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评价三种不同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根据JOA评分及X线表现比较三种方法的治疗结果.结果 三组患者术后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自体植骨和钛网融合器加锁定钢板内固定均可使颈椎融合节段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提高骨性融合率,且能维持术后椎间高度和脊髓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2.
椎间融合器和颈椎前路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近期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高位颈椎采用椎间融合器、低位采用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效果。方法 对86例C3-4、C5-6或C6-7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植骨及C3-4椎间融合器和C5-6、C6-7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及有无植入物并发症。结果 术后进行6~12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全部病例植骨愈合良好;症状明显改善者75例(占87%);无椎间融合器下沉、脱位,无钢板及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结论 高位颈椎采用椎间融合器、低位采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以下优点: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术后颈椎可获得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术后无需石膏固定,能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前路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联合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中运用Solis融合器、颈前路钛板与n-HA/PA66支撑体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4—2017-06采用ACDF联合ACCF治疗的46例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中联合运用Solis融合器、颈前路钛板与n-HA/PA66支撑体,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颈椎整体曲度、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前柱高度。结果 4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36~48个月,平均42.1个月。46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2个月均获得植骨融合。2例出现一过性吞咽困难,1例出现脑脊液漏,1例出现n-HA/PA66支撑体下沉,对症治疗后均治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高,颈椎整体曲度、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前柱高度较术前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JOA评分改善率评价疗效:优17例,良23例,可6例,优良率86.96%。结论 ACDF联合ACCF术中运用Solis融合器、颈前路钛板与n-HA/PA66支撑体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有效恢复颈椎高度,改善并维持颈椎曲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珊瑚颈椎椎间融合器与螺纹状椎体融合器(TFC)临床应用的特点和早期治疗效果,观察两种融合器植入后的颈椎的稳定性和植入节段的活动度。方法1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7个节段)行颈前路椎体间隙减压,6例(11个节段)行珊瑚颈椎间融合器融合术,5例(7个节段)行钛螺纹状椎体融合器(TFC)融合术。手术前后采用JOA标准对颈段脊髓功能进行评分,术后1周、1月摄颈椎前后位片。观察颈椎的稳定性和植入节段的活动度。结果11例例患者均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改善,其中优(改善率>75%)7例,良(改善率50~74%)2例.中(改善率25~49%)1例,无效(改善率<25%)0例。JOA评分由术前平均7.4分上升至术后13.4分。两组术后1周、1月置换节段稳定,没有偏移和下沉,无异常活动融合牢固。结论采用珊瑚椎间融合器及钛螺纹状椎体融合器(TFC)的椎间融合术早期均能保持颈前路减压的良好效果,同时维持了颈椎的融合稳定度。但颈椎椎间融合器是否能减少对临近节段的影响及其长期的稳定性和脊髓功能的评定尚需临床长期随访,珊瑚颈椎椎间融合术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寰椎侧块置钉安全区域的建立及其应用;三维固定技术治疗寰枢关节不稳;保留颈半棘肌肌止的椎板成形术的临床应用;应用Solis融合器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的神经学评价和疗效影响因素;大Z形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27例脊髓型颈椎病[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前路颈椎桥形锁定融合器(ROI-C)置入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颈椎间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9月~2013年9月采用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椎管减压、ROI-C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颈椎间盘疾病55例(71个节段),其中脊髓型颈椎病3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4例;单节段45例,双节段10例。评估术前及术后第3、6、12个月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放射学检查。记录假体沉降、融合器位置、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情况和椎间稳定性以及并发症等。[结果]55例患者中,48例(64个节段)获得最少12个月随访(平均18.1个月)。术前平均椎间隙高度为5.24 mm,术后3 d为7.86 mm,术后12个月为7.64 mm。术后3、6、12个月VAS评分、JOA评分、融合节段Cobb角及椎间隙高度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VAS评估标准,术后12个月时优32例,良12例,可4例,优良率92%(44/48);按JOA评分标准,术后12个月时优30例,良14例,可4例,优良率92%(44/48)。随访过程中4例发生融合器沉降,1例发生融合器嵌片退出。术后12个月根据颈椎过屈过伸位X线片判断椎间稳定率100%,融合率100%。术后均未发现吞咽困难、伤口血肿、呼吸困难、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ROI-C椎间融合器具有良好的力学稳定性,可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隙高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双钢板固定的应用价值。[方法]本院2003年7月~2004年7月对21例“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及7例脊髓型颈椎病再次手术患者行颈前路单间隙切除+单间隙切除(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植骨、双钢板内固定术。术后6、9、12个月随访摄片,对其症状缓解、植骨融合、内固定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6—32个月(平均24个月)的随访。根据JOA评分,患者平均改善率为88.5%;术后6个月融合率为82.1%,9个月融合率为89.3%,术后12个月融合率为93%;无患者死亡,供骨区并发症6例。此术式手术适应证:适用于病理压迫位于脊髓前方的患者,包括中央型、广基的椎间盘突出、邻近或位于椎间盘的较大桥接骨赘,尤其适用于非颈椎前凸的“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并发症:通常与解剖过程中软组织的损伤及神经受损有关,另外,亦可发生远期内固定与融合失败。[结论]“跳跃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及脊髓型颈椎病再次手术患者行颈前路双钢板固定,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可以重建椎管容积以及椎间孔的高度,有效解除脊髓前方所受的压迫;对于伴有颈椎后凸畸形的颈椎病患者,既能前路减压又能重建颈椎生理前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和评价颈前路钢板联合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治疗下颈椎创伤性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下颈椎创伤性滑脱采用颈前路钢板联合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手术椎节的稳定性、融合情况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前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C级15例,D级7例。结果随访6~18个月,手术节段稳定,术后4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D级6例,E级16例。结论颈前路钢板联合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治疗下颈椎创伤性滑脱,能够重建颈椎生理弯曲,有效维持椎间高度,获得即刻稳定,椎间植骨融合可靠,是治疗下颈椎创伤性滑脱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Sun Y  Pan SF  Chen ZQ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6):321-324
目的 探讨矩形钛质颈椎椎间融合器(SynCage-C)在颈椎前路椎问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ynCage-C行颈椎病前路椎间盘切除后椎体间融合19例,平均随访9个月(6~14个月)。结果本组均为颈椎病患者,脊髓型16例、神经根型3例。平均年龄48岁(34~66岁),男性13例,女性6例。单节段融合16例,双节段3例。每节段平均手术时问40min,平均出血60ml。术后平均围领保护8.5周。3个月时颈椎侧位X线片显示融合良好。19例患者中仅有1例因戴围领超过3个月而感颈部僵直,1例有短暂髂骨取骨区疼痛。本组未见融合节段曲度不良、反曲、Cage下沉、融合不良。结论SynCage-C操作简单,可以有效恢复和维持椎间隙高度,植入后即刻稳定,椎间融合良好,取骨区创伤小。  相似文献   

10.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前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经前路行减压、植入椎间融合器(Cage)、钢板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行经颈前路减压、植入Cage钢板内固定术。结果3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8~36(23±1.5)个月,椎间隙在15~24周内融合,术中减压较彻底,术后恢复融合节段间隙高度,未出现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椎间融合率达100%。未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结论经颈前路行减压、植入Cage加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效果满意,但对邻近节段退变现象仍需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6年9月~ 2008年4月,采用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连续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2例;前路椎间减压单节段23例、双节段29例.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的JOA评分,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前凸角、颈椎前凸角的变化.[结果] 52例共随访24~40个月(平均30个月).52例患者在术后2周内均感到神经症状明显好转;没有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主诉四肢感觉、肌力、活动均较前明显改善,颈椎X线检查可见椎间已融合,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完好,无融合器移位、下沉、断裂发生.平均JOA评分由术前(7.3±0.5)分,提高到术后6个月(14.1±0.7)分,术后12个月(14.7±0.6)分,术后24个月(14.9±1.2)分;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优21例,良25例,可6例,术后12个月及术后24个月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后6个月无明显改变.[结论]采用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获得颈髓前后方的充分减压及满意的临床疗效,能获得满意的颈椎曲度、稳定性重建及椎间融合.  相似文献   

12.
颈椎椎体间融合器在颈椎病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椎体间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02年3月~2005年2月间应用颈椎椎体间融合器治疗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椎体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0个月时,36例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达95%,优良率达87%,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恢复及维持满意。结论颈椎椎体间融合器应用能使融合节段获得即刻的稳定性,恢复并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operation,ACDF)术中使用ROI-C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与钛板联合cage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19-12诊治的83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ROI-C双嵌片自锁融合器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92例,男58例,女34例;年龄46~76,平均56.8岁。采用普通cage加钛板固定(cage+钛板组)52例,ROI-C双嵌片自锁融合器固定(ROI-C融合器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颈椎Cobb角、植骨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痛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 9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2个月。cage+钛板组及ROI-C融合器组椎间隙高度由术前(47.15±6.96) mm、(46.95±7.14) mm分别增加至术后3个月(79.06±6.67) mm、(78.80±6.85) mm;颈椎Cobb角由术前4.27°±11.15°、2.80°±10.81°分别增加至术后3个月9.29°±12.90°、8.57°±13.00°。ROI-C融合器组较cage+钛板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ROI-C融合器组JOA评分从术前(9.32±1.74)分增加到(15.15±0.91)分,改善率75.82%±13.28%;cage+钛板组从术前(9.11±1.23)分增加到(15.29±1.07)分,改善率77.91%±14.14%。两组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的颈痛及上肢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ROI-C双嵌片自锁融合器与普通cage+钛板融合的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相当,而采用 ROI-C双嵌片自锁融合器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椎体间融合器置入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病人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康复护理对椎体间融合器 (CIFC)置入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病人的效果。方法将 82例病人按手术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两组 ,对照组 4 0例 ,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 4 2例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术前进行耐受力训练 ,术后指导四肢功能锻炼。结果术后 2 4个月观察组JOA评分及功能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均P <0 .0 5 )。结论康复护理能提高CIFC置入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病人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颈前路减压支撑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勇  邱勇  刘汝专  刘尚礼 《脊柱外科杂志》2005,3(5):269-272,291
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支撑融合或颈椎椎间融合器(钛网或Cage)支撑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6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后,分别采取骼骨植骨支撑融合、颈椎间融合器(钛网或Cage)植入支撑融合,钢板内固定术,随访时间平均32个月,采用Zdeblick影像学判定椎体间融合的标准,贾连顺的评定法评定术后临床疗效。结果 在颈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方法中,自体骼骨植骨融合优良率87.5%,供区并发症12.1%,椎间盘退变椎问高度丢失7.6%;颈椎间融合器支撑融合优良率96.1%,无供区并发症和椎问盘退变椎间高度丢失。结论 颈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或颈椎间融合器支撑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钢板内固定术后颈椎即刻稳定;植骨融合手术操作简单,费用少,但存在供区并发症、椎问高度丢失;椎间融合器融合稳定、牢固,椎间高度丢失少,后者疗效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病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 :对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行颈椎前路治疗的28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45~77(60.11±9.37)岁;27例患者病变累及3个节段,1例累及4个节段;术前JOA评分为8.89±1.87,拟融合节段Cobb角为(4.87±4.56)°,颈椎曲度为(11.68±1.25)°,均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术后1、12个月时的融合节段Cobb角、颈椎曲度,并采用JOA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20~205 min,平均163 min;术中出血量100~300 ml,平均198 ml;术后1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术后3周恢复正常;1例出现饮水呛咳,术后1周恢复正常。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8.46±3.20)个月。术后12个月植骨椎间隙均获骨性愈合,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术后1、12个月时融合节段Cobb角与颈椎曲度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46.46±20.26)%,手术疗效根据改善率评定:优12例,良14例,好转2例。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一期前后联合手术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72例,男56例,女16例;年龄23 ~ 78岁,平均57岁.病程6~15个月,平均8个月.所有病例全部采用后路椎管扩大及前路减压融合固定术.[结果]术后随访13个月~4年,平均28个月,术后疗效按JOA评分标准评定,术后1周及1、3、6个月评分均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1周分别测量术前及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及椎节高度值,均较术前增加(P<0.05).[结论]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采用一期前后联合手术治疗是可行的;神经减压及时、充分、彻底;对改善生理曲度及椎节高度较为理想;术后稳定性好,患者康复快;不但缩短了住院时间,避免了二次手术的痛苦,而且节约了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纳入自2013-06—2015-06诊治的110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55例(cage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55例(zero-p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及植骨融合率,术后1周、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例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22.78±3.10)个月随访。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术后1周、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例数少于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风险明显较低,其安全性更符合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20.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比性研究,评价两种不同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taphy,CSM)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9月针对3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21例行前路长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笼内植骨、钛板内固定术(A组),18例行椎体次全切除、椎间盘切除减压联合钛笼、cage植骨融合术(B组)。评估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植骨融合率及神经功能改善率、生理弧度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14~36个月随访,平均21个月。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8.6%、16.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4±30)min、(105±20)min,手术出血量分别为(160±45)mL、(110±20)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84.6%、95.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86.5%和81.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生理弧度均得到明显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椎体次全切除、椎间盘切除减压联合钛笼、cage植骨融合术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椎体骨质保留多、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