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KN93对瑞芬太尼痛觉过敏大鼠痛行为的影响. 方法 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分为6组(每组6只):①空白对照组;②切口组;③瑞芬太尼组;④KN93 25 μg组;⑤KN93 50 μg组;⑥KN93 100 μg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制作切口痛模型、瑞芬太尼组及KN93 3个剂量组,手术过程中皮下输注瑞芬太尼(40 μg/kg,1 mg溶于40 ml生理盐水中)30 min.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前24h、术后2、6、24、48 h测定术侧机械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和热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 结果 与切口组比较,瑞芬太尼组术后出现痛觉过敏表现PWMT (20.9±2.6,19.6±1.8,21.9±2.0,22.3±1.9)及PWTL[(8.5±1.5)s,(8.6±1.5)s,(8.5±2.0)s,(9.1±1.5)s],P<0.05.鞘内注射KN93 25 μg对痛觉过敏大鼠痛行为无改善作用,鞘内注射KN93 50、100 μg能剂量依赖性改善瑞芬太尼所致痛觉过敏大鼠痛行为,P<0.05. 结论 瑞芬太尼诱发切口痛大鼠痛觉过敏;KN93剂量依赖性的改善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对大鼠切口痛的痛觉敏化作用及氯胺酮的干预效应.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90 min后做切口痛模型;瑞芬太尼组(R组)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8 μg·kg-1 ·min-1,90 min后做切口痛模型;氯胺酮预处理组(K组)静脉推注氯胺酮8 mg/kg,90 min后做切口痛模型;联合处理组(KR组)静脉推注氯胺酮8mg/kg,30 min后泵注瑞芬太尼0.8μg·kg-1·min-1,60 min后做切口痛模型.采用热痛仪和von Frey纤毛测定各组大鼠的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值.结果 术后2h各组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显著降低(P<0.05),R组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术后120 h,各组热痛阈值较术前降低(P<0.05),C组与K组机械痛阈明显下降(P<0.05).结论 瑞芬太尼静脉输注可引起大鼠切口痛痛觉敏化.小剂量氯胺酮预处理无术后镇痛作用,但氯胺酮预处理可拮抗瑞芬太尼诱发的大鼠切口痛痛觉敏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切口痛大鼠皮下注射瑞芬太尼后对痛觉敏感性和脊髓背角NRF-1与NR2B表达的影响,探讨NRF-1-NR2B通路在瑞芬太尼诱发术后痛觉过敏中的作用。方法 SD雄性大鼠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生理盐水;手术组(S组):切口痛+生理盐水;瑞芬太尼组(R组):瑞芬太尼;手术+瑞芬太尼组(SR组):切口痛+瑞芬太尼。瑞芬太尼皮下输注速率2.66μg·kg-1·min-1。于术前24h及术后2、6、12、24和48h测定机械缩足阈值(PMWT)和热缩足潜伏期(PWTL)。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术侧L4~6脊髓节段背角NRF-1与NR2B的水平。结果与术前24h比较,术后不同时点S组和SR组PMWT明显降低、PWTL明显缩短(P0.05)。与C组比较,术后不同时点S组和SR组PMWT明显降低、PWTL明显缩短(P0.05)。与S组和R组比较,术后不同时点SR组PMWT明显降低、PWTL明显缩短(P0.05)。与C组比较,术后48hS组、SR组术侧脊髓背角NRF-1和NR2B的MOD明显升高(P0.05)。与S组和R组比较,术后48hSR组术侧脊髓背角NRF-1和NR2B的MOD明显升高(P0.05)。结论皮下注射瑞芬太尼提高足跖切口痛大鼠的术后痛觉敏感性,并增加术侧脊髓背角NRF-1与NR2B的表达,提示脊髓背角NRF-1和NR2B可能参与瑞芬太尼诱发术后痛觉过敏中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氯胺酮预防瑞芬太尼痛觉过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预先皮下注射氯胺酮对瑞芬太尼诱发切口痛模型大鼠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60只,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组)、切口痛组(Ⅰ组)、氯胺酮(K组)、瑞芬太尼组(R组)、氯胺酮+瑞芬太尼组(K+R组).Ⅰ组,K组,R组和K+R组行右后足跖肌切口;K组和K+R组术前单次皮下注射氯胺酮0.1 ml(10mg/kg);R组和K+R组切皮开始同时皮下泵注瑞芬太尼0.4 nl(0.04 mg/kg),泵注时间为30 min,所有动物手术和接受微量泵皮下输注均在吸入七氟醚麻醉下进行.于术前24 h、术后2、6、24、48 h检测痛行为学指标,包括机械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结果 与C组和基础值比较,Ⅰ组术后各时间点PWMT和PWTL均降低(P<0.05);与Ⅰ组相比,R组术后2 h PWMT(6.48±1.23)g和PWTL(11.13±1.95)s即开始降低,此水平持续至术后48h(P<0.05);K+R组术后各时间点PWMT(9.36±1.76,9.41±1.50,10.18±1.42,10.15±1.48)g和PWTL(15.66±2.42,16.24±2.55,15.13±3.07,15.66±2.44)s均高于R组(P<0.05).结论 术前预先皮下注射氯胺酮可有效预防瑞芬太尼诱发的切口痛模型大鼠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5.
背景最近研究表明,瑞芬太尼和其他仙型阿片受体激动剂一样可能会引起痛觉过敏。因此,我们拟通过动物实验(采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管理模型)研究静脉给予瑞芬太尼,观察瑞芬太尼是否可以日l起痛觉过敏以其Bj起痛觉过敏的条件。此外,我们还研究输注瑞芬太尼引起的痛觉过敏是否与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ERK1/2激酶磷酸化有关。方法雄性SD大鼠,经尾静脉置管,持续给予瑞芬太尼(30μg·kg^-1·min^-1)10分钟,或持续给予瑞芬太尼(0.1/1/10μg·kg^-1·min^-1)30分钟,或给予瑞芬太尼(0.1/1/3/10μg·kg^-1·min^-1)120分钟。随后行vonFrey测试及甩尾实验,并用免疫组化法测ERK1/2蛋白表达。在此基础上,观察鞘内预先给予MAPK抑制剂U0126是否可抑制瑞芬太尼引起痛觉过敏。结果瑞芬太尼的镇痛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作用时间短恢复迅速。10分钟或30分钟的输注不会引起痛觉过敏。然而,各种剂量的瑞芬太尼120分钟组与对照组相比,甩尾潜伏期和终止输液后机械痛阈值均降低。但痛觉过敏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与瑞芬太尼30分钟组(无痛觉过敏)相比,瑞芬太尼120分钟组(有痛觉过敏)脊髓背侧角神经元ERK1/2磷酸化明显增加,但U0126并不能抑制输注瑞芬太尼所导致的痛觉过敏。结论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可以引起短暂的药物撤退性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与瑞芬太尼持续输注的时间有关。与我们的假设相反,ERK1/2并不是51起痛觉过敏的一个必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瑞芬太尼麻醉后切口痛大鼠行为的影响,探讨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术前6d鞘内置管,随机分为5组(n=12):对照组C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切口痛I +NS组(切口并鞘内注射生理盐水),切口痛I+BR组(切口并鞘内注射BDNF抗体),瑞芬太尼I+R+NS组(应用瑞芬太尼、切口并鞘内注射生理盐水),瑞芬太尼I+R+BR组(应用瑞芬太尼、切口并鞘内注射BDNF抗体).按照Brennan法行切口模型手术,生理盐水、瑞芬太尼和BDNF抗体均在术中给予.分别于术前24 h(基础值),术后24、48h测定机械痛阈.结果 与术前24h比较,C组术后机械痛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S组、I+BR组、I+R+NS组及I+R+BR组机械痛阈明显降低(P<0.05).术后24 h及48 h机械痛阈,与C组比较,I +NS组、I+BR组、I+R+NS和I+R+BR组机械痛降低(P<0.05);与I+NS组比较,I+BR组机械痛阈升高,I+R+NS组和I+R+BR组机械痛阈降低(P<0.05);与I+BR组比较,I+R+NS组和I+R+BR组机械痛阈降低(P<0.05);与I+R+NS组比较,I+R+BR组机械痛阈升高(P<0.05).结论 瑞芬太尼可能通过上调切口痛大鼠中枢神经系统BDNF表达而诱导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评价瑞芬太尼诱发切口痛大鼠痛觉过敏时脊髓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及FOS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机制及曲马多对其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4组(n=12),对照组(C组)不行切口操作,腹部皮下输注生理盐水0.4 ml,同时单次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1 ml;切口痛组(I组)切皮后腹部皮下输注生理盐水0.4 ml,同时单次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1 ml;瑞芬太尼组(R组)切皮后腹部皮下输注瑞芬太尼40 μg/kg(0.4 ml),同时单次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1 ml,瑞芬太尼+曲马多组(R+T组)切皮后腹部皮下输注瑞芬太尼40 μg/kg(0.4 ml),同时单次皮下注射曲马多30 mg/kg(0.1 ml).各组腹部皮下输注时间为30min(0.8ml/h).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48 h测定机械痛阈,随后测定脊髓iNOS mRNA和FOS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术前24 h比较,术后I组、R组和R+T组机械痛阈降低(P<0.05);与C组比较,I组、R组和R+T组机械痛阈降低(P<0.05);与I组比较,R组机械痛阈降低;与R组比较,R+T组机械痛阈升高(P<0.05).与C组和I组比较,R组和R+T组脊髓iNOS mRNA和FOS蛋白表达上调(P<0.05);与R组比较,R+T组脊髓iNOS mRNA和FOS蛋白表达下调(P<0.05).结论 瑞芬太尼诱发切口痛大鼠痛觉过敏的机制可能与上调脊髓iNOS mRNA和FOS蛋白表达有关,曲马多可通过下调脊髓iNOS mRNA和FOS蛋白表达预防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氯胺酮及瑞芬太尼对切口痛大鼠脊髓FOS及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组),对照组(C组),瑞芬太尼组(R组),瑞芬太尼+氯胺酮组(R+K组).各组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48 h测定PWT.术后48 h测PWT后,各组随机分为两亚组:(1)S1,C1,R1,R+K1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脊髓FOS表达;(2)S2,C2,R2,R+K2组:采用RT-PCR技术测定iNOSmRNA的表达量.结果 术后24、48 h PWT比较:R组较S及C组明显降低(P《0.01);但R+K组较R组明显升高(P《0.01).S、C、R、R+K组FOS蛋白阳性细胞数分别为(38±4)、(43±4)、(187±4)、(65±5).R组较其余三组FOS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C、R及R+K组iNOSmRNA/β-actin积分光度值分别为(0.221±0.024)、(0.907±0.115)、(0.492±0.06).R组较C及R+K组iNOSmRNA表达增加(P《0.05).结论 瑞芬太尼诱导的痛觉过敏与脊髓iNOS,FOS表达的上调有关,小剂量氯胺酮联合瑞芬太尼使用,可减少脊髓iNOS,FOS的表达,预防瑞芬太尼诱导的继发性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观察甲哌卡因腹横筋膜阻滞对瑞芬太尼引起的痛觉超敏反应的影响。方法 收集择期下行腹式全宫手术患者50例,分为甲哌卡因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甲哌卡因组在麻醉诱导后在超声引导下用1.5%甲哌卡因行腹横筋膜阻滞,每侧20 mL,对照组不予腹横筋膜阻滞。麻醉维持均采用七氟烷0.8-1.1 MAC,瑞芬太尼0.05~0.3 μg/kg·min,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根据BIS值和血流动力学情况调整麻醉用药。观察并比较患者术中瑞芬太尼总的消耗量,术后1 h(VAS 1),3 h(VAS 2),6 h(VAS 3),12 h(VAS 4),24 h(VAS 5)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术后病房镇痛药物的追加量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甲哌卡因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小于对照组(均P<0.05),而术后镇痛药物追加次数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术前使用甲哌卡因腹横筋膜阻滞可明显减少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减轻瑞芬太尼引起的痛觉超敏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联合低浓度左布比卡因在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治疗中的应用可行性及对舒芬太尼消耗量的影响. 方法 90例足月孕单胎择期行剖宫产术的孕妇,ASA分级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对照组(C组),舒芬太尼1.5 μg/kg+0.1%左布比卡因;Dex 1组(D1组),舒芬太尼1.5μg/kg+0.1%左布比卡因+Dex 0.02 μg·kg-1·h-1;Dex 2组(D2组),舒芬太尼1.5 μ.g/kg+0.1%左布比卡因+Dex 0.05 μg·kg1·h-1,各组药物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50 ml.孕妇均采用L~L4硬膜外腔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术毕均快速泵注镇痛液2ml,背景输注速度为2ml/h,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锁定时间15 min,每次2 ml.记录术前产妇的一般资料,手术与麻醉时间,副作用(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舒适度(Bruggrmann comfort scale,BCS)评分以及术后4、8、12、24、48 h的VAS评分和Ramsay评分,统计PCA键有效按压次数和48 h舒芬太尼用量. 结果 术后4、8、12、24、48 h,C组Ramsay评分[(2.0±0.5)、(1.7±0.5)、(1.6±0.6)、(1.6±0.5)、(1.8±0.4)分]明显低于D1组[(2.3±0.5)、(2.3±0.6)、(2.1±0.5)、(2.3±0.5)、(2.2±0.5)分]和D2组[(2.3±0.5)、(2.4±0.5)、(2.3±0.5)、(2.4±0.5)、(2.3±0.5)分](P<0.05或P<0.01);D1组[(0.5±0.6)、(0.8±0.9)、(0.9±0.9)、(1.0±0.9)、(1.1±0.8)分]和D2组[(0.4±0.6)、(0.5±0.7)、(0.7±0.7)、(0.8±0.8)、(0.9±0.7)分]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1.3±1.0)、(1.5±1.1)、(1.8±1.0)、(1.9±0.7)、(1.9±0.7)分](P<0.05或P<0.01).D2组皮肤瘙痒发生率(3.33%)明显低于C组(26.67%)(P<0.05).D2组BCS评分[(3.1±0.7)分]显著高于C组[(3.1±0.7)分]与D1组[(1.9±0.7)分](P<0.05或P<0.01).C组48 h舒芬太尼消耗量[(1.041±0.025) μg/kg]明显大于D1组[(1.020±0.021)μ.g/kg]和D2组[(1.003±0.019) μg/kg](P<0.01),且D1组比D2组消耗量大(P<0.05). 结论 小剂量Dex能明显提高左布比卡因和舒芬太尼剖宫产术后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背景门诊手术患者使用阿片类药物可以延迟出院时间或导致意外入院。对手术中持续输注艾司洛尔替代阿片类药物能否减少手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效应的报道结论不一。本研究比较了手术中持续输注艾司洛尔、间断输注芬太尼或连续输注瑞芬太尼的手术后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副作用及患者的出院时间。方法90例患者分3组,进行前瞻性、随机双盲研究。对照组(n=30),手术中间断输注芬太尼;艾司洛尔组(聍=30),手术中持续输注艾司洛尔(5~15μg·kg~min^-1),不补充阿片类药物;瑞芬太尼组(n=30),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1-0.5μg·kg^-1·min^-1)。标准化全身麻醉,辅助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酮洛酸、切皮时使用局麻药、地塞米松和氟哌利多。手术后使用芬太尼镇痛。结果手术后在麻醉恢复室,艾司洛尔组与其他2组相比,芬太尼的用量明显减少,为91.5±42.7μg;瑞芬太尼组为237.8±54.7μg,对照组为168.1±96.8μg(P〈0.0001)。与艾司洛尔组(30%)相比,瑞芬太尼组(67.9%)和对照组(66.7%)手术后恶心的发生率更高(P〈0.01)。手术后White-Song评分,艾司洛尔组到达12~14的速度比瑞芬太尼组更快(P〈0.01),出院时间早45-60分钟(P〈0.004)。结论手术中持续输注艾司洛尔能显著减少手术后芬太尼和昂丹司琼的用量,有利于患者及早出院。  相似文献   

12.
背景本文旨在观察不同速率输注瑞芬太尼是否会降低使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50的丙泊酚EC50(半数有效浓度)值。方法将72例ASA分级Ⅰ或Ⅱ级拟行气管内插管并靶控输注(TCI)丙泊酚维持麻醉的成人患者,随机分为6组。瑞芬太尼输注速率分别为:B组0.1μg·kg^-1·min^-1,C组0.15μg·kg^-1·min^-1,D组0.2μg·kg^-1·min^-1,E组0.3μg·kg^-1·min^-1,F组0.4μg·kg^-1·min^-1,A组作为对照组不使用瑞芬太尼。在同一浓度瑞芬太尼组中,以第1例患者对TCI4μg/ml丙泊酚的反应决定岳一例患者的效应室浓度(Dixon的“序贯法”)。如果BIS〉50,后一例患者TCI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增加,如果BIS≤50,后一例患者TCI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则减少。同时研究了联合用药的血流动力学效应。结果EC50变化范围为2.4-2.9μg/ml.未发现瑞芬太毫对丙泊酚EC50的累加效应。但是未使用瑞芬太尼的空白对照组对丙泊酚的反应差异较大。使用瑞芬太尼组患者心率下降。结论瑞芬太昆输注不会减少无刺激麻醉患者丙泊酚需求量。在联合输注瑞芬太尼时不应当降低丙泊酚TCI浓度.  相似文献   

13.
背景在应用七氟烷麻醉中,为消除切皮刺激所引发的躯体反应,儿童需要的瑞芬太尼输注速率是成人的两倍。在全凭静脉麻醉中,关于瑞芬太尼需要量的类似数据尚无报道。方法本研究拟测定在丙泊酚麻醉期间能使50%成人(n=20,20。60岁)和儿童(n=20,3—11岁)患者对切皮刺激无躯体反应的瑞芬太尼输注速率(IR50)。每例行下腹部手术患者,在瑞芬太尼开始输注后,以血浆浓度6μg/ml的速度靶控输注丙泊酚。气管插管后,丙泊酚输注速率下调至血浆浓度3μg/ml,并持续至研究结束。瑞芬太尼输注速率根据Dixon上下调定方法确定,即每组第1名患者以0.2μg·kg^-1·min^-1速度输注,下一例患者根据前一例患者的反应作0.02μg·kg^-1·min^-1幅度调整。手术开始前,瑞芬太尼至少以恒定速率持续输注20分钟以上。手术开始后,只进行切皮操作,观察患者躯体反应,任何肉眼可见的肢体运动均视为躯体反应阳性。结果成人和儿童患者的IR50(CI95%)分别为0.08(0.06—0.12)μg·kg^-1·min^-1和0.15(0.13—0.17)μg·kg^-1·min^-1(P〈0.001)。结论本研究表明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与七氟烷麻醉相似,为消除切皮刺激所引发的躯体反应,儿童所需瑞芬太尼的输注速率约是成人的两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用于乳腺活检手术清醒镇静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拟行单侧乳腺活检手术的患者40例,ASAI~Ⅱ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和雷米芬太尼组,各20例。在丙泊酚组,开始输注速度为2mg·kg^-1·h^-1维持5min后,如手术尚未开始则改为1mg·kg^-1·h^-1,手术开始后维持2mg·kg^-1·h^-1至术毕。在雷米芬太尼组,起始输注速度为0.1μg·kg-1·min-1,5min后降为0.05μg·kg-1·min-1,维持至术毕。手术开始时使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分别在局麻浸润和深部组织切除时进行疼痛评分(VAS)和清醒麒静评分(OAA/S)。记录术后完全清醒(OAA/S评分为5分)时、术后30min镇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在局麻浸润和深部组织切除时的VAS和OA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追加局麻药及SP02〈90%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雷米芬太尼组中的7例以及丙泊酚组的1例患者术中RR〈8次/min,经语言唤醒后迅速缓解,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min镇痛评分和术后恶心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在乳腺活检术中均具有良好的镇静作用,但雷米芬太尼抑制呼吸频率的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5.
手控与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用于自主呼吸患者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输注用于保留自主呼吸患者的深度镇静时常常会发生一些副反应,尤其是呼吸抑制。这些副反应的产生可能与药物的组合以及给药技术有关。靶控输注(TCI)可能会优化给药方法。因此,在这项对择期结肠镜检术患者进行的前瞻性随机双盲研究中,我们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使用丙泊酚的同时加用瑞芬太尼是否利大于弊。第二,与手控输注相比,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是否可以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方法接受择期结肠镜检术的患者被随机分组:接爱手控持续输注瑞芬太尼细(MCI)(0.125μg·kg^-1·min^-1的速度持续输注2分钟后改为0.05μg·kg^-1·min^-1的速度持续输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组(TCI)(1ng/ml),或安慰剂组(生理盐水靶控输注或以相应的速度手控持续输注)。所有患者都接受丙泊酚靶控输注,调整靶浓度至相应水平使得患者处于深度镇静、对语言指令无反应的同时保留自主呼吸且不需要辅助通气。结果安慰剂组发生沐动、咳嗽和呃逆、暂时干扰检查操作的人数显著多于研究绍、各组间血流动力学和苏醒指标没有显著临床差异.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减少了丙泊酚的用量。使用瑞芬太尼时,靶控输注组(TCI)与手控输注组(MCI)相比,呼吸减弱和呼吸暂停的发生率明显减低(TCI:n=7,MCI:n=16,P〈0.05).结论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联合应用于保留自主呼吸的深度镇静时比单独丙泊酚能提供更好的结肠镜检术条件与手控输注瑞芩太尼相比,靶控输注瑞芬太昆可以减少丙泊酚的用量并减少呼吸暂停和呼吸抑制的发生率(TCI:n=7,MCI:n=16,P〈0.05).  相似文献   

16.
背景手术中使用氧化亚氮(N2O)可能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和毒性反应。瑞芬太尼与氧化亚氮有相似的特性,包括:降低挥发性麻醉药的MAC、镇痛以及停用后药效快速消失。我们比较了在门诊骨科手术采用地氟烷和芬太尼麻醉的患者中,添加临床等效剂量的氧化亚氮或瑞芬太尼对手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70例行门诊骨科手术的患者入选。其中35例吸入66%的N2O,其余35例接受静脉注射0.085ug·kg^-1·min^-1的瑞芬太尼。所有患者均复合使用地氟烷并逐步增加剂量至脑电双频指数(BIS)为50,同时静脉注射芬太尼。测定的主要转归指标为患者在语言刺激下苏醒的时间,次要转归指标包括:神经心理测验、定向力恢复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疼痛和恶心的视觉模拟评分、出院时间以及满意度评分。此外还观察地氟烷的呼气末平均浓度和芬太尼效应室浓度。结果语言唤醒时间的中位数(四分位距):瑞芬太尼组为3.0分钟(3.0—5.0分钟),N2O组的为4.6分钟(3.0~8.1分钟),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瑞芬太尼组的定向力恢复时间为6.0分钟(5.0—8.5分钟)明显短于N2O组8.0分钟(5.0~12.8分钟)。两组患者地氟烷和芬太尼的使用剂量、神经心理测试以及其他测定的转归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表明在地氟烷和芬太尼麻醉期间,0.085ug·kg^-1·min^-1的瑞芬太尼能够代替66%N2O,并且不改变患者的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17.
背景我们开发出来一种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可以在全麻诱导和维持期间实现在双频指数(bispeclral index,BIS)监测指导下对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的闭环联合输注。本研究比较了其与人工靶控输注的差异。方法这项多中心研究纳入了196例手术患者,随机分入双闭环或人工输注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组。通过计算总体分数对两组进行比较,该分数包括充分麻醉即BIS在40~60的时间比例、执行误差绝对中位数及摆动等整体性能。其他次要的观察指标包括爆发抑制比的发生率、气管插管所需时间以及用药量。结果双环控制组中83例患者和人工控制组中84例患者完成了试验。双环组的总体分数较好、充分麻醉的时1'4较长(26±11vs43±40,P〈0.0001;82%±12%vs71%±19%,P〈0.0001)。超过目标值(BIS〈40)、未达目标值(BIS〉60)以及爆发抑制比的发生在双环组出现明显较少。双环组需要更频繁地对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的输注做出调整,但调节幅度较小;该组患者雷米芬太尼的使用量较大[(0.22±0.07)μg·kg^-1·min^-1 vs(0.16±0.07)μg·kg^-1·min^-1;P〈0.0001],而气管插管的速度较快[(10±4)分钟vs(11±5)分钟;P=0.02]。结论全身麻醉期间,控制器可以帮助自动输注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并将BIS值维持在预定范围内,这一点优于人工输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脑膜瘤患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及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brain typeisoenzyme of creatine phosphokinase,CK-BB)表达的影响,评估Dex对脑膜瘤患者术中脑保护的作用. 方法 选择择期行脑膜瘤切除术患者45例,年龄45岁~65岁,体重在55 kg~65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每组15例):对照组(C组),Dex低剂量组(D1组),Dex高剂量组(D2组),D1组和D2组于常规诱导前10 min静脉输注Dex负荷量1μg/kg,继之分别以0.2 μg· kg-1·h-1和0.5 μg· kg-1·h-1持续输注至术毕前30 min,C组给与等容量的生理盐水.3组术中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值在40~49之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取出肿瘤时(T2)、拔管时(T3)、术后24 h(T4)采集静脉血样,测定血清中GFAP及CK-BB的浓度,且分别于T1、T2、T3时采集桡动脉及颈静脉球部的血样行血气分析,记录并计算动脉血氧含量(arterial oxygen content,CaO2)、脑动脉-静脉血氧含量差(cerebral arterial venous oxygen content difference,Da-jvO2)和脑氧摄取(cerebral extraction of oxygen,CEO2). 结果 与T1时比较,3组T2~T4时血清GFAP、CK-BB浓度及CEO2升高(P<0.05);T2~T4时D2组血清GFAP[(0.72±0.05)、(0.80±0.05)、(0.90±0.05) μg/L]及CK-BB[(19.3±1.8) 、(21.1±2.4)、(23.5±2.8) U/L]浓度与C组血清GFAP[(0.78±0.06)、(0.88±0.07)、(1.17±0.19) μg/L]及CK-BB[(30.6±2.6)、(33.2±3.4)、(36.1±2.8) U/L]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D1组CEO2[(0.33±0.04)%,(0.30±0.04)%]和D2组CEO2[(0.32±0.04)%,(0.26±0.04)%]与C组CEO2[(0.36±0.03)%,(0.34±0.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D2组降低更为显著(P<0.01). 结论 静脉输注Dex可对围术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新型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右美托咪定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麻醉诱导期患者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 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2010年6月11日~7月30日30例择期CABG(年龄50~70岁,ASA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