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6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廉泉穴相关古代文献的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古代廉泉穴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收录的1 156部中医古籍为检索范围,对廉泉穴主治病症、腧穴配伍、配伍主治病症以及刺灸法的相关条文进行归纳整理,并建立数据库。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要求条文共计196条,涵盖60本古籍,与廉泉穴主治相关条文共155条,包括35种病症,涉及内科、儿科及五官科等多门学科。其中单穴及配伍主治病症频次最高的均为五官科疾病,配穴频次最高的为少商穴。廉泉穴刺灸法条文共计78条,使用治疗方法共4种。结论:廉泉穴主治规律以局部病症为主,其中关于舌咽疾病的选穴体现辨证分经的规律,并以循经主治病症为辅;相对穴、五输穴等配穴应用主要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廉泉穴刺灸方法主要以灸法为主,刺激量以灸3壮为多,针刺深度多为针3分。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膏肓穴相关古代文献的整理,分析总结其古代临床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收录的1156部中医古籍为检索范围,对膏肓穴主治病症、腧穴配伍、配伍主治病症、刺灸法、刺激量以及禁忌的相关条文归纳整理并建立数据库。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条文289条涉及77部古籍主治条文225条包含38种病症,涉及内、外、妇、五官科等病症,其中单穴和配穴主治病症出现频次最高的均为肺系病症,配穴频次最高的为足三里,配伍经脉以足太阳膀胱经与任脉为主,膏肓穴刺灸法条文共计150条,涵盖治疗方法5种,以灸法为主。结论:膏肓穴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尤以肺系疾病为主,经脉选择以足太阳膀胱经与任脉最为常用,治疗方法以灸法为主,百壮为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承山穴古代文献的整理,归纳分析其临床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收录的1 156部古籍为检索范围,对承山穴相关文献来源、主治病症、腧穴配伍、治疗方法及禁忌等相关条文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条文196条,涉及61部古籍。主治相关条文共174条涉及56种病症,涵盖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等多门学科。单穴及配伍主治病症频次最高的为肢体经络病症,配穴频次最高的为昆仑穴,配伍经脉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承山穴刺灸法条文共计71条,包括7种治疗方法。治疗方法上,灸法以五壮为宜,针刺深度以七分为佳。结论:承山穴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尤以肢体经络病症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整理先秦至清末有关合谷穴的古代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合谷穴的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所收录的1 156部中医古籍为检索范围,整理古籍中有关合谷穴的主治病症、腧穴配伍、配伍主治病症、刺灸法及禁忌证等内容,并建立数据库,用Python编写程序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总计纳入与合谷穴相关的条文646条,涵盖79部中医古籍,其中合谷单穴主治条文64条,包括50种病症;配伍应用条文582条,包括219种病症,涉及五官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学科。配伍频次最高的腧穴是曲池穴,其次是足三里、百会。与合谷相关的刺灸法有针刺、刺血、灸法、穴位敷贴等5种疗法,涉及条文264条。结论:合谷穴主治规律以局部治疗及循经治疗为主,合谷穴善治头面五官类疾病,是"面口合谷收"的具体体现,其次是肢体经络类疾病;配伍其他腧穴治疗疾病起到了协同增效的作用,疗法以针刺、灸法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古代医家运用百会穴治疗癫痫的用穴规律和治疗方法,为百会穴治疗癫痫的临床应用提供文献依据。方法:运用《中华医典》以"百会"作为检索词,检索出百会穴主治病证的相关文献条文,按照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制成原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有明确治疗癫痫疾病的条文105条,其中单穴51条,配穴54条;明清时期使用百会穴治疗癫痫较前期明显增多共计87条;在治疗方法的选用上采用灸法治疗66条,针刺13条,针灸结合8条,刺血疗法2条,无明确治疗方法 16条。结论:百会穴具有明确治疗癫痫的作用,使用频率逐年递增,配穴略高于单穴,在治疗方法上以艾灸单穴为主,并结合其他疗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手厥阴心包经五输穴相关古代文献的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古代手厥阴心包经五输穴主治疾病谱。方法:以《中国医籍大辞典》《中华大典·医学分典》及《中华医典》中引用的先秦至清末相关古代医籍为检索范围,对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等五个腧穴的单穴主治病证条文进行归纳整理。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条文1 976条,中冲穴主治条文287条,涉及34种病证,频次最高的是神经系统及精神病证;劳宫穴主治条文478条,涉及42种病证,频次最高的是消化系统病证;大陵穴主治条文365条,涉及46种病证,频次最高的是心血管病证;间使穴主治条文386条,涉及53种病证,频次最高的是神经系统及精神病证;曲泽穴主治条文460条,涉及41种病证,频次最高的是呼吸系统病证。结论:手厥阴心包经五输穴皆可主治的病证共5种,依次是胸痹、心悸、癫证、狂证和郁证。心血管病证和神经系统及精神病证是心包经五输穴组穴主治的优势病种。  相似文献   

7.
《光明中医》2021,36(5)
目的通过查阅古籍,总结历代医家临床应用照海穴的主治病证、配伍腧穴及其刺灸法的特点。方法以"照海""阴跷"作为检索词对大型电子丛书《中华医典》(第五版)进行检索,筛选符合条件的相关条文,并与原著进行校对,建立数据库进行古代文献研究。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共计267条文献,涵盖47本古籍,其中照海单穴及配伍主治病证共计101种,总频次为502次;照海穴的配伍应用腧穴总计167个,频次821次;刺灸法35条,总频次47次。结论照海穴善于治疗中医内科学疾病,尤其是脾胃病证,经统计排名前10位的优势病证为:便秘、淋证、腹痛、嗜卧、中风、呕吐、郁证、疝气、疟疾和喉痹;腧穴配伍属膀胱经最多,前7位优势配伍腧穴为: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内关、气海、太溪和申脉;常用的刺灸法为灸法、针刺法,灸量多为3~7壮,针刺深度多在3~4分。  相似文献   

8.
通过整理《针灸大成》中极穴的相关条文,了解其定位、治疗方法、主治、配伍规律,总结分析其临床应用。中极穴属任脉,为膀胱之募穴,在脐下4寸,其治疗方法有刺法及灸法,以治疗泌尿系统病证、妇科病为主,配穴多分布在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和任脉,与三阴交、肾俞、气海配合使用频率最高。此文结合现代文献研究对中极穴进行总结分析,旨在为中极穴的临床应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汤翰  李宝赢  吕璞  国文豪  陆永辉 《中国针灸》2023,(1):101-106+108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分析古今文献中曲骨的临床应用特点。以第5版《中华医典》为古代文献检索源,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为现代文献检索源,对曲骨单穴及配伍治疗病证、配伍腧穴、刺灸法等进行系统整理。纳入古代文献条文140条,曲骨单穴常见主治病证为癃闭、带下过多、疝气;配伍常见主治病证为带下过多、淋证、疝气;配伍腧穴64个,主要与任脉、膀胱经、肝经腧穴配伍,高频配穴为中极、关元、三阴交;配伍特定穴多使用五输穴;常用灸法。纳入现代文献73篇,曲骨单穴常见主治病证为尿潴留、勃起功能障碍、慢性前列腺炎;配伍常见主治病证为尿潴留、勃起功能障碍、前列腺增生;配伍腧穴36个,主要与任脉、肾经、脾经配伍腧穴,高频配穴为中极、关元、足三里;配伍特定穴多使用募穴;常用针刺疗法。古代曲骨主治病证广泛,重视腧穴的远治作用;现代曲骨治疗局部病证为主,重视腧穴的近治作用。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6):221-224,封3
目的整理古代文献关于中渚穴的论述,总结中渚穴的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收录的1156部古籍为检索源,对中渚穴主治病证、腧穴配伍、刺灸法等文献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结果总结出中渚穴临床应用涉及古籍41部,文献条文211条,中渚穴配伍的使用频次为153次,与中渚配伍的腧穴136个,主要归于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膀胱经。结论中渚单穴主治优势病证7种,配伍主治优势病证12种,中渚优势配穴14个,分别为液门、合谷、曲池、阳溪、腕骨、尺泽、阳谷、百会、手三里、支沟、昆仑、前谷、关冲、外关。常用的针刺深度为针入2分,常用的灸量为灸3壮。  相似文献   

11.
应用CT测量风府针刺深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风府穴在CT定位下针刺安全深度,为针灸临床提供安全进针的参考数据.方法将41例成年志愿者按罗氏指数分为瘦人组、适中人组和胖人组3型,应用CT断层技术测量风府穴的针刺深度.结果不同体型的人直刺安全深度不同,风府瘦人组为(27.73±3.45) mm,适中人组(30.78±2.90) mm,胖人组(33.39±4.27) mm.结论不同体形人风府穴的针刺安全深度数据可以参考安全深度≤危险深度×75%计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近5年来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中敏化态与非敏化态关元穴的主治范围与规律。方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以及PubMed数据库,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以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统计,归纳和分析出两种状态关元穴的主治疾病和治疗相关情况。结果 非敏化态关元穴共纳入370篇文献,其文献发表数量呈现先增加再逐渐减少的趋势,治疗的疾病有121种,尿潴留和原发性痛经文献数量最多,其次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失眠症等,共纳入15707例患者;作用于关元穴的治疗方式有20种,以单纯针刺和艾灸为主;针刺角度以直刺为主,深度多在1-1.5寸之间,平补平泻法和补法是其常用补泻方法;常见病治疗频次主要为1次/日,不同疾病的配穴和疗程各有不同。敏化态关元穴共纳入24篇文献,文献发表数量趋势无明显变化,主治疾病有16种,共纳入919例患者,治疗方式主要为热敏灸,以热敏化形式为主。结论 非敏化态关元穴的主治疾病范围较广,且治疗方式多样,具体治疗时间、配穴和疗程因疾病种类不同而有所区别;敏化态关元穴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阳痿的取穴规律。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及PubMed数据库针灸治疗阳痿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并导入R 4.0.3软件,进行治疗方法、腧穴频次与归经、集合可视化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共纳入有效文献240篇,涉及516个针灸处方、145个腧穴;针灸治疗阳痿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针刺+灸法)、针刺、穴位注射(水针)、电针等;高频应用腧穴分别是关元、肾俞、三阴交、命门、足三里、中极、次髎、气海、太溪、太冲;应用频次较高的经脉分别为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太阴脾经等;常用的腧穴组合为上髎、中髎、次髎、下髎和三阴交、肾俞、关元;关联规则分析(置信度≥90%,支持度≥20%)共得到27个关联规则,支持度最高的组穴为"肾俞,三阴交→关元"(支持度为46.7%),置信度最高的组穴为"三阴交,气海→关元"(置信度为98.0%);腧穴可分为5个有效聚类群。针灸治疗阳痿选穴遵循一定规律,可为现代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依...  相似文献   

14.
Wang JL  Li RL  Jia CS 《针刺研究》2012,37(1):67-71
构建刺灸法文献数据仓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在大量刺灸法文献信息中发掘有价值的刺灸法研究和临床应用规律,促进对刺灸法研究和指导临床更有效地治疗疾病。组织现有火针、水针等文献的数据库,并根据不同类型刺灸法文献信息特点,建立不同主题的数据库,在不断建成的多个主题数据库中构建面向多主题、多维度的数据仓库。建立文献数据库规范表示数据,丰富数据的属性及建立文献信息间的联系。刺灸法文献数据仓库将多数据库统一组织,并建立广泛联系,为各种数据挖掘算法的运用提供数据联系和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针刺实验文献中穴位生物学效应的分子机制,为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方法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资源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三大数据库中的针刺动物实验文献。筛选出单纯针刺对动物机体内相关基因表达影响研究的文献,按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整理文献。采集文献中的有效穴位及相应的基因名称,运用Python编程语言编写的软件、Cytoscape3.3.0软件及MECODE复杂网络算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获得符合研究的文献2136篇,穴位233个,分子793个;频次排在前十的穴位为足三里、百会、内关、水沟、大椎、三阴交、肾俞、曲池、风府、阳陵泉;频次排在前十的分子有:BCL2、FOS、BDNF、Bax、CASP3、TNFA、GFAP、NGF、HSP70、IL1B;频次排在前五的穴位配伍有大椎-百会、水沟-百会、百会-足三里、三阴交-足三里、内关-水沟;穴位足三里处于穴位-基因网络的中心位置;通过复杂网络的模块分析发现,一些穴位与一些通路相关的基因落入同一网络模块中。结论:本研究发现足三里穴是针刺实验研究的最常用穴位,足阳明胃经可能与代谢通路关系密切,这一发现可为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自血穴位注射脱敏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Xiu MG  Wang DF 《中国针灸》2011,31(7):610-612
目的:观察自血穴位注射脱敏疗法与常规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差异.方法:将2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自血穴位注射(简称穴注组)和药物组,每组100例.穴注组采用自血穴位注射脱敏疗法,穴取大椎、风府、肺俞、内关等,每次注射3~5个穴位,3天1次,10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疗效判定.药物组采用常规综合性治疗方法:外用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每日2次;口服盐酸司他斯汀,每日2次,每次1 mg.治疗时间与穴注组相同.结果:穴注组临床治愈率为66.0%(66/100),优于药物组的0(0/100)(P<0.05).结论:自血穴位注射脱敏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治愈率高,明显优于药物组,且无依赖性,不反弹.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中有关针灸的条文26条,而明确记载的具体针刺穴位仅有7个,分别是风池、风府、大椎、肺俞、肝俞、期门、关元,其中明确指出针刺的只有6个。这些穴位全部是特定穴,仲景重用特定穴,选穴少而精,治疗范围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颈性眩晕的针灸治疗方案进行初步优选。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南京市中医院病房及门诊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设计,研究穴位及针刺角度方向、针刺深度、针刺根数、留针时间4因素3水平的9组不同搭配组合方案,以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为观察指标,初步确定颈性眩晕针刺治疗优选方案。结果:针灸选穴针刺方向、针刺深度、针刺根数3因素不同水平在临床疗效方面差有统计学意义异,而留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性眩晕优化治疗初选,采用脑空透风池、脑户透风府,中刺或深刺,应用排针,留针1 h,可以获得相对最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水沟穴古代文献的整理,总结出水沟穴的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四版)收录的1000部书籍为检索范围,对水沟穴主治病证、腧穴配伍、配伍主治病证、刺灸方法、刺激量等文献进行系统、规范整理,建立数据库。结果总结出关于水沟穴主治应用条文425条,涉及171部古籍,水沟穴配伍的使用频次为240次,与水沟穴配伍的腧穴共计109个。结论配伍前10位的穴位为合谷、百会、足三里、上星、承浆、气海、颊车、风府、中脘、委中。常用的针刺深度为刺四分,常用的灸量为灸三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2.8),挖掘并分析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取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自1990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系统中搜索的核心期刊中有关针灸治疗AS的文献,选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并录入"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2.8),采用系统中的频次分析、穴对分析、关联分析、核心处方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收集针灸处方104首,涉及腧穴113个,取穴总频次926次。取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为夹脊(67次,65.05%)。高频穴对有肾俞-夹脊、大椎-夹脊、大椎-腰阳关、腰阳关-夹脊、足三里-夹脊等。并组合有主要核心处方和次要核心处方。结论:根据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2.8)分析总结的针灸治疗AS取穴规律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取穴以督脉穴位为主,仍需结合临床实践,随病情加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