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EH)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晨蛋白尿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38例EH缓进型Ⅱ期患者进行测定 2 4h血压昼夜节律 ,同时测定晨尿蛋白。结果 :所有EH患者蛋白尿组血压昼夜节律明显低于非蛋白尿组 (P <0 0 1)。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应作为EH所致良性肾小动脉硬化肾小球病变的评价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尽夜节律特征。方法:对500例高血压患者和30例正常血压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高血压患者和正常血压者白昼的平均血压高于夜间血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峰值在6-12时,次峰在12-18时,与其它时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特征。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动态血压负荷值和原发性高血压(EH)并晨蛋白尿的关系,对38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24h、白昼夜和夜间血压负荷值,同时测定晨尿蛋白。结果显示:所有EH患者24h血压负荷值、白昼血压负荷值和夜间血压负荷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值;非蛋白尿且夜间血压负荷值较白昼血压负荷值有所下降,而蛋白尿组夜间血压负荷值较白昼血压负荷值有所升高;蛋白尿组24h血压负荷值、白昼血压负荷值和夜间血压负荷值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压昼夜节律状况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I-Ⅲ期高血压病186例(男105例,女81例,年龄38-71岁),采用美国Sapcelab90217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义,根据夜间平均动脉压下降≥10%或<10%的标准,将高血压患分为杓型组(86例)与非杓型组(100例),所有患均行心脏彩超检测,头颅CT检查以及24h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结果:高血压杓型组无并发症患占32.5%,脑卒中患占19.7%,非杓型组无并发症患占20%,脑卒中患占62%,两组患在高血压并发症方面有极显差异(P<0.01),24h动态血压监测各参数两组病人在夜间平均血压及昼夜血压差值方面有显性差异(P<0.01),其余指标无显统计学差异(P>0.05),左室 舒张末径、左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及尿微量白蛋白,两组间均有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非杓型组靶器官损害程度较杓型组更为严重。因此,积极开展24h动态血压监测,尽早通过有效的药物治疗改善非杓型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昼夜变化功能,对防止高血压的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斌  赖成毅  廖琦 《四川医学》2008,29(1):50-51
目的 总结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特点.方法 10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BPM)将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非杓型、反杓型及超杓型.结果 所有患者中,正常血压节律者占20.75%(22/106),异常血压节律者占79.25%(84/106).结论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应重视血压昼夜节律的监测,选用合理的高血压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孕妇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及其与肾损伤的关系研究.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溧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08例诊断为妊娠期高血压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将孕妇分为杓型组(n=31)、非杓型组(n=36)、反杓型组(n=41).比较不同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患者24h动态血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ST-T异常改变以及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56例高血压病患者同步检测24 h动态血压(ABP)和动态心电图(DCG),分析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发生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结果:血压昼夜节律下降、消失占83.9%,呈非杓型ABP曲线占76.8%;DCG有ST-T改变分别占28.5%和55.3%;房性、室性心律失常较多见分别占78.5%和39.2%;ST-T改变和房性、室性心律失常与ABP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白天最低值)及最高值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24 h ABP和DCG同步监测高血压患者,其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动态血压负荷、昼夜节律改变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采用2 4h动态血压监测 (2 4hABPM)仪 ,对 9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监测 ,并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确定分为左心室肥厚(LVH)组和无LVH组。对比 2 4h、白天及夜间血压负荷值和血压昼夜节律的参数指标。结果 两组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高血压LVH组男女患者间血压负荷值、昼夜节律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动态血压负荷值及血压昼夜节律高血压LVH密切相关 ,对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和预后有重要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血压昼夜节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脉压在高血压患者中各年龄组间分布及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选用我院住院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男性患者263例,将患者分为≤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和≥70岁组;并根据1999年WHO/ISH及我国高血压指南最新诊断分层标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和极高危组;监测24小时血压昼夜节律,分析脉压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及与血压昼夜节律和高血压各分层组间的关系。结果:(1)≤39岁组与40-49岁、50-59岁、60-69岁组比较脉压无显著性差异;≥70岁组脉压高于其他年龄组,随着年龄的增大,脉压逐渐增大。(2)同样间日间与夜间脉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3)杓型与非杓型血压组脉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4)非杓型血压随着年龄的增加所占血压形态比例逐渐增加。(5)高危与极高危高血压者脉压均高于低危和中危组高血压者脐压。结论:脉压增大是反映动脉顺应性减低及动脉硬化的一个标志,其与血压昼夜节律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脐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监测对评估高血压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性别、年龄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人选高血压病患者90例者。为所有人选患者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应用余弦拟合法分析并比较男性与女性;60岁以上组与60岁以下组血压的时间生物学特征的改变。结果:高血压病患者男性与女性收缩压与舒张压中位值相似,男性较女性24小时收缩压波动振幅增大。男性与女性血压峰值相位均明显不同。60岁以上者较60岁以下者舒张压中位值明显降低,同时舒张压24小时波动振幅减小。结论:高血压病患者,随着年龄增加舒张压明显下降、脉压差增大、舒张压波动幅度减小;不同性别血压峰值出现时间不同,男性多在上午时间段,而女性多在午后时间段。  相似文献   

12.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肾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4-2008年在我院内一科进行过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住院患者的动态血压数据及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2例患者根据夜间收缩压较日间收缩压下降幅度分为杓型85例(35.1%),非杓型103例(42.6%),反杓型42例(17.4%),超杓型12例(4.9%),4型患者的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和0.003),而血尿酸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进一步分析发现,仅在高血压患者中,4型患者的血肌酐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而在血压正常者中,4型患者的血肌酐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结论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肾脏损害有关,以反杓型和超杓型者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琳 《黑龙江医学》2009,33(4):255-25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昼夜血压节律改变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本文对135例年龄≥60岁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并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动态血压监测显示24 h血压呈非勺型者为59例(43.70%),呈勺型者为76例(56.30%);非勺型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均高于勺型组(P<0.05);非勺型组室间隔肥厚、左心室后壁肥厚,24 h尿蛋白定量异常检出率均较勺型组增加(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40%以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左室肥厚,尿蛋白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造成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出现异常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将42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四组,A组为超勺型组,B组为勺型组,C组非勺型组,D组为反勺型组。结果C组与D组,年龄有明显的差异(P〈0.05)。B组与C组脑卒中发病率有明显的差异(P〈0.05);D、B两组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生率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反勺型血压节律的形成中,可能参与的因素为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以及肌酐升高等因素。  相似文献   

15.
赵喜梅  刘俊  陶春明  周利民  沈童童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9):1372-1373,147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运用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入选的8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监测,同时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将其分为硬化组(38例)和非硬化组(46例),对比分析两组动态血压参数。结果①硬化组24 h、白昼、夜间的收缩压(SBP)、脉压(PP)、血压变异性(SSD、DSD)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均明显高于非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硬化组的非杓型血压检出率高于非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血瘀证患者动态血压变化的特点。方法: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高血压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同时设体检健康人群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使用无创携带式全自动监测仪监测动态血压,观察患者动态血压的变异性及昼夜变化节律,同时检测血脂,肝、肾功能指标。结果:高血压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患者动态收缩压的变异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O.05,P〈O.01);高血压血瘀证组患者动态收缩压的变异性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P〈0.05),动态舒张压的变异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非血瘀证组以杓型高血压为主,血瘀证组以非杓型为主。高血压组血脂,肝、肾功能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原发性高血压血瘀证患者存在着明显动态血压变异及昼夜节律的改变,动态血压变异及昼夜节律的改变可能是高血压血瘀证微观辨证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EH合并胰岛素抵抗(IR)及EH合并2型糖尿病(T2DM)对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动脉血管硬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E H患者150例,按是否合并IR及T2DM,分为对照组、IR组及T2DM组,每组各50例.治疗后,通过比较3组间血压昼夜节律及其变异性和检测颈动脉硬化检出率,以有无颈动脉硬化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T2DM组首诊3月后,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系数、白昼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非杓型节律的比例及颈动脉硬化检出率均高于IR组和对照组(P<0.05),且T2DM组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百分率均较IR组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IR组首诊3月后,24 h收缩压、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白昼收缩压及夜间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百分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2DM是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OR=2.175),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是颈动脉硬化的保护因素(OR=0.913).结论 EH患者合并T2DM或IR均能够明显增加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T2DM是EH患者发生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变化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踝肱指数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血压监测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将75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杓型组190例,非杓型组204例,超杓型组186例,反杓型组179例,分别计算各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并进行踝肱指数测量。结果: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反杓型组>非杓型组>超杓型组>杓型组,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肱指数:杓型组=超杓型组>非杓型组>反杓型组,杓型组、超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反杓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是影响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及踝肱指数的重要因素,恢复正常血压昼夜节律对防治动脉硬化及靶器官保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在脑卒中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这只是针对血压水平而言,对于血压的昼夜节律,尤其是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卒中关系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之势。本文主要综述血压昼夜节律的概念、血压节律紊乱分类及其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