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保健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数千年来,历代的中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流传于民间的养生保健经验.中国的传统养生学流派较多,各有所长,总体来讲主要分为精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等六大学派.各学派各有所长,又兼收并蓄,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方法.  相似文献   

2.
养生,即保养生命的意思,早在《内经》就提到了养生的方法和原则。养生的方法归纳起来可分为养形体和养精神两大类,养生的原则是形体宜动,精神应静,动静得宜,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远古时代,人们通过养生,保养真气,可以预防疾病,延年益寿。而现代人之所以早衰,是因为不懂养生之道,这说明人的寿命长短不在于时世的差异,而在于人对养生的认识与态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沈尔安 《长寿》2005,(3):40-40
子华子,春秋末期哲学家,晋国人,著有《子华子》一书。尽管《汉书·艺文志》中未见著录,但是《庄子》《列子》《吕氏春秋》等战国时的著作,都有关于子华子的记载,亦见于《孔子家语》,因此可以肯定子华子确有其人。他生活在庄子之前,与孔子同时代。至于有人认为他就是程本,也有人说他是古体道人等等,均有待考证。子华子的思想接近道家,但有其独特之处。他重视养生,主张“补不足”“损有余”“以智养生”“存诚操养”,其“六欲皆得其宜”、动以养生等观点,至今仍有较大的实用价值。1.六欲皆得其宜。子华子将养生所达到的程度,分为“全生”“亏…  相似文献   

4.
明朝万全《养生四要》中云:“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心劳则神不安,神不安则精神皆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清代《老老恒言》则认为,“养静为摄生首务”。这些精辟论述,绘“养静”、“清静”、“心静”赋予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养生,就是通过保养生命以达强健身心、全其天年的方法和理论。近年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吃得饱、吃得好的同时,越来越关注自己精神方面的需求。于是,《论语》中的养生理念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法于阴阳  相似文献   

6.
王延群 《长寿》2012,(5):37
古人称运动养生法为"动形",即运动形体(身体),属传统养生学中的六大养生方法之一。《吕氏春秋》中写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传统养生学认为,适量的活动可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畅达经络、疏通气血、调和脏腑、增强体质而使人健康长寿。怎样动形呢?因人因地因条件不同而异,下面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四字诀  相似文献   

7.
人到老年,形衰气少,精血俱耗,神气失养,不易守持于内,加以历经沧桑,思虑万千,心神易动难静。动而外驰,不易安定,神气躁动,故足以复伤精神气血。因此,老年人自我保健,延缓衰老,最重要的养生之道是保养心神。此即“养生莫若养神”。《艺文类聚·养生》云:“太上  相似文献   

8.
养生是一个古老、现实、引人关注的话题。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养生学家历代皆有,既见于医家,也见于文、史、哲诸学者中,可谓名贤辈出,同时也奠定了诸多养生文化的学派。主要有:  相似文献   

9.
正明朝万全《养生四要》中云:"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清代《老老恒言》则认为:"养静为摄生首务"。现代养生学也认为,身要动,心要静。可惜,现实中很多人却怎么都静不下来,还争先恐后地抱怨现代社会太喧嚣吵闹,难得找到一处真正平和清静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康涛 《保健医苑》2014,(1):12-14
<正>养生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生命现世存在与精神超然境界的完美统一。关于运动养生,一般都认为始于"神医"华佗,实则肇始于春秋时期哲学家子华子,他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生命在于运动"的专家。他主张以"动"养生,以疏通气血为养的观点,其著述《北宫意问篇》中讲到":营卫之行,无失厥常,文腑化谷,津液布扬,故能长久而不敝,流水之不腐,以其游故也;户枢之不蠹,以其运故也。"来强调说明保持气血流畅的重要性。其后《吕氏春秋·尽数篇》中亦有相似的观点,"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说明人欲保持健康的体魄,永驻青春,经常性的运动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1.
祖国传统医学关于养生有着丰富的见解和实践经验,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有明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所谓“治未病”就是主张预防为主,即把养生放在治病之前。养生不外乎养神和养形,而养神是养生的关键。按中医理论“心主神明”,中医认为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是由心所主宰的,因此养生必先养心。  相似文献   

12.
<正>中医养生历来讲究"形神并重",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养生要"形宜动,神宜静"的朴素养生观。举个例子,在中医骨伤科中,颈腰痛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症,大多是由于椎间盘自然退行性变化及内外因结合导致颈腰动静力平衡失调所致。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肌劳损等均可引起颈腰痛。因此要缓解颈腰痛,就要靠"形动"。由全国名老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施杞创立的"施氏十二字养生功"就是一套专门针对颈腰椎疾病的保  相似文献   

13.
正抚琴养生调心神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古人借琴抒发情怀,指应于弦,心动而手应,畅心情而动肢体,中医认为这是一种形神统一的娱乐活动放可以内养其心而外动其形有益心身。弈棋修炼养功夫弈棋时,精神集中,头脑冷静,思考周密,可以排除一切杂念。这种状态犹如修炼静养功夫,心神专一,意守棋局,谋定而动,心气平静。这里要提醒棋迷朋友们注意,一是不能过度耗神。  相似文献   

14.
<正>养生是中医特有的概念,养生学隶属于中医学。养生,古称摄生、道生或卫生,其中多称为养生、摄生。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其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四时调摄法,是《黄帝内经》中最具特色和统领意义的养生方法。四时调摄法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人的精神因素,强调养生必须做到“精神内守”,认为倘能如此就不易生病。这一点在前面介绍《素问&#183;上古天真论》时已作了论述,此不赘言。  相似文献   

16.
心态平衡     
王廷羡 《现代养生》2002,(12):34-34
养生可分为养心(神)和养身(形)两个方而,而以调养心神为主.中医认为气为血帅,神为气帅;心为君主,"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所以养生首养心,调形先调神,保持心平气和,是健康长寿的诀窍.现代医学界调查统计表明,人类百分之六十五点九的疾病,其致病原因都与不良的心理因素有关.保持心理平衡对防病抗病至关重要.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作、劳动、生活的快节奏,考试、下岗、退休带来的精神压力与心理障碍、心身疾病,不是单纯用药物所能奏效的.由于利学的进步、时代观念的转变,医学模式、养生保健的观念也随之转变.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的"病从口入"转变为新的心身医学的"病由心生";养生观念也由以养身(形)为主转变为养心(神)为主;锻炼内容也由以动为主逐步转变为以静为主(即平心静气,动亦定,静亦定).  相似文献   

17.
《长寿》1997,(7)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创立儒家学派的先哲。他对养生学亦颇有建树,又堪称养生学家。 孔子生于战乱频繁,生产力低下,且生活水平甚低的年代。大半生于颠沛流离中,过着飘泊生活。然而,他竟能活到73岁,这显然与他注重养生是分不开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记录了许多关于孔子养生的言论,可归纳为六点: 一、仁者得寿 德高延年 孔子一生求仁。《论语·颜渊》指出:“仁者,爱人。”他认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说文》释:“仁,亲也,从人从二。”我们讲“仁”,即  相似文献   

18.
妇幼保健机构健康教育的做法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关于食物相克的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近年来还时常见于报纸、互联网和有关书籍,很受读者欢迎。 食物相克论是中华养生文化的组成部分,来源于食疗保健养生实践和生活经验的总结。这些说法主要来自《食疗本草》、《本草纲目》、《饮膳正要》等医学古籍。  相似文献   

19.
浅谈传统体育养生理论对高等体育教育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养生体育历史悠久,强身健体的功效显著。本文介绍了传统中医体育养生的基本观点,如天人相应,顺其自然;动静兼养,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形神合一,形神共养等。探讨传统体育养生理论对高等体育教育的指导作用,提出重视"内养",注重身心和谐;注重意守、调息和动形的协调统一;强调劳逸适度,适量锻炼;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提倡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等。强调体育课程主要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和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浅谈传统体育养生理论对高等体育教育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养生体育历史悠久,强身健体的功效显著。本文介绍了传统中医体育养生的基本观点,如天人相应,顺其自然;动静兼养,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形神舍一,形神共养等。探讨传统体育养生理论对高等体育教育的指导作用,提出重视“内养”,注重身心和谐;注重意守、调息和动形的协调统一;强调劳逸适度,适量锻炼;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提倡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等。强调体育课程主要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和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