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注入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单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58例,58个椎体.病变位于T_6-L_4椎体,以T_(10)~L_2胸腰段发生多见.所有患者均采用局麻方法,患者俯卧于脊柱外科手术架上,在C臂透视下行单侧或双侧椎弓根穿刺,注入骨水泥.结果:发生骨水泥渗漏8例,骨水泥沿后纵韧带渗漏至邻近椎体后缘1例,椎体外边缘6例,皮下1例,但患者没有临床症状.治疗后脊柱X射线片显示椎体高度有所恢复,脊柱后凸畸形改善.所有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疼痛缓解率100%,视觉模拟评分、后凸角度、活动能力评分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与随访结束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注入骨水泥治疗能够明显缓解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导致的疼痛,并可以部分恢复椎体高度和脊柱后凸畸形,有利于改善脊柱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均可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但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国内外仍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球囊后凸成形与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Springer 以及万方等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按照既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查找有关后凸成形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进行比较的文献。利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0篇,其中随机对照研究1篇,前瞻性队列研究9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操作时间、治疗后长期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与经皮椎体成形组相比,椎体后凸成形组可以更好地增加椎体前缘高度,降低骨水泥渗露的发生率,以及减小远期后凸角。表明与经皮椎体成形相比,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可以更好地减小远期后凸角,增加椎体前缘高度,降低骨水泥渗露率。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表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单侧与双侧穿刺注入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存在差异。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单侧与双侧穿刺注入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单侧穿刺组和双侧穿刺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单侧或双侧穿刺注入骨水泥,随访期间定期摄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测量骨折椎体前缘、中部、后缘高度和后凸角度变化,采用疼痛目测类比法判断腰背痛的缓解情况,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生活质量,共随访12~36个月,平均26.3个月。结果与结论:单侧穿刺组每个椎体平均骨水泥注入量及穿刺时透视次数均低于双侧组(P〈0.05)。穿刺前后两组间疼痛目测类比评分、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椎体前缘、中部和后缘高度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证实,单侧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与双侧穿刺的疗效相当,且放射暴露和骨水泥用量更少。  相似文献   

4.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技术和经皮椎体成形技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方面均为有效安全的微创治疗方法,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技术在长期缓解疼痛、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恢复椎体高度、远期减小后凸角方面较经皮椎体成形技术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不能完全否认经皮椎体成形技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效果。目的: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技术,经皮椎体成形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全面性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搜索PubMed,Web of science,Ovid 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 database,CNKI等数据库,搜集建库至2013年5月份发表的所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技术、经皮椎体成形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对照研究,2名作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再次独立进行筛选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5.2.5版本)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12个研究,1 081例患者被纳入。Meta分析结果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技术、经皮椎体成形技术在短期内缓解疼痛差异、短期及远期改善患者功能障碍的差异、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的差异、短期内减小后凸角差异、手术所需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种治疗方法在长期缓解疼痛差异、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的差异、治疗后椎体高度恢复差异、治疗后远期改善后凸角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可见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技术在长期缓解疼痛、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恢复椎体高度、远期减小后凸角方面较经皮椎体成形技术有优势,且均为安全及有效的治疗方式,因原始研究缺乏更多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论证,建议临床上慎重选择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是针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一种有效的微创疗法,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不能恢复椎体高度及矫正局部后凸畸形,同时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高。目的:评价脊柱外固定器撑开复位结合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脊柱外固定器撑开复位结合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骨折患者55例。术中先采用经皮椎弓根钉脊柱外固定器撑开闭合复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然后再经皮穿刺行伤椎椎体成形治疗。测量治疗前后压缩骨折椎体高度压缩率、后凸畸形角度及椎管内狭窄占位率。同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患者治疗后和末次随访时的目测类比评分和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患者腰背痛基本缓解,治疗后1-3 d可下床活动。55例共57个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4例,但无明显临床症状。经脊柱外固定器整复结合椎体成形治疗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压缩骨折椎体高度、后凸畸形角度及椎管内狭窄占位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脊柱外固定器撑开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椎体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且疗效稳定的微创修复方法,骨水泥渗漏率低,可获得满意的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表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单侧与双侧穿刺注入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存在差异。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单侧与双侧穿刺注入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单侧穿刺组和双侧穿刺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单侧或双侧穿刺注入骨水泥,随访期间定期摄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测量骨折椎体前缘、中部、后缘高度和后凸角度变化,采用疼痛目测类比法判断腰背痛的缓解情况,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生活质量,共随访12~36个月,平均26.3个月。结果与结论:单侧穿刺组每个椎体平均骨水泥注入量及穿刺时透视次数均低于双侧组(P<0.05)。穿刺前后两组间疼痛目测类比评分、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椎体前缘、中部和后缘高度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证实,单侧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与双侧穿刺的疗效相当,且放射暴露和骨水泥用量更少。  相似文献   

7.
背景:椎体后凸成形技术操作时需用2个球囊在椎体内同时协调扩张,并在形成的空腔内注入骨水泥,但专用球囊价格昂贵,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开展。采用单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可降低手术费用,但此干预过程中介入的骨水泥填充物生物相容性及椎体后凸成形效果需进一步观察。目的:应用单个球囊分别在椎体两侧先后扩张,并在其形成的空腔内行骨水泥填充,观察骨水泥填充物生物相容性及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效果。设计:前后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影像科。对象:纳入2004-05/2005-05在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应用单球囊技术治疗的患者22例,累及椎体31个,男5例,女17例:年龄68~85岁。纳入对象均为疼痛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CT和MRI确定椎体后壁完整,脊髓无受压表现;均对治疗方案和实验知情同意。实验和治疗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方法:治疗采用冠龙公司的国产椎体后凸成形专用器械[批准文号:鲁药管械(准)字2004第2150017号]包括穿刺器械和可膨胀球囊。骨水泥为国产丙烯酸树脂骨水泥Ⅲ[批准文号:国食药监械(准)字2005第3650267号]。在X射线监测下,经双侧椎弓根穿刺伤椎,使用单球囊先后置入两侧,完成球囊扩张。改善椎体高度。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术中、术后骨水泥生物相容性。②观察术后72h内疼痛缓解状况,椎体高度恢复和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情况。结果:①骨水泥生物相容性:1例1个椎间隙发现少许骨水泥渗漏,但无临床症状,余椎体无明显骨水泥渗漏的X射线平片表现:未发现炎症和排斥反应。②疼痛缓解:22例患者术后72h内疼痛均明显缓解。③椎体高度恢复和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情况:单球囊扩张并骨水泥填充矫正前伤椎椎体?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8):1718-1720
目的观察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单、双侧注入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46例,随机分为单侧组和双侧组各23例。单侧组给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单侧穿刺注入骨水泥进行治疗,双侧组给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双侧穿刺注入骨水泥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术中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改善率、临床疗效。结果单侧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VAS改善率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单、双侧注入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相当,但单侧治疗放射暴露及骨水泥用量更少。  相似文献   

9.
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段斌武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4):1286-1287
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是治疗胸、腰椎体外伤性压缩性骨折及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OVCF)的一种新兴脊柱微创手术,其通过将病变椎体进行球囊扩张后再注入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脂进行椎体成形并部分恢复椎体的高度,增加椎体强度,提高脊柱的稳定性的脊柱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通过球囊的扩张恢复压缩椎体高度,并注入骨水泥强化椎体,恢复其解剖形态和力学性能。目的:评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1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在C型臂X射线机引导下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疼痛评分及影像学检测结果。结果与结论: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后,椎体前、中缘平均高度及Cobb角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表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安全性高,可缓解患者疼痛,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通过球囊的扩张恢复压缩椎体高度,并注入骨水泥强化椎体,恢复其解剖形态和力学性能。目的:评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1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在C型臂X射线机引导下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绎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疼痛评分及影像学检测结果。结果与结论: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后,椎体前、中缘平均高度及Cobb角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表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经皮椎体后n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安全性高,可缓解患者疼痛,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最。  相似文献   

12.
背景:重度椎体压缩性骨折,因其穿刺及复位困难,被认为是椎体成形及后凸成型的相对禁忌证。目的:探讨应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重度椎体压缩骨折后的椎体复位。方法:重度椎体压缩骨折30例(42椎),患椎压缩程度为75%-83%。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经皮穿刺进针,体位复位结合局部使用球囊扩张,复位满意后注入骨水泥。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椎体前缘、中部及后缘平均高度分别由治疗前(0.48±0.17) cm、(0.83±0.23) cm和(2.44±0.33) cm,增至术中(0.71±0.22) cm、(1.21±0.25) cm和(2.44±0.33) cm,治疗后椎体前缘、中部高度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后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结果说明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对重度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能有效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  相似文献   

13.
背景:自从经皮穿刺注射骨水泥椎体成形技术成功用于脊柱骨折的治疗后,一直在尝试用于椎体血管瘤的治疗。 目的:评价经皮穿刺单纯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9例胸椎症状性椎体血管瘤患者,男2例,女7例,均有背部疼痛等症状,其中2例有神经根刺激症状。采用经皮穿刺单纯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治疗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与结论:操作成功率100%,均未出现肺栓塞、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治疗后影像学检查示均无椎管内或椎间孔渗漏。治疗后24 h症状均有缓解,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显示原有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血管瘤无复发。结果可见经皮穿刺注射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安全有效,它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增加椎体的稳定性,预防压缩性骨折、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4.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而逐年递增,脊柱压缩性骨折是该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这类骨折患者常无外伤史或仅有轻微外伤,而以顽固性背痛来就诊.对于无神经损伤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传统的疗法是垫枕复位、长期卧硬板床、支具固定及药物治疗,多数无法缓解疼痛,且由于活动量的减少导致骨量丢失,骨强度持续下降,将引发伤椎再骨折和其他椎体的骨折,进一步加重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994年,Beiley等[1]经皮穿刺,在塌陷的椎体内置入可扩张球囊(Inflatable Balloon Tamp,IBT)通过扩张球囊抬升终板,并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来强化椎体,使病椎原有的高度大部分得以恢复,稳定了伤椎,这种手术称为椎体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自2002年10月~2003年11月应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20例22椎疼痛性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取得迅速持久的镇痛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背景:针对肿瘤破坏导致的椎体骨折,进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单纯的放疗作用微小。近年来125I放射粒子已广泛应用于多种原发或继发肿瘤并取得良好效果。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可效恢复椎体高度,重建脊柱稳定性,缓解疼痛症状。 目的:观察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联合125I放射粒子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注入骨水泥联合125I放射粒子治疗的30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资料,治疗前均有顽固性背痛,CT提示有椎体骨质破坏。采用目测类比评分、WHO疼痛缓解标准、功能障碍指数来评估治疗后临床症状转归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量病椎高度变化。随访时间为治疗后1 d、1个月及6个月。 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治疗过程顺利,治疗后24 h疼痛缓解,无神经损伤及压迫症状。治疗后目测类比评分、疼痛缓解情况、功能障碍指数、椎体高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 0.05)。治疗后随访1个月及6个月,目测类比评分、功能障碍指数、椎体高度变化与治疗后24 h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骨水泥向椎间隙、前纵韧带下渗漏各2例无临床症状。提示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入联合125I放射粒子治疗脊柱转移瘤,能迅速缓解肿瘤所致的疼痛,有效恢复病椎高度,并发症少,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作为两种微创治疗技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方面的应用多年,但争议颇多,且各有利弊。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方面的疗效。 方法:纳入100例患者,其中40例患者选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手术,60例患者选择经皮椎体成形手术。治疗前按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术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为术后1周。并摄X射线片测量测量椎体前缘与后缘比。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都有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椎体高度恢复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但矫形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并发症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经皮椎体成形组为35%,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组为12.5%,两组比较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均可显著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疼痛;经皮椎体成形组通过术前术中使脊椎过伸可部分恢复椎体高度,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两组矫形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背景: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通过球囊加压扩张在椎体内形成周围有相对致密松质骨的空腔,可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率,同时扩张的球囊有助于塌陷椎体的复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目的:回顾性分析手法复位后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注入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渗漏情况及对椎体高度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02/2010-06华北石油总医院骨科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1例,41椎体.平均年龄69(53~82)岁.并于术前手法按压使腰部过伸复位.观察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椎体高度恢复以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术后随访8~13(11.0±1.6)个月.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由术前6.7±1.9下降至术后1.3+1.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椎体高度由术前(15.7±5.2)mm恢复至(20.2±4.5)mm,椎体高度显著恢复(P<0.05).发生骨水泥渗漏3例,均无明显临床症状.说明术前手法复位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将骨水泥注入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以显著恢复椎体高度,止痛效果良好且无严重渗漏发生.  相似文献   

18.
背景:椎体后凸成形技术操作时需用2个球囊在椎体内同时协调扩张,并在形成的空腔内注入骨水泥,但专用球囊价格昂贵,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开展.采用单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可降低手术费用,但此干预过程中介入的骨水泥填充物生物相容性及椎体后凸成形效果需进一步观察.目的:应用单个球囊分别在椎体两侧先后扩张,并在其形成的空腔内行骨水泥填充,观察骨水泥填充物生物相容性及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效果.设计:前后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影像科.对象:纳入2004-05/2005-05在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应用单球囊技术治疗的患者22例,累及椎体31个,男5例,女17例;年龄68~85岁.纳入对象均为疼痛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CT和MRI确定椎体后壁完整,脊髓无受压表现;均对治疗方案和实验知情同意.实验和治疗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方法:治疗采用冠龙公司的国产椎体后凸成形专用器械[批准文号:鲁药管械(准)字2004第2150017号]包括穿刺器械和可膨胀球囊.骨水泥为国产丙烯酸树脂骨水泥Ⅲ [批准文号:国食药监械(准)字2005第3650267号].在X射线监测下,经双侧椎弓根穿刺伤椎,使用单球囊先后置入两侧,完成球囊扩张,改善椎体高度.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术中、术后骨水泥生物相容性.②观察术后72 h内疼痛缓解状况,椎体高度恢复和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情况.结果:①骨水泥生物相容性:1例1个椎间隙发现少许骨水泥渗漏,但无临床症状,余椎体无明显骨水泥渗漏的X射线平片表现;未发现炎症和排斥反应.②疼痛缓解:22例患者术后72 h内疼痛均明显缓解.③椎体高度恢复和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情况:单球囊扩张并骨水泥填充矫正前伤椎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平均分别丢失(14.70±4.21)mm和(10.62±4.11)mm,矫正后平均分别丢失(10.38±4.23)mm和(6.45±4.04)mm.Cobb角由矫正前平均(21.15±6.33)°,矫正后为(11.64±4.33)°.结论: 临床结果证实骨水泥与宿主生物相容性好,发生渗漏时无特殊宿主不良反应.应用单球囊扩张并骨水泥填充矫正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9.
背景:对于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研究多基于新鲜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而对陈旧性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鲜有报道。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陈旧性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纳入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陈旧性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所有12例患者(14椎)均采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记录患者经皮椎体成形前、经皮椎体成形后1个月和1年时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索引和站立位侧位片病椎Cobb角。结果与结论:所有陈旧性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未发生感染、肺栓塞、骨水泥毒性反应和骨水泥渗漏而造成的神经压迫症状等并发症。经皮椎体成形后失访1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与手术无关。陈旧性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索引评分均显著低于经皮椎体成形前(P〈0.01),而经皮椎体成形前后患者病椎Cobb角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经皮椎体成形能明显缓解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疼痛、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已被广泛用于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现在亦被用于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目的:评估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分次和温度梯度灌注骨水泥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分次和温度梯度灌注骨水泥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病例共24例38椎,分为椎体压缩≥1/4组9例11椎和椎体压缩〈1/4组15例27椎。在C臂机透视定位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采用分次灌注、温度梯度灌注方法注射骨水泥。以目测类比评分及O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分次和温度梯度灌注骨水泥治疗前后疼痛缓解情况,日常功能恢复情况,治疗椎的高度变化。随访时间为12-56个月。结果与结论:2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分次和温度梯度灌注骨水泥治疗。平均单个胸椎内注射骨水泥(4±1) mL,单个腰椎内注射骨水泥(5±1) mL。治疗±后复查X射线片见骨水泥分布良好,无神经根损伤或脊髓压迫症状。两组患者治疗后椎体高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1 d、治疗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目测类比评分、功能障碍指数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相同时间点目测类比评分、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的改变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分次和温度梯度灌注骨水泥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可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不论肿瘤转移椎体有无明显压缩,均能迅速缓解疼痛,是治疗椎体转移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