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室肥厚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何晓薇 《重庆医学》2006,35(7):643-645
目的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参数、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间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h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计算昼夜血压下降百分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心脏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重量、左心室重量指数。结果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非勺型)较之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勺型)24h平均收缩压和24h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夜间平均舒张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昼夜血压下降百分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非勺型血压组较之勺型血压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重量、左心室重量指数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24h动态血压均值水平增高,高血压波动及昼夜节律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2.
顾申红  曾春芳  姚震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1):2081-2081,2088
目的探讨左室结构和尿微量蛋白与夜间血压升高的关系。方法对48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将患者分为夜间血压升高组和夜间血压正常组。用彩色多谱勒心脏血液显像仪测定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后壁厚度(PWT)及观测24h尿蛋白水平。结果夜间血压升高组IVST、LVDD、PWT及尿蛋白检出率明显高于夜间血压正常组(P〈0.01或P〈0.001)。两组相比,尿蛋白检出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示夜间高血压与高血压患者合并症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按照高血压时间治疗学中的择时给药,探讨不同的给药时间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影响。方法采用180-EA动态血压监测系统动态血压监测法筛选出206例有血压晨峰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采取常规的上午8时给药;B组采取晚上睡前给药,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均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的检查。结果治疗前两组的24h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以及血压晨峰均元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24h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以及血压晨峰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B组的夜间血压及血压晨峰下降明显,且能恢复昼夜节律与治疗后的A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对明显有血压晨峰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采取时间治疗可以更好的纠正夜间高负荷血压、抑制血压晨峰、恢复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和盐酸贝那普利片对原发性轻中度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将60例1、2级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早上顿服组)、B组(早晚分服组),连续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清晨高峰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结果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昼问平均收缩压(dSBP)、昼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下降(P〈0.05),B组的nSBP、nDBP达标率明显高于A组(P〈0.01)。清晨血压方面,B组患者清晨SBP和DBP显著低于A组(P〈0.05)。在血压昼夜节律纠正方面,A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比例为16.7%,B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比例为63.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原发性轻中度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联合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和盐酸贝那普利片可以有效控制血压;早晚分次给药可以较好地纠正清晨高血压和夜间血压的高负荷状态,有利于血压昼夜节律由非杓型转变为杓型。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动态血压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梁群  朱小红 《安徽医学》2009,30(4):382-383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4h血压变化状况。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50例原发性高血压(EH)组和5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DM)组患者的24h血压,比较24h收缩压(24hSBP)、24h舒张压(24h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结果24hDBP、dSBP、dDBP、白天血压负荷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SBP、nSBP、收缩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升高、血压负荷值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对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抑郁患者降压疗效和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63例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抑郁症状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常规降压+抗焦虑抑郁剂:帕罗西汀)和对照组(常规降压+安慰剂),并随访6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坐位血压、动态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情况,并对2组结果加以比较。结果:(1)实验组治疗后SAS、SDS评分明显降低(P〈o.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2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实验组降压有效率(71.0%)明显高于对照组(56.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治疗后24h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实验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尤以实验组夜间平均血压降低更为明显(P〈0.001);(4)实验组治疗后非勺型血压昼夜节律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2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抗焦虑抑郁剂帕罗西汀有利于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抑郁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血压的控制,即可提高降压疗效,又可改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变率成像(SRI)评价血压昼夜节律变异对高血压患者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i103例经规律治疗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大于55%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分为48例杓型组和55例非杓型组,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二维超声及SRI检查。结果:两组24h及白天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无明显差异(P〉0.05),非杓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高于杓型组(P〈0.01)。两组LVEF无明显差异(P〉0.05),非杓型组左室心肌收缩应变率(S-Sr)显著低于杓型组(P〈0.01)。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尚未改变时就已出现左室局部收缩功能降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左室局部收缩功能下降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给药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经24h动态血压监测,属非杓型的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清晨顿服缬沙坦80mg,观察组晚间服用缬沙坦80rag。给药8周复测24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O.05),且治疗组的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有效率分别为18.8%和46.8%,有显著差异(P〈O.05)。结论:对于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晚间服药缬沙坦可更好改变血压昼夜节律,从而达到保护靶器官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氯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高尿酸血症的降压和降尿酸作用。方法:55例高血压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观察给药前后血压和血尿酸变化。结果:用药4周后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降压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药4周后与用药前比较血尿酸浓度差异明显(P〈0.01),而对照组用药4周后与用药前比较血尿酸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沙坦可降低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压和血清尿酸水平,合并高尿酸血症的高血压病人可安全选用氯沙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奥美沙坦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0年9月~2012年3月收治的12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奥美沙坦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氯沙坦钾进行治疗,疗程均为8w。在安慰剂末期及疗程结束时,对两组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心电图、实验室检查相关指标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4、6、8w时,两组平均坐位舒张压(MSDBP)及平均坐位收缩压(MSSBP)水平均较基线水平明显下降(P〈0.01);治疗8w时,实验组MSDBP及MSSB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实验组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MSDBP和MSSBP个体及总体T/P比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奥美沙坦酯在24h内的持续降压作用时间更长,降压幅度优于氯沙坦钾,且不良反应较轻,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以及血压晨峰的变化。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1年12月广安门医院高血压患者140例,按有无合并糖尿病分为A、B两组,每组各70例。其中A组为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组为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患者均进行24 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患者的血压昼夜平均值、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血压晨峰。结果 A组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138.79±12.85)、(78.20±7.99)mm Hg,1 mm Hg=0.133 kPa]均明显高于B组[(128.63±13.47)、(66.61±7.58)mm Hg](P〈0.01),A组起床前后2 h收缩压平均值[(144.13±14.55)、(146.76±13.50)mm Hg]也明显高于B组[(137.20±17.51)、(142.66±14.13)mm Hg](P〈0.05)。A组起床晨峰血压和起床前晨峰血压高于正常值患者的比例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夜间血压、血压晨峰均高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其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降压药物联合应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宜兴市人民医院就诊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8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B两组,每组64例,A组给予氨氯地平和培哚普利;B组给予培哚普利和氢氯噻嗪;服药前及服药8周后均采用无创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24 h动态血压(动态收缩压及动态舒张压),以测量值变异系数(CV)作为BPV的指标。 结果 服药8周后A组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CV)、白天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dSCV)、夜间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nSCV)均显著性低于B组(均P<0.05),但服药8周后2组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24 h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24hDCV)、白天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dDCV)、夜间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nDCV)显著低于B组(均P<0.05)。服药8周后2组相比,A组一氧化氮水平显著高于B组,而内皮素水平显著低于B组(均P<0.05)。 结论 氨氯地平联合培哚普利和氢氯噻嗪联合培哚普利均能有效降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但氨氯地平联合培哚普利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新诊断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4 h动态血压(ABPM)的变化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对106例新诊断的中青年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组)行ABPM检查,分析其可能的变化及其临床特点,另设106例单纯的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组)作为对照。结果 A组白天平均收缩压(平均为162±18 mmHg)高于B组(平均为148±12 mmHg)(P<0.05);A组白天和夜间SBP分别(42±26)%和(74±38)%,白天和夜间DBP负荷分别为(10±12)%和(12±14)%,B组白天和夜间SBP分别(28±25)%和(40±34)%,白天和夜间DBP负荷分别为(6±9)%和(9±10)%,A组白天和夜间SBP及DBP负荷明显高于B组(P<0.01);A组SBP及DBP负荷昼夜差值明显低于B组(P<0.01);A组异常血压形态(非杓形)及节律消失者为62%和89%,而B组为36%和57%,A组血压形态非杓形及节律消失者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新诊断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者收缩压较高,血压负荷值增高,而ABPM昼夜节律消失和异常血压形态比例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利尿剂(氢氯噻嗪)与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联合应用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1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B2组,A组接受依那普利10mg+氢氯噻嗪10mg,1次/d,B组接受缬沙坦80mg+氢氯噻嗪10mg,1次/d,治疗8周复查疗效。结果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降低(P〈0.001)。但A组血压降低效果较B组明显。结论依那普利+氢氯噻嗪的降压效果优于缬沙坦+氢氯噻嗪。  相似文献   

15.
张桂芳 《吉林医学》2011,32(13):2519-2521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在评价老年高血压脑损害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是否有脑损害分为单纯高血压组50例(A组),脑损害组42例(B组),对两组动态血压值、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及血压负荷值进行分析。结果:脑损害组的动态血压值、血压负荷值较单纯高血压组明显增高(P<0.05或P<0.01);脑损害组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明显增多(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对预测高血压并发脑损害发生和指导合理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及左房内径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149例,根据其此次脑梗死是否为初次发生,分为A组(初发组)78例,B组(复发组)71例,对两组患者的24 h、日间、夜间血压平均值和血压变异性进行统计检验;以血压变异性、LADI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平均血压比较,B组24 h、日间SBP和24 h、日间、夜间DBP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压变异性及LADI比较,B组24 h SBPV、日间SBPV、24 h DBPV、LADI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LADI、24h DBPV、日间SBPV、日间DBPV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平均血压升高与脑梗死复发具有相关性,BMI、LADI、24h DBPV、日间SBPV、日间DBPV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刘国正 《医学综述》2012,18(23):4104-410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在急性脑梗死过程中血压的变化规律。方法将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照组)和42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观察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24 h、日间、夜间血压平均值和血压负荷值,分析其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性。结果观察组24 h、日间、夜间血压平均值和血压负荷值及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对照组,SBP和DBP夜间下降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脑梗死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有关,故在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常规的抗凝、扩血管疗法时,应注意稳定患者24 h的血压波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脂控制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冠脉事件的影响.方法:以本院2015年1月~2016年8月诊治的1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脂控制情况将其分为A(血脂正常)、B(血脂异常)两组,测定比较两组血脂指标、血压变异指标及冠脉事件发生率,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脂水平与血压变异性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A组患者TC、TG、LDL-C、24hSBPSD、24hDBPSD、24hSBPCV、dSBPCV、nSBPCV、nDBPCV均显著低于B组,HDL-C水平显著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冠脉事件发生率为16.00%,显著低于B组的33.73%;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24hSBPSD、24hDBPSD、24hSBPCV、dSBPCV、nSBPCV、nDBPCV与TC、TG显著正相关,24hDBPSD、24hSBPCV与LDL-C显著正相关,24hSBPSD、24hDBPSD与HDL-C显著负相关.结论:血脂异常影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增加冠脉事件发生几率,需加强血脂控制以维持患者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稳定,减少冠脉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9.
刘薇  拓步雄 《西部医学》2010,22(3):528-529
目的评价替米沙坦与赖诺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1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替米坦80~160mg/d)56例,B组(赖诺普利10~20mg/d)59例,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血脂、肾功能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血压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比较,血压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肾功能无明显变化;A组不良反应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与赖诺普利单独治疗均能有效降低血压,且替米沙坦较赖诺普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