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 要〕 目的:比较超声胃镜下套扎术治疗与超声内镜辅助套扎黏膜切除术治疗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临床 疗效。方法:选取江门市中心医院 2017 年 2 月至 2019 年 12 月收治的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 63 例,依据治疗方 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 38 例行超声胃镜下套扎术治疗,观察组 25 例行超声内镜辅助套扎黏膜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 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病灶一次性完全切除率、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观察组患者的 1 年病灶复发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采 用超声内镜辅助套扎黏膜切除术治疗的效果较超声胃镜下套扎术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护理效果。方法:对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实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观察等针对性的护理。结果:内镜下黏膜切除48例患者中51个病灶,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出现大出血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疗法简单、安全性好、微创有效,而高质量的护理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治疗效果有一定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高频电治疗上消化道息肉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治疗范围也由对黏膜病变的治疗扩展至对黏膜下病变的治疗[1]。我院应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MR)治疗上消化道广基息肉、黏膜下肿瘤32例,现将其护理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2000年1月—2005年6月胃镜发现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并行超声内镜检查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18~72岁,平均46.4岁。间质瘤10例,其中食管间质瘤2例,胃间质瘤8例;息肉15例(扁平,宽蒂或无蒂),其中食管息肉3例,胃息肉12例,早期胃癌2例,胃腺瘤2例,异位胰腺3例。1·2适应证病变边界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制水囊结合超声内镜微探头在直肠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直肠隆起性病变30例,随机分组2组,A组15例采取自制水囊结合超声微探头检查,另一组B组15例采取常规超声肠镜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性、医患满意度及费用。结果: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A组较B组注水量少、检查时间短、费用低,医患满意度高(P0.05)。结论:自制水囊结合微探头超声检查诊断直肠隆起性病变有较高准确性,较传统方法费用低,操作简单,有较好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内镜超声检查(EUS)在SM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内镜检查过程中发现的SMT,作EUS检查,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及性质决定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黏膜高频电切+钛夹封闭术,黏膜剥离-肿瘤摘除术+钛夹封闭术及尼龙绳套扎+肿瘤部分切除。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包括食管肿瘤5例、胃窦肿瘤20例、胃角肿瘤3例、胃体肿瘤3例、胃底肿瘤3例、十二指肠球部肿瘤4例在内,共38例SMT在内镜下完全切除,过程顺利,无一例并发症出现,病理符合率97%。结论内镜下治疗SM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不仅能治疗,而且还可获得组织学诊断。EUS对于SMT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内镜超声检查(EUS)在SM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内镜检查过程中发现的SMT,作EUS检查,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及性质决定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黏膜高频电切+钛夹封闭术,黏膜剥离-肿瘤摘除术+钛夹封闭术及尼龙绳套扎+肿瘤部分切除。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包括食管肿瘤5例、胃窦肿瘤20例、胃角肿瘤3例、胃体肿瘤3例、胃底肿瘤3例、十二指肠球部肿瘤4例在内,共38例SMT在内镜下完全切除,过程顺利,无一例并发症出现,病理符合率97%。结论内镜下治疗SM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不仅能治疗,而且还可获得组织学诊断。EUS对于SMT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胃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占癌症死因的第2位。大约有2/3的胃癌患者是在发展中国家,而将近一半是在中国。胃癌在全世界范围内总体5 a生存率约为20%。而早期胃癌是指癌细胞浸润仅局限于胃壁的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者,不论其范围大小,有否淋巴结转移。因此早期胃癌的治疗和护理更应该受到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通过正确的治疗和护理能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提  相似文献   

8.
许丽娟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2):172-17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切除食管、胃及直肠肿瘤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对38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做好内镜治疗常用和专用设备器材准备工作,术中正确使用内镜专用设备器材,密切配合手术。结果:38例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患者在无痛苦状态下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文献报道的并发症。结论:正确有效的护理配合是保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上消化道肿瘤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2例早期上消化道肿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1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31例给予护理干预,随访6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指征、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明显低于对照组(19%)(P0.05)。2组手术成功率、术后复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上消化道肿瘤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麻醉方法。方法本文收集并选择我院收治的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复合麻醉。首先给予咪唑安定、丙泊酚、维库溴铵以及芬太尼实施快速诱导气管插管处理;接着再给予患者七氟谜、芬太尼以及维库溴铵维持麻醉疗效。结果2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麻醉效果良好,患者的主要生命体征指标均平稳。结论使用气管插管复合麻醉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麻醉效果良好,不仅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可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部分消化道恶性肿瘤和没有转移的早期肿瘤都可以在内镜下进行剥离切除,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项微创的新治疗技术可以免除传统手术的治疗风险,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手术技术要求高的特点。ESD常见的并发症有出血、穿孔。本文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护理技术,并总结实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内镜下高频电凝摘除息肉是传统而成熟的内镜治疗技术.针对其不能切除平坦或扁平隆起病变的局限,内镜学者开发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但对于大于2cm的平坦息肉.难以一次性完整切除,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又不能获得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解决了这个问题,其特点在于可以对消化道表浅肿瘤进行整块切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阀质瘤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护理。方法:对25例胃间质瘤患者在我院行ESD前后的治疗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患者中有2例胃窦间质瘤由于瘤体大(分别为3.6、3.8cm),术中出血难以控制,出血量达到60—85ml,终止剥离,转外科手术。其余23例均一次完整剥离,瘤体直径1-2cm,平均约1.5cm。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复查病变部位剥离彻底,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做好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在术中与手术医生娴熟的配合,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促进了患者早耳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在阳江市人民医院行内镜手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照组35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完整切除率、≥3 cm、1.5~3 cm整块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复发率、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实施临床医治,可以提升诊治效果,完整切除率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程序化护理在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中的应用及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利津县利津街道卫生院接受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评估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心理状态(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采用程序化护理可发挥良好临床效果,能够减轻患者负性心理,提升患者满意度,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囊肿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消化道囊肿患者64例,均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及术后病理进行分析。结果:本组6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手术平均时间为(79.3±2.4)min,整片切除率为87.5%;术中1例发生穿孔,利用钛夹成功夹闭;3例高龄患者创面有溃疡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痊愈;经3个月~2年随访,所有患者均无肿瘤残留或复发现象。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囊肿安全可靠,疗效显著,但在治疗中应对手术适应证予以严格把握,严格根据相应操作规程展开手术操作,确保充分实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金属夹在预防及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并发症中的作用及优越性。方法对5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患者使用金属夹的体会加以总结。结果 5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中,除1例胃窦黏膜下隆起与固有肌层紧密粘连,剥离失败,在挖除过程中致肌层小孔样穿破,且出血难以控制,转外科开腹手术外,其他55例患者全部一次性完整剥离,剥离病变直径0.5~3.5 cm,平均2.0 cm。手术时间30~100 min,平均60 min。住院时间3~10d,平均5.5 d。其中5例术中出血>100 mL,均在内镜下经氩气刀电凝、止血夹成功止血。1例直径>3 cm的直肠广基息肉,剥离过程中肠壁出现小裂口,同样用金属止血夹夹闭后保守治疗成功。结论金属夹夹闭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中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探讨微型探头超声胃镜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 2020 年 3 月至 2021 年 4 月在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内镜中心常规胃镜检查发现食管隆起性病变的 44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 微型探头超声胃镜对病变部位进行扫查,通过观察病灶超声图像特征并作出初步诊断,根据初步诊断采用不同的内镜 微创治疗方案并行病理学检查,比较病理学检查与微型探头超声胃镜检查结果的差异,判断微型探头超声胃镜对食 管隆起性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并观察内镜治疗的安全性。结果:微型探头超声胃镜对食管隆起性病变诊断的灵敏度为 97.62 %,特异度为 50.00 %,准确度为 95.45 %,44 例接受内镜微创治疗的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消化道出血、穿孔、 感染等并发症,术后恢复均良好。结论:微型探头超声胃镜对食管隆起性病变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基本一致, 且在微型探头超声胃镜的指导下采用不同的内镜微创治疗方案患者均未出现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对十二指肠隆起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4例常规胃镜发现的十二指肠隆起病灶进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部分经手术及内镜切除后得到病理证实。结果84例患者中发现囊肿37例,间质瘤23例,息肉10例,脂肪瘤5例,十二指肠降部囊性淋巴管瘤3例,十二指肠乳头癌2例,球部外压(胆囊)2例,球部类癌1例,降部异位胰腺1例,剔去15例追踪观察的间质瘤患者,其余超声内镜诊断与临床诊断相符,超声内镜确诊率为93%(64/69)。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能清晰显示消化道管壁层次结构及回声特征,对十二指肠隆起病灶的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3种不同麻醉方法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将75例患者分为3组,A组单纯行丙泊酚和小剂量芬太尼静脉镇静镇痛,B组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C组予气管插管静复合麻醉。比较3组术前、手术开始后30,60 min和术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Sp(O2),记录术中低氧血症(Sp(O2)<90%)、体动、呛咳发生率、苏醒时间和术后躁动、术后24 h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和C组(P均<0.05),A组术中HR较术前增加(P<0.01),B和C组术中Sp(O2)较术前增加,并且大于A组(P均<0.05)。术中A组有6例发生体动和4例出现呛咳,而上述不良反应B、C组均未出现。术后C组躁动和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A、B 2组(P均<0.05)。结论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是ESD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