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毫针复式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应用规律与特点,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采用现代计算机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毫针文献数据库,对60多年来与毫针补泻相关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录入、审核、提取数据、统计分析,总结毫针复式针刺补泻手法的效应特异性规律。结果:1从研究的病种看出,毫针复式针刺补泻手法在内科的应用频次最高,其次是外科、妇科、五官科、皮肤科、儿科;相对于其他疾病,腰腿痛出现频次较高。2烧山火手法的临床应用病种最多、频次最高,其次是透天凉、龙虎交战、阳中隐阴、阴中隐阳。3在临床各科疗效中儿科痊愈率最高,其次是内科、外科、五官科、皮肤科、妇科。4烧山火手法应用频次最高的穴位是足三里,其次是三阴交;透天凉手法应用频次最高的穴位是足三里,其次是曲池;龙虎交战手法应用频次最高的穴位是环跳。结论:复式针刺补泻手法在内科中的应用频次较高,腰腿痛是应用最多的病种,对于儿科疾病的治愈率最高。各种复式针刺补泻手法中,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多用于足三里穴,龙虎交战手法多用于环跳穴。  相似文献   

2.
针刺治法源远流长,追其源头可至石器时代。细巧的毫针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于治疗各科疾病,而针刺过程中的补泻手法是针灸临床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补虚泻实,扶正祛邪是治疗疾病的原则与核心,而针刺的补泻主要在手法。自《黄帝内经》起,历代医籍对针刺单式补泻均有比较详细的论述,现对其中主要内容做简单的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3.
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之本,本阴阳.阴平阳秘则身体健康,阴阳偏盛偏衰则为疾病.根据疾病的特点、性质、部位及程度运用针刺调节阴阳平衡,泻实补虚,则为治疗的根本,故在一般情况下,针刺治疗疾病的原则就是确定一个合理的理法方穴而采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或采用平补平泻施针.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观察认为,恰到好处的实施相应的针刺补泻手法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所在,下面就如何在临床中灵活应用补泻手法及其有关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4.
徐斯伟 《河北中医》1999,21(2):125-128
针刺补泻手法是针刺手法的核心部分,在针灸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灵枢·九针十二原》云:“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先。”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补泻,对于针刺的补泻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近年来,对于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日趋增多与深入,考察针刺补泻的具体作用有了可循的数据。今就1990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有关针刺补泻临床与实验研究的各种文献加以整理,分析如下。1 临床观察临床上根据补虚泻实的原则,采取适当的针刺补泻手法,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马松涛[1]认为阳中隐阴法能先补其正气,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的参数特征。方法应用ZFGA型针剌手法参数测定仪采集特定人群的单式针剌补泻手法操作,比较各手法参数的特征。结果提插手法中,补法的上升时间与泻法、均匀提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泻法的下降时间与补法、均匀提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补、泻、均匀三组手法的上升下降时间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捻转手法中,泻法的上升时间与补法、均匀捻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补法的下降时间与泻法、均匀捻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补、泻、均匀三组手法的上升下降时间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上升时间、下降时间、上升下降时间比可以作为区别单式针刺补泻手法操作的特征参数之一。  相似文献   

6.
针刺补泻手法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针刺补泻手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补泻手法初探125100林业部兴城疗养院丁德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虚泻实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针刺补泻手法就是根据这一法则创立的,从古到今一直用它指导临床实践,以治疗表里,寒热、虚实多种类型的疾病,且常收到针到病除之效,为世人所称颂。一、针刺补...  相似文献   

8.
针刺呼吸补泻手法临床应用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呼吸补泻手法临床应用一得215003苏州市中医医院严金保呼吸补泻,为针刺补泻手法之一。近几年来,笔者通过前人经验,并在临床实践中加以运用,感到对咳喘病症的针治,确能收到较好的疗效。下面作一介绍。1文献温习呼吸补泻手法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离合真...  相似文献   

9.
浅谈临床针刺补泻手法的运用276600山东省莒南县人民医院崔克田笔者在临床应用针术治疗时,结合不同的季节,对不同的患者,病的新久,选用不同的穴位,并在行针之前必一其神,定其志;进针时专心致志,凝神于指,使神存于心手之间,遵循“盛则泻之,热则疾之,寒则...  相似文献   

10.
浅谈针刺补泻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利民 《江苏中医》1993,14(8):27-28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疗法效应特异性规律与特点,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决策。方法:采用现代计算机与数据挖掘技术,建立穴位贴敷数据库,对近60年来穴位贴敷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录入、审核、提取数据、统计分析,总结穴位贴敷在临床治疗的优势病种和应用规律。结果:从数据挖掘结果可以看出,穴位贴敷疗法在临床各科疾病均有使用。其中以内科疾病最多,涉及病种占疾病种类总数的35.92%(51/142),并以哮喘、咳嗽、腹痛为多;其次为儿科,涉及病种占病种总数的21.13%(30/142),并以小儿咳嗽、小儿哮喘、小儿泄泻为多;外科涉及病种占总数的19.01%(27/142),并以腰腿痛为最多;五官科涉及病种占总数的9.86%(14/142),并以鼻渊最多;妇科涉及病种占总数的7.04%(10/142),以经行腹痛为最多;皮肤科涉及病种占总数的7.04%(10/142),有蛇串疮等。贴敷用药多选用复方中药剂;药物制作以膏剂和糊剂为主;助渗剂使用较少;选穴以近部选穴为主;在临床各科疗效中以皮肤科痊愈率最高,其次为外科、妇科、儿科、内科、五官科,各科总有效率均在90%以上。结论:穴位贴敷疗法应用于临床各科的142种疾病。优势病种为内科的哮喘、咳嗽、腹痛、面瘫、便秘;儿科的小儿咳嗽、小儿哮喘、小儿泄泻;外科的腰腿痛;五官科的鼻渊;妇科的经行腹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古今文献中火针刺法应用病种进行分析,以提出火针临床应用的适宜病种,为火针刺法效应特异性的研究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以收集到的医籍、医案、期刊中报道的火针治疗疾病种类为样本数据,主要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计算频繁项集,运用自主研制的火针文献数据库平台,提取并归类总结相关内容信息,进行火针治疗应用病种规律挖掘。结果:期刊、医案、医籍文献中火针治疗共涉及6个疾病科属,外科疾病出现频次最高,分别为287次(占49.83%)、235次(占48.96%)、154次(占41.73%),其次为皮肤科疾病共出现360次,内科疾病共出现276次。期刊文献中涉及火针治疗的115种疾病,以治疗痹症、蛇串疮较多见,分别出现115次和46次;火针治疗疾病总有效率为:儿科99.46%、五官科98.65%、外科97.32%、皮肤科96.66%、妇科96.34%、内科93.95%。医案文献中涉及97种疾病,除痹症、蛇串疮外,疣目较多见。医籍文献中涉及了94种疾病,内科病种最多,为32个。结论:数据挖掘结果表明,火针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中并取得较佳疗效,较多应用于外科(以骨伤科和普通外科为主)、内科(以神经内科、消化内科为主)、皮肤科等疾病中,五官科、妇科、儿科的疾病也会用及。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发掘灸法在临床应用病种的规律与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灸法数据库,对60多年来与灸法相关的文献进行筛选、录入、审核、数据提取,通过对病种的频次及有效率的统计分析,研究灸法应用病种的特点。结果:灸法治疗各科病种共193个,内科最多(72个),占所有病种的37%;在2 516篇文献中,灸法在内科中应用频次最多(1 107次),占各科总频次的44%,其中治疗面瘫和癃闭最多,频次分别为139次和108次,其次是外科、妇科;疗效分析显示,灸法治疗各科疾病疗效显著,尤其以儿科、外科和皮肤科疗效最优,总有效率均达95%以上;结合应用频次及总体疗效的双重考虑,将应用频次≥10次,有效率大于所在科属平均有效率的病种进行统计并列为灸法的优势病种,共有29种。结论:灸法在内科和外科疾病的应用中优势明显;灸法应用于内、外科的寒性疾病居多,证型虚实夹杂且疗效确切,同时治疗皮肤科的热性疾病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针刺补泻效应的影响因素,阐述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和穴位特性对针刺补泻效应的不同影响。方法结合针刺补泻的研究进展,分别以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及穴位特性为切入点进行探讨。结果以补泻手法为切入点发现,补法可促进机体亢进,泻法则可抑制机体亢进,补泻效应与补泻手法之间可形成明确的正相关性;机体状态对补泻效应的影响,体现于机体状态处于低下时,无论补泻均可使机体状态亢奋,而机体处于状态亢奋时,无论补泻均可使机体状态低下,补泻效应的产生在一定情况下依赖于机体状态的自我调衡;穴位特性对靶器官补泻效应的影响,体现于穴位自身的生理特性决定了穴位对靶器官的效应方向,同时穴位对靶器官的特定调控作用是其效应表达的重要基础之一。结论针刺补泻效应与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及穴位特性三方面皆有关系,针灸时需把握患者机体状态,辨明病证虚实,熟悉腧穴特性,施以正确的补泻手法,才能将补泻效应发挥更佳。  相似文献   

15.
丁晓蓉  韩景献 《针刺研究》2006,31(2):125-128
本文搜集近10年的文献,对针灸抗脑衰老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行综合评述。在临床研究方面,证明针灸疗法可改善血管性痴呆和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智能和社会功能;基础研究方面,证明针灸可提高认知能力、皮层兴奋性、脑血流量,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抗自由基和炎症,抗细胞凋亡,提高应激水平,调节脂质代谢和血中微量元素水平,以及良性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述研究为在临床中推广针灸治疗老年期痴呆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并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翟延  苏同生  宋瑞  惠友谊 《世界中医药》2023,(14):2040-2044+2051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选穴特点及规律。方法:检索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的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针刺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文献,建立Excel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SPSS 26.0、SPSS Modeler 18.0软件统计分析腧穴的选用规律。结果:共纳入77篇临床研究文献,涉及77个穴位处方,85个腧穴,使用总频次587次。使用频数最高的前3位经络为督脉、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头面项部选穴最多,占比47.53%,其次为下肢部,占比27.26%。交会穴、五输穴、络穴等特定穴使用最为广泛。百会穴选用频数最高,达66次。百会-四神聪为穴位间相关性最高组合。结论:针刺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腧穴以局部取穴为主,循经远取为辅,注重运用交会穴加强督脉与十二正经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检索自2006年来针灸数据挖掘的相关文献,对针灸数据挖掘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及挖掘方法的使用概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针灸挖掘技术在海量的、非线性的针灸数据处理中具有明显优势,数据挖掘结果能够与传统的中医学理论相契合并提供新知。但不足之处在于挖掘方法单一、数据量庞大、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今后可在运用复杂网络方法挖掘针灸处方信息、深入揭示腧穴配伍规律的同时,拓宽数据挖掘的研究范围,从多学科、多角度进一步探讨针灸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灸法补泻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灸法补泻问题,从灸法补泻效应的存在与否以及灸法作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认为灸法既能补虚,又能泻实,临床运用灸法,应遵循辨证施灸的原则,灵活运用补与泻,充分发挥灸法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寻针灸治疗哮喘的常用有效方法。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的方法,对针灸治疗哮喘的临床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采用单一针灸方法治疗哮喘的文献占59.42%,其中腧穴敷贴应用最为广泛,占总文献的22.51%。结论:针灸治疗哮喘操作简单、疗效显著且无副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