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颈椎间盘假体稳定性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 借鉴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成熟的经验。评价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对失稳颈段脊柱稳定性的重建作用。方法 在6具新鲜尸体的颈椎标本上切除C5-6椎间盘,将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植入该间隙内。对该颈椎节段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稳定性评价。经颈椎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出该节段的运动范围(ROM)。随后施加2Nm,0.6Hz的疲劳载荷共2500次,评定其稳定性,并与标准的C5-6椎间盘破坏后稳定性值相比较。结果 正常C5-6前屈、后仲运动范围平均值为17.03&;#176;;人工椎间盘植入后前屈、后伸运动范围7.80&;#176;,疲劳载荷后前屈、后伸运动范围9.98&;#176;;椎间盘破坏后前屈、后伸运动范围25.53&;#176;,人工椎间盘植入具有显著的稳定性。正常左右侧弯运动范围平均值为10.75&;#176;;人工椎间盘植入后和疲劳载荷后左右侧弯运动范围分别为8.43&;#176;和9.43&;#176;,椎间盘破坏后左、右侧弯运动范围20.70&;#176;。正常左、右旋运动范围平均值为14.82&;#176;;人工椎间盘植入后和疲劳载荷后左、右旋运动范围分别为13.38&;#176;和13.83&;#176;,椎间盘破坏后左右旋运动范围25.88&;#176;。结论 颈椎间盘破坏后椎节稳定性显著性破坏。人工椎间盘植入后脊柱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方向上稳定性显著性改善,左右旋转接近正常值,并可提供59%正常屈伸活动,88%正常左右侧弯活动,93%正常左右旋转活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取生物力学实验应力分析手段,评价颈椎间盘假体植入后颈椎应力分布及力学性能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4/05在上海大学生物力学研究所实验室进行。采集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家属自愿捐助)。颈椎间盘假体采用医用不锈钢和医用聚乙烯材料制作,高度为5mm,深度为14mm。屈伸活动度为8°,左右侧弯10°。实验标本在C3~7平面截取标本并在上、下截面浇灌骨水泥平台,两端平行度≤1°。分为正常组(未置换假体前)和颈椎间盘置换组(置换假体后),每组均为6个标本。模拟人体正常颈椎受力状态,选择50,100和150N3个级别载荷,测试两组C4~5椎节在屈曲、伸展和侧屈状态下,椎体和关节突关节应变和应力。结果:两组各6个标本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颈椎椎体和小关节的载荷-应变变化:正常颈椎在载荷150N时,屈曲位C4微应变为1406±98,C5为860±60;随着载荷增加,C4应变增加较大。伸展位,C4微应变为2035±140,C5为1450±102;随着载荷增加,C4和C5应变均增大。侧屈位时,颈椎应变情况位于屈曲位和伸展位之间。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C4,C5和C4~5关节突关节在各种体位及载荷下均较正常颈椎的应变略小(P>0.05)。②两组颈椎椎体与小关节的应力:正常颈椎应力前屈时C4为(1.97±0.14)MPa,C5小于C4为(1.20±0.09)MPa,C4-5关节突关节为(1.54±0.11)MPa。伸展位时,C4,C5和C4~5关节突关节应力显著增加[(2.85±0.20),(2.03±0.14),(2.18±0.17)MPa]。颈椎间盘假体置换后,C4,C5和C4~5关节突关节的应力值较正常组略减小(P>0.05)。颈椎间盘假体置换后屈曲、伸展和侧屈体位时应力变化规律与正常组一致。结论:颈椎间盘假体植入椎间隙后,椎体和小关节的载荷-应变以及应力分布具有类似正常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性,说明该设计具有显著的椎节稳定性,并且在生理载荷下保留椎节活动度以及不同运动状态下正常应力分布的生物力学功能。  相似文献   

3.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手术节段的即时稳定作用、维持节段的运动功能与初步临床效果。【方法】16例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颈椎病[脊髓型、神经根型或(和)混合型]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后置入Bryan人工颈椎间盘,按计划进行定期随访(3~12个月,平均7个月),根据手术前后颈椎的影像学资料分析手术节段的稳定性与活动度,并结合病人神经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手术效果:优8例;良4例;一般3例;差1例。手术成功率为93%。手术前平均JOA评分为12分,术后平均为15.5分;植入节段颈椎活动度前曲后伸为10.2°±5.4°,未发现假体松动和移位。【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安全可靠,病人恢复快,既可保持手术节段颈椎稳定,又可维持颈椎的生理活动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评价多椎间孔间隙单侧钩突切除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6例成人新鲜颈椎标本,选择C4~7为实验节段。按正常组,手术组,在2N·m纯力偶作用下分别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侧旋运动,通过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来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①在6个运动方向上,手术组术后ROM较术前无明显增加(P>0.05,t前屈=-1.932,t后伸=-1.447,t左弯=-1.772,t右弯=-2.768,t左旋=-1.743,t右旋=-1.753),差异无显著性。②运动范围的总和,手术组较术前有明显增加,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F=17.448)。结论:前路多椎间孔间隙显微减压术对颈椎静态稳定性的影响较小,主要表现在颈椎运动范围总和的增加,对某一方向三维运动范围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背景:前期实验已证实,以自行合成的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复合材料研制的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的:进一步比较该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和髂骨块的三维运动稳定性,以评价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后重建颈椎稳定性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生物力学实验,于2003—08/11在南方医科大学全军及广东省重点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材料: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是利用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复合而成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提供(专利号为:(03236843.7)。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C1~T1节段,均分为3组:正常组、髂骨组及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组。方法:在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的C5与C6椎间盘处,行颈前路环锯减压后,髂骨组及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组分别置入自体髂骨和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正常组为完整结构标本,不予进行任何处理。主要观察指标:利用测量系统测量3组颈椎节段间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等三维运动范围。结果:在椎间盘切除椎间置入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后,在前屈、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的运动范围均较椎间置入髂骨组减少,较髂骨组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后伸状态下椎间置入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和髂骨置入物与正常组比较运动范围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后颈椎稳定性良好,置入椎间后较椎间置入髂骨稳定。  相似文献   

6.
探讨颈椎间盘切吸术后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采用万能试验机加载、百分表接触测量法。将6具新鲜尸体颈椎随机分两组:前路组和后路组各3具。模拟临床手术分别对切吸间盘、髓核摘除术后颈椎运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范围进行测试,同时与完整颈椎时的运动测量结果进行对照。前路组切吸间盘后,手术及相邻节段屈、伸运动范围均不同程度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髓核全部摘除后相邻节段屈、伸运动范围分别增加17.8%和27.6%(P<0.05)。后路组:半椎板切除和间盘切吸术后相邻节段运动范围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增加,髓核全部摘除后屈、伸运动范围分别增加15%和25%,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侧弯运动范围无显著意义变化。颈间盘切吸术后对颈椎稳定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颈椎间盘切吸术后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颈椎间盘切吸术后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采用万能试验机加载、百分表接触测量法。将6具新鲜尸体颈椎随机分两组:前路组和后路组各3具。模拟临床手术分别对切吸间盘、髓核除术后颈椎运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范围进行测试,同时与完整颈椎间的运动测量结果进行对照。前路组切吸间盘后,手术及相邻节段屈、伸运动范围均不同程度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髓核全部除后相邻节段屈、伸运动范围分别增加17.8%和27.6%(P<0.05)。后路组:半椎板切除和间盘切吸术后相邻节段运动范围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增加,髓核全部除后屈、伸运动范围分别增加15%和25%,统计学差异有显性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侧弯运动范围夫显意义变化。颈间盘切吸术后对颈椎稳定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背景:椎间盘摘除减压后的节段融合会限制节段的生理运动,造成邻近节段应力加大而导致其退变加速。目的:观察人工颈椎间盘植入假体治疗颈椎病短期随访中的稳定性及置换节段和颈椎整个节段的运动范围变化。方法:于2010-06/2011-08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共施行PCM钴铬合金颈椎间盘假体置换11例12个节段,男7例,女4例;脊髓型颈椎病8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3例。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时间为3~12个月。置换后1,3,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过屈过伸活动度、左右侧屈活动度与术前接近。置换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明显升高,而Oswestry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明显降低(P〈0.05),且末次随访时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和Oswestry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与术后1个月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X射线未发现假体松动、下沉或异位骨化等不良反应。提示PCM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短期颈椎稳定功能活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背景:诸多针对脊椎椎体间固定融合后相邻节段应力变化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并不尽相同,载荷控制与位移控制试验模式下所反映出的相邻节段应力状况其结果也相差甚远.目的:分析椎间盘完整、椎间盘切除、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前路颈椎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后,成人尸体颈椎标本分别在前屈后伸载荷下C5/6椎间孔孔径和面积的变化情况.方法:分别测量C5/6椎间盘完整、椎间盘髓核摘除、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前路钢板植骨内固定4种状态下以0.25,0.50,0.75,1.00,1.25,1.50 N·m的分级载荷加载于标本的前屈后伸状态时C5/6椎间孔孔径和面积的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前屈后伸各级加载时,C5/6椎间孔上下径、上前后径、下前后径和面积椎间盘完整组、Bryan颈人工置换组和钢板植骨内固定组高于椎间盘髓核摘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ryan颈人工置换组高于钢板植骨内固定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颈椎间盘髓核摘除后C5/6椎间孔有效空间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评价多椎间孔间隙单侧钩突切除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6例成人新鲜颈椎标本,选择C4-7为实验节段。按正常组,手术组,在2N&;#183;m纯力偶作用下分别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侧旋运动,通过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来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①在6个运动方向上,手术组术后ROM较术前无明显增加(P&;gt;0.05,t前屈=-1.932,t后屈=-1.447,t右弯=-2.768,t左旋=-1.743,t右旋=-1.753),差异无显著性。②运动范围的总和,手术组较术前有明显增加,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lt;0.01,F=17.448)结论:前路多椎间孔间隙显微减压术对颈椎静态稳定性的影响较小,主要表现在颈椎运动范围总和的增加,对某一方向三维运动范围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颈椎曲度的X线测量在颈椎病康复评定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银海  姚红华  杨忠 《中国康复》2007,22(3):156-158
目的:探讨颈椎曲度的X线测量对颈椎病康复评定中的作用。方法:临床确诊的颈椎病患者82例,均应用综合物理疗法治疗。治疗前后颈椎X线侧位片采用Borden法测量颈椎曲度及颈椎活动度(ROM)。结果:82例患者治疗10-20次后,颈椎曲度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弓深平均增加(13.98±4.52)mm(P〈0.001);颈ROM明显提高(P〈0.001);疗效评定:显效34例,好转45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6.3%。结论:颈椎曲度的X线测量能够判断颈椎病的严重程度并在颈椎病的康复评定中具有明确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McKenzie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杰  肖少华  陈勇  赵强  黄国荣 《中国康复》2006,21(3):155-156
目的探讨McKenzie法在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McKenzie法为主的治疗方法,神经根型辅以颈牵引,颈型辅以中频电疗法.治疗前后用目测类比法(VAS)评定疼痛程度,并进行McKenzie分型、颈运动功能缺失程度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60例患者平均治疗时间(6.4±2.6)d.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神经根型和颈型均显著降低(P<0.01),运动功能缺失程度改善;临床治愈率神经根型80.6%,颈型75.9%.结论McKenzie法对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且神经根型与颈型的治疗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阴道镜下病理活检联合宫颈锥切术用于诊断宫颈癌的价值。方法对753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患者行阴道镜活检和宫颈锥切术,术后标本送检,计算阴道镜活检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753例患者宫颈锥切术确诊CINⅠ级348例,CINⅡ级172例,CINⅢ级160例,浸润癌45例。阴道镜活检的诊断灵敏度94.24%(655/695),特异度为94.24%(34/58),阳性预测值为95.07%(655/689),阴性预测值为37.50%(24/64)。其中CINⅠ级、CINⅡ级、CINⅢ级与宫颈锥切术的符合率分别为95.98%、76.16%、63.13%。结论阴道镜下病理活检对CIN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但漏诊较多,联合宫颈锥切术可有效提高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准确率,避免漏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价值。方法:1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行前路椎间盘摘除或椎体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后路行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所有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疗效优8例,良2例,无效1例;并发症发生2例,其中1例C5神经根麻痹、1例手术后3个月出现相邻节段的后突、畸形。结论;一期后前路颈椎管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为多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67例确诊颈性眩晕的患者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使用神经肌肉激活技术进行颈椎稳定性训练,对照组予以手法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及Tetra平衡测定仪跌倒风险指数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功能评价得分及跌倒风险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基于颈椎失稳及本体感觉失调的颈性眩晕施以颈椎稳定性训练可以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老年人颈椎病的牵引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颈椎病牵引治疗的最佳方案,方法:72名患不同类型颈椎病患者接受牵引治疗,根据患者的主观感受,分别确定不同年龄,性别和类型的最佳牵引重量。结果年龄、性别和病程以及疾病分型不同,其最佳牵引重量亦不同。结论:合理地选择牵引重量对老年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23年来长春地区两医院子宫颈癌发病年龄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近 2 3年来长春地区子宫颈癌发病年龄变化趋势。方法 对 1980~ 2 0 0 2年间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和1992~ 2 0 0 2年间吉林省肿瘤医院的 12 6 3例宫颈癌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0~ 34岁年龄组的构成比从 1980~1982年间的 2 0 6 %上升至 2 0 0 1~ 2 0 0 2年间的 17 82 % ,呈逐年显著上升趋势 (P <0 0 0 5 ) ,其它年龄组构成比相对应出现下降趋势 ;宫颈腺癌总的构成比和在年轻组与年长组中的构成比变化均不显著。结论 本地区宫颈癌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 ,应加强对青年女性的性教育和防癌普查。  相似文献   

18.
项背肌功能锻炼颈椎康复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颈椎康复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8例临床应用自行设计的颈椎康复器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疼痛及功能活动进行评分.结果全部患者的颈部疼痛、不适于1个月内基本消失,治疗后疼痛及功能评分同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颈椎康复器可通过改善项背肌肌力而增强颈椎稳定性,适用于各种颈椎疾病的辅助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9.
20.
宫颈疾病Leep刀环形切除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Leep刀切除术治疗宫颈疾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26例经妇科检查、阴道镜检查、宫颈液基细胞检查及活检诊断为各种宫颈疾病的患者均采用Leep刀环形切除术,手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同时观察患者术中反应、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修复,随访6个月。结果 Leep刀环形切除术平均出血量3~10 mL,平均手术时间2~6 min,无继发出血及感染,无宫颈管狭窄和粘连,月经正常,治疗宫颈疾病总有效率84.13%,宫颈修复好,标本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结论 Leep刀环形切除术治疗宫颈疾病便易、安全、可不住院、经济,也适用于基层医院,治愈率高,可提供病理学诊断,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