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正> 阳萎一般认为以命门火衰为主,而求治于肾.此乃宗肾藏精主生殖,肾司前阴之说。但足厥阴肝经绕阴器,因此肝经病变可致阳事不举者,亦屡见不鲜。诚如《灵枢·经筋》篇所曰“足厥阴之筋,其病……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素问·痿论》曰“宗筋弛纵,发为筋痿,或为白浊……,筋痿者,生于肝。”其  相似文献   

2.
阳痿一病,《内经》称之为“阴痿”、“阴器不用”,亦谓“阳事不举”、“宗筋弛纵”。其实,古之阴痿与今之阳痿系指同一病症。《素问·痿论》云:“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大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明代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  相似文献   

3.
唐毅 《河北中医》2012,34(7):1043-1043,1065
阳萎是临床上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又称为勃起功能障碍,是指持续不能达到或不能维持充分的勃起以获得满意的性生活[1].中医学对其早有论述,因其主要表现为阴茎痿软,故中医学又称“阴痿”.《景岳全书》云:“阴痿者,阳不举也.”临床上阳萎大都从肾论治,投以补肾壮阳之品,以温补肾阳,填补肾精,极少从脾胃出发立论[2].笔者认为,临床论治阳萎不能墨守成规,拘泥于一脏一法,应结合实际情况,详查病机,灵活运用.尤其对从肝、肾论治无效者,更应从脾胃立法.《素问·厥论》日:“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宗筋聚于阳明,阳明主润宗筋,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治疗阳萎应以养胃气为本.《素问·痿论》指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阳明虚,则宗筋弛纵.”并提出“治痿独取阳明”,虽未明指阳萎,但笔者认为亦应包括其中.  相似文献   

4.
“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篇。《灵枢·根结》亦云 :“痿疾者 ,取之阳明”。独取阳明是中医、针灸治疗痿证的基本法则。《素问·痿论》篇说 :“肺主身之皮毛 ,心主身之血脉 ,肝主身之肌肉 ,肾主身之骨髓……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肺热叶焦则生皮痿 ,心气热则生脉痿 ,肝气热则生筋痿 ,脾气热则生肉痿 ,肾气热则生骨痿。由此可见痿证的成因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结合临床体会 ,探讨如下 ,以供同仁参考。1 机理探讨1.1 阳明为五脏之本阳明经是五脏六腑营养的源泉。阳明在上肢者隶属大肠 ,在下肢者归属胃腑 ,然《灵枢·本输…  相似文献   

5.
1 详辨病情,针药并重《金匮》第22篇第8条“……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明确指出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行针行药或针药并用,以求转危为安。再如第4篇第1条“疟脉自弦,……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本条论述疟病的病机和治则,其中弦紧是指疟病而兼风寒外袭,治可发汗(指药物作用),也可使用针灸治疗,从中不难看出对于弦紧之疟见表寒,治疗可药可针,针药并举。2 辨证选穴,依病施针纵观仲景选穴,重在辨证,循经施针和选用特定区域,具体如下。2.1 针腧穴之所在 《金匮》中明确选用腧穴者有三条…  相似文献   

6.
然谷穴是足少阴肾经的荥穴。《子午流注说难》载:“然谷乃肾所溜之荥穴,阴荥为火穴,坎中有一阳无根之少火能生气,其穴亦名龙渊,潜龙在渊之义也,男女精溢,不孕者皆取之,此火能然于深谷之中,不受水克,故名然谷。”《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云:“然骨者……,通于心脾,有龙临深渊之性。”《针灸穴名解》指出:“谷而得然者,犹龙雷之火出于渊也。养生家谓水中有真火,今学者谓地心有真热。观本穴所治,凡肾火衰微所生种种弱症,刺此穴俾以发动内热也。”关于此穴定位,古代医籍有不同的记载。《灵枢·本输》谓:“然骨之下者也”;《针灸甲乙经》载:“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千金要方》载:“在内踝前直下一寸”;《循经考穴编》载:“去照海一寸,赤白肉际,与外侧京骨相对”;《针灸集成》载:“在公孙后一寸”。目前国家标准定位是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临床应用时可在足内踝前下方,足舟骨粗隆前下缘凹陷处,公孙后1寸处取本穴。临床操作时,可根据具体病情,选取针剌、剌络、火针、艾灸、穴位注射等方法进行治疗。根据足少阴肾经的循行特点以及“荥主身热”的理论,然谷穴能够通络止痛、滋阴降火、温补肾阳,对男女生殖泌尿系统、肾与膀胱、心肺、咽喉、足跟等部...  相似文献   

7.
杨文辉教授擅长针灸疗法配合中医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重症肌无力.提出“头部CT定位围针”治疗脑梗塞、痴呆;治疗重症肌无力取穴以多气多血的阳明经穴及调补脾、肝、肾的相应背俞穴为主,配合“阳脉之海”的督脉经穴和邻近督脉、脊髓的华佗夹脊穴,再辨证选取相关的穴位,以灸为主,针灸并用,补虚泻实,疏通经脉;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原则是滋补肝肾,育阴息风,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穴位为主,配合震颤区、运动区进针,手法采用补阴泻阳,往往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治则以来,注家各抒己见,看法各异,归其要者有三:其一,从病性解。始于张景岳,《类经》注曰:“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启玄子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不少注家宗此说。其二,从针灸取经选穴解。指病在阳经,可针刺阴经治疗;病在阴经,可针刺阳经治疗。此论源于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云:“阴经受邪,流入阳经为病,是为阴经为本,阳经为标,疗其本者,疗于阴经,即阳病疗阴也……”。…  相似文献   

9.
1.以脉象揭示某一病证 《痉湿暍病篇》有:“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疟病篇》:“疟脉自弦……。”《水气病篇》:“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等均为以脉示病,辨证的典型。指出紧如弦的脉主痉病;弦脉主疟病;沉脉或沉小脉主水。再如“腹满脉微弦”,“寒疝脉弦紧”等亦是以脉象揭示病证的。 2.以脉象鉴别病证异同 (1)辨病名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肺痿、肺痈的病变部位虽均在肺,但肺痿是肺的津液过度耗损,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针灸治疗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治疗糖尿病 ,古代文献早有记载 ,如《千金方》载 :“消渴咽喉干 ,灸胃管下输三穴 ,各百壮 ,穴在背第八椎下 ,横三寸 ,间寸灸之。……消渴口干不可忍者 ,灸小肠输百壮 ,横三间寸灸之……”。古代医家亦有主张“消渴”禁用针灸治疗的 ,如《千金方》载 :“凡消渴病人经百日以上者 ,不得灸刺 ,灸刺则于创上漏脓水不歇 ,遂成痈疽 ,羸瘦而死。”《世医得效方》亦云 :“凡消渴……不可针灸 ,则疮中生脓水 ,或成痈疽 ,脓水不止则死” ,主张禁针灸是由于针灸处理不当 ,易导致皮肤感染生疖而加重病情 ,“亦忌有所误伤皮肉”既为此意。  消渴的针…  相似文献   

11.
子宫肌瘤病是一种女性常见疾病,具有病程长,症状反复的特点,当前单一的治疗模式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疗效,而整合针灸思维可解决这一临床问题。“一针二灸三巩固”整合针灸是一种临床针灸治疗模式,一针即毫针针刺主穴,选穴注重疏肝调神,兼顾调理冲任;二灸即善用灸法,常使用精灸技术以扶阳通阳,以局部取穴和辨证取穴为主;三巩固即运用皮内针技术,留针背俞穴或耳穴,以巩固、延续疗效。治疗过程中,针灸并用,注重灸法,是“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体现;联合皮内针疗法,使治疗、巩固、防复发三个环节紧紧依存,以提高临床疗效。另附病案一则展示临证时使用“一针二灸三巩固”整合针灸治疗子宫肌瘤病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三阴交穴是历代针灸医家常用的有效穴位,其穴位于内踝高点上3寸胚骨内侧后缘,属足太阴牌经。因与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相交会故名曰“三阴交”。此穴在临床上治疗病证较多,多与其它腧穴配伍应用,现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谈一谈运用体会。1古文记载 《灵枢·四时气》篇“飨泄,补三阴之上”。《长桑君天星秘决歌》“脾病之痛先合谷,后针三阴交莫迟”。又“胸隔痞满先阴交,针至承山饮食喜”。《杂病穴法歌》“呕噎阴交不可饶”。《针灸大成·治症总要》“小腹胀满、内庭、三里、三阴交”。《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决·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相似文献   

13.
我们用针灸治疗痢疾是以“天枢”“合谷”“足三里”三穴为主(均双穴),如遇小腹堕痛者再配针“中极”一穴(痛而不堕者经针“天枢”穴已有感觉腹中气舒即可不配针此穴),如遇绕臍痛者除配针此穴外再加针下脘(或建里)穴,效果显著,经治愈三十余例痢疾患者,最多不超过二次即愈,当经初次针灸后泻痢次数由每小时一、二次或四、五次可减至三、四小时或一、二小时一次(轻者一次即可全愈),再经第二次针灸后即行全愈。在施行针治时,“天枢”双穴针八分再至一寸,以患者有痠或觉小腹部似气凝而渐舒散为度,症状较重者针后再用姜片、艾绒加灸此穴。“合谷”“足三里”二穴针时以痠(胀或麻)为度。小腹坠痛加针“中极”穴(针六至八分深),绕臍痛者加针下脘(或建里)一穴(针六至八分深)。如遇畏针之患者经初针后症状减轻而尚未全愈时,第二次可用姜片、艾绒灸“天枢”(双)穴与“神阙”  相似文献   

14.
牛凤菊  魏红 《光明中医》2005,20(1):53-54
翳风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穴 ,又为手足少阳之会穴 ,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对于其定位 ,在以往文献中 ,差别不大。如《针灸甲乙经》谓其“在耳后陷者中 ,按之引耳中” ;《针灸集成》“在耳根部 ,距耳五分” ;《针灸大成》“耳后尖角陷中 ,按之引耳中痛” ;《针经》中有“先以铜钱二十文 ,令患者咬之 ,循取穴中……针灸俱令人咬钱令口开”。现代临床上翳风穴的取法与《甲乙经》基本一致。如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灸学》及《腧穴学》中定位为 :“正坐侧伏或侧卧 ,在耳垂后方 ,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1 古文献研究晋代《针灸甲乙经》记载 …  相似文献   

15.
手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主润宗筋。《素问·痿论》中有“治痿者独取阳明”而近年来笔者应用手厥阴心包经之内关、治瘫_3为主穴,针刺治疗上肢痿证,收效迅捷。 取患侧内关、治瘫_3(伸臂仰掌,肘横纹和腕横纹连线中点尺桡骨之间)分别直刺1寸、2寸,提插捻转强刺激,行针次数取决于针感,使保持手及肩臂明显重、胀感力度,故针感减轻可随时行针,留针10  相似文献   

16.
透穴刺法的取穴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透刺作为一种刺法,其理论萌芽始于中医传统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篇“十二刺”中的“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及“五刺”中“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等的记载即可看作是后世的直针透刺、一针多向透刺等刺法的源头。至金元针灸大家窦默在《针经指南》首次提及一针两穴的刺法。其后,元·王国瑞所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透穴刺法已有多处提及和论述,并与临床紧密相关。至明·杨继洲著《针灸大成》,并在此书注解《玉龙歌》时发挥其透穴之未尽之意,增述透穴十余组。发展至清,《循经考穴编》中已…  相似文献   

17.
奇经八脉交会的八个穴,元·窦汉卿非常重视。他在《针经指南》序中称:“交经八穴者,针道之要也。”因此,习称为“窦氏八穴。”同时在他所著的《标幽赋》中还记述了“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简要地把奇经八脉所主的多种疾患,从阴阳表里区别为两大类。在临床配穴规律中,仍多将此穴放分成四组合用。兹举例说明如下: 临床配穴一、公孙内关公孙通于冲脉,内关通于阴维脉,两脉合于心胸胃,主该部表现的疾患。可用于心痛、胃脘痛、痢疾及其他消化道等病。  相似文献   

18.
神阙穴又名气合、气舍、维会、命蒂等。穴在脐的中央,故称脐中,属任脉,有腹壁上动脉,通五脏之气,深部是小肠。《甲乙经》云:“脐中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恶疡,遗矢者死不治。”在各针灸书上都说是禁针穴,只谈灸治,而未见有针刺之说。余随先祖父纪正公幼年侍诊时,每于夏季暑天,见腹绞痛者,令其仰卧,脐中穴以棉花蘸白酒擦尽后,针体亦进行消毒。直刺五分或一寸(以人体大小肥胖而定)。余见一针刺入,疼痛立止,诚有立竿见影之效。余年弱冠时,亦以祖父捷法治肚腹绞痛、小儿惊痫、嘈眠等症,均采用神阙一穴,而解疾苦者,不胜其数,可谓针到病除。乡里名谓承一针者,即是此也。余读诸针灸书籍,均以禁刺之说,余曾拜访南通针灸大师,孙晏如和徐立孙两先生,亦云神阙穴是脏器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中华医典》系统,对古代文献痿证的针灸治疗穴位使用进行初步整理、分析、归纳,期望对现代痿证的中医针药治疗有一定指导和参考.方法 通过以“痿”、“萎”、“委”为检索词,在大型电子丛书《中华医典》中检索相关针灸文献.结果与结论 古代痿证文献中重用胃经、膀胱经、胆经腧穴;重视四肢尤其是下肢的腧穴;重视特定穴尤其五输穴中合穴.以针刺补法为主.结合本次高频穴位,得出四肢部治疗痿证的常用穴位处方,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20.
治痿取中应悉两土赅虚实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痿之为病成因颇多,然由中州失运,精微不化,经脉少充,肢体不荣而致者不为临床少见,《素问·痿论》“治痿者,独取阳明。……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实开痿证治胃之先河。由此而降,治宗此说者甚多,如石顽老人在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