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正常健康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妇女阴道分泌物中分离的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抑制。方法:健康正常(正常组)和VVC初发(VVC组)妇女各30名,通过定量采集阴道分泌物培养乳杆菌,观察阴道乳杆菌数量及菌种分布情况,并将获得的乳杆菌及VVC患者阴道分泌物中假丝酵母菌分离纯化及鉴定后,采用牛津杯法观察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同时比较VVC组和正常组乳杆菌产H2O2能力的差异。结果:①乳杆菌检出率及菌种分布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VVC组阴道乳杆菌数量的平均对数值与正常组相比显著减少(P<0.01);③阴道内乳杆菌BV试剂盒检测为阴性者,正常组显著高于VVC组(P<0.01);④正常组阴道分离的乳杆菌与VVC组比较,对白色和热带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抑制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克柔假丝酵母菌的抑制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分离的嗜酸乳杆菌与VVC组的比较,对白色和热带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抑制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对克柔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抑制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正常组和VVC组分离的詹氏乳杆菌对上述3种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抑制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正常妇女与VVC患者阴道内乳杆菌检出率、菌种分布相似,均以嗜酸、詹氏乳杆菌为优势菌种;②VVC患者阴道乳杆菌的数量显著减少;③VVC组产生H2O2的能力下降,可能与VVC发生相关;④正常状态下阴道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抑制作用优于VVC感染状态,其中以嗜酸乳杆菌的抑菌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以及不同菌种菌株对临床常用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019年1月~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门诊确诊为VVC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沙堡弱琼脂培养基分离培养及科玛嘉假丝酵母菌培养基进行真菌种类鉴定。分析比较白假丝酵母菌和非白假丝酵母菌组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并分析不同组真菌对临床常用药物(氟康唑、克霉唑、咪康唑、伊曲康唑和制霉菌素)的敏感性。结果:VVC患者阴道分泌物共分离得到544株假丝酵母菌菌株,其中白假丝酵母菌417株(76.65%),127株非白假丝酵母菌中光滑假丝酵母菌95株。与非白假丝酵母菌组患者相比,白假丝酵母菌组患者的白细胞数目增加、优势菌群中阴道加德纳菌比例及Nugent评分升高,且菌群密集度和菌群多样性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菌株对制霉菌素均敏感,白假丝酵母菌对克霉唑和氟康唑更加敏感,敏感率分别为96.40%和80.34%,而非白假丝酵母菌则对咪康唑和伊曲康唑更加敏感,敏感率分别为77.17%和42.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白假丝酵母菌组和非白假丝酵母菌组VVC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不同,各组菌株对克霉唑、氟康唑、咪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性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RVVC)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 选取2015年4月至2020年3月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妇科门诊确诊为RVVC的患者478例,留取阴道分泌物行真菌体外培养,通过菌种分离及药敏试验对其病原菌进行鉴定与耐药性分析。结果 按分离的5种真菌菌株所占菌株总数比例计算,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和其他假丝酵母菌分别占74.48%(356/478)、14.64%(70/478)、2.30%(11/478)、1.46%(7/478)和7.11%(34/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5种假丝酵母菌对克霉唑、氟康唑、咪康唑、伊曲康唑、制霉菌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4.85%、35.56%、40.59%、53.14%和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白色假丝酵母菌对5种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9.27%、21.07%、45.51%、45.51%和0.28%;光滑假丝酵母菌5种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40.00%、...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仅芽生孢子相和有菌丝相2种形态真菌对临床抗真菌药物的敏感度和阴道微生态指标的差异及其对临床指导用药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门诊确诊的VVC患者418例,根据革兰染色镜检下真菌形态分为仅芽生孢子组107例(25.60%)和有菌丝组311例(74.40%),分析比较两种形态真菌对5种临床常见抗真菌药物(氟康唑、克霉唑、咪康唑、伊曲康唑、制霉菌素)的敏感度,以及两组阴道微生态指标的差异。结果 (1)仅芽生孢子组中90.65%为非白假丝酵母菌,而在有菌丝组中,97.11%为白假丝酵母菌。(2)有菌丝组与仅芽生孢子组相比,对氟康唑的敏感度分别为:敏感77.17%vs. 23.36%,耐药3.22%vs. 43.93%;对克霉唑的敏感度分别为:敏感95.50%vs.42.99%,耐药0.32%vs. 15.89%;对咪康唑的敏感度分别为:敏感45.98%vs. 85.05%,耐药41.16%vs. 5.61%,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伊曲康唑的敏感度分别为:敏感55.31%vs. 48.60%,耐药39.87%vs. 48.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39)。所有患者对制霉菌素均敏感。(3)与仅芽生孢子组相比,有菌丝组的菌群密集度升高,菌群多样性增加,白细胞数目、Nugent评分明显增加,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菌丝相和仅芽生孢子相真菌对克霉唑、氟康唑、咪康唑和伊曲康唑敏感度不同。各组阴道微生态指标不同,假菌丝存在时,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衡可能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5.
张励  刘建华 《生殖与避孕》2012,32(7):500-503
目的:探讨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药物对阴道常见乳杆菌生长的影响。方法:VVC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应用咪康唑(咪康唑组)、伊曲康唑(伊曲康唑组)、制霉菌素栓(制霉菌素组)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乳杆菌Nugent评分,治疗后观察患者症状缓解时间、阴道pH值、乳杆菌数量及H2O2阳性乳杆菌的检出率等。结果:患者症状缓解时间、总有效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乳杆菌Nugent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伊曲康唑组乳杆菌Nugent评分显著高于咪康唑组和制霉菌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咪康唑组、伊曲康唑组、制霉菌素组中H2O2阳性的乳杆菌分别占30.0%、60.0%和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伊曲康唑组H2O2阳性的乳杆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余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曲康唑治疗VVC疗效确切,对阴道乳杆菌生长的影响较小,有助于维护阴道正常菌群,是一种治疗VVC较理想的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阴道乳杆菌菌株在体外实验中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分离健康妇女阴道中常见的乳杆菌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患者阴道中的常见假丝酵母菌,采用96孔板混合生长抑制法观察处于生长对数期的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23例健康妇女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3种乳杆菌:嗜酸乳杆菌(La)、干酪乳杆菌(Lca)和卷曲乳杆菌(Lcr),15例VVC初发患者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3种假丝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菌(Ca)、热带假丝酵母菌(Ct)和克柔假丝酵母菌(Ck)。各种乳杆菌均表现出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抑制能力,La对各种假丝酵母菌的抑制能力均优于Lcr;与Lca相比,La对Ct的抑制更为明显;产H2O2的Lcr与不产H2O2的Lca对假丝酵母菌的抑制能力无显著差异。结论:各种乳杆菌表现出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不同抑制能力,La对研究的3种假丝酵母菌的抑制能力均优于Lcr;与Lca相比,La的唯一优势体现在对Ct的抑制上;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的抑制可能不仅仅与产生H2O2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阴道白假丝酵母菌分离株的基因型别特征及不同基因型别的阴道白假丝酵母菌的药物敏感情况。方法:(1)对211株阴道白假丝酵母菌进行25S rDNA基因分型;(2)采用NCCLS推荐的M27-A微量法测定阴道白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咪康唑、伊曲康唑、克霉唑、氟康唑和制菌霉素等6种药物的敏感性。结果:(1)211株阴道白假丝酵母菌分为3种基因型,A型189株(89.6%),B型19株(9.0%),C型3株(1.4%);(2)不含内含子组(A型)白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咪康唑、伊曲康唑、克霉唑和氟康唑的最低抑菌浓度值(MIC)高于含内含子组(B、C型)(P0.05);不含内含子组(A型)与含内含子组(B、C型)白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和咪康唑的敏感率有显著差异(P0.01),前者显著低于后者。结论:不同基因型别的白假丝酵母菌在阴道内的分布具有独特性,A型为主要基因型;VVC白假丝酵母菌基因型别对不同药物的敏感率和MIC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茵病(RVVC)、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培养、菌种分型及药物敏感试验,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用沙氏培养基35℃培养194例患者阴道分泌物,其中RVVC 97例,VVC 97例.用API 32℃假丝酵母茵鉴定板及ATBTM FUNGUS3 药敏板接种,在ATB Expression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判读结果.结果:在培养检测的194例阴道分泌物中白假丝酵母菌156例,占80.41%(156/194);RVVC组中73例为白假丝酵母菌,占75.26%(73/97),VVC组中83例为白假丝酵母菌,占85.57%(83/97).RVVC组非白假丝酵母菌比例高,与VV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VC组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药物敏感率(68.04%)低于VVC组(86.60%)(P<0.05).结论:VVC、RVVC的主要致病菌仍是白假丝酵母菌,RVVC组非白假丝酵母菌比例高于VVC组.RVVC组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明显低于VVC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健康女性阴道乳杆菌对阴道常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体检中心18~45岁的育龄期健康女性17例,从其阴道分泌物中分离、纯化乳杆菌并进行鉴定。采用spot on lawn和双层牛津杯法筛选出对粪肠球菌、微小消化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白假丝酵母菌有抑制作用的阴道乳杆菌菌株。测定乳杆菌的生长曲线及代谢物内的乳酸含量。将乳杆菌与白假丝酵母菌共培养,观察乳杆菌菌体和菌液粗提物在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的过程中各自所起的作用。结果:17例健康女性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23株乳杆菌,其中6株具有抑菌作用,分别是加氏乳杆菌、詹氏乳杆菌、阴道乳杆菌、卷曲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和德氏乳杆菌,其中加氏乳杆菌增殖能力较强,詹氏乳杆菌最弱。6株乳杆菌代谢物内乳酸的含量不同,发酵乳杆菌最高为(2.72±0.035)mg/ml,卷曲乳杆菌和德氏乳杆菌较低,分别为(2.14±0.035)mg/ml和(2.13±0.025)mg/ml。加氏乳杆菌、詹氏乳杆菌、阴道乳杆菌的菌液、菌体及菌液粗提物均可以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的生长(P≤0.05);发酵乳杆菌和德氏乳杆菌的菌液和菌体可以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的生长(P≤0.05);卷曲乳杆菌对白假丝酵母菌则无抑制作用。结论:健康女性阴道乳杆菌的多个菌株均具有抑制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微小消化链球菌或白假丝酵母菌的功能。詹氏乳杆菌粗提物中细菌素类物质和过氧化氢的联合作用可以抑制白假丝酵母菌,加氏乳杆菌和阴道乳杆菌主要依靠过氧化氢起作用。乳杆菌产生的乳酸没有发挥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致病菌株调查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致病菌株分布和药敏情况。方法对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及天津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390例有症状且真菌培养阳性的VVC患者进行菌株调查及药敏分析。结果VVC致病菌株白假丝酵母菌占94.4%(368/390),非白假丝酵母菌占5.6%,白假丝酵母菌菌株与非白假丝酵母菌菌株药敏无明显差异,氟康唑药物敏感率100%,VVC初发组与再发组菌株分布及药敏无差别。结论VVC致病菌株仍以白假丝酵母菌占优势。非白假丝酵母菌菌株对氟康唑耐药率无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鲜胚胎移植周期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作为黄体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IVF/ICSI助孕的行新鲜胚胎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3 193个周期采用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行黄体支持(A组)者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并与肌肉注射黄体酮行黄体支持的813个周期(B组)进行比较,同时进一步按长、短、拮抗剂方案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活产率A组为34.3%,B组为34.9%,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组间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活产率分层分析显示,长方案A组为40.0%,B组为40.3%;短方案A组为25.9%,B组为28.3%,拮抗剂方案A组为28.3%,B组为28.8%,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作为IVF/ICSI-ET周期的黄体支持,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临床效果与肌肉注射黄体酮相同,阴道凝胶给药是一种可行的替代肌肉注射的黄体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葛根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阴道壁结缔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tX-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12月至2011年11月上海嘉定安亭医院及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科收治的60例Ⅲ期子宫脱垂及阴道前后壁脱垂的绝经患者分为葛根组(30例,术前给予葛根连续治疗30d)和对照组(30例,未使用任何外源性雌激素),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阴道壁组织中MMP-1和TIMP-1mRNA的表达。结果葛根组MMP-1表达量(23.65±2.41)较对照组(32.07±4.31)显著下降(P〈0.05),而葛根组TIMP-1表达量(29.38±2.3)与对照组(29.86±1.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MP-1/TIMP-1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葛根明显降低阴道壁结缔组织中MMP-1的表达,MMP-1/TIMP-1值降低,使胶原蛋白降解减少,从而增加了胶原蛋白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子宫内膜是否存在局部胰岛素抵抗(IR)。方法分离28例PCOS患者(PCOS组)和32例不孕症患者(对照组)的子宫内膜上皮和间质细胞并体外培养;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PCOS子宫内膜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量;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胰岛素(Ins)、胰岛素受体(InsR)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在PCOS患者子宫内膜的表达。结果 PCOS组子宫内膜细胞葡萄糖摄取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1×10-7mmol/L胰岛素后,PCOS组葡萄糖摄取量低于对照组(P0.05);PCOS肥胖及IR组葡萄糖摄取量低于非肥胖及非IR组(P0.05)。PCOS组子宫内膜Ins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nsR及GLUT4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PCOS肥胖和IR组子宫内膜InsR及GLUT4表达低于非肥胖和非IR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OS患者子宫内膜存在局部IR,肥胖及全身IR加重子宫内膜局部IR。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术后联合不同药物对轻、中度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性不孕患者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82例Ⅱ~Ⅲ期EMs性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宫腹腔镜联合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按照严格的纳入和剔除标准,筛选出有自然受孕能力的患者,术后按个人意愿用药。按患者术后用药情况分为对照组(18例)、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组(GnRH.a,博恩诺康)(31例)和口服避孕药组(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妈富隆)(33例),比较3组患者在术后不同时期的妊娠率及异位妊娠的发生率。结果:博恩诺康组、妈富隆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1年内的妊娠率分别为77.42%(24/31)、51.52%(17/33)和33.33%(6/18),博恩诺康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妈富隆组(P〈0.05),而后两组则无显著差异(P〉0.05)。3组患者的异位妊娠率分别为3.23%(1/31)、6.06%(2/33)和5.56%(1/18),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术后1年内,Ⅱ期EMs患者中,3组妊娠率差异显著(P=0.020);Ⅲ期EMs患者中,3组妊娠率无显著差异(P=0.297)。II、HI期患者中,3组的异位妊娠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宫腹腔镜术后联合博恩诺康有利于改善轻、中度EMs性不孕患者的生育能力。  相似文献   

15.
女性阴道混合感染2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通过微生态的检查,全面评估女性阴道混合感染的微生态状况,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良好的依据。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选择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246例阴道炎患者,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及阴道分泌物pH值,经革兰染色后,在油镜下观察,进行阴道微生态(阴道菌群、乳杆菌分级、需氧菌和炎性反应等)状况评分。结果 246例患者中,单一感染143例(58.1%),混合感染103例(41.9%),细菌性阴道病(BV)+需氧菌阴道炎(A V)者57例(55.3%);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A V者25例(24.3%);滴虫阴道炎(TV)+AV者15例(14.6%);VVC+BV+AV者5例(4.9%),AV+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者1例(1.0%)。混合感染患者发生阴道灼痛(86.4%,89/103)增加,清洁度Ⅲ度(40.8%,42/103)、pH值偏高(pH值5.0者,20.4%,21/103),乳杆菌减少(乳杆菌Ⅲ者,64.1%,66/103)等,与单一感染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混合感染的发生率很高,微生态检查是诊断中非常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椎管内分娩镇痛用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VBAC)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建卡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要求阴道试产的单胎、足月病例83例,按是否接受椎管内分娩镇痛将研究对象分为镇痛组(37例)和非镇痛组(46例)。比较两组的产程时间、催产素使用情况、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体重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两组产妇的年龄、体重指数、孕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镇痛组的催产素使用率为62.2%,显著高于非镇痛组(21.7%)(P0.01)。镇痛组镇痛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镇痛前[(9.43±0.50)分vs(3.16±0.69)分,P0.01]。两组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应用于VBAC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重度子痫前期(PE)患者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10月于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60例重度PE孕妇,按发病时孕周不同分为早发型PE组(发病时孕周34周)和晚发型PE组(发病时孕周≥34周)各30例;另选同期正常晚期妊娠孕妇60例,根据孕周不同分为早发型(对照1组)和晚发型(对照2组)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MPO水平,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结果:(1)早发型及晚发型PE组孕妇的血清MPO水平高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早发型高于晚发型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1组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早发型与晚发型PE组血清hs-CRP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组与晚发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早发型与晚发型PE组的血清MPO、hs-CRP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均呈负相关(P0.05);对照组则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MPO、hs-CRP可能在PE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作用。重度PE患者血清MPO、hs-CRP水平升高可引起新生儿体重下降,其机制可能与胎儿宫内生长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18.
胎盘早剥漏诊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胎盘早剥漏诊的相关因素,提高对不典型病例的认识,减少胎盘早剥的漏诊或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8年9月在上海浦东新区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67例胎盘早剥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产前漏诊的31例作为漏诊组,产前确诊的3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漏诊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母儿结局。结果胎盘早剥发生率0.27%(67/24848),其中漏诊率46.27%(31/67),围生儿死亡率22.39%(15/67)。漏诊组发生阴道出血、子宫张力增高、重度胎盘早剥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分别0.001,0.01和0.05)。漏诊组胎儿窘迫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腹痛、血性羊水、子宫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漏诊组B超检出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6.92%(P0.01)。两组患者的休克、凝血功能障碍、子宫切除、新生儿重度窒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漏诊组早产、围生儿死亡、死胎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识别胎盘早剥的不典型征象,注意动态观察,可降低母婴危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超声观察子宫切除术后女性膀胱和尿道静态及动态的形态变化,从而评估其解剖结构的改变。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3年3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进行检查的、因子宫病变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术后患者136例,根据手术方式及切除范围将其分为3组:A组为腹腔镜辅助的阴式子宫切除术者29例,B组为开腹子宫切除术者41例,C组为开腹广泛子宫切除术者66例。另将无盆腔或腹部手术史者50例设为对照组。4组均行经腹及经会阴超声检查,测量参数包括静止期及压力期(Valsalva呼吸时)膀胱颈移动度(UVJ-M)、膀胱尿道后角(PUVA)及膀胱残余尿量。结果:C组患者术后膀胱及尿道等下尿路解剖结构发生明显改变,UVJ-M、PUVA-r、PUVA-s等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B组患者术后膀胱及尿道等下尿路解剖结构也发生变化,改变程度较C组小,UVJ-M参数与对照组、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UVA-r、PUVA-s等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A组患者术后膀胱及尿道等下尿路解剖结构无明显改变,UVJ-M、PUVA-r、PUVA-s等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①超声可对子宫全切术后女性膀胱及尿道形态学变化进行实时观察、客观评价解剖结构的改变。②子宫切除的3种手术方式中以开腹广泛子宫切除术对女性膀胱及尿道解剖结构改变最大,腹腔镜辅助的阴式子宫切除术则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阴道后壁脱垂患者阴道后壁组织生物力学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阴道后壁脱垂患者阴道后壁组织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力学研究的方法,对13例绝经后阴道后壁脱垂患者的阴道后壁组织分别进行拉伸强度、应力-应变、应力松弛以及蠕变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按照POP-Q分期,阴道后壁脱垂Ⅱ期患者阴道后壁组织应力-应变关系优于阴道后壁脱垂Ⅲ期患者,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阴道后壁脱垂Ⅱ期应力松弛及蠕变性能明显优于Ⅲ期,有显著性差异(P〈0.01);阴道后壁组织力学性能与患者的BMI无相关性(P〉0.05);50~59岁、60~69岁和70~79岁年龄组的阴道后壁组织力学性能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阴道后壁脱垂患者阴道后壁组织的生物力学性能与其脱垂程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