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
36例多乳腺症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36例多乳腺症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发病年龄呈双峰曲线分布。临床均表现为腋部的肿块,大部分无乳头、乳晕。病理检查:有组织学病变的病例34例(占94.4%),其中以并发增生症多见。观察副乳腺增生症,发现高年龄组基本病发生平均3.16种/例〉氏年龄组2.00种/例,不典型增生发生率较高,和正常乳腺比有显著差异。认为:副乳腺和正常乳腺一样,接受内分泌调控,并认为绝经前期的性激素水平紊乱可使  相似文献   

3.
乳腺结核病比较少见,通常表现为单侧乳房肿块,易误诊为癌肿和炎症。临床可分为结节型、弥漫型和硬化型。此病以年轻妇女和单侧乳房多见,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4.
经乳晕切口行全乳腺切除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5年以来,我科经乳晕切口行全乳腺切除术,治疗男性乳房肥大症和女性慢性囊性乳腺病共23例32侧。手术保留了乳头乳晕,且乳头乳晕感觉功能保持良好,切口疤痕不明显,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23例32侧,男性9例14侧,年龄19~2...  相似文献   

5.
乳头血性溢液病人,经手术证实31例为良性病变,11例为恶性病变。作者强调对乳头溢血者应引起 高度重视,尤其是40岁以上未育者和生育而不肯哺乳的患者出现乳头溢血有更高的恶性比率。在诊断方面除导管造影、B超像检查外,应常规做乳头溢液的细胞涂片检查,以便使恶性病变及早得以发现并治疗。  相似文献   

6.
南通市21471例妇女乳腺普查结果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南通市乳腺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今后乳腺病的防治重点。方法主要利用乳腺专科人员触诊结合乳腺高频彩超检查,对南通市妇女进行乳腺普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南通市妇女乳腺疾病的总发病率为39.07%,其中乳腺增生发病率29.83%,乳腺良性肿瘤4.56%,副乳3.15%,乳头异常溢液0.56%,乳腺囊肿0.94%,乳腺癌0.03%。结论乳腺增生病高发年龄组为30~49岁,乳腺良性肿瘤好发于20~29年龄组,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下降。且不同年龄组、不同的工作性质,乳腺疾病的发病率不同。  相似文献   

7.
36例多乳腺症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36例多乳腺症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发病年龄呈双峰曲线分布。临床均表现为腋部的肿块,大部分无乳头、乳晕。病理检查:有组织学病变的病例34例(占94.4%),其中以并发增生症多见。观察副乳腺增生症,发现高年龄组基本病变发生平均3.16种/例>低年龄组2.00种/例(P<0.01),不典型增生发生率较高(27.3%),和正常乳腺比有显著差异(P<0.05)。认为:副乳腺和正常乳腺一样,接受内分泌调控,并认为绝经前期的性激素水平紊乱可使多乳腺症发病增多,病理变化复杂化、严重化。  相似文献   

8.
乳腺是女性发生病变的常见部位。高频超声对观察乳房的各层组织及乳腺结构具有良好的解剖层次,是一种简便易行无创伤的检查方法。以往文献报告多为乳腺疾病以及乳腺肿块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基础研究报道不多。由于女性乳腺随内分泌因素及年龄变化而出现乳腺动态结构变化,本研究针对这些因素从超声检查方面观察,不同年龄女性乳腺的解剖及生理、病理情况下乳腺结构的变化,探索超声检查乳腺结构更为合理的科学方法及声像图特征,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100例妇女乳腺普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若雪 《中国医药导报》2009,6(17):106-106,110
目的:对我镇妇女乳腺疾病情况进行调查。方法:采用超声等检查方法。结果:所查100例已婚妇女中,57例患有乳腺疾病,年龄在23~49岁的51例,占87%。结论:通过筛查可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乳腺癌,为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乳腺小叶癌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观察9例小叶癌的细胞、组织和大体特点,分析与细胞学诊断、x线诊断、B超诊断和病理组织学诊断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病临床表现特殊,与其细胞、组织结构和发病部位有关。结论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细胞、组织结构和大体特点是临床表现和诊断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应用酶联亲和组化法及网格点计数方法,对30例乳腺癌、38例纤维腺瘤、39例小叶增生及23例非癌组织的雌激素受体(ER)和孕酮受体(PR)及细胞密度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①纤维腺瘤、小叶增生及非癌组织中ER、PR的阳性率均分别低于癌中的表达(P<0.05),纤维腺瘤与小叶增生之间受体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各组病变中细胞密度的高低与受体阳性表达有关(P<0.05)。提示:乳腺良性病变中ER、PR阳性率的不同,为临床内分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乳腺囊性增生病60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囊性增生病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对乳腺囊性增生病进行bcl-2和PCNA标记。结果60例乳腺囊性增生病中,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24例,bcl-2和PCNA的阳性表达分别为66.7%和54.2%;伴导管乳头状瘤者25例,bcl-2和PCNA的阳性表达为16.0%和20.0%;伴大汗腺化生者52例,bcl-2和PCNA的阳性表达为5.8%和7.7%;伴囊肿形成者53例,bcl-2和PCNA无阳性表达。结论乳腺囊性增生病伴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者与乳腺癌的发生关系密切,而导管乳头状瘤、大汗腺化生、囊肿与癌的发生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3.
Xu WG  Wang G  Liu Y  Zou YH  Song JN  Yang XQ  Wang WY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2):802-804
目的 观察乳腺良性病变、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值的变化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问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SP法)分别检测100例乳腺良性病变(包括乳腺纤维瘤35例、乳腺囊性增生35例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30例)、15例乳腺不典型增生和25例乳腺原位癌患者术后标本中VEGF的表达水平及MVD值.结果 乳腺良性病变、乳腺不典型增生和乳腺原位癌标本中VEGF阳性率分别为22%、33%和56%,乳腺良性病变组最低,原位癌组最高,3组VEGF表达水平呈依次升高趋势(P<0.05);3组中MVD值分别为14.3±3.5、18.5±3.6和20.1±6.1,良性病变组MVD值最低,原位癌组MVD值最高,3组MVD值呈依次升高趋势(P<0.05);在VEGF阳性组中MVD值高于VEGF阴性组(P<0.05).结论 VEGF在乳腺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VEGF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yclinD1、p1 6和p5 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 2 3例乳腺增生症、1 1例乳腺不典型增生、5 8例乳腺癌中CyclinD1、p1 6、p5 3、ER、PCNA进行检测。 结果 CyclinD1、p1 6、p5 3的表达在乳腺增生症与不典型增生、乳腺癌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yclinD1的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和 (或 )器官转移状态、3年生存情况、ER的表达、PI分级相关 ,与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无关 ;p1 6和p5 3的表达与各临床病理特征均相关。p1 6与CyclinD1 ,p1 3的表达呈相关关系 (P <0 .0 1 ) ,CyclinDl与p5 3的表达亦呈相关关系 (P <0 .0 1 )。乳腺癌 ,不典型增生多基因异常表达显著高于乳腺增生症 (P <0 .0 1 ,P <0 .0 5 ) ,多基因异常表达与乳腺癌各临床病理特征均相关 (P <0 .0 1 )。 结论 CyclinDl、p5 3的过表达与p1 6的失表达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三者联合检测优于单项检测 ,可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恶性程度及预后判断的可靠性 ,指导临床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乳腺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临床作相关性分析。方法:采用S-P法对83例乳腺癌组织作ER、PR及C-erbB-2检测。结果:C-erbB-2表达阳性率为54.22%(45/83),C-erbB-2过度表达与组织学分级高、腋窝淋巴转移有关,并与ER、PR状况呈负相关(r=0.032)。结论:C-erbB-2表达与ER、PR优化组给,可为乳腺癌手术后拟定治疗方案及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变化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60例乳腺癌(其中伴有淋巴结转移30例)、30例乳腺不典型增生及30例乳腺增生患者的血液及癌组织、癌旁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单纯性增生组 GST活性。结果:(1)乳腺癌组的血清及组织中GST活性显著高于不典型增生组(P<0.01)及单纯性增生组(P<0.01)。(2)乳腺癌组织GST活性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癌旁组织中GST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组织(P<0.05);(3)乳腺癌组织GST活性与肿瘤大小、按预后 好坏的组织学分型等病理指标无关,与组织学分级、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4)乳腺癌术后血清中GST活性明显低于术前(P<0.01)。结论:GST活性变化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乳腺癌诊断和癌前病变监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乳头血性溢液的病因和诊治方法。方法 对 1994~ 1996年经我院手术治疗以乳头血性溢液为首发症状的 3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患者的病因均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4 6 6 % )、乳腺癌(2 5 % )、导管扩张症 (2 1 9% )及乳腺纤维囊性增生症 (12 5 )。 8例乳腺癌患者年龄均超过 45岁。用平针头插入溢血乳管并注入美蓝 ,可确保溢液部位的切除。结论 乳头血性溢液的主要原因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导管扩张症和纤维囊性增生症 ,45岁以上患者乳癌可能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细胞核DNA含量与细胞形态学参数的关系。方法 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17例正常乳腺、36例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及45例浸润性导管癌细胞DNA含量及形态参数进行测量。结果 在正常组、不典型增生组及癌组,细胞核DNA含量、DNA指数、核面积、核周长、核平均直径以及形态因子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细胞核DNA含量与核面积呈正相关(rs=0.54,P〈0.01)。结论  相似文献   

19.
探讨CK5/6、CK14、SMA、P53、Ki67、ER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intraductal proliferative lesions,IDP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病理科2006-2011年存档的乳腺IDPL病理标本146例,其中病灶旁终末导管小叶单位(TDLU,TDLU组)35例、普通型导管增生(UDH,UDH组,其中2例伴大汗腺化生)32例、不典型导管增生(ADH组,ADHⅠ型55例、ADHⅡ型31例,其中5例伴大汗腺化生)86例、导管原位癌(DCIS组,低级别DCIS 20例、中级别DCIS 3例、高级别DCIS 5例)28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4组标本CK5/6、CK14、SMA、P53、Ki67、ER的表达情况。结果 ADH组、DCIS组CK5/6、CK14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TDLU组、UDH组(P<0.05或P<0.01),TDLU组CK5/6、CK14阳性表达率与UDH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UDH组、ADH组、DCIS组SMA阳性表达率与TDLU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DH组P53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TDLU组、UDH组(均P<0.01),DCIS组P53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TDLU组、UDH组、ADH组(均P<0.01)。UDH组、ADH组、DCIS组Ki67、ER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TDLU组(均P<0.01)。结论 CK5/6、CK14、SMA、P53、Ki67和ER在TDLU、UDH、ADH(ADHⅠ型和ADHⅡ型)及DCIS之间的表达率不同,其表达率有助于TDLU、UDH、ADH(ADHⅠ型和ADHⅡ型)及DCIS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P53、C-erbB-2、及ER、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乳腺癌中P5 3、C -erbB - 2基因蛋白及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S -P方法 ,对 75例乳腺癌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进行了P5 3、C -erbB - 2、ER、PR检测。结果 :在 75例乳腺癌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标本中P5 3、C -erbB - 2、ER、P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乳腺单纯癌 6 0 %、70 %、85 %、80 % ,导管内癌 33.3%、5 5 .6 %、4 4 .4 %、4 4 .4 % ,浸润性导管癌 6 6 .7%、72 .2 %、72 .2 %、6 6 .7% ,粘液腺癌5 0 %、6 6 .7%、5 0 %、5 0 % ,髓样癌 5 7.1%、71.1%、71.1%、5 7.1% ,乳腺良性病变 0 0 .0 %、33.3%、4 6 .7%、4 0 %。乳腺癌组织与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相比较 ,二者差异显著 (P <0 .0 5 )。在浸润型与非浸润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0 .0 5 )。结论 :P5 3、C -erbB - 2基因蛋白及ER、PR联合检测有利于更好地评估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 ,对乳腺癌术后治疗方案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