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目前在探讨骨缺损的物理和药物方法治疗的效果、检验手术方式的有效性、以及评价骨替代材料在骨缺损修复中所起的作用时,尚缺少一种客观的、标准的动物模型。目的:为骨不连的实验研究建立一种客观的动物实验模型。设计:制作兔骨不连模型的验证性实验。单位:深圳市人民医院骨科。材料:取普通级纯种新西兰大白兔20只,体质量(2.5&;#177;0.5)kg,6-8月龄,雌雄不限。方法:实验于1999-05/08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纯种新西兰大白兔20只,在前臂桡骨中段截除1.5cm骨段(包括骨膜),骨断端用骨蜡封闭髓腔,10周后经大体标本、病理组织学及X射线检查确定骨不连形成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兔前臂桡骨骨缺损模型大体观察及病理组织学和放射学检查结果。结果:纳入白兔20只(40侧桡骨)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骨缺损区大体观察:10周后骨缺损区可见纤维瘢痕组织填充,无骨性连接,骨蜡未吸收,骨端硬化,髓腔闭塞,两侧断端有少量骨痂形成,骨缺损范围为0.8~1.2cm。②兔骨缺损区病理组织学检查:光镜下骨断端髓腔封闭,有软骨细胞及骨细胞,细胞呈无序排列,纤维膜覆盖,缺损区为纤维瘢痕组织。③兔骨缺损区放射学检查:于10周X射线拍片见骨缺损区无骨性连接,断端硬化,髓腔封闭,两侧断端有少量骨痂形成,骨痂形成不规则。结论:实验所建立的动物模型,具有骨不连的病理改变,符合骨不连的要求,反映了骨不连的一般特征,可以认为是一种可靠而实用的实验性骨不连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在探讨骨缺损的物理和药物方法治疗的效果、检验手术方式的有效性、以及评价骨替代材料在骨缺损修复中所起的作用时,尚缺少一种客观的、标准的动物模型.目的为骨不连的实验研究建立一种客观的动物实验模型.设计制作兔骨不连模型的验证性实验.单位深圳市人民医院骨科.材料取普通级纯种新西兰大白兔20只,体质量(2.5±0.5)kg,6~8月龄,雌雄不限.方法实验于1999-05/08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纯种新西兰大白兔20只,在前臂桡骨中段截除1.5 cm骨段(包括骨膜),骨断端用骨蜡封闭髓腔,10周后经大体标本、病理组织学及X射线检查确定骨不连形成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兔前臂桡骨骨缺损模型大体观察及病理组织学和放射学检查结果.结果纳入白兔20只(40侧桡骨)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骨缺损区大体观察10周后骨缺损区可见纤维瘢痕组织填充,无骨性连接,骨蜡未吸收,骨端硬化,髓腔闭塞,两侧断端有少量骨痂形成,骨缺损范围为0.8~1.2 cm.②兔骨缺损区病理组织学检查光镜下骨断端髓腔封闭,有软骨细胞及骨细胞,细胞呈无序排列,纤维膜覆盖,缺损区为纤维瘢痕组织.③兔骨缺损区放射学检查于10周Z射线拍片见骨缺损区无骨性连接,断端硬化,髓腔封闭,两侧断端有少量骨痂形成,骨痂形成不规则.结论实验所建立的动物模型,具有骨不连的病理改变,符合骨不连的要求,反映了骨不连的一般特征,可以认为是一种可靠而实用的实验性骨不连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组织工程用大段负重骨缺损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秦辉  许建中  王序全  周强  何清义  罗飞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0):3974-3975,i002
目的:建立组织工程用大节段负重骨缺损的大动物标准模型。方法:统计分析山羊胫骨和股骨解剖数据,试制出适用于大动物长骨缺损内固定的交锁髓内钉器械;山羊10只随机分2组制备单侧胫骨或股骨中段30mm长的骨与骨膜缺损,胫骨用钢板内固定,股骨用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放射学检查、大体标本和组织学方法评价骨缺损自行修复情况。结果:X射线片示骨缺损处保持良好的对线、对位,为增生性骨不连表现,组织学显示无骨组织长入。结论:山羊胫骨或股骨30mm缺损模型不能自主成骨修复,符合骨组织工程动物模型的要求,内固定以交锁髓内钉更可靠,更值得在大动物的长骨骨缺损实验研究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
组织工程用大段负重骨缺损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建立组织工程用大节段负重骨缺损的大动物标准模型。方法:统计分析山羊胫骨和股骨解剖数据,试制出适用于大动物长骨缺损内固定的交锁髓内钉器械;山羊10只随机分2组制备单侧胫骨或股骨中段30mm长的骨与骨膜缺损,胫骨用钢板内固定,股骨用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放射学检查、大体标本和组织学方法评价骨缺损自行修复情况。结果:X射线片示骨缺损处保持良好的对线、对位,为增生性骨不连表现,组织学显示无骨组织长入。结论:山羊胫骨或股骨30mm缺损模型不能自主成骨修复,符合骨组织工程动物模型的要求,内固定以交锁髓内钉更可靠,更值得在大动物的长骨骨缺损实验研究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5.
实验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的骨密度及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端骨密度及组织学变化特征,阐明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特点。方法:60只3月龄,雌性SD大鼠,手术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组和一般骨折模型组各30只。于骨折模型建立后2、6、12周截取股骨,用双能X线吸收法作骨折端骨密度测定。并同时对骨折端骨痂组织作光镜观察。结果:(1)骨折端骨密度:骨折后2周,两组动物骨折端的骨密度差异不明显(P>0.05);而在骨折后6周及12周,骨质疏松性骨折组的骨密度较一般骨折组明显低(P<0.05,P<0.01)。(2)光镜观察:术后2周,骨质疏松性骨折组骨折端结缔组织数量多,小梁骨较细小;术后6周,一般骨折组骨折端软骨痂为编织骨取代,而骨质疏松性骨折组骨折端则仍有透明样软骨存在,其软骨痂向骨性骨痂转化缓慢;术后12周,骨质疏性松骨折组原始小梁状骨向成熟小梁状骨转化亦较慢,且原已形成的成熟小梁状骨多吸收、消失。结论:(1)骨质疏松不仅使全身骨密度减少,也使骨折愈合中骨折端的骨密度升高减慢。(2)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质量降低是骨折端骨密度值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陈滨  裴国献  王珂  金丹  魏宽海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5):164-169,F0003
背景:组织工程骨修复大型哺乳动物大范围的骨缺损,如何促进组织工程骨的体内再血管化进程是核心问题。在临床工作中,常采用带蒂筋膜技术促进植入物的再血管化。目的:观察带蒂深筋膜瓣促组织工程骨修复羊胫骨骨缺损及其再血管化的能力。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材料:36只中国青山羊,体质量14.5~15.5kg,雌雄不限。方法:实验于1999-12/2003-12在原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完成。36只中国青山羊制作单侧胫骨中段20mm骨与骨膜缺损,钢板内固定,随机分4组:空白组、单纯材料组(珊瑚羟基磷灰石)、组织工程骨组(单纯珊瑚羟基磷灰石复合经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细胞)、筋膜瓣组(带蒂深筋膜包裹组织工程骨)。术后2,4,8周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4,8,12周放射学及组织学检查、12周生物力学检查评价各组成骨及再血管化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动物骨缺损区大体观察、X射线、放射性核素骨扫描、生物力学及组织学观察结果。结果:36只羊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动物骨缺损修复标本大体形态观察:术后空白组在各个时间点均无骨组织形成。单纯材料组8~12周时.材料表面未见明显骨质形成和骨痂形成。组织工程骨组骨8~12周骨缺损渐被充填,材料表面可见有较多骨痂突出并向中央集中,并基本包裹材料。筋膜瓣组骨其成骨过程明显优于组织工程骨组。②各组动物发射型断层扫描仪检查结果:筋膜瓣组2~8周间肉眼可明显分辨出术侧感兴趣区的放射性浓度呈明显上升趋势,组织工程骨组呈现与筋膜瓣组类似的变化趋势,但其感兴趣区计数及T/WT比值均较相应的筋膜瓣组低。单纯材料组的递增趋势亦较组织工程骨组低。③各组动物放射学检查结果:通过吸光度比值的测量按成骨量大小形成的顺序依次为筋膜瓣组、组织工程骨组、单纯材料组[12周分别为(4.180&;#177;0.192),(3.480&;#177;0.453),(2.959&;#177;0.682)]。④各组动物生物力学检测结果:筋膜瓣组、组织工程骨组、单纯材料组组间载荷、弯曲应力差异显著[载荷依次为(758.333&;#177;88.754),(530.214&;#177;65.297),(359.667&;#177;60.715)N;弯曲应力依次为(13.937&;#177;2.199),(10.123&;#177;1.243),(6.223&;#177;0.945)N/mm^2]。⑤各组动物组织学结果:空白组术后各时间点切片显示无骨组织。其余3组随时间增长,成骨范围和质量依次为筋膜瓣组、组织工程骨组、单纯材料组。结论:筋膜瓣通过促进组织工程骨体内再血管化的速度,促进其体内成骨速度及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背景:外固定器抗旋转能力强,不影响局部血运,不固定关节,动物可以自由活动,适合用于骨折模型的制作。目的:创立一种新型的股骨骨折动物模型。方法:SD大鼠24只于大鼠右侧股骨截骨,以自行研究设计的微型单边外固定器为固定装置,制成骨折模型,术后通过大体观察、影像学观察及组织学方法观察股骨对位情况和截骨端的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术后外固定器保持正常位置,未见螺纹钉拔出,针孔松动,骨折等现象,大鼠股骨保持正常生理位置。固定后第2周骨断端已经有模糊的原始骨痂形成。第4周时已有连续性骨痂通过,但骨断端仍较清晰。第8周时,骨断端已经愈合,髓腔再通,出现骨性愈合。证实微型单边外固定器可以为股骨骨折模型大鼠提供可靠的固定,并且右侧股骨截骨骨折模型大鼠制作合理。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缺乏与人类月骨缺血性坏死病理过程类似的Kienb?ck病动物模型。〈br〉 目的:采用医用TH胶栓塞法建立一种新型月骨缺血坏死兔模型,并探讨造模方法的合理性。〈br〉 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兔30只,雌雄不限。采用自身对照方法随机分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实验侧采用月骨中心钻孔,注射医用TH胶0.2 mL,反复注药3次;对照侧月骨中心钻孔注射同等量的生理盐水。于实验4,8,12周行X射线、大体观察、Micro-CT 骨计量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测。 结果与结论:大体标本、X射线及组织学检测结果可见实验侧造模后8周月骨出现缺血坏死表现,12周月骨缺血坏死更为典型。Micro-CT 骨小梁微观参数中,实验侧骨小梁密度参数骨体积分数及骨小梁数量均明显低于对照侧(P<0.05);骨小梁空间参数明显增高,其中实验侧骨小梁离度及结构模型指数明显高于对照侧。提示注射医用TH胶栓塞后8周实验侧出现月骨缺血坏死表现,注药后12周可建立月骨缺血坏死兔模型,可以实现在周围组织无明显损伤情况下出现月骨内血运受损、骨小梁骨折、空骨陷窝等与人类月骨坏死类似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胆囊癌肝脏转移动物模型,对其进行初步影像学评估,为晚期胆囊癌的各种干预治疗提供实验动物模型及评估工具。方法:用脾内接种法建立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的裸鼠肝脏转移模型。接种后第45天对肝脏行CT检查,并处死裸鼠后取下肝脏行病理检查。结果:组织学检查证实裸鼠的胆囊癌肝转移率为50%(5/10),CT检查肝转移率为40%(4/10),CT检查的阳性率为80%(4/5)。结论:脾脏接种法可以成功建立胆囊癌肝脏转移动物模型,CT可以作为初步评估该模型的影像学工具。  相似文献   

10.
体外冲击波刺激成骨作用对骨不连间隙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有刺激成骨作用的体外冲击波对新西兰大白兔骨不连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10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实验动物中心、广西医科大学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清洁级(二级)雌性新西兰大白兔16只,体质量3.0-3.5kg,兔龄五六个月,每只动物右前肢桡骨为实验肢,左前肢桡骨为对照肢。无菌操作麻醉下截除双侧桡骨中段1cm,缝合伤口,3个月后摄X线片证实骨不连模型形成。麻醉下采用德国多尼尔小王子体外冲击波碎石机对新西兰大白兔实验肢骨不连进行治疗,冲击波焦点能量为0.5mJ/mm^2,频率为70-80次/min,冲击量为800次,焦点聚焦范围为1.5cm^2,在透视下调整冲击焦点,分别对骨折远、近端边缘进行冲击。对照肢不作任何治疗。采用数码成像X射线机分别于冲击波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2,4,6,8,12周摄实验肢和对照肢前肢正位X射线片,在计算机上精确测量治疗前后骨折间隙的宽度;同时各处死动物1只,取骨折间隙组织进行光学检查,选择第2,6,8周组织作电镜检查。比较实验肢和对照肢以及治疗前后骨折间隙的变化,观察光镜-成骨细胞、骨小梁的数量和排列的形成及电镜-成骨细胞的有丝分裂,线粒体等细胞器的活跃程度。结果:①X线片检测:实验肢4周后可见骨折问隙密度增高,呈云雾状,间隙缩小。12周后,骨折间隙基本骨性连接,骨纹理出现较规律的纵向排列,髓腔开始再通。对照肢织无明显变化。②组织光学及电镜检查显示:实验肢第3天光镜下可见活跃的圆形或类圆形成骨细胞,间隙两端见大量的微小碎骨屑。第2周见大量的活跃的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间充质细胞,形成骨样组织,软骨细胞增生活跃。电镜下可见有丝分裂,胞质内见较多的线粒体、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第6~8周时成骨细胞继续活跃成骨,骨样组织逐渐骨化,纤维组织逐渐转化成软骨组织,并出现钙化和骨化;电镜下可见大量成熟的骨细胞形成,细胞器消失。第12周见大量新生骨小梁,排列规则、致密,形成成熟的骨结构。对照肢各时问度所取骨折间隙组织无明显变化,未见成骨细胞,可见慢性炎症浸润、纤维结缔组织增生。③冲击波治疗前后动物模型骨不连间隙的变化:实验肢骨折间隙变化治疗前与第4,6,8,12周比较差异显著[(6.02&;#177;2.11),(7.05&;#177;1.91),(7.35&;#177;1.24),(7.51&;#177;1.57),(8.62&;#177;1.48)mm;t=2.561,3.543,3.922,5.659,P〈0.05-0.001];实验肢与对照肢治疗后第4,6,8,12周比较差异显著[(6.36&;#177;1.89),(6.42&;#177;2.02),(6.40&;#177;2.12),(6.51&;#177;2.31)mm;t=2.376,2.531,3.744,5.126,P〈0.05]。结论:实验肢经冲击波治疗后骨不连间隙成骨活跃,不同时段摄X线片显示骨折逐渐达骨性愈合,说明体外冲击波是一种治疗骨不连创伤小、效果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背景:长骨干粉碎性骨折由于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较重,血运受到破坏,且骨折块解剖复位较困难,内固定不够坚强,导致骨折内固定后不愈合的发生率高于单纯线性骨折。 目的:检验骨形态发生蛋白预防长骨干粉碎性骨折内固定后不愈合的效果。 方法:选择长骨干粉碎性骨折患者145例,按患者意愿分为2组治疗。试验组78例,男48例,女30例,年龄18-70岁,闭合骨折57例,开放骨折21例,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植入含有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骨修复材料修复。对照组67例,男42例,女25例,年龄18-71岁,闭合骨折49例,开放骨折18例,仅用锁定钢板内固定修复。术后随访6-18个月,对比两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骨折不愈合率。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6.17个月,无骨折不愈合;对照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7.24个月,骨折不愈合率为7%。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短,骨折不愈合率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骨形态发生蛋白植入长骨干粉碎性骨折周围,可以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骨折内固定后不愈合率。  相似文献   

12.
背景:对于研究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建立与股骨头坏死病程相似的动物模型是非常重要的。目的:观察地塞米松联合脂多糖诱导兔股骨头坏死的实验效果。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n=20)和对照组(n=10)。模型组经耳缘静脉注射2次10μg/kg的脂多糖,再肌肉注射3次地塞米松25mg/kg,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4周后,CT扫描显示模型组兔股骨头不同程度的骨密度不均匀。显微CT观察发现,模型组骨体积分数、骨矿物质密度、骨矿物质含量和骨小梁厚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骨小梁间隙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切片见模型组骨细胞陷窝空疏,脂肪细胞增多,部分血管栓塞,其中存活动物的骨坏死率和骨陷窝空虚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地塞米松联合脂多糖可有效建立骨坏死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模型(CIA模型)。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模型组和正常组大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同时采用组织病理学和X线摄片的方法显示关节炎大鼠的发病程度和病理学特征。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在免疫后第36天关节肿胀达到最高峰。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TNF-α的水平均较正常组大鼠明显增高(P〈0.05)。组织病理学和X射线摄片结果显示,关节软骨组织、骨组织和滑膜组织呈典型的关节炎病变。结论:胶原诱导的大鼠关节炎模型,其病理特征和人类类风湿关节炎(RA)极为相似,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人类RA的发病机制及其临床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4.
背景:加强骨质疏松模型的研究,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非常必要。目的:综述现有的山羊骨质疏松模型的特点,为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提供帮助。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中2005-06/2011-02关于去势雌性山羊骨质疏松模型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山羊、卵巢切除"或"osteoporosis,animal model,goats,ovariectomy"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建立骨质疏松模型的方法、评价标准,骨质变化等有关的研究,排除重复研究及建立雄性动物骨质疏松模型的研究。结果与结论:初检得到48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21篇文章进行综述。山羊来源方便,容易处置,具有自动排卵和与成年妇女相似的排卵周期,是理想的实验动物材料;能获取大量血、尿和骨骼标本,是理想的制备骨质疏松模型的实验动物。去势法是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常用的方法,山羊骨质疏松模型的建立将为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药物的开发、改进内置物设计等提供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背景:理想的支架材料必须对机体无毒性,无免疫排斥反应,并能适时地降解,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能否长期存留体内并发挥功能值得研究。 目的:观察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植入鼠体内后机体局部组织生物相容性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材料:实验于2006-03/2006-07在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选用18只雄性BALB/C小鼠,体质量(202)g,雌雄各半:1只昆明小鼠,体质量20g:1只雌性家兔,体质量2.5kg,以上实验动物均由吉林大学基础医院实验动物部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猪松质骨(髂骨)为市售。实验用IMDM培养基为美国Hycolone公司产品,FBS购自美国GIBCO公司,四甲基偶氮唑盐及ConA均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 方法:采用猪髂骨制备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①采用随机抽签法将BALB,C小鼠分成支架材料植入组、异种骨植入组及对照组,每组6只。支架植入组将支架植入到BALB/C小鼠的下肢肌肉内,异种骨植入组将昆明鼠骨植入到BALB/C小鼠下肢肌肉内,对照组仅将局部肌肉损伤。②术后21d取材料植入部位及周围组织,大体及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进行观察材料与组织相容性:采用刀豆蛋白A诱导各组脾淋巴细胞转化,酶联免疫检测仪在λ570nm波段检测并记录淋巴细胞刺激指数。以补体依赖性细胞毒实验评估各组小鼠免疫功能,即采用酶联免疫检测仪在λ570nm波段检测并记录各组吸光度值,计算细胞杀伤率。 主要检测指标:①植入物周围组织相容性。②刀豆蛋白A诱导后淋巴细胞刺激指数。③补体依赖性细胞毒实验各组细胞杀伤率。 结果:18只BALB/C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  相似文献   

16.
背景:假体内植物的无菌松动已成为假体置换后最棘手的问题。目的:观察局部应用伊班膦酸钠对内植物早期固定作用的影响。方法:44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兔双侧胫骨近端置入金属螺钉模型,每只兔左侧局部应用质量浓度为1mg/L伊班膦酸钠(实验组),右侧局部应用生理盐水(对照组)。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观察结果:造模后第2,4,8周时,实验组螺钉周围透光间隙较对照组明显变窄,且第4,8周时,实验组螺钉骨界面间新生骨较对照组明显增多。②组织学观察结果:第2周时,实验组界面间纤维膜厚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1),第4,8周时,实验组界面间新生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③生物力学打出实验测试结果:第4、8周时,实验组最大剪切强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结果表明局部应用伊班膦酸钠促进早期新骨形成,增强内植物早期固定作用,从而降低中后期内植物松动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背景:小鼠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主要并发症,表现为多系统损害(皮肤、食管、胃肠、肝脏等)的全身性疾病,是造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的:探讨建立小鼠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的方法,为实验性研究药物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方法:选择C57BL/6(H-2b)→BALB/C(H-2d)作为完全异基因移植供、受体。通过注射移植供鼠脾脏淋巴细胞及骨髓细胞数以建立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根据临床表现、病理检查等判断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是否建立。结果与结论:给予5×106个以上的供鼠脾细胞的小鼠都发生了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但小鼠移植物抗宿主病出现的时间、存活期不同。提示,输入5×106个供鼠脾细胞可有效建立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动物模型是可靠的,可用于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的实验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扶阳透骨片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制备去卵巢SD大鼠骨质疏松症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和实验组。各组分别喂食生理盐水、阿仑磷酸钠和扶阳透骨片,共计9周。实验周期结束后分别测量其生化指标:钙(Ca)、磷(P)、骨钙素(BGP)、降钙素(CT)、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和雌二醇(E2)和物理指标:股骨、腰椎骨密度(BMD)。结果:试验结束后,空白对照组Ca、P、BGP、CT、E2及BMD均明显下降,TRAP显著升高,证明骨质疏松症模型建立成功;实验组在造模成功基础上,能显著改善Ca、P、BGP、CT、E2水平,并降低TRAP水平,改善骨质量(P<0.05);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上述优势更为突出(P<0.05)。结论:扶阳透骨片能发挥雌激素样作用,促进骨形成,改善骨质量,提高骨强度,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新型带负电荷硫酸钙/β-磷酸三钙复合骨水泥具有成骨效应,但目前尚无其应用于椎体成形的相关研究。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估新型带负电荷硫酸钙/β-磷酸三钙复合骨水泥在体内的生物力学性质及成骨性能。方法: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骨质疏松模型4周后,在每只兔L 3、L 5椎体中央制造骨缺损,分别注射新型带负电荷硫酸钙/β-磷酸三钙复合骨水泥(实验组)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对照组),L 1椎体为未干预的骨质疏松模型。于术后3,6个月各处死15只,取3组椎体进行Micro-CT分析及生物力学实验。结果与结论:①MicroCT三维重建显示,术后3个月时,实验组骨小梁三维结构参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骨质疏松模型组无显著差别(P&gt;0.05);术后6个月时,实验组骨小梁三维结构参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和骨质疏松模型组(P均<0.05)。②术后3个月时,实验组椎体强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 <0.05),但高于骨质疏松模型组(P <0.05);椎体刚度小于对照组和骨质疏松模型组(P均<0.05)。术后6个月时,实验组椎体强度与对照组接近(P &gt;0.05),但高于骨质疏松模型组(P <0.05);椎体刚度与对照组和骨质疏松模型组无差异(P &gt;0.05)。表明新型带负电荷硫酸钙/β-磷酸三钙复合骨水泥可以迅速有效地提高椎体生物力学强度,具有诱导成骨效应。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临床发现同时患有骨质疏松症和骨关节炎患者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且目前对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炎相互关系的认识不一致。目的:建立骨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动物模型。方法:将1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等分为模型组和正常组。模型组新西兰大白兔行双侧卵巢切除,正常组新西兰大白兔不作任何处理。结果与结论:去除卵巢10周后,模型组大白兔关节软骨出现明显的退变,血清雌二醇、股骨骨密度水平较正常组显著下降(P〈0.01),而关节软骨Mankin评分比正常组显著增高(P〈0.01);且软骨Mankin评分与骨密度和血清雌二醇呈负相关,而骨密度与血清雌二醇水平呈正相关,表明实验成功建立了兔膝骨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