压万能试验机,对标本进行轴向中心压缩、前屈、后伸、左右侧屈以及扭转刚度试验.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标本的轴向刚度及扭转刚度结果.结果:双枚cage置入组比单枚cage置入组的轴向刚度高,但只有轴向中心压缩和后伸运动方向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扭转刚度单枚cage置入组较双枚cage置入组高(P<0.15.结论:经皮穿刺斜入路放置单枚膨胀式椎间融合器进行椎间骨融合从理论上是可行的;置入膨胀式融合器的腰椎功能单元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能增强,其楔形形状有一定作用;与经侧后路斜向置入单枚cage相比,经后路平行置入双枚cage的轴向稳定性高,但扭转稳定性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