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12例非恶性肿瘤和骨性疾病患者(对照组)全身不同部位骨显像和43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异浓聚区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两侧相应部位的放射性比值(H值)约为1.05。若以x+2s为阳性判断标准,43例恶性肿瘤患者138处为阳性(97.8%)。应用ROI计算H值不仅为骨显像的评价提供了客观的定量指标,而且提高了对鼻咽、胸骨、椎等处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骨转移癌骨痛11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巍  刘韬  秦丽红  胡萍 《广西医学》2009,31(11):1663-1664
目的探讨骨转移癌患者骨痛发生情况及特征。方法对1168例核素全身骨显像确诊肿瘤骨转移患者的临床骨痛特征、疼痛部位与核素骨显像转移灶的分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168例骨转移癌患者中,有不同程度的骨痛症状615例,占52.65%。疼痛部位以颈、胸、腰背、髋部等处(中柱骨)多见,占52.85%(325/615),而核素显像脊柱骨有转移灶仅40.16%(247/615),有广泛性骨转移灶占36.91%(227/615),而表现为全身骨痛仅占5.53%(34/615),疼痛部位、程度与核素骨显像转移灶分布有明显的不一致性。结论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骨痛部位、程度与核素骨像转移灶分布不一致。近半数骨转移患者无骨痛症状,不能仅仅以临床上是否出现骨痛症状作为行核素骨显像的指征。应把核素全身骨显像作为恶性肿瘤患者综合治疗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3.
全身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癌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247 例放射性骨显像中182 例各类癌症骨转移患者全身骨扫描的表现。结果 182 例患者中130例为阳性(71.4% ),分单发转移灶和多发转移灶。典型表现为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多部位放射性浓集灶。转移部位以肋胸部最多见。结论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诊断骨转移有很高灵敏度,将其列为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规检查,对早期诊断、临床分析、治疗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在骨转移瘤诊断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骨转移瘤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99年经诊断为恶性肿瘤患者534例,其中肺癌197例,乳腺癌128例,鼻咽癌107例,前列腺癌11例,消化道(食管、肝、胃、结、直肠)肿瘤47例,妇科(子宫、卵巢)肿瘤9例,泌尿道(肾、膀胱)肿瘤4例,其它肿瘤(甲状腺、纵隔、下颌、喉等)27例和原发灶不明的肿瘤4例进行了全身骨显像检查。结果:534例各种类型恶性肿瘤患者中,经骨显像检查发现骨转移者279例,骨显像阳性率52%,其中前列腺癌、肺癌、乳腺癌和鼻咽癌显像阳性率依次为71%、51%、45%和33%。结论:全身骨显像在诊断恶性肿瘤有无骨转移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其灵敏度高于X线检查;结果显示骨显像阳性病例中骨痛症状存在与否,约各占半数,因此骨痛症状存在与否并非骨显像指征。借助于骨转移瘤在骨显像上特征性改变可作为恶性肿瘤患者有无骨转移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放射性核素骨诊断骨转移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247例放射性骨显像中182例各类癌症骨转移患者全身骨扫描的表现。结果 182例患者中130例为阳性(71.4%),分单发转移灶和多发转移灶。典型表现为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多部位放射性浓集灶。转移部位以肋胸部最多见。结论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诊断骨转移有很高灵敏度,将其列为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规检查,对早期诊断、临床分析、治疗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1481例恶性肿瘤核素骨显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祁苏凌  蔡宗萍  王瑛  徐凤  史若飞 《重庆医学》2005,34(8):1134-1135
目的评价核素骨显像对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 481例恶性肿瘤患者注射99mTc-亚锡亚甲基二膦酸盐(MDP)30mci后行SPECT全身骨显像,共作骨显像1 797人次.结果显像阳性1 259例,阳性率85%.其中首次显像阳性973例,随访发现阳性286例.显像特点:多发性放射性分布浓聚占91.58%,单发性放射性分布浓聚4.85%,单发性放射性分布稀疏缺损3.57%.转移癌的好发部位依次为:脊柱、肋骨、盆骨、股骨、颅骨、肩胛骨、指(趾)骨.结论核素骨显像对于早期发现骨转移癌灵敏度高,应列为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背景音乐对恶性肿瘤患者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心理状态和检查配合程度的影响。方法:将191例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恶性肿瘤患者按单日和双日分为观察组(101例)和对照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全身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播放背景音乐。采用状态-特质焦虑自评量表(STAI)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自行设计的配合情况调查表比较两组效果。结果: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STAI、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前、后STAI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后STAI、S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检查配合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景音乐可改善恶性肿瘤患者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时的心理状态,增进患者检查配合程度,提高检查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髓显像及骨显像在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恶性肿瘤患者同时进行骨髓显像和骨显像,每月同时进行一次,留取显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30例患者骨髓显像均阳性,骨显像仅出现4例,随着病情的进展和治疗周期的延长,Ⅰ-Ⅱ期患者骨髓显像较前次好转,Ⅲ-Ⅳ期患者病情逐渐恶化,部分患者显像出现明显的转移灶。结论:骨髓显像比骨显像至少提前4个月预报骨转移灶,骨髓显像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优于骨显像。  相似文献   

9.
18F-FDG PET/CT显像与99mTc-MDP全身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与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MDP)ECT全身骨显像对骨转移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18F-FDG PET/CT显像与99mTc-MDP ECT全身骨显像,并评价显像效果.结果 26例肿瘤患者18F-FDG PET/CT显像为阳性,其中有17例患者发现骨转移45处;在99mTc-MDP ECT全身骨显像中,有20例患者发现骨转移77处.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99mTc-MDP ECT全身骨显像是诊断骨转移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105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99mTc-MDP全身ECT骨显像(简称骨显像),其中19例同时进行了X线摄片及CT检查,以比较三者对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骨显像、X线摄片及CT诊断骨转移瘤的敏感度分别为70.5%、52.6%和57.9%,似然比分别为2、39、1.11和1.38。骨显像对胃肠道肿瘤、肺癌、鼻咽癌和乳癌的骨转移瘤敏感度分别为90.9%、77.4%、72.7%和35.7%,似然比分别为9.99、3.43、2.66和0.56。骨转移部位以脊柱和骨盆为多,均为60.8%。提示骨显像适用于骨转移瘤的诊断,其诊断价值高于X钱摄片及CT检查,尤其适用于胃肠道肿瘤、肺癌、鼻咽癌等骨转移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密盖息联合仙灵骨葆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临床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3例在服用钙尔奇-D的基础上。接受密盖息、仙灵骨葆联合治疗;对照组41例仅接受单纯的钙尔奇-D治疗。结果治疗12周后比较。治疗组骨痛缓解快,骨密度改善程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血钙、血磷和对照组碱性磷酸酶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但治疗组碱性磷酸酶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密盖息与仙灵骨葆联合治疗能显著缓解骨质疏松患者骨痛等症状并提高骨矿密度。  相似文献   

12.
伊班膦酸钠联合化疗治疗骨转移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伊班膦酸钠(艾本)联合化疗治疗骨转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5月至2005年4月间,将74例骨转移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①单纯化疗组:按相应化疗方案处理;②联合治疗组:联合使用化疗及伊班膦酸钠治疗。结果止痛效果评价.单纯化疗组有效率48.6%(18/37),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86.5%(32/37).后者显著高于前者(P〈0.05)。骨转移灶疗效评价,单纯化疗组有效率为29.7%(11/37).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35.1%(13/37),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在24个月研究期间至少发生1次骨相关事件的患者比例为43%(16/37).而单纯化疗组为57%(21/37),联合治疗组显著低于单纯化疗组(P〈0.05)。一股状况明显改善,联合治疗组及单纯化疗组的Karnofsky评分平均值分别增加18.4分和9.9分。不良反应主要为短暂低热和恶心。结论伊班膦酸钠作用强、毒性低,是临床上治疗骨转移癌、控制骨痛、减少骨相关事件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方便择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该院进行疾病诊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6例设置为该次的观察对象,依照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法进行分组,共分为每组患者均占据43例的常规组与实验组,其中对常规组患者采取骨瓣开颅方案进行治疗,对实验组患者采取小骨窗开颅方案进行疾病治疗,分析两组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3.72%与81.40%,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与住院时间分别为(91.33±52.20)mL、(2.11±0.82)h、(26±4)d,均明显少于或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给予小骨窗开颅治疗方案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荐采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慢性肾功能不全 (CRF)患者骨密度的变化 ,探讨腰椎QCT BMD检测在肾性骨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6 0例CRF患者按不同年限和临床RBD诊断分组 ,应用QCT技术分别检测其 2~ 4腰椎椎体松质骨BMD ,并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腰椎BMD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6 0例CRF患者有 5 4例 (90 .0 % )骨密度降低 (T值 <- 1.0 ) ,其中 2 2例 (36 .7% )T值 <- 2 .5 ,明显低于相应年龄性别正常对照组 ,并随CRF时间延长BMD进一步降低 ,CRF临床骨病组与非骨病组BMD无明显差异。结论 :长期CRF患者骨矿含量明显降低且与时间呈正相关 ,QCT BMD检测敏感性和准确性高 ,对肾性骨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观察了73例闭经患者和23例正常人的尺桡骨骨矿物质含量。结果表明:闭经患者尺桡骨骨密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原发性闭经患者比继发性闭经患者的骨质丢失更明显(P<0.05)。结果提示:对闭经患者应及早补充雌激素,以预防和阻止骨质丢失。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骨代谢生化指标及骨密度的情况,以了解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骨代谢异常状况。方法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对48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实验组)和4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行腰椎、股骨颈、左前臂骨密度检测;在相同条件下用贝克曼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血液中ALP、Ca、P的浓度;ELSIA法检测两组血清中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的浓度。结果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TRACP-5b、ALP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清Ca浓度较正常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的浓度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股骨颈、左前臂的骨密度及T值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骨形成和骨吸收相关酶较正常人的血清水平升高,骨密度较正常人降低,说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骨代谢异常并已致骨量减少。血钙异常可能是寻常型银屑病骨代谢异常的原因之一,而血P在寻常型银屑病骨代谢异常中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常温储存的人同种异体骨制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常温储存的人同种异体骨制备流程。方法:遵循供体选择标准,无菌条件下取骨经脱脂、脱钙等处理,制备新鲜骨、脱钙骨基质(DBM)、表面脱钙骨、半脱钙骨,封装常温储存备用。结果:临床应用常温储存人同种骨植骨10例,成活良好。结论:常温骨库制备人同种骨流程可靠、实用。  相似文献   

18.
郑正庭  马平  吕荣  王军 《医学争鸣》1999,20(8):726-729
目的;评价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与自体红骨髓复合经皮注射在修复骨缺损与骨不连中的作用。方法:2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人则桡骨中上段截去15mm,包括骨膜,每10个缺损为一组,随机分为4组,分别植入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自体红骨髓(RBM)/聚乙比咯烷酮(PVP)-A组,BMP/PVP-B组,RBM/PVP-C组和PVP-D组,植入后2wk ̄8wk做X线检查、组织学检查及生物力学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KG*2〗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骨密度对BPPV的影响。 〖HTH〗方法〖KG*2〗选取BPPV患者105例为试验组,健康体检者108例为对照组。2组均常规行耳鼻喉科专科检查、眼震视图仪检查、位置试验、全身骨密度测定(双能X线吸收法,采用T-值评分计算),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BPPV患者全身骨密度T值的变化规律。分析骨密度对BPPV的影响。 〖HTH〗结果〖KG*2〗试验组骨密度T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试验组骨密度T值均低于对照组,骨密度降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组女性骨密度T值均低于男性,女性骨密度降低发生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1~50岁、51~60岁、61~70岁和≥71岁试验组骨密度T值低于对照组,骨密度降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40岁试验组和对照组骨密度T值和骨密度降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加,2组骨密度T值呈降低趋势,骨密度降低发生率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密度降低是BPPV的危险因素。 〖HTH〗结论〖KG*2〗BPPV患者骨密度T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女性尤其明显,并且随年龄增加呈降低趋势。骨密度降低是BPPV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脱钙骨治疗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应用脱钙骨充填治疗骨肿瘤术后骨缺损115例,男72例,女43例;年龄5~65岁,平均34岁。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l~8年,平均4年2个月。满意106例,占92.2%;不满意9例,占7.8%。结论脱钙骨修复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组织相容性好,方法简便,疗效肯定,是理想的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