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3.
473例颅内动脉瘤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总结诊治经验与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7月我院收治47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特点、诊治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发病的高峰期在50~59年龄段,占33.83%,40~69岁年龄段占75.26%,40岁以前动脉瘤患者男性多于女性,4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单发动脉瘤男:女=1:1.17,多发动脉瘤患者约占总数的1/10,男:女=1:1.94。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约占2.54%,破裂动脉瘤占97.46%;便秘、情绪激动、酗酒、劳累和剧烈咳嗽是动脉瘤破裂常见诱因,占66.59%;51.99%动脉瘤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酗酒、吸烟。不恰当腰穿或脑室外引流是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原因之一,占16.67%。首次破裂动脉瘤、多次破裂动脉瘤患者预后不良率分别为19.89%和38.89%;Hunt&Hess分级Ⅰ~Ⅲ级患者在不同发病时期手术夹闭良好率无明显差别(P>0.05),Ⅳ~Ⅴ级患者预后早期手术夹闭结果良好率明显好于中晚期手术(P=0.026)。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有年轻化趋势;女性某些生理特点可能是动脉瘤形成的原因之一;对高危人群筛选发现更多未破裂动脉瘤和提高首次动脉瘤破裂确诊率有可能是提高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未治疗的破裂动脉瘤应严格掌握腰穿和脑室外引流的指证;Hunt&HessⅠ~Ⅲ级的患者早、中和晚期手术均可,Ⅳ~Ⅴ级患者应早期接受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颅内多发动脉瘤诊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DSA、CTA、MRA的不断发展,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诊断率不断提高,但颅内多发动脉瘤由于其部位分布广、手术难度高、风险大以及术后并发症多致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较单发动脉瘤明显增高。本病以女性多发,小型动脉瘤术前极易漏诊。其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夹闭、血管内治疗以及结合基因治疗等,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首先处理破裂出血的动脉瘤;对于能够在同一侧手术人路处理的多发动脉瘤,应在一次性手术中处理完毕。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运杰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8,13(7)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日本脑健康检查(Braindock)的资料表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为3%左右。颅内动脉瘤的主要起病形式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SAH的年发病率为1/10000~2/10000。SAH的病死率为50%左右;经过积极救治,30%的病人可能恢复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6.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神经影像学的进步,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s)的发现率也相应提高。由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30d的死亡率为45%,大约半数生存者均有不可逆的脑损害,这就给神经外科医生提出一个问题,即如何对待这种目前无症状但可能发生危险的病变。预防出血是降低死亡率的最有效方式,因此有理由考虑对UIAs在破裂前进行治疗。然而,手术治疗和栓塞治疗并非没有危险。目前UIAs患者是应该保守治疗还是应该尽早进行外科处理尚存在着争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感染性颅内动脉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3年收治的8例感染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行头颅CT证实有颅内出血;1例行CTA检查,7例行DSA检查;动脉瘤位于大脑后动脉P3段1例,大脑后动脉P4段4例,大脑中动脉M5段2例,大脑前动脉A4段1例。3例行开颅手术;4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1例因载瘤动脉太细,未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给予保守治疗。所有病例均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1例遗留左侧肢体偏瘫,其余7例出院时均无神经功能缺失。术后随访3~6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 感染性颅内动脉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动脉瘤,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及颅内动脉瘤类型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8.
颅内多发动脉瘤由于其部位分布广、手术难度高、风险大以及术后并发症多致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较单发动脉瘤明显增高。本病以女性多发,且以中等大小动脉瘤常见,微型动脉瘤术前极易漏诊。其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夹闭、血管栓塞以及锁孔夹闭,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首先处理破裂出血的动脉瘤;对于能够在同一侧手术入路处理的多发动脉瘤,应在一次性手术中处理完毕。 相似文献
9.
颅内后循环复杂动脉瘤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后循环复杂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38例颅内后循环复杂动脉瘤病人资料,Hunt-Hess分级0级5例,Ⅰ级10例,Ⅱ级19例,Ⅲ级3例,Ⅳ级1例;其中开颅手术3例,介入治疗25例,介入联合开颅治疗1例,未治疗9例。结果出院时根据GOS评分:4~5分20例,2~3分15例,死亡3例。17例经3个月~1.5年随访,其中GOS4~5分12例,2~3分2例,死亡3例。结论 DSA尤其3D-DSA是诊断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金标准,颅内后循环复杂动脉瘤多以介入治疗为主,其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颅内动静脉畸形(AVM)并发动脉瘤的特征并总结其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颅内AVM并发动脉瘤病人的病例资料。术前均行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动脉瘤的大小、数量和与AVM的相关位置,并按Redetop分型指导治疗。结果本组采用联合治疗4例,单一治疗2例;均治愈。结论对AVM病人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筛查,可避免漏诊合并的动脉瘤。DSA可确诊此病。应根据不同分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减少颅内出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动脉瘤破裂后形成的假性动脉瘤的术前诊断和术中处理,以提高治愈率.方法 收集我院从2004年至2008年收治具备假性动脉瘤特征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和术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患者术前行CT、3D-CTA、DSA检查,诊断前交通动脉瘤7例,大脑中动脉瘤4例,大脑前动脉瘤6例.术前发生二次出血7例.本组均行开颅手术治疗,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2例.术后死亡1例,重度残疾1例,遗留肢体瘫痪4例.结论 假性动脉瘤术前二次出血和术中出血率高.术前、术中必须积极预防动脉瘤破裂出血,减少病死率和病残率. 相似文献
13.
15例颅内动脉瘤切除术孙克华,刘承基,谭启富,邬祖良颅内动脉瘤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在夹闭或结扎瘤颈后切除动脉瘤。其优点是既可以把动脉瘤排除在血液循环之外,又可以解除动脉瘤对局部组织的压迫[1、2]。本文报告我院15例颅内动脉瘤切除术的治疗结果,复习文献... 相似文献
14.
李立森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26(4)
患者男,20岁.头部撞伤昏迷1 h入院,GCS评分4分,头颅CT示: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下颌及牙槽骨骨折.保守治疗3 d后意识好转,右上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不高,10 d后肢体肌力逐渐恢复,40 d痊愈出院.3个月后因头部轻度外伤检查头颅CT显示:右颢内侧增强性占位.患者无特殊不适及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入院行DSA检查确诊左颈内动脉动脉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0年3月我院10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发病、临床表现、影像资料。结果 103例患者中共查出126个颅内动脉瘤。其中单发84例,多发性颅内动脉瘤19例(15例有2个动脉瘤,4例有3个动脉瘤)。1例合并动静脉畸形,1例合并颈内动脉颅外段夹层动脉瘤,1例合并烟雾病。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15例,占14.6%(15/103)。后交通动脉瘤最多见,占32.5%(41/126)。动脉瘤直径1.5~35mm不等,其中2.0~4.9mm者占61.9%(78/126)。结论 采用适宜的影像学检查及时诊断颅内动脉瘤并及时血管内治疗,可明显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6.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D-CTA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病人52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直接手术或进一步行3D-DSA检查。术后均复查3D-CTA。结果共发现58个动脉瘤,6例查3D-CTA及3D-DSA均未发现动脉瘤。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似然比分别是94.8%、100%、0.052。诊断颅内动脉瘤病人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似然比分别是97.8%、100%、0.022。术前3D-CTA在估计动脉瘤大小及形态方面与术中所见 3D-CTA结果相似。3D-CTA清晰显示了动脉瘤的自身形态和周边的关系。结论3D-CTA是诊治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快捷、安全、操作简便的方法,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瘤延期手术治疗的长期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颅内动脉瘤延期手术治疗的长期结果王宪荣张存生高伯元冯华朱刚林江凯一、临床资料本组男46例,女65例。年龄21~73岁,50岁以内73例(65.8%),入院时病情人级:Ⅰ级21例,Ⅱ级53例,Ⅲ级21例,Ⅳ级7例,Ⅴ级9例,有明确蛛网膜下出血(SAH)... 相似文献
18.
19.
正颅内多发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时,准确判断责任动脉瘤至关重要。本文报道颅内多发动脉瘤责任动脉瘤误判1例。1病例资料患者,女,51岁。因突发剧烈头痛、意识不清5 h入院。入院时体格检查:神志嗜睡,左侧瞳孔直径2.0 mm、右侧3.5mm,对光反射均灵敏;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脑膜刺激征阳性。头颅CT检查发现双侧脑底池广泛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外侧裂池稍多(图1A)。急诊行头颅CTA检查,发现双 相似文献
20.
并发颅内血肿的颅内动脉瘤161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告161例合并颅内血肿的颅内动脉瘤。经临床和 CT 资料分析表明,前交通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动脉瘤易发生脑室内出血,而大脑中动脉和胼周动脉的动脉瘤易发生脑内血肿。应根据颅内出血的不同类型,分别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龄、入院时临床状况、动脉瘤部位、蛛网膜下腔出血量、脑室内出血程度以及颅内出血的类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