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血液流变学和血脂的检测,探讨补肾壮骨通络汤对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肝肾亏虚型)的规范化治疗效果。方法:选取ARCOⅠ、Ⅱ期股骨头坏死患者60例,中医辨证属肝肾亏虚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口服自制补肾壮骨通络汤,对照组口服活血健骨片,连续用药3个月,检测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脂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性指数、血沉方程K值、纤维蛋白原、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中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血脂指标高密度脂蛋白增高,而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壮骨通络汤可改善肝肾亏虚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血液指标,与活血健骨片效果相当,中医药对症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及其证候与血脂代谢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ANFH)及其中医证候与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检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和正常对照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对ANFH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为痰瘀阻络、经脉痹阻和肝肾亏虚3个证型,用SAS软件分析ANFH及其证候的血脂情况。结果:ANFH组较对照组TC、TG、LDL、ApoB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痰瘀阻络证的Tc、TG、LDL、ApoB水平明显高于经脉痹阻证,肝肾亏虚证组的TC、TG、ApoB水平明显高于经脉痹阻证(P〈0.05),而其HDL明显低于经脉痹阻证组(P〈0.05)。结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与血脂代谢紊乱有关,主要表现在与“痰”及生“痰”相关的证型上;而肝肾亏虚可能是导致股骨头坏死血脂代谢紊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股骨头坏死的中医证型分布特征。方法:筛选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中国股骨头坏死数据库收录的有明确中医证型和发病原因的股骨头坏死病例资料,提取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原因、中医证型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一般结果。共纳入股骨头坏死病例483例,男380例、女103例;年龄(47.12±13.38)岁;单病因(创伤、酒精、激素中的1种)433例。②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483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单一证型320例、2种或2种以上复合证型163例。在单一证型的患者中,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经脉痹阻证、气滞血瘀证及气血虚弱证;二证复合的患者中,经脉痹阻、肝肾亏虚证最多;三证复合的患者中,痰瘀阻络、经脉痹阻、肝肾亏虚证最多;还有3例患者为四证复合。③不同性别单一证型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320例单一证型股骨头坏死患者中,男248例、女72例。男性患者中,各种中医证型占比由高至低依次为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经脉痹阻证、气滞血瘀证、气血虚弱证;女性患者中,各种中医证型占比由高至低依次为肝肾亏虚证、痰瘀阻络证、经脉痹阻证、气滞血瘀证、气血虚弱证;男女间中医证型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651,P=0.227)。④不同年龄段单一证型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320例单一证型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年龄19~39岁106例、40~59岁162例、≥60岁52例。年龄19~39岁的患者中,各种中医证型占比由高至低依次为痰瘀阻络证、经脉痹阻证、肝肾亏虚症、气滞血瘀证、气血虚弱证;年龄40~59岁的患者中,各种中医证型占比由高至低依次为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症、气滞血瘀证、经脉痹阻证、气血虚弱证;年龄≥60岁的患者中,各种中医证型占比由高至低依次为肝肾亏虚证、痰瘀阻络证、气滞血瘀证、经脉痹阻证、气血虚弱证;不同年龄段间中医证型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35,P=0.098)。⑤不同病因单一证型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320例单一证型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因创伤、酒精、激素单一病因致病277例,其中创伤64例、酒精145例、激素68例。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各种中医证型占比由高至低依次为气滞血瘀证、肝肾亏虚证、经脉痹阻证、痰瘀阻络证、气血虚弱证;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各种中医证型占比由高至低依次为痰瘀阻络证、经脉痹阻证、肝肾亏虚证、气滞血瘀证、气血虚弱证;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各种中医证型占比由高至低依次为肝肾亏虚证、经脉痹阻证、痰瘀阻络证、气滞血瘀证、气血虚弱证;不同病因间中医证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54,P=0.000)。结论:基于中国股骨头坏死数据库,股骨头坏死的中医证型可为单一证型,也可为2种或2种以上的复合证型,其中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经脉痹阻证、气滞血瘀证为常见证型;这些中医证型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患者间的分布并没有差异;但在创伤、酒精、激素不同病因致病的股骨头坏死患者间,这些证型的分布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ARCO分期、中日友好医院(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CJFH)分型股骨头坏死的中医证型分布特征。方法:提取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中国股骨头坏死数据库收集的有明确中医证型、且ARCO分期或CJFH分型明确的股骨头坏死病例资料。中医证型以初诊时的主要证型计;双侧CJFH分型不同者,中医证型左右分别计数;双侧ARCO分期不同者,分期按严重的一侧计数。结果:①不同ARCO分期股骨头坏死的中医证型分布。共筛选出有明确中医证型及ARCO分期的股骨头坏死病例765例,单侧238例、双侧527例。中医证型,肝肾亏虚证216例、痰瘀阻络证188例、气滞血瘀证186例、经脉痹阻证129例、气血虚弱证46例;ARCO分期,Ⅰ期23例、Ⅱ期201例、Ⅲ期312例、Ⅳ期229例。不同ARCO分期股骨头坏死间中医证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922,P=0.000)。②不同CJFH分型股骨头坏死的中医证型分布。共筛选出有明确中医证型及CJFH分型的股骨头坏死病例683例(1031髋),单侧335例、双侧348例。中医证型,肝肾亏虚证275髋、痰瘀阻络证278髋、气滞血瘀证221髋、经脉痹阻证184髋、气血虚弱证73髋;CJFH分型,M型139髋、C型215髋、L1型209髋、L2型125髋、L3型343髋。不同CJFH分型间中医证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81,P=0.003)。结论:基于中国股骨头坏死数据库,股骨头坏死常见的中医证型有肝肾亏虚证、痰瘀阻络证、气滞血瘀证、经脉痹阻证;不同ARCO分期间、不同CJFH分型间中医证型的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脑络通颗粒对肝肾亏虚、痰瘀阻络型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例仅予西医规范化治疗,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脑络通颗粒,2组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颈动脉斑块、血脂、血流变及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2)2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阻力指数、血脂、血流变、炎症因子等指标均获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3)2组治疗后肝肾功能检测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脑络通颗粒治疗肝肾亏虚、痰瘀阻络型动脉粥样硬化疗效确切,可通过改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阻力指数、血脂水平、血流变水平、炎症因子水平等达到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是临床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IL-1β水平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医各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9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按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证;脾肾两虚、湿注关节证;肝肾亏虚、痰瘀交阻证分为3组,每组各30例,另设正常对照组(选择无膝骨性关节炎、无内分泌疾病及其他疾病,年龄在40岁以上健康自愿者)30例,观察比较各组血清IL-1β水平。结果:(1)证型分布。9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证37例(41.1%);脾肾两虚、湿注关节证28例(31.1%);肝肾亏虚、痰瘀交阻证25例(27.8%)。(2)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血清IL-1β水平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按肝肾亏虚、痰瘀交阻证,脾肾两虚、湿注关节证,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证呈逐步增高趋势;其中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证组与肝肾亏虚、痰瘀交阻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脾肾两虚、湿注关节证组与另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证型与血清IL-1β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可用于辅助辨证中医证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载脂蛋白AI、B(ApoAI、B)基因多态性与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traumatic 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NONFH)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对143例NON-FH患者和92例正常人分别进行ApoAI基因启动子-75bp位点、内含子+83bp位点,ApoB基因EcoRI、XbaI的多态性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ApoB基因3’端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3’-VNTR);对NONFH患者按痰瘀阻络、经脉痹阻和肝肾亏虚3个证型进行中医辨证,用SAS软件分析基因型、等位基因在NONFH证候分型出现频率。结果:ApoAI启动子-75bp基因位点,经脉痹阻证和肝肾亏虚证的A/A基因型频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肝肾亏虚证的G/A基因型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痰瘀阻络证和经脉痹阻证(P0.05),而G/G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经脉痹阻证(P0.05);等位基因比较中,经脉痹阻证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ApoAI启动子-内含子中,与痰瘀阻络相比,经脉痹阻证组的G/G-C/C、G/A-C/C基因型频率均显著降低(P0.05);肝肾亏虚证组G/A-C/C基因型频率显著降低(P0.05);而且肝肾亏虚证组G/A-C/C基因型频率显著低于经脉痹阻证组。ApoB基因XbaI基因型中,经脉痹阻证组X+X-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X+、X-等位基因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在ApoAI基因内含子+83bp位点、ApoB基因EcoRI基因型、3’-VNTR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在各证型及对照组间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ApoAI基因启动子-75bp位点多态性、启动子——内含子位点多态性及ApoB基因XbaI基因型与NONFH证候分型有一定相关性;ApoAI基因内含子+83bp位点、ApoB基因EcoRI、3’-VNTR多态性可能与NONFH的证候发生、发展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陕西中医》2016,(12):1596-1597
目的:观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与瘀血证的相关性,为DPN瘀血证理论及活血化瘀法的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200例DPN患者分为气虚血瘀、阴虚血瘀、寒凝血瘀、痰瘀阻络、肝肾亏虚五型,分别记录患者年龄、病程,各型瘀血证中医症候积分、血脂指标等,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DPN各证型均有不同程度的瘀血表现,轻重度依次是阴虚血瘀、气虚血瘀、肝肾亏虚、寒凝血瘀、痰瘀阻络,各证型与血脂程度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瘀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不同中医证型的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温学红  杨林  李青 《河北中医》2009,31(3):332-334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证型的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的比较,总结不同证型检验指标的规律,探讨不同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化参考数据。方法对90例脑梗死患者,辨证分为风痰瘀阻型、气虚血瘀型和阴虚风动型,各30例,同时和正常对照组30例分别对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脑梗死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沉降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正常组(P〈0.01)。风痰瘀阻型组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气虚血瘀型组、阴虚风动型组(P〈0.05)。气虚血瘀型组、阴虚风动型组的HDL-C低于风痰瘀阻型组(P〈0.05)。结论中风证型与血液流变学变化密切相关,高黏、高凝的血液状态是脑梗死发病的病理基础之一,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可为临床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提供一个参考指标,而高TG、低HDL-C是中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痰瘀同治"对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2008年7月至2009年2月对17例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和41例酒精性股骨头坏死分别于入院后治疗前晨起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脂6项及血液流变学。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服用祛瘀化痰中药2周后再次晨起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脂6项及血液流变学。结果:与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对照,酒精性股骨头坏死与血脂代谢有一定关系,主要表现为TG(甘油三酯)、ApoB(载脂蛋白B)和ApoB/ApoA(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升高,而H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ApoA(载脂蛋白A)减低;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经治疗后血脂水平有改善,主要表现为CHOL(总胆固醇)、HDL、L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poA、ApoB和ApoB/ApoA减低;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经治疗后血液高凝状态有改善,主要表现为200/s(全血高切黏度)、30/s(全血中切黏度)、3/s(全血低切黏度)、HCT(红细胞压积)、Arbe(红细胞聚集指数)、ηc(卡松黏度)、EPT(红细胞电泳时间)、HRV(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和IR(刚性指数)减低。结论:中医"瘀"和"痰"与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痰瘀同治"能够改善血液高黏滞状态及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KOA)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炎症指标及高频超声影像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依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膝骨关节炎患者辨证分为肝肾亏虚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气血虚弱证5个证型,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高频超声影像改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最终纳入207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其中湿热痹阻证71例,肝肾亏虚证60例,寒湿痹阻证31例,痰瘀痹阻证28例,气血虚弱证17例。湿热痹阻证的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其他4种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证的红细胞沉降率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其他4种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证较肝肾亏虚证滑膜血流信号阳性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证滑膜增生评分较其他4个证型高(P<0.05)。寒湿痹阻证和湿热痹阻证患者较肝肾亏虚证和气血亏虚证患者关节积液阳性率及超声影像改变更多。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以湿热痹阻证和肝肾亏虚证为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2.
王品  刘维  刘晓亚 《吉林中医药》2010,30(5):406-407
目的:将类风湿关节炎(RA)中医辨证分型与T细胞亚群检测指标相结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RA提供参考。方法:将120例RA患者分为寒湿阻络型、湿热瘀阻型、痰瘀痹阻型、肝肾亏虚型。T细胞亚群各指标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各组数据进行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CD3^+T、CD4^+T细胞在中医各证型间无统计学差异,CD8^+T细胞、CD4^+/CD8^+在中医辨证分型间有差异。寒湿阻络型与肝肾亏虚型,寒湿阻络型与痰瘀痹阻型间有显著差异(P=0.01,P=0.03),湿热瘀阻型与肝肾亏虚型,湿热瘀阻型与痰瘀痹阻型间有显著差异(P=0.03,P=0.02),寒湿阻络型与湿热瘀阻型CD8^+T细胞、CD4^+/CD8^+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医证型不同,则T细胞亚群实验室指标有差异,这些规律可为RA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温针治疗骨关节病的临床疗效及对中医不同辨证分型的疗效比较。方法:将中医辨证为寒湿阻络、痰瘀痹阻、肝肾亏虚的180例骨关节病患者(包括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证、骨性膝关节炎)随机分为治疗组(温针组)90例和对照组(毫针组)90例进行对比,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并对两组不同证型的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变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辨证同证型疗效比较,治疗组3种证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或P0.05),而同组各证型疗效比较,治疗组对寒湿阻络型疗效最优,但同组的3种证型比较,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温针灸有明显祛寒除湿、祛瘀消肿、通经补虚作用,对骨关节相关疾病中医辨证寒湿阻络、痰瘀痹阻及肝肾亏虚型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尤其对寒湿阻络型疗效最优。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天宁饮类方对不同证型偏头痛患者头痛症状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了解天宁饮类方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216例偏头痛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108例,研究过程中剔除1例,脱落15例。最终有效病例200例,两组各100例。其中风痰瘀阻证治疗组22例,对照组20例,风痰瘀阻兼肝阳上亢证治疗组44例,对照组48例,风痰瘀阻兼气血亏虚证治疗组19例,对照组17例,风痰瘀阻兼肝肾阴虚证两组各15例。风痰瘀阻证治疗组口服天宁饮,风痰瘀阻兼肝阳上亢证治疗组口服平肝潜阳天宁饮,风痰瘀阻兼气血亏虚证治疗组口服益气养血天宁饮,风痰瘀阻兼肝肾阴虚证治疗组口服补益肝肾天宁饮,对照组均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个疗程为15 d,连续用药2个疗程。观察两组同一证型患者用药前后头痛症状的缓解情况,中医证候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4个证型两组患者头痛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4个证型中医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4个证型的总体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所下降(P0.05,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天宁饮类方可明显改善不同证型偏头痛患者的头痛症状,作用机制与改善偏头痛患者的血黏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不同中医证型与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的关系。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103例DPN患者,随机分为气阴两虚(A组)、痰瘀阻络(B组)、阳虚寒凝(C组)、肝肾亏虚(D组)四组。比较四组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末端MCV、SCV及其AMP差异。结果:1)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MCV在痰瘀阻络型、阳虚寒凝型、肝肾亏虚型与气阴两虚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正中神经、胫神经及腓总神经的SCV在痰瘀阻络型、阳虚寒凝型、肝肾亏虚型与气阴两虚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肾亏虚型与气阴两虚型比较,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SC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正中神经、胫神经及腓总神经的AMP提示,肝肾亏虚型与气阴两虚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V、SCV以及AMP在DPN不同证型中的变化具有差异,而这种差异可以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陈攀  黄立武  徐昭 《山西中医》2008,24(2):17-19
目的:对胰岛素抵抗与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证候分析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将86例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为气虚络瘀证、肝肾亏虚证、风痰阻络证,与无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并与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和进行中医证候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组与对照组比较,FBG、FIN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S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ISI、MMSE气虚络瘀证低于肝肾亏虚证、风痰阻络证(P<0.05);HSD则呈现为气虚络瘀证、肝肾亏虚证低于风痰阻络证(P<0.05).结论: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气虚络瘀证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骨关节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及红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变化,并分析痹祺胶囊对骨关节炎的干预机制。方法选取骨关节炎患者80例,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3组:肝肾不足、筋脉瘀滞组30例,脾肾两虚、湿注骨节组24例,肝肾亏虚、痰瘀交阻组2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痹祺胶囊与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口服12周,观察3组治疗前后血清IL-1、MMP-3、TIMP-1、COMP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R)、红细胞C3b受体花环(RBC-C3bRR)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肝肾亏虚、痰瘀交阻组血清IL-1、MMP-3、COMP水平均显著高于肝肾不足、筋脉瘀滞组和脾肾两虚、湿注骨节组(P均0.05),脾肾两虚、湿注骨节组均显著高于肝肾不足、筋脉瘀滞组(P均0.05);肝肾亏虚、痰瘀交阻组血清TIMP-1水平及RBC-C3bRR均显著低于肝肾不足、筋脉瘀滞组和脾肾两虚、湿注骨节组(P均0.05),RBC-ICR显著高于肝肾不足、筋脉瘀滞组而显著低于脾肾两虚、湿注骨节组(P均0.05);脾肾两虚、湿注骨节组血清TIMP-1水平显著低于肝肾不足、筋脉瘀滞组(P0.05),RBC-ICR显著高于肝肾不足、筋脉瘀滞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各项检测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均0.05);肝肾不足、筋脉瘀滞组IL-1、MMP-3、COMP下降及TIMP-1上升程度最大,其次为脾肾两虚、湿注骨节组,最后为肝肾亏虚、痰瘀交阻组,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不同证型的骨关节炎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改变程度不同,其随着病变的加重而逐渐下降;痹祺胶囊适用于任何一型骨关节炎患者,尤其对肝肾不足、筋脉瘀滞型治疗效果好,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显著降低血清IL-1、MMP-3、COMP水平,提高TIMP-1水平,改善红细胞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相关因素。方法:取9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先明确其中医证型,再比较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关系,中医证型与硬化程度关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各中医证型的血脂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肾亏虚型患者78.57%有斑块,痰湿型患者85.71%有斑块,血瘀型患者92.31%有斑块,气虚痰瘀型患者84.61%有斑块,这几种证型有斑块率最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最为严重。其它证型患者的硬化程度较轻,各证型的有斑块率均在60%以下。所有证型有斑块率差异比较(X2=2.245,P0.05),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靶器官损害史、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等因素呈现明显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8种中医证型:即气虚型、肝肾亏虚型、痰湿型、瘀血型、气虚痰湿型、气虚血瘀型、气虚痰瘀型、肝肾亏虚痰瘀阻络型,各证型有斑块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率不能区分中医证型。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与CT血压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辨证分型与CT、血压、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210例按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分组,观察各证型组病例的CT、血压、血脂、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结果:研究表明,缺血性中风91.95%为中经络,9.05%为中脏腑.风痰阻络、痰热腑实血脂较正常组升高(P<0.01),肝阳暴亢、痰热腑实的血压较气虚血瘀、风痰阻络高(P<0.05~0.01),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型的血液流变学较正常升高(P<0.05~0.01).结论:CT、血压、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指标可为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早期的中医辨证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早期的中医辨证特点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统计82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患者(其中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型38例,气阴两虚、痰瘀阻络证型44例)的血脂、血流变、血凝检测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病情轻重程度方面有显著差异.瘀血组和痰瘀组的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同正常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其中痰瘀组的甘油三酯同正常组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痰瘀组的血糖、甘油三酯同瘀血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瘀血组和痰瘀组的全血高切、高切还原黏度、纤维蛋白原同正常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其中痰瘀组的全血高切、高切还原黏度、纤维蛋白原同正常组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痰瘀组的全血中切、低切、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同瘀血组相比有显著差异.三组在全血刚性指数、血凝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早期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血脂的变化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