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应用CT测量大椎、肩中俞、悬枢、命门的针刺深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亚东  杨松堤  李健男  李露 《中国针灸》2005,25(12):863-864
目的:为针灸临床提供大椎、肩中俞、悬枢、命门针刺安全深度的参考数据.方法:将32例成年志愿者按罗氏指数分为瘦人组、适中人组和胖人组3型,应用CT断层技术分别测量大椎、肩中俞、悬枢、命门的针刺深度.结果:不同体型的人直刺安全深度不同,如大椎瘦人组为(32.86±3.96)mm,适中人组(37.76±4.91)mm,胖人组(47.93±5.30)mm.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CT成像精确解剖定位测量风池穴针刺安全深度,为临床安全针刺操作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方法:将23例成年自愿者按罗氏指数标准分为瘦人组10例、适中人组8例和胖人组5例.应用CT扫描技术测量风池穴的针刺危险深度和安全深度.结果:瘦人组、适中人组和胖人组风池穴针刺危险深度分别为(45.96±4.65)mm、( 48.42±3.87)mm、(51.36士5.21)mm;3组安全针刺深度分别为(33.39±3.43)mm、(36.75±2.98)mm、(39.03±4.16)mm.3组不同体型受试者测得的针刺危险深度、安全深度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学处理,P <0.05,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体型受试者针刺的危险深度和安全深度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针灸临床提供肺俞针刺安全深度及角度的参考数据。方法:将40例成年男性志愿者按罗氏指数分为瘦人组、适中人组和胖人组3型,应用MRI测量肺俞的针刺深度及角度。结果:不同体型人的针刺安全深度及角度不同,肺俞瘦人组直刺安全深度为(33.44±2.78L;32.85±2.37R)mm,适中人组(34.88±4.68L;34.19±4.93R)mm,胖人组(46.55±3.67L;46.28±4.59R)mm。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 I)精确解剖定位,测量直刺膏肓穴的安全深度,为临床安全针刺操作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将40例成年志愿者按罗氏指数分为瘦人组、适中人组和胖人组,应用MRI断层技术测量膏肓穴的针刺深度。结果:不同体型的人直刺安全深度不同,瘦人组为(22.8±2.3)mm,适中人组(24.2±3.4)mm,胖人组(29.1±4.5)mm。结论:应用MRI测量直刺膏肓穴安全深度,获得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性,参考安全深度≤危险深度×75%计算。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CT成像精确解剖定位测量新设穴针刺安全深度,为临床安全针刺操作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方法:将75例项痹病患者按罗氏指数标准分为瘦长组9例、适中组32例和肥胖组34例,应用CT扫描技术测量新设穴的针刺深度,根据公式:安全深度≤危险平均深度×75%得出新设穴针刺安全深度。结果:瘦长组、适中组和肥胖组新设穴针刺危险深度分别为左侧(42.1±8.2) mm、(47.2±9.1) mm、(50.0±6.4) mm;右侧(43.3±6.5) mm、(47.3±7.0) mm、(51.3±6.5) mm;3组安全针刺深度分别为左侧(32.1±5.9) mm、(35.5±6.9) mm、(37.5±4.8) mm;右侧(33.4±4.8) mm、(35.4±5.4) mm、(38.4±4.9) mm。3组不同体型项痹病受试者测得的针刺危险深度、安全深度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不同体型项痹病患者新设穴针刺的危险深度和安全深度不同,提示针刺新设穴的安全深度分别为瘦人≤30 mm、适中人≤35 mm、胖人≤40 mm。  相似文献   

6.
Cheng WP  Dong SP 《中国针灸》2012,32(6):515-518
目的:观测针刺鸠尾穴的安全角度与深度,为临床安全针刺该穴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选取健康成年男女各10名,运用MRI对鸠尾穴进行扫描获得图像,得出安全角度和安全深度并与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乳间距和拇指同身寸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水平向右和向左针刺的最小危险角度男女之间无差异;以选定的测量角度针刺时的危险深度男女之间无差异;各个方向针刺的安全深度:直刺为(16.99±2.86)mm,向下45°为(22.72±5.35)mm,向上45°为(24.61±2.92)mm,向下15°为(53.47±5.72)mm,向上15°为(25.76±2.61)mm,向右45°为(24.89±4.34)mm,向左45°为(21.79±3.84)mm,向右以最小危险角度针刺为(51.19±2.69)mm,向左以最小危险角度针刺为(51.86±2.59)mm;水平向右和向左针刺的最小危险角度,直刺、向下45°、向右45°和向左45°以及向右和向左以最小危险角度针刺的危险深度与BMI存在相关性;直刺、向下45°和向下15°针刺的危险深度与体质量存在相关性。结论:水平向右和向左针刺时需依据BMI确定最小危险角度;以选定的测量角度针刺时不需区分性别选择针刺深度;直刺、向下45°和向下15°针刺时应参考体质量选择针刺深度;直刺、向下45°、向右和向左45°、向右和向左以最小危险角度针刺时应参考BMI选择针刺深度。  相似文献   

7.
CT定位下风府穴安全进针深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方继良  张民  王映辉 《中国针灸》2000,20(12):729-730
本文初步研究了CT定位下风府穴安全进针深度,说明其与颈围、体重有较好的直线相关性,可利用此两指标求得相应个体的安全深度.结果显示鼻尖方向针刺风府穴可损伤延髓,针刺安全深度男性为55.71±7.18 mm,女性为43.83±5.81 mm,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应用CT测量膀胱经第二侧线七穴进针深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给针灸临床操作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1~3].方法:应用CT断层技术和断面解剖学,测量[5~8]膀胱经第二侧线上的7个穴位的直刺深度.结果:得到适中、瘦人、胖人[4]的7个穴位的直刺深度.结论:不同体型人的7个穴位的直刺深度差异显著[9].  相似文献   

9.
应用MRI测量大包穴针刺深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大包穴在MRI定位下的针刺安全深度,为针灸临床医生提供安全进针的参考数据,减少针刺意外。方法:选择身体健康志愿者男女各10人。MRI扫描通过大包穴体表标记点层面,在MRI图像上测量大包穴到壁层胸膜直刺深度。结果:男组危险深度左侧(20.47±2.61)mm、右侧(21.05±2.82)mm,安全深度:左侧(15.36±1.96)mm、右侧(15.79±2.11)mm;女组危险深度:左侧(18.33±3.27)mm、右侧(18.92±4.64)mm,安全深度:左侧(13.75±2.46)mm、右侧(14.19±3.48)mm。针刺危险深度性别差异比较P﹥0.05,说明无明显差异;双侧差异性比较P﹥0.05,说明无明显差异。结论:大包穴针刺危险深度:左侧(19.40±2.98)mm、右侧(19.98±3.89)mm;安全深度:左侧(14.55±2.31)mm、右侧(14.98±2.93)mm。MRI检查为穴位针刺深度的研究提供了更安全、精确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测量直刺胆俞穴的安全深度,为临床安全针刺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将20名BMI在17.8 ~22.9范围的青年志愿者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10人、女性组10人,应用MRI技术在横轴位测量胆俞穴的针刺深度,参考安全深度≤危险深度×75%计算.结果:①男性右侧穴位危险深度是(3.44±0.44)cm,安全深度是(2.58±0.33) cm;左侧穴位危险深度是(3.35 ±0.43) cm,安全深度是(2.51±0.32)cm.②女性右侧穴位危险深度是(2.98±0.30) cm,安全深度是(2.23±0.23) cm;左侧穴位危险深度是(2.89±0.29) cm,安全深度是(2.13±0.23) cm.③男性两侧穴位危险深度比较P >0.05,女性两侧穴位危险深度比较P>0.05,提示男或女左右侧胆俞穴针刺危险深度无显著差别.④男性左右两侧穴位危险深度分别与女性比较P <0.05,男性与女性在针刺胆俞穴的危险深度上有差别,提示胆俞穴直刺时应注意性别差异.结论:应用MRI测量直刺胆俞穴安全深度,获得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先秦至清末风府穴相关古代文献的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古代风府穴应用规律。方法:检索风府穴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对风府穴主治病证、配穴以及刺灸法的相关条文进行筛选归纳。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风府穴主治相关条文共计277条,包括61种病证,涉及内科、外科、儿科及五官科等多门学科。其中单穴及配伍主治病证频次最高的均为外感类疾病,配穴频次最高的为风池穴。风府穴刺灸法条文共计147条,使用治疗方法共7种。结论:风府穴主治疾病以局部病证为主,循经主治病证为辅,有针对病因病机规律治疗病证的特点,配穴应用主要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风府穴应用方法主要以针刺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颈性眩晕的针灸治疗方案进行初步优选。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南京市中医院病房及门诊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设计,研究穴位及针刺角度方向、针刺深度、针刺根数、留针时间4因素3水平的9组不同搭配组合方案,以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为观察指标,初步确定颈性眩晕针刺治疗优选方案。结果:针灸选穴针刺方向、针刺深度、针刺根数3因素不同水平在临床疗效方面差有统计学意义异,而留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性眩晕优化治疗初选,采用脑空透风池、脑户透风府,中刺或深刺,应用排针,留针1 h,可以获得相对最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风府穴解剖结构的三维重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利用三维重建软件在断面图像的基础上 ,在计算机上进行人体的重建和切割 ,从多层面显示穴位所处的各种解剖结构。方法 :将制作的风府穴断面标本拍摄成图像输入计算机 ,利用软件进行重建和切割。结果 :得到经风府穴的矢状、冠状、横断和斜切面。结论 :实体图像经软件重建和切割后 ,图像结构清晰 ,色彩鲜明 ,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相似文献   

14.
针刺对痴呆小鼠记忆障碍和单胺神经递质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从行为学和神经内分泌学角度探讨针刺风府穴改善拟痴呆小白鼠记忆障碍的机理 ,为针刺治疗老年性痴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用小白鼠 ,应用三氯化铝 (Al Cl3 )复制慢性铝中毒老年痴呆模型 ,以拟痴呆小白鼠在 Y型电迷宫中达到正确反应的电击次数及脑组织中的单胺神经递质—— 5-羟色胺 (5- HT)、去甲肾上腺素 (NA)和多巴胺 (DA)的含量为观察指标。结果 针刺风府穴能明显改善拟痴呆小白鼠的记忆障碍 ,且能显著提高其脑组织中低下的 5- HT、NA、DA含量 ,疗效优于尼莫地平 (P<0 .0 5)。结论 针刺风府穴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机制可能是提高脑组织中的单胺神经递质含量  相似文献   

15.
袁萍  鲍春龄  东贵荣 《中国针灸》2012,32(7):577-581
目的:通过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头穴透刺的临床研究,以期证实脑出血急性期头穴透刺的安全性。方法:选择脑出血急性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西药组与头穴组,每组30例。西药组行常规静脉点注甘露醇、硝普钠等降颅压、降血压治疗;头穴组在西药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头穴透刺治疗,其中意识障碍取太阳、本神、神庭透上星,头痛采用上星透印堂、风池透风池,尿便障碍采用百会透四神聪,失语采用风府透哑门穴等,面瘫采用地仓透颊车、下关,瘫痪采用百会透太阳穴等。观察治疗前后脑出血量的变化,检测血、尿、便常规,心、肝、肾功能及血压、呼吸、心率等生命指征变化情况以及对心电图的影响。结果:头颅CT显示头穴组血肿基本及显著吸收率为80.0%(24/30),优于西药组的56.7%(17/30,P<0.05);头穴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及血压、呼吸、心率等生命指征均属于正常范围(均P>0.05),肝、肾功能无异常变化,且头穴组心电图异常率明显低于西药组[16.7%(5/30)vs 43.3%(13/30),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脑出血急性期采用头穴透刺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运用《灵枢》经脉针刺深度法治疗常年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2例常年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灵枢》经脉针刺深度法和对照组常规针刺深度法各31例。穴取大椎、肺俞、气海、关元、尺泽、合谷、足三里、阴陵泉、太溪。治疗组按照《灵枢.经水》篇,经脉针刺深度2~6分(4~12mm),对照组按照常规针刺深度8~15分(16~30mm),行平补平泻手法,8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与2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个疗程后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70.97%,优于对照组的4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疗程后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93.55%,优于对照组的6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灵枢》经脉针刺深度法治疗常年变应性鼻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深度法,并且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中有关针灸的条文26条,而明确记载的具体针刺穴位仅有7个,分别是风池、风府、大椎、肺俞、肝俞、期门、关元,其中明确指出针刺的只有6个。这些穴位全部是特定穴,仲景重用特定穴,选穴少而精,治疗范围广。  相似文献   

18.
首先进行牵引治疗,然后针刺夹脊、大椎、风府、风池、百会、玉枕、后溪和合谷等穴,并在夹脊穴位注射,同时TDP照射患部.共治疗202例颈椎病患者,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98.5%.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多在1-2疗程痊愈,脊髓型,交感神经型需要2-3个疗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