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伤后,骨组织的再生修复十分完全,其修复常无瘢痕残留。骨组织之所以有如此完美的愈合能力,是因为骨骼组织内存在有成骨因子,即骨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因其直接诱导软组织成骨而受重视。本文应用BMP4cDNA探针检测骨折愈合过程中外骨痂内BMP4基因表达的定位与分布,探讨BMP4基因表达在闭合性骨折愈合外骨痂形成中的作用。用64只健康SD大鼠制备闭合性胫骨骨折动物模型。分别于骨折后12小时、1、3、5、7、9、14及28天取材。取材后行恒冷切片,用地高辛素标记的BMP4cDNA探针进行原位核酸分子杂交。大鼠骨折后12小时~3天,骨折周围血肿内细胞及肌肉中新出现的间充质细胞内BMP4mRNA表达检测为阳性信号。表明创伤激活BMP4mRNA的表达,并呈区域性参与骨折的修复,也说明骨折血肿及周围软组织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雌激素对骨折愈合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4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折愈合过程中雌激素对骨形态发生蛋白4(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4,BMP—4)基因表达的影响,了解BMP—4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8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OVXE1组为卵巢切除后1d开始雌激素替代治疗;OVXE2组为骨折后雌激素替代组;OVX组为雌激素缺乏组;SO组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动物在一侧胫骨中段造成骨折模型;各组动物分别在骨折后1、2、3、4、5、6、7、14、28d处死取材;标本制成石蜡切片,用地高辛标记的BMP-4 cDNA探针进行原位核酸分子杂交;实验结果经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分析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各组动物骨折后1—3d,骨折周围血肿及组织内BMP—4 cRMA检测为阳性,从第4d开始为阴性。OVX组的BMP—4 mRNA表达较任何一组都明显增多(P<0.05);SO组及OVXE1组最少。结论:BMP—4主要在骨折愈合早期起作用。雌激素对BMP-4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将BMP—4基因的表达控制在一定程度内可能是雌激素调节骨折愈合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3.
外源性TGF-β和BMP对兔尺骨骨折愈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外源性TGF—β和BMP对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用兔尺骨骨折模型,在骨折局部单独或联合应用TGF-β和BMP,通过X线片观察、生物力学、骨几何参数和骨痂钙含量测定对骨折愈合进行评估。结果:各骨生长因子治疗组的骨痂量、骨痂钙含量、骨愈合情况和骨折愈合后的力学强度明显优于对照组,TGF—β和BMP联合应用优于单用一种生长因子,单用TGF—β好于BMP。结论:在兔骨折周围局部应用外源性TGF-β和BMP,可促进骨折愈合,单用TGF—β的作用强于BMP,它们联合应用时,这种作用进一步增强,在促进骨折愈合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学变化过程,涉及一系列不同的细胞活动,自1965年Urist提出骨诱导学说,并相继提纯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以来,对骨的再生修复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已开始将BMP初步应用于临床实践治疗骨不连接及骨缺损。对内源性BMP在骨折修复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单克隆抗体检测骨折愈合过程中外骨痂内BMP的分布及细胞定位,探讨BMP在闭合性骨折愈合外骨痂形成中的作用,以期对闭合性骨折之愈合获得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骨折愈合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会生  贾卫斗 《中国骨伤》2001,14(4):225-226
骨折的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学 ,生物学 ,内分泌学及生物力学的动态过程。1 骨折的自然愈合过程按组织学变化分为三个阶段 :(1)血肿机化期 :约 3周 (包括损伤性炎症及血肿形成 ,机化 )骨断裂后 ,髓腔内 ,骨膜下和周围软组织内出血 ,形成血肿。前 2周 ,新生的毛细血管和吞噬细胞 ,成纤维细胞侵入 ,清除机化血肿 ,形成肉芽组织 ,纤维组织。第 3周 ,骨外膜 ,骨内膜的成骨细胞活跃增生 ,由远端骨折处逐渐向骨折处延伸 ,形成骨样组织。 (2 )原始骨痂形成期 :骨内、外膜的成骨细胞形成骨样组织逐渐钙化 ,膜内化骨形成外骨痂和内骨痂。断端间和髓…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性骨折骨痂软骨细胞增殖和IGF-I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去势大鼠骨质疏松骨折模型,研究骨质疏松骨痂软骨细胞的增殖及IGF-I的表达情况。方法:建立去势大鼠骨质疏松及骨折模型,在术后10~40d内取材,行IGF-I和PCNA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骨质疏松骨折骨痂内软骨细胞的增殖及IGF-I的表达情况。结果:骨质疏松性骨痂组织中IGF-I早期上调表达,可以促进骨膜生发层细胞和骨折断端间充质细胞增殖、分化;IGF-I在骨折后期一部分成熟软骨细胞中表达,可能延缓了软骨细胞向终末分化,在维持软骨细胞表型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结论:IGF-I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固定方式对骨痂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通过观察内、外固定骨折愈合过程骨痂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基因表达,进一步探讨骨折固定方式与VEGF及骨折愈合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闭合性骨折内固定(n=4)或外固定(n=4)兔骨折不同阶段(5、7、14、28、42d)骨痂组织中VEGF基因的表达及变化。结果:外固定组与内固定组相比,VEGF基因表达出现早,表达量高。结论:内固定损伤了骨膜,影响了骨痂及血管皮细胞的形成,选择骨折固定方式明应慎重。  相似文献   

8.
低强度超声波对骨折愈合中胶原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低强度超声波对骨折愈合中Ⅰ,Ⅱ型胶原代谢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双侧胫骨近侧皮质骨缺损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每日接受低强度超声波刺激,而对照组给与假刺激,于术后10,20,30天处死动物取标本(骨痂)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染色(SABC法),结果: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组的血肿机化,吸收,软骨性骨痂和软骨内化骨明显早于对照组;免疫组化检查显示;实验组在20天时Ⅱ型胶原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在30天时I型胶原的表达也略高于对照组,结论:低强度超声波通过增加骨痂内I、Ⅱ型胶原的合成来促进骨折的愈合,其中以Ⅱ型胶原的作用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9.
上肢骨干骨折内固定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屯内固定术治疗上肢骨干骨折的实验动物模型,为研究不同内固定下骨折愈合的机制提供实验对象。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5只,随机选择一侧前肢上臂,取外侧切口显露肱骨,以线锯在其中段截骨,复位后植入天鹅记忆接骨器(SMC组);同法在对侧植入4孔动力加压接骨板(DCP组)。分别在术后l、2、48、12周摄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处死5只动物取材,HE染色,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术后动物全部成活,前肢负重明显低于后肢。X线片显示:SMC组在术后8周骨折愈合,愈合过程中未见明显外骨痂及板下皮质骨疏松;DCP组骨折愈合速度较慢,术后12周时骨折端仍有骨痂,伴局部皮质骨疏松。,病理学观察:术后8周,SMC组骨折端直接由板层骨替代;术后12周,DCP组形成骨性连接,处于改建塑形期。结论:SMC固定下实验性兔肱骨干骨折愈合过程与临床相似,愈合速度和质量优于DCP固定。兔肱骨干骨折内固定模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上肢骨干骨折内固定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0.
骨折不连接过程中的血管生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研究骨折不连接及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血管生成。方法:3个月龄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24只。制造一侧股骨干骨折不稳定固定骨折不连接模型为实验组,设骨折愈合模型作为对照组。术后第1、2、3、8周取材。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方法研究骨折处血管生成;用RT—PCR方法检测骨痂处的VEGF-mRNA表达。结果:实验组,骨痂中血管生成在术后第1~3周受到明显抑制,在术后第8周时与对照组对比无明显差别;实验组VEGF-mRNA表达在骨折后第2周明显减少。结论:骨折后早期血管生成明显受阻,是不稳定固定骨折不连接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