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急性高原反应也称急性轻型高原病,是指驻平原地区人员进入高原后,由于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尚未建立而发生的一系列急性低氧应激反应.初上高原1~3 d,甚至数小时后就可能出现缺氧症状,多数人能够耐受,5~10 d可逐渐缓解[1].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慢性高原病患者血清中VHL,HIF-1α,EPO水平变化以及VHL基因598C>T多态性分析,探讨慢性高原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择平原健康汉族,高原健康组(9个汉族,21个藏族)及慢性高原病(11个汉族,19个藏族)患者;检测血液学指标Hb/Hct,SaO2;测定血清VHL,HIF-1α和EPO含量;提取基因组DNA,PCR-RFLP法进行VHL基因598 C>T多态性分析.结果 CMS组Hb/Hct高于高原及平原健康组;CMS组SaO2低于高原及平原健康组;血清VHL、EPO含量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MS组、高原健康组HIF-1α血清含量均低于平原健康组.结论 慢性高原病血清VHL、EPO水平无明显高表达,HIF-1α表达较平原地区偏低;慢性高原病中VHL基因598C>T位点未发现突变.  相似文献   

3.
急性高原反应也称急性轻型高原病,是指驻平原地区人员进入高原后,由于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尚未建立而发生的一系列急性低氧应激反应。初上高原1~3d,甚至数小时后就可能出现缺氧症状,多数人能够耐受,5~10d可逐渐缓解[1]。常出现头痛、头昏、气促、心慌、胸闷、高血压、恶心、呕吐、发绀等一系列症状。我们采用麝香保心丸治疗急性高原反应取得明显疗效,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2010年7月首次从平原地区乘车进入青  相似文献   

4.
高原病是指进人海拔3000 m以上高原地区以低压性缺氧为主要原因引发的多器官损伤的特殊性环境疾病.按发病急缓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近几年,我院接诊了2例因参加建设青藏铁路而患慢性高原病的患者,在进行职业病诊断治疗过程中发现,目前,我们对于平原进抵高原的职业人群的职业病预防和监控工作存在着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群乘飞机进入高原时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发生情况与其所生活地理环境的关系。方法对373名世居平原青年男性乘飞机进藏后急性高原病发生情况进行评分,将评分与其进入高原前所长期居住地区的地理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得到回归方程=7.231-2.323 X1-7.012 X2+9.810 X3+16.144 X4-7.148 X5+2.379 X7。结论人群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其长期生活的地理环境中的海拔、气压、年平均气温、经度、纬度、年极端最低气温等因素相关。可以根据回归方程预测在不同地区生活的青年男性群体进入高原急性高原病整体发病水平,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更好的提高急性高原反应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急性高原病(AHAD)是指人们自低海拔地区到高海拔地区(≥3000m)由于高原缺氧而导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通常分为急性轻型高原病(AMAD)(即急性高原反应)、急性高原肺水肿(HAPE)、急性高原脑水肿(HACE).高海拔氧分压降低是导致AHAD的直接因素,劳累、精神紧张、上呼吸道感染等是AHAD发病的诱发因素.而对于体重指数(BMI)与AHAD的关系国内外研究尚不多见.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高原地区人体红细胞免疫功能,研究高原病的发病机理,对148名移居高原的正常人红细胞C3b受体(RBC-C3b)和免疫复合物(RBC-IC)进行了花环率试验。结果显示:RBC-C3b花环率为17.94%±2.25%,RBC-IC花环率为17.45%±2.04%。高原RBC-C3b花环率低于平原地区,高原RBC-IC花环率高于平原地区,高原男性RBC-IC花环率高于平原地区。提示移居高原正常人  相似文献   

8.
促进高原习服措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高原低氧环境对机体有很大影响。平原人进入高原后,劳动能力明显降低。部分人可发生急性或慢性高原病,但人体对高原环境也具有强大的习服适应能力,在一定限度内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手段,可以有效加快个体或群体的习服过程,促进高原习服,促习服的措施和手段主要有阶梯习服,适应性运动锻炼,缺氧预适应,高原富氧室,药物,促习服因子,营养和高原耐缺氧食品等,平原人在由平原进入高原的过程中阶梯习服复合适应性体格锻炼是促进高原习服最有效的措施,在此过程中,辅以药物预防可能会起到更为有效的效果。有关其作用的模式和效果更为显著的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提高高原睡眠质量,合理的营养均有利于促进高原习服,预缺氧作为一种新的促习服措施。目前正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对预缺氧方式的选择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利用现代高新技术积极研究寻找有效的生物促习服因子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着重综述国内外有关促进高原习服措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高原习服是平原人进入高原一段时间后,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而对高原低氧环境适应。在进入高原后,机体多个系统参与低氧应答以维持血氧含量,而这种应答的程度与范围对高原病的发生及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高原低氧环境对机体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等产生的影响及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高原病流行病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搞清高原病的人群发病率及易患因素以利防治,自1978~1985年,在青藏高原广泛地区对三个不同海拔范围(2,261~2,808米、3,050~3,797米、4,068~5,226米)的移居和世居自然人群(儿童15,251人,成人25,618人)进行了一项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在进入高原的人群中急性高原病的发生率为:急性高原反应39.50%,高原肺水肿0.47%,高原脑水肿0.28%。久居和世居高原人群中慢性高原病的患病率为:慢性高原反应2.80%,高原心脏病儿童0.96%,成人0.32%,高原红细胞增多症2.51%,高原高血压症0.96%,高原低血压症1.89%。慢性高原病患病率移居较世居人群高9.7倍。
本调查证明高原病存在若干易患因素,如海拔愈高,登高速度愈快,有过劳、受凉、上呼吸道感染、精神紧张等诱因,年幼或老年,原患有心肺等疾患者最易发病。针对这些因素探讨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高原轻便折叠加压舱对急进高海拔地区(海拔4 430 m)人员的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的影响,进而分析该加压舱对改善急性高原病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记录急进高原的20名官兵在平原(海拔480 m)、进入高原后(海拔4 430 m)进舱前的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及入舱后15 min、30 min、1h和出舱后的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比较3组的差异.结果:官兵急进高原后血氧饱和度、心率与平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压高于平原;进入高压舱治疗前后血氧饱和度、心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压无显著差异结论:高原轻便折叠加压舱对提高患者血氧饱和度、降低心率效果明确,可有效改善急性高原病症状.  相似文献   

12.
正高原轻便加压舱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研制的军地两用高原卫生装备。该装备为高原就地治疗急性高原病提供了一种新的装备和有效的治疗手段。该项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是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原轻便加压舱根据治疗急性高原病的效果与应用压力大小密切相关,将舱内应用压力设计在50kPa(约为0.5kg,超过国外压力的2倍),这一压力相当于舱内模拟高度可以由海拔5km降至海平。因而,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患者周围的局部低气压环境,使患者在高原就地及时得到治疗,即便是下送平原,患者在舱内亦可保证途中安全。高原轻便加压舱已经总后勤部连续数年装备部队试用,并先后在新疆、西藏、青海等西部地区为支援  相似文献   

13.
慢性高原病是一种影响高原地区居民的疾病,特别是南美地区的安第斯山脉.其标志症状是红细胞增多症,并且会增加肺动脉高压的风险等其他病理性反应.高原医学的一种普遍假设认为慢性高原病是由于特定人群在高原缺氧环境下“不适应”所造成的.相反,慢性高原病的患病率在其他高原人群中是很低的,这些人群似乎能够更好地适应低氧环境.最近几年,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研究开始调查高原适应性的遗传基础.研究表明,某些易感基因可能会成为人群对高原的适应性或不适应性及高原病的基础.有趣的是,这些基因是已知药物的靶标,可以增加慢性高原病和其他慢性疾病治疗的可能性.回顾最近的研究,沿着这个方法获得结果,简要概述这个领域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人们通常将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界定为高原.但是2004年8月在青海省召开的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和低氧生理学术大会上制定的《慢性高原病青海诊断标准》中,将高原界定为海拔2500米以上地区。云南省丽江市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青藏高原南缘,典型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年平均气温12.6℃,山地面积95%,海拔高差十分悬殊(1015~5596米),平均海拔2500米。临床常见平原地区居民进入丽江地区而发生高原反应者,按照国际上的区分法,丽江市属于中度海拔与高度海拔的交界区,为观察长期暴露于此环境中的纳西族世居居民的心脏生理变化,笔者于2005年4月~2006年4月对纳西族健康人群进行了心电图普查2506例。  相似文献   

15.
世居或久居平原的人登上高山或高原,不适应高海拔的低氧环境,因机体缺氧而发生的疾病叫高原病,又称高山病(mountain sickness)或高原(山)适应不全症。解放前,我国很少对此病进行研究。解放后,为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需要,才逐渐开展了这一工作。三十余年来,我国在防治和研究高原病方面所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和积累不少经验。在1982年西宁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了统一分型的建议。现将高原病的病因、诊断、分型、防治措施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慢性高原病是长期生活在海拔3 000 m以上高原的世居者或移居者,对高原低氧环境逐渐失去习服而导致的临床综合征~([1])。长期慢性低压缺氧刺激骨髓产生红细胞,虽然增多的血红蛋白有助于提高高海拔条件下血液的携氧能力,但是过度的红细胞会导致慢性高原病的发生~([2])。为预防慢性高原病,青藏铁路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3,4])。  相似文献   

17.
正高原轻便加压舱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研制的军地两用高原卫生装备。该装备为高原就地治疗急性高原病提供了一种新的装备和有效的治疗手段。该项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是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原轻便加压舱根据治疗急性高原病的效果与应用压力大小密切相关,将舱内应用压力设计在50kPa(约为0.5kg,超过国外压力的2倍!这一压力相当于舱内模拟高度可以由海拔5km降至海平。因而,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患者周围的局部低气压环境,使患者在高原就地及时得到治疗;即便是下送平原,患者在舱内亦可保证途中安全。  相似文献   

18.
<正>高原轻便加压舱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研制的军地两用高原卫生装备。该装备为高原就地治疗急性高原病提供了一种新的装备和有效的治疗手段。该项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是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原轻便加压舱根据治疗急性高原病的效果与应用压力大小密切相关,将舱内应用压力设计在50kPa(约为0.5kg,超过国外压力的2倍),这一压力相当于舱内模拟高度可以由海拔5km降至海平。因而,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患者周围的局部低气压环境,使患者在高原就地及时得到治疗;即便是下送平原,患者在舱内亦可保证途中安全。  相似文献   

19.
正高原轻便加压舱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研制的军地两用高原卫生装备。该装备为高原就地治疗急性高原病提供了一种新的装备和有效的治疗手段。该项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是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原轻便加压舱根据治疗急性高原病的效果与应用压力大小密切相关,将舱内应用压力设计在50kPa(约为0.5kg,超过国外压力的2倍),这一压力相当于舱内模拟高度可以由海拔5km降至海平。因而,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患者周围的局部低气压环境,使患者在高原就地及时得到治疗,即便是下送平原,患者在舱内亦可保证途中安全。高原轻便加压舱已经总后勤部连续数年装备部队试用,并先后在新疆、西藏、青海等西部地区为支援国家建设和抗震救灾行动中的医疗卫勤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产生了显著的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正高原轻便加压舱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研制的军地两用高原卫生装备。该装备为高原就地治疗急性高原病提供了一种新的装备和有效的治疗手段。该项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是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原轻便加压舱根据治疗急性高原病的效果与应用压力大小密切相关,将舱内应用压力设计在50kPa(约为0.5kg,超过国外压力的2倍),这一压力相当于舱内模拟高度可以由海拔5km降至海平。因而,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患者周围的局部低气压环境,使患者在高原就地及时得到治疗;即便是下送平原,患者在舱内亦可保证途中安全。高原轻便加压舱已经总后勤部连续数年装备部队试用,并先后在新疆、西藏、青海等西部地区为支援国家建设和抗震救灾行动中的医疗卫勤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产生了显著的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