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David手术治疗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根部病变的手术指征、技术要点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7年7月在我科行David手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病变的52例马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方法及随访结果。结果 男35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36.6±14.5)岁。术前存在重度主动脉瓣关闭反流37例(71.2%),主动脉瓣环、窦部、窦管交界直径分别为22~30 mm、40~56 mm、34~51 mm。40例主动脉根部真性动脉瘤患者行单纯David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为61~108 min,平均为(81.3±11.6)min;体外循环时间为88~129 min,平均为(97.3±10.8)min。12例合并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David手术+全主动脉弓置换+降主动脉象鼻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为93~126 min,平均为(107.4±11.2)min;体外循环时间为127~180 min,平均为(143.5±17.1)min。所有患者使用人工血管直径均≤ 30 mm,9例采用右心房分流技术处理主动脉根部渗血。42例患者撤机前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评估主动脉瓣功能,结果示无反流16例、微量反流18例、轻度反流8例。全组住院期间死亡1例(1.9%,1/52),所有患者均无二次开胸止血及其他重大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3.2±2.1)年,完整随访43例,无患者死亡;最近一次随访超声检查示主动脉瓣无反流6例、微量反流24例、轻度反流12例、中度反流1例,无中度及以上反流患者比例达97.7%(42/43);无患者因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瓣膜置换手术;美国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Ⅰ级39例(90.7%)、Ⅱ级4例(9.3%)。结论 对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根部病变,在基于一定手术指征选择合适患者的基础上,选用口径适宜的人工血管行David手术治疗的安全性高,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主动脉瓣脱垂的主动脉瓣成形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使用主动脉瓣成形术(AVP)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脱垂的手术经验并对中期结果作出评价。方法该组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14~28岁,平均21.5岁。术前心功能NYHAⅠ级2例,Ⅱ级7例,Ⅲ级1例。超声心动图检查主动脉瓣返流重度6例,中度3例,轻度1例,平均左心室舒张末径(57.4±11)mm,EF平均(56.5±10.5)%。10例患者中单纯主动脉瓣返流者5例,其他伴有VSD、SBE、主动脉瓣下狭窄等。病理:瓣叶脱垂、瓣叶畸形等。手术方法有瓣叶交界处缝合及瓣叶折叠和悬吊。结果术后无早期死亡,术后心包积液1例。所有出院患者随诊8.0~26.4个月,平均1.5a。术后6个月时心功能NYHAⅠ级7例,Ⅱ级3例;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舒张末径平均(52.5±8.5)mm、EF平均(58.5±8.5)%,仍存在主动脉瓣轻度返流2例。结论先天性主动脉瓣脱垂的病人使用主动脉瓣成形术(AVP)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并具有许多优点,且中期结果良好,但远期结果仍不清楚。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本院心外科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术(Ross手术)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2002年1月10日至2002年8月31日,本院心外科共完成Ross手术10例;术前诊断先心病,主动脉瓣病变9例,老年退行性病变1例,UCG示主动脉瓣病变,狭窄或/并关闭不全(中重度),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7例,Ⅲ级3例;所有病例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进行,手术分三步进行①采取自体肺动脉瓣;②切除病变的主动脉瓣并移植自体肺动脉瓣于主动脉位,采用主动脉根部移植法;③利用同种异体肺动脉瓣重建右室流出道.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在正常范围((7.07±0.96) mmHg),LVDD明显缩小(P<0.001), LVEF0.55±0.19,心功能Ⅱ级.随访1周~8个月,心功能Ⅰ~Ⅱ级,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均功能良好.结论Ross是一种临床疗效好的治疗主动脉瓣病变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用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能否让心脏停跳来决定是否行主动脉瓣置换的方法的中期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4年5月~2008年4月二尖瓣中度以上狭窄伴主动脉瓣轻度返流患者,在术中根据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能否使心脏停跳来决定是否作主动脉瓣置换,收集到心脏停跳未行主动脉瓣置换患者共54例,同期收集术前不合并主动脉瓣返流直接行二尖瓣置换患者49例,随访两组患者左室舒末直径、心功能、射血分数、二次手术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条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4.86±0.92)年,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左室舒末直径、升主动脉直径、心功能、射血分数和再次手术行主动脉瓣置换率等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术前主动脉瓣轻度返流的患者,如果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能够使心脏停跳,可以不行主动脉瓣置换。  相似文献   

5.
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根部瘤手术治疗84例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Zheng SH  Sun YQ  Meng X  Zhang H  Hou XT  Wang JG  Gao F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2):2279-2282
目的探讨马方综合征合并主动脉根部瘤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和疗效总结。方法1995年2月至2004年10月手术治疗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根部瘤84例,其中主动脉夹层41例(DebakeyⅠ型32例、DebakeyⅡ型9例),根部瘤合并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2例,根部瘤直径平均68mm±14mm;术前心功能(NYHA)Ⅰ~Ⅱ级43例,Ⅲ级30例,Ⅳ级11例。本组施行Bentall手术68例,Wheat手术6例,Cabrol手术5例,主动脉瓣替换加升主动脉成形术5例。其中急诊手术28例,择期手术56例。同期施行二尖瓣成形术3例,二尖瓣替换术3例。结果全组术后死亡3例,病死率3.57%。5例失访,76例随访3~117个月(平均55个月±31个月)。心功能Ⅰ~Ⅱ级74例,Ⅲ级2例。结论Bentall手术是治疗马方综合征根部瘤的首选方法,远期随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5例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5例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中 ,2例行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 ( Bentall手术 ) ,1例患者因主动脉瓣换瓣术后半年突发 De Bakey 型夹层动脉瘤 ,行单纯升主动脉人工血管替换术 ;2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 De Bakey 型夹层动脉瘤和升主动脉真性动脉瘤 (大动脉炎 ) ,患者主动脉根部基本正常 ,单纯行升主动脉替换和主动脉瓣替换。患者术前心功能 级 3例 , 级 1例 , 级 1例。动脉瘤直径 3.8~ 8.2 cm,平均 ( 6.0± 2 .2 ) cm。结果 :术后无早期死亡病例 ,经 3~ 38个月 (平均 1 8个月 )的随访观察 ,5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 ,其中 4例术后心功能恢复至 级 ,1例恢复至 级 ;5例患者术后首次复查超声心动图示 :人工瓣膜功能良好 ,人工血管通畅 ,人工瓣膜和人工血管未发现瓣周漏、血栓等异常情况 ;1例大动脉炎患者术后 5个月再次来院复查 ,出现瓣周漏 ,采取保守治疗。结论 :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是治疗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最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保留瓣膜的主动脉根部成形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和急性主动脉夹层Ⅰ型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1月~2011年5月行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成形术的20例患者的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患者术后无一例死亡,全部患者随访4~18个月,术后NYHA心功能分级、LVEF、LVEDD、主动脉瓣反流程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瓣膜的主动脉根部成形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和急性主动脉夹层Ⅰ型疗效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魏薪 《西部医学》2016,28(4):528-533,53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作用。方法 59例三叶式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或反流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主动脉瓣狭窄或反流程度、测量主动脉根部内径,评估心功能,术中介入操作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再次测量主动脉根部内径;介入过程中引导瓣膜植入、监测并发症,术后即刻评估置入瓣膜效果和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人工瓣膜功能、左室收缩功能、左室质量指数等。结果 59例三叶式主动脉瓣患者中重度主动脉狭窄49例,单纯中-重度主动脉瓣反流10例。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所测的主动脉瓣环径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测值比较(22.4±2.3mm vs.24.8±2.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主动脉根部内径(主动脉窦部内径、主动脉窦管交界处内径、主动脉窦部高度,左室流出道内径,升主动脉内径)测值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中1例患者右冠状动脉开口堵塞,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置入失败转入心外科开胸手术,其余患者均成功置入瓣膜。术后即刻评估瓣周漏微量或无占67%,轻度占31%,中度仅占2%。术后1周及术后3月主动脉瓣口前向血流速度、最大压差、平均压差较术前均明显降低。术后1周左室质量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3月进一步降低。术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EF)有所恢复,术后3月恢复正常。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在TAVI治疗中不可或缺,在术前评估、术中监测及术后随访中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带瓣人工血管主动脉根部置换术对主动脉根部瘤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接受保留主动脉瓣的带瓣人工血管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治疗的8例主动脉根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手术相关情况及出院后随访情况。结果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体外循环时间158~357 min,平均(266.4±60.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36~286 min,平均(200.6±47.9)min。1例患者行深低温停循环。术后并发症包括渗血4例,并发纵隔炎1例。术后随访2~38个月,平均(22.3±12.6)个月;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1例患者因发生中度主动脉瓣反流而再次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结论以保留主动脉瓣的带瓣人工血管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的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带瓣人工血管主动脉根部置换术对主动脉根部瘤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接受保留主动脉瓣的带瓣人工血管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治疗的8例主动脉根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手术相关情况及出院后随访情况。结果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体外循环时间158~357 min,平均(266.4±60.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36~286 min,平均(200.6±47.9)min。1例患者行深低温停循环。术后并发症包括渗血4例,并发纵隔炎1例。术后随访2~38个月,平均(22.3±12.6)个月;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1例患者因发生中度主动脉瓣反流而再次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结论以保留主动脉瓣的带瓣人工血管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的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1.
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术在主动脉瓣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我院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术 (Ross手术 )在主动脉瓣病变治疗中的临床经验。方法 从 1994年 10月至 2 0 0 2年 9月 ,共完成Ross手术 15例 ,其中 ,男 12例 ,女 3例 ,年龄 30± 14岁 ;术前诊断 :主动脉瓣病变 13例 ,老年退行性病变 1例 ,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SBE)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例 ,术前UCG示主动脉瓣病变 ,狭窄和 /或关闭不全 (中重度 ) ,主动脉瓣环径 (AVD) :2 4± 0 4cm ;肺动脉瓣发育正常 ,功能良好 ,肺动脉瓣环径 (MPAD) :2 3± 0 2cm ;术前心功能 (纽约心脏协会NYHA)Ⅱ级 11例 ,Ⅲ级 4例 ,平均 :2 3级 ;所有病例均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 ,手术分三步进行 :(1)采取自体肺动脉瓣 ;(2 )切除病变的主动脉瓣并移植自体肺动脉瓣于主动脉位 ,采用主动脉根部移植法 ;(3)利用同种动脉瓣重建右室流出道 ;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 ;术后主动脉平均跨瓣压差在正常范围 (7 2 3± 0 14mmHg) ,左室舒张未径 (LVDD)明显缩小 (P <0 0 0 1) ,LVEF :0 4 8± 0 2 2 ,心功能Ⅰ~Ⅱ级。所有患者均接受随访 ,随访 1~ 9年 ,心功能Ⅰ级 ,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均功能良好 ,末见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结论 Ross是一种临床疗效好的治疗主动脉瓣病变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一种"背心式"升主动脉和根部成形术对于防止主动脉瓣病变同时合并轻、中度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术后中、远期发生旷置的升主动脉进行性扩张或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效果及应用该术式的体会.方法:对2002年10月至2006年6月间采用主动脉置换或成形、升主动脉缩小成形、升主和根部背心式人工血管包裹术("背心式"手术)治疗的30例主动脉瓣病变和升主动脉扩张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10.5)个月.结果:30例"背心式"手术并同期其他部位手术病例的总体外循环平均时间(103.4±21.7)min(80~151 min),主动脉阻断平均时间(73.0±21.6)min(48~120 min),其中19例单纯行"背心式"手术的患者体外循环平均时间仅为(91.3±8.9)min(80~118 min),主动脉阻断平均时间(61.6±11.3)min(48~82 min),无住院死亡.平均随访18个月,无复发性主动脉扩张和夹层形成,升主动脉平均直径由术前的(46.7±3.1)mm(40~53mm)降为(33.7±2.5)mm(30~43mm).在本组30例患者中16例为先天性主动脉二瓣化畸形,23例主动脉瘤壁病理结果显示主动脉壁弹力纤维断裂(6例)、稀少(1例)和中、重度黏液性变(16例).结论:由于主动脉壁本身存在病理改变和血液动力学冲击,为防止远期升主动脉进一步瘤变或夹层形成,对以主动脉瓣病变为主的轻、中度主动脉根部扩张采用Robicsek术更为合理.相比Bentall和David术,此术式不仅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小手术风险,而且能够达到同样甚至更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微纤维蛋白1在先天性二叶型主动脉瓣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uang P  Wang HW  Li YP  Cheng PX  Zhang ZL  Hu XF  Liu NB  Li XH  Zhu SH  Zheng N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2):1549-1552
目的检测微纤维蛋白1在先天性二叶型主动脉瓣中的表达,探讨先天性二叶型主动脉瓣的分子学机制。方法选取因先天性二叶型主动脉瓣伴主动脉瓣狭窄(AS)和/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切取的儿童二叶型主动脉瓣为研究组(男11例,女1例,年龄10~18岁,平均16.7岁,其中单纯AS 3例、单纯AI 8例、AS-AI 1例),同期、性别、年龄相近、无心血管系统及胶原系统疾病、意外死亡患儿的正常三叶型主动脉瓣(健康对照组,男6例,女2例,年龄1~17岁,平均9.1岁)和性别、年龄相近风湿性心脏病患儿的主动脉瓣(风心病组,男13例,女5例,年龄12~18岁,平均16.5岁)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主动脉瓣标本中微纤维蛋白1表达,经Image-Pro Plus Version 5.0彩色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灰度值,染色越深,灰度值越小,表明阳性越强。结果微纤维蛋白1在主动脉瓣中的表达平均灰度值为:先天性二叶型主动脉瓣组170±10、正常对照组126±8、风心病组73±16,先天性二叶型主动脉瓣组微纤维蛋白1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风心病组(均P〈0.05),风心病组微纤维蛋白1表达显著高于先天性二叶型主动脉瓣组和正常对照组(均P〈0.05)。先天性二叶型主动脉瓣中单纯AS、单纯AI、AS-AI微纤维蛋白1表达的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67±6、171±8、168±6,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先天性二叶型主动脉瓣微纤维蛋白1表达降低,可能由于先天性合成不足和(或)降解过多所致,因而主动脉瓣形态改变、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Wang W  Yang KM  Wang X  Zhang P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5):1055-1058
目的 评价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的近、中期手术结果.方法 从1999年12月至2006年1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收治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31例,左心室舒张末径≥80 mm.全部进行主动脉瓣置换,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对比术前、术后早期(术后1个月内)、随访超声结果.按照心功能是否正常、左心室舒张末内径的大小进行分组比较术后风险因素.结果 近期死亡1例,随访期间死亡3例.术后早期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为(69±11)mm,与术前的(86 ±8)mm相比,有明显回缩(P=0.001),但心功能尚无明显改善.随访期问,无论心射血分数(58 ±15),还是左心室大小[(55±10)mm]均较术前[分别为44±11,(86±8)mm]有明显改善(均P=0.001),趋于正常化.术前心功能状况、左心室大小并未影响手术中期死亡和左心室功能.结论 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仍有手术指征,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Bentall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2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Bentall手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Bentall手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21例,其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伴升主动脉瘤样扩张13例,马凡综合征5例,大动脉炎1例,DeBakeyⅡ型主动脉夹层2例。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12例,Ⅲ级9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3例,三尖瓣成形术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2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征2例,严重心律失常1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术后随访21例均恢复良好,心功能Ⅰ~Ⅱ级。结论 Bentall手术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的首选方法。良好的缝合技术和较短的体外循环时间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狭小的主动脉根部行主动脉瓣机械瓣替代术时主动脉根部加宽的方法和结果。方法6例机械瓣双瓣置换(DVR),1例单纯主动脉瓣置换(AVR)患者主动脉根部狭小行主动脉根部加宽(Manouguian法为主)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例主动脉根部瓣环扩大直径5~8mm,主动脉根部植入21~23人工机械瓣,手术死亡2例,存活5例随访2~5年心功能良好。结论主动脉根部加宽采用Manouguian法对小主动脉小瓣环和冠状动脉开口下移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此法可以根据术中情况酌情扩大主动脉根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右心房分流术在主动脉根部手术中的应用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26例在医院接受主动脉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A组),采用残余主动脉血管片或自体心包片缝合包裹人造血管及吻合口,并与右心耳部行吻合,建立与右心房间的交通,将人造血管及各吻合口渗血引流入右心房内;并与同时间段未行右心房分流术的21例主动脉根部疾病患者(B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患者的主动脉阻断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缩短,术中失血量少,术后第1d心包和纵隔引流量以及术后总引流量少,输入血液制品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主动脉根部与右心房间无血流流动,主动脉CTA检查显示主动脉根部与右心房间分流通道内有血检形成。结论右心房分流术操作简单、安全,可以有效减少主动脉根部手术后出血,减少出血相关并发症,显著改善主动脉根部手术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Aortic root replacement with pulmonary autograft (Ross procedure) has the advantages of good haemodynamics and growth potential without the need for anticoagulation. In this study, we reviewed our experience of the Ross procedure for patients with aortic valve disease. Methods From October 1994 to January 2005, 42 Ross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in our centre. There were 30 males and 12 females. The mean age was 28+15 years (range, 5-56 years).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 with aortic valve stenosis (AS) and/or aortic valve insufficiency (AI) in 40 cases including one associated with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 degenerated aortic valve disease with AS in 1 and subacutive bacterial endocarditis (SBE) with AI in 1 were studied. The diagnosis was made by ultracardiography (UCG) in all patients. The mean aortic valve annulus diameter (AVD) was (2.45±0.31) cm and pulmonary valve annulus diameter (MPVD) was (2.34±0.21) cm. All patients had normal pulmonary valves. The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YHA) function class was Ⅱ in 36 cases and Ⅲin 6 cases. The operation was performed under moderate hypothermic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 with aortic root replacement using pulmonary autograft and pulmonary valve replacement with a homograft. Results There was no early hospital mortality. Postoperative UCG showed normal aortic valve function in all our patients. The mean gradient across the aortic valve was (6.11±0.12) mmHg. The left ventricular diastole diameter (LVD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62±5) mm to (56±3) mm (P 〈0.001). The mean postoperative left ventricular ejective fraction (LVEF) was 0.49±0.23. All patients were in NYHA class Ⅰ-Ⅱ. Follow-up was completed in 38 cases for a mean period of 3.2 years (range 1-10 years). All survivors were in NYHA class Ⅰ with normal neo-aortic and pulmonary valve function. One patient died after secondary operation due to homograft fungal endocarditis 1 year a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