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晓猛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1992,(4)
在临床工作中,特别是在前列腺增生肥大尿潴留的病人中,经常遇到留置导尿插管失败的病例,作者在实践中掌握一种简便易行的导尿方法,现介绍如下:导尿中,插导尿管失败后,可将导尿管抽出,局部消毒,以注射器抽取无菌润滑液15至20ml,除去针头, 相似文献
2.
导尿与留置导尿医院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目的 探讨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方法 根据我国目前在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控制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医院在导尿和留置导尿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为期1个月的检查和评估并对医护人员掌握相关知识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医护人员在导尿和留置导尿中存在诸多不规范的行为,通过组织培训、反复督查、纳入医疗护理质量考核后,在导尿和留置导尿的必要性、导尿管选择、无菌操作、保持尿液引流系统密闭等方面都有了较明显的提高.结论 加强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对降低医院感染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尿路细菌感染与留置导尿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目的研究尿路常见细菌及导尿后尿路感染发生及解决的方法。方法对2001年6~12月44例泌尿外科手术留置尿管的病例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结果分别对尿道口和膀胱尿(或中段尿)做细菌培养分离,发现本组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结论尿道口的细菌与尿路感染有关;导尿所致尿路感染与导尿管留置的时间有关;导尿后尿路感染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设计一种用于预防手部烧伤患者虎口疤痕挛缩的改进型矫形器。方法:改进型虎口矫形器主要由食指顶板、拇指顶板、轴座及微型气缸等组成。微型气缸的左、右两端分别为固定端和动力输出端,固定端上活动连接有一可用于调节角度的转动调节装置,与拇指顶板活动连接;动力输出端连接食指顶板;微型缸体为透明缸体,且缸体的外表面设有刻度表。结果:改进型虎口矫形器实现了患者自身进行主动或被动的伸缩锻炼,规范统一了治疗操作标准,减轻了内部组织的粘连,避免了挛缩的发生,在预防虎口畸形方面比传统矫形器效果更加明显。结论:改进型虎口矫形器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在实际临床使用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裘学英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98
导尿术及留置导尿是最常见的诊疗技术和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在为患者留置导尿时,按照传统的方法是先将导尿管插入尿道,见尿液后妥善固定导尿管,再将导尿管末端与集尿袋的引流管接头连接.目前临床使用的一次性导尿包中常无血管钳,因此导尿管插入后无法止住尿液外流,若患者烦躁不合作,弯盘内的尿液极易污染床单位.我院自2008年起对一次性导尿包留置导尿的操作方法进行改良,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 在泌尿外科的病人中,常因各种原因的排尿困难而留置导尿管极易导致菌尿,为了探讨留置导尿管与感染后发生菌尿的关系,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电力医院共做117例尿细菌培养,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将留置导尿病人为观察组,共77例,男71例,女6例,年龄在24~67岁之间。未插导尿管的病人为对照组,共40 相似文献
9.
盛惠娥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1)
目的 观察择期手术患者全麻后导尿时机对插管成功率的影响,探讨减少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方法,为预防和控制术后尿路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医院术前需留置导尿的患者共1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0例,行常规尿道的外口及周围皮肤消毒,按常规无菌技术与麻醉前20min行导尿;试验组90例,常规操作同对照组,于麻醉后20 min行导尿术.结果 试验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6.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后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平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第2、5、7、10 d尿路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30%、8.00%、23.80%、66.67%,明显低于对照组4.45%、9.30%、25.00%、68.18%,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导尿第13、15天的阳性率结果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麻醉后导尿可以提高插管成功率,是减少早期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使截瘫等病人的膀胱仍能象在生理情况下贮存和排放尿液,有效的训练膀胱,并自动准确统计尿量,利用传感、微电脑技术研制出一留置导尿生理性自动计量排放器。初步用于临床50例病人的观察,减少人力,方便护理,效果满意。此仪器还可用于大手术术中、术后及休克等病人的尿量监护。可减少道行性尿路感染,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为骨科手术患者设计一套舒适简便,便于伤口处理和愈合的病号专用裤。方法一种骨科病人专用病号裤,包括裤子和系带,裤子的每条裤腿上设有一条平行于胫骨的竖向开口;每对系带的一端分别连接于开口的两侧相对称的位置,另一端游离。结果骨科手术患者使用效果良好,医患满意。结论该设计在现有常规住院病号裤基础上进行简单改装,不仅方便患有骨科下肢疾病的患者手术、换药,利于伤口愈合,还延长了病号服的使用寿命。在不影响医护人员对伤口观察处理的同时,极大地保护了患者隐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痛留置导尿在手术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对200例病人在手术室施行麻醉后做无痛留置导尿的观察。结果病人无不适,无痛苦。结论无痛留置导尿是安全舒适的护理操作,手术病人的留置导尿宜选择在手术室麻醉后进行。 相似文献
14.
刘月琴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0):1962
留置导尿是临床常用的一种诊疗操作技术,也是医院内泌尿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有关资料显示,泌尿道感染约占医院感染的20%~45%,仅次于呼吸道感染。虽然导尿和留置导尿管会引起尿路感染,但只要严格掌握导尿和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留置导尿引起的相关性感染是可以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痛留置导尿在手术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对200例病人在手术室施行麻醉后做无痛留置导尿的观察。结果病人无不适,无痛苦。结论无痛留置导尿是安全舒适的护理操作,手术病人的留置导尿宜选择在手术室麻醉后进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设计新型一种单J型气囊导尿支架管,更有利于操作护理.方法 是由单J导管和气囊导尿管连接组成.结果 32例膀胱癌晚期患者行膀胱全切手术及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其中8例仍然采用双J管引流,2例采用了单J管引流,22例采用了一种单J型气囊导尿支架管引流,使用后效果比较:使用双J管引流感染发生率为12.5%,未发生漏尿,因双J管体外部分缩入输尿管内而造成输尿管皮肤造瘘口闭锁率为25%;2例使用单J管,均有不同程度的漏尿.1例发生感染;22例使用新型一种单J气囊导尿管引流均未出现漏尿、感染和瘘口闭锁现象.讨论 使用一种单J型气囊导尿支架管能避免以上的诸多不利因素,更方便于操作及护理. 相似文献
17.
留置导尿与医院泌尿系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66,自引:8,他引:158
目的 探讨留置导尿于医院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 通过对30例留置尿管的患者在插管当日、第3、7、10、14日以无菌方法直接从尿管边上用灭菌注射器抽取尿液,即刻送检培养病原菌及药敏。结果 插管第3日菌尿发生率26.%,第7日菌尿发生率66.7%,第10日菌尿发生率高达93.3%;尿培养病原菌依次排列为:大肠埃希菌、真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柏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等9种;其中真菌和细菌合并感染占53.57%;各种细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总敏感率仅40%。结论 导尿术、留置尿管的持续时间、不正确的护是方法及护理操作、不合理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老年患者机体免疫防御机能下降,是引发医院泌尿系感染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张孝忠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1980,(3)
留置导尿即是将导尿管保留在膀胱里暂不拔出,以便利膀胱引流和冲洗。临床上内、外、妇、产各科均经常采用此法处理尿潴留的病人或需要使膀胱、尿道休息促进泌尿生殖系统伤口愈合的病人。留置导尿可分为四种方法:1.留置导尿及密闭式定期冲洗、引流膀胱法。2.留置导尿及密闭式点滴冲洗、长期开放引流膀胱法。3.留置导尿及长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改进型普通医用护目镜的防雾效果、鼻面部压力性损伤情况、佩戴舒适度及满意度。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10日-2020年11月15日本院发热门诊及急诊护士40人作为对照组,佩戴普通医用护目镜,选择2020年11月16日-2020年11月21日本院发热门诊及急诊护士40人作为观察组,佩戴改进型普通医用护目镜。观察比较两组的防雾效果、鼻面部压力性损伤情况、佩戴舒适度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起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鼻面部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佩戴舒适度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满意度调查中,观察组满意度为97.50%,高于对照组75.00%(P<0.05)。结论 使用改进型护目镜能有效防雾,减少鼻面部压力性损伤,增加舒适度、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陈燕萍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103-104
目的 探讨预防留置导尿致医源性感染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月行留置导尿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留置导尿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留置导尿护理管理,将两组患者不同时期的导尿口尿样、接尿口尿样进行病原菌检测,计算有菌率并进行比较,总结留置导尿致医源性感染发生的关键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 经研究比较发现,观察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4个周期后,其尿道口、接口处平均有菌率分别为21.9%、6.9%;对照组患者则为51.5%、2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提高留置导尿的操作水平及规范良好的护理工作,对留置导尿致医源性感染的预防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