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脑出血后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任务导向性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头针联合任务导向性康复训练,每日治疗1次,每周5 d,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Barthel指数、运动评定量表(MAS)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Fugl-Meyer、ADL、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各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出血患者的平衡功能、日常生活功能、社会行为能力,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小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小脑梗死或小脑出血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头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采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量表(FMA)进行平衡功能评定,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BD)及Barthel指数(BI)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比较2组平衡功能疗效及ADL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FMA、NBD、BI评分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FMA、BI评分参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均0.05),NBD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各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平衡功能疗效及ADL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头针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能够明显改善小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患者的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在常规疗法基础上采用头皮针结合平衡功能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92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2组均采用常规疗法和平衡功能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加用头皮针治疗,2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博格平衡量表(BBS)评分、Sheikh躯干控制量表评分、傅格-梅尔氏运动量表(FMMS)评分和肢体肌力评分,统计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89.13%,对照组69.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BBS评分和Sheikh躯干控制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1),观察组2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1)。2组上、下肢肌力评分均治疗前减少,FMM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上、下肢肌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FMM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头皮针结合平衡功能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可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促进平衡功能障碍好转。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头针动留针法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辅治脑卒中偏瘫恢复期的效果。方法:160例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80例,两组均实施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加用头针动留针法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运动功能、上肢功能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头针动留针法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辅治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拮抗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膝过伸的临床疗效,以期得到新的联合治疗方案来改善患者的偏瘫侧膝过伸障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法:选取42例脑卒中存在膝过伸功能障碍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1例。治疗组给予针刺拮抗肌配合任务导向性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配合任务导向性康复治疗。根据行走功能评定、Loudon膝过伸诊断方法、膝关节ROM评定等指标评价2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治疗4周后患者膝过伸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Loudon膝过伸疗效总有效率为76.2%,显著高于对照组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膝关节ROM疗效总有效率为90.5%,显著高于对照组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Holde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Holden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拮抗针法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膝过伸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结合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互动式头针结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TOMT)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互动式头针组、镜像组和头针组,每组26例(镜像组及头针组各脱落1例)。3组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镜像组接受TOMT治疗,每天40 min,每周5 d,连续治疗8周。头针组在头针结束后进行TOMT治疗,互动式头针组在头针留针期间同时进行TOMT治疗,两组取穴均为病灶同侧顶颞前斜线上1/5、中2/5及顶颞后斜线上1/5、中2/5,留针40 min,每日1次,每周5 d,连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8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FMA)上肢运动功能部分评分、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分级评定各组患者上肢功能和手功能;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各组患者上肢屈肘肌群肌张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各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3组患者治疗4、8周后FMA评分、FTHUE-HK分级和MB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1,P<0.05),治疗4周后MAS评分高于治疗前(P<...  相似文献   

7.
笔者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采取云手视觉反馈训练联合头针治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本院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90例,均分为两组,各45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龄69.26±5.47岁;偏瘫侧:左28例,右17例;脑梗死26例,脑出血19例;平均病程...  相似文献   

8.
笔者近年采用头针治疗脑血管病致情感障碍患者4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头针联合任务导向训练治疗脑卒中弛缓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脑卒中弛缓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任务导向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头针针刺治疗。连续治疗4周。治疗4周后, 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简式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FMA)、巴塞尔指数(BI)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以及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OL-BREF)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屈伸最大等长收缩(MIVC)状态下腓肠肌和胫前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及足背伸协同收缩率(CR)的变化情况。【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38/40),对照组为77.50%(31/4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BI及Berg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FMA、BI及Berg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腓肠肌iEMG、RMS,胫前肌iEMG、RMS及CR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腓肠肌iEMG、RMS,胫前肌iEMG、RMS及CR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2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方面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生存质量评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针联合任务导向训练治疗脑卒中弛缓性瘫痪,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表面肌电参数,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瘫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114例脑瘫患者按入院号单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予头针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治疗前后三维步态、腓肠肌表面肌电参数、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大脑中动脉血流、相关血清学、平衡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的A区、B区、C区、D区、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Berg平衡量表(BBS)、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Fugl-Meyer评估量表(FMA)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摆动相、步长、步幅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双支撑相、支撑相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肌电积分值(iEMG)、中值频率(MF)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协同收缩率(CR)则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流速度、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搏动指数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头针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促进脑瘫大脑中动脉血液循环,改善运动功能,恢复步态,提高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1.
张聪  廖琼  李生伟  周永辉 《光明中医》2021,36(2):267-269
目的 观察脑卒中患者采用平衡功能训练联合头针治疗对其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治疗的60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运动疗法和头针治疗.试验组予以常规运动疗法和头针治疗,并联合平衡功能训练.2组患者每天治疗1次.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康复科住院治疗的12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三组均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方案和综合康复治疗方案,观察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组增加头针治疗及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各组均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记录三组患者简式Fugl-Meyer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部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功能步行分级(FAC)、站立走计时测试(TUG)、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平均轨迹误差(ATE)及评估时间(T)。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各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P<0.05),TUG、ATE及T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及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P<0.05),TUG、ATE及T降低(P<0.05)。与观察组同期比较,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TUG降低(P<0.01)。结论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本体感觉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吴彬  闵科锋 《新中医》2023,55(15):152-155
目的:观察扶正补土针灸联合任务导向性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 108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2 组各 54 例。A 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B组在 A 组的基础上采用任务导向性康复训练联合扶正补土针灸法治疗。比较 2 组临床疗效,比较 2 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B 组临床总有效率 92.59%,高于 A 组70.37%(P<0.05)。治疗前,2 组 Fugl—Meyer 运动量表(FMMS)评分、Berg 平衡量表(BBS)、生活质量评分量表 (QLQ-C30) 评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 (NIHSS)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 组 FMMS、BBS、QLQ-C30 评分均升高 (P<0.05),且 B 组高于 A 组 (P<0.05),2 组NIHSS 评分均降低(P<0.05),且 B 组低于 A 组(P<0.05)。治疗前,2 组 Holden 步行功能分级(FA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 组 FAC 分级明显改善 (P<0.05),且 B 组改善程度优于 A组(P<0.05)。结论:扶正补土针灸联合任务导向性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疗效优良,不但能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步行功能,调节平衡功能,还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冯士梅  吕武士  纪伦伦 《新中医》2021,53(13):166-169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2例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康复训练组39例和联合治疗组43例。康复训练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包括行为分析法(ABA)、结构化教学法(TEACCH)、感觉统合疗法(SIT)和语言交流沟通训练(ST),联合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组基础上加用头针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分及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CA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CARS评分低于康复训练组(P<0.05)。治疗后,2组言语/语言/交流、社交、感觉/认知/意识、健康/躯体/行为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言语/语言/交流、社交、感觉/认知/意识、健康/躯体/行为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康复训练组(P<0.05)。结论:头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可减轻患儿的孤独症程度,提高其语言和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平衡针治疗意识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组2组各40例,2组均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配合平衡针治疗;对照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配合纳洛酮治疗.结果:愈显率、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87.5%、95%,对照组分别为62.5%、80.0%.2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起效时间治疗组为(24.89±21.88)分钟,对照组为(80.16±53.18)分钟,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平衡针治疗意识障碍有较好疗效,且起效快,易掌握.  相似文献   

16.
头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脑血管病并发智力障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静 《河北中医》2001,23(5):363-364
目的 探讨头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脑血管病并发智力障碍的疗效及机理。方法 7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采用头针针刺智三针(本神、神庭)、四神针,同时配合百会、哑门、风池、神庭、神门穴位注射乙酰谷酰胺及呋喃胺。对照组34例用脑活素2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点滴。对比观察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头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有醒脑开窍、健脑益髓、提高脑细胞活力、改善脑功能的利用,治疗脑血管病并发智力障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平衡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缓激肽(BK)、P物质(SP)、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SHS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64例。两组患者均予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平衡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手肿胀程度、Barthel指数(BI)、上肢Fugl-Meyer功能量表评分(FMA)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GRP、BK、SP、NO、ET-1水平。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19%,对照组为78.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HSS、VAS评分及手肿胀程度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患者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BI、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GRP、NO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BK、SP、ET-1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针联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后SHS患者临床疗效,缓解患肢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及体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CGRP、BK、SP、NO、ET-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新Bobath技术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新Bobath技术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Bobath技术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们自1998年7月-2003年6月,在社区出诊期间,对住院后回家服药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头针结合自创“吊带式扶助步态训练”方法,作为介入家庭康复治疗手段,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山东中医杂志》2016,(8):716-718
目的 :观察八段锦结合平衡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62例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单纯平衡训练治疗,观察组采用八段锦结合平衡训练治疗。治疗8个疗程后,应用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与平衡功能量表(BBS)评分判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FMA-L评分和BBS评分组内比较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但观察组提高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八段锦结合平衡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